看完《放牛般的春天》,感触很深,很喜欢那群调皮可爱的学生和循循善诱的马修老师,但令我最为震惊的是蒙旦。蒙旦的“恶”贯穿了整部电影,可是难道他真是个无药可救之徙吗?或许不是,因为这世界上本没有人想当恶人,只有一些被所受到的打击与自我另类的“正义”冲昏头脑而走上歧路的人。
蒙旦是个不折不扣的弱者,一个带刺的弱者,用自己那几根微不足道的刺来吓唬别人,保护自己的尊严。一开始他以“实验品”的名义被送了过来,在那些人眼里,也许他不是“人”,只是一个会动的布偶,一只好动的小白鼠罢了,对他,是驯服与实验,而并非教育。
影片中,我发现蒙旦多次笑了,这笑里包含了很多东西。或许当他发笑时,他也只不过是想用他那罪恶般的笑容掩盖住自己一切的情感,如被校长冤枉时,在被马修指点后的高兴时,在防火烧了学校后,他都选择一笑而过。他或许认为笑能带给自己自信、给别人恐惧吧,所以他可以一次又一次地笑。
可是那罪恶般的笑容却依然止不住他那有神而淳朴的眼神。在被送到学校时,可以知道蒙旦智力有很多缺陷,也许不难想象,在往日的岁月里,他被多少同学欺侮,或许正是在一次又一次事件后,他决定武装自己,要想不害怕任何人,他就要变成最可怕的那一个。他忘却了自己的正义,忘却了对社会的看法,他学会了抽烟学会了骂人,他从恶人手里学会了一切,足以让自己比恶人更恶人,只是为了保全自己不被别人所欺负。但在别人看来,他也许就是个混蛋吧。
失去了父母,更没有人理解与关心,他的内心世界是由无数次无情的锤打才变得这般坚固。马修用善与爱,把他的一层层防备打破了,甚至让他怀疑马修是不是装出来的圣人。尽管最终马修也未能改变蒙旦的命运。所以说到底,蒙旦,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外表很可怕、实则很可怜的社会病胎罢,可悲可叹又可怜的蒙旦!
教育应该什么样的呢?强制的、严厉的、灌输型的,还是随和的、温柔的、引导型的?学习应当是苦累的还是可以伴着快乐?这部电影里,这两种方式都得到了体现。校长代表了僵硬化、模式化的人,他们的任务是教书,达成目标的方式是暴力合作。他的人生理想不在于教育,而在于个人成就的达成与个人地位的提升。他也有自己的可爱与可恨之处,可爱在于他的人性中偶尔也会发现这世界的美好之处(在办公室飞纸飞机),可恨在于过于自我。
马修老师代表者刚刚踏入这个岗位并热爱教育的人,他们的目标是育人,达成的方式是爱与关怀。发现学生犯错,第一反应不是惩罚,而是去询问,为什么这样做,能不能做出弥补。那些孩子可能有很多让人头痛的地方,可是他们的本性依旧是纯良的。他们的调皮捣蛋不过是一种掩饰,就像那个“天使面孔”的男孩,他的行为不过是对自己与他人的不满。他身边的人都在和他说,你不行,想方设法惩罚他。他可能也曾期待过被赞扬,后来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于是选择用沉默与拒绝合作来对待身边的人与事。可是内心呢?他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后来他终于发现了自己热爱的东西。马修老师的关心与爱护让他感受到被重视,也让他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最近接触到了一个概念,你喜欢这件事可能并不一定是因为兴趣,也可能是因为在这件事上你能获得成就感。对于他而言,大概正是如此,有天赋加上被认可,才让他逐渐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
马修老师自身呢?他是一名过气的音乐家,也是一位小小的代课教师。可能在一些人眼里,包括一开始在他自己的眼里,他是个loser。他来到这个地方,首先看到的便是它的混乱与冷酷,孩子们的恶作剧已经到了伤害人的范畴,教育的方式是打骂与禁闭,孩子不懂尊重、习惯也很差。就是在这个黯淡的地方,他却以耐心与爱逐渐挖掘出他们可爱可贵的一面。他们是很调皮,可是本意并不在于伤人,这只是他们对于惩罚的反抗。他们可能习惯是不好,可是他们可以被改造,也还没有失去本性。在合唱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在音乐中发现了美与自信。马修老师本人,也在组合唱团的过程中找回了自己对音乐的爱与追求,同时他也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依赖与信任。
这部电影里,还有很多值得一写的人。善良的神父、吉祥物贝比诺、那个被作为观察对象的男孩、莫里耶的母亲、有着音乐梦的数学老师等等,这些人都有着他们的个性。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优缺点呀,发现优点并且发挥优点,那么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吧。在马修老师来之前,这些孩子的生活是被动的。他到来后,那个可能在他人眼里算得上是失败的人却成为了他们的灯塔,指引他们主动去学习与生活。可能他的到后来也没能够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但是他的教育却将音乐的种子播撒给了下一代—正是他的不懈努力才成就了片首的音乐家呀。
教育大概正应该如此吧。教给孩子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也让孩子们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爱与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