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怎么写1050字
闲暇时间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在这物欲横流、焦躁不安的大社会里,读一本好书静中求定,给心灵来一次洗礼,给心情来一份平静,给人生来一份思考。《文化苦旅》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爱余秋雨,爱极了他的《文化苦旅》,爱极了他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文化,抒发自我情感,爱极了他用文字带领我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绝对身临其境,你知道,对于我这个爱旅游的人来说是多棒的礼物,还有那美得无可挑剔的文字,连标点符号都是另类的美景。
书打开,一瞬间眼前多了个人,他就像是我的导游。渐渐,我情不自禁的加入到了旅行的队伍,又仿佛整个旅行中就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我。天南地北、天高海阔……导游的影子,摸不着,看不到,却处处皆在,在指引着我,在牵动着我的思绪,让我真实去体验这苦涩的旅行。
莫高窟,这个让人既怜爱又惋惜的地方。这里的雕塑用现在的词来形容“会呼吸的壁石”再合适不过了,它都有脉搏和呼吸,带着少女般的腼腆和娇嗔。“看莫高窟,不是看一个死了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如此生气,如此鲜活,又如此惋惜,如此让人揪心。恨透了那个中国历史的罪人,那个无知愚昧的王圆箓,那个让中国文化损坏、流失的历史罪人,他可知道他的行为让这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来到了阳关,这是文人墨客钟爱的圣地,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成为大家神往的地方,无需任何修饰、任何夸大,这就是文字的独特魅力。它能到你心坎,带你到未知的地方还让你沉浸其中。在我看来不管是滴官逐臣、废墟还是荒原,纵使痕迹消散,也钟是文化长流中靓丽的风景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美谈也永不会相忘于江湖。其实人生何尝不就是一道道废墟组成,人这一生不都是由昨天的废墟累积而成的,没有昨天哪来的今天、明天?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实实在在的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他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它,就是都江堰”。像极了我们的母亲,包容,低调,无私奉献,卑微如青苔,庄严如晨曦,柔如江南的水声,坚如千年的寒玉。都江堰就是母亲的化身,因为有个都江堰,才有了千里平川,才有了天府之国。都江堰之于母亲再合适不过了。
如此多文化的美丽多愁在书中铺展开来,一种从未有过的灵魂震撼、精神洗礼、心灵升华,在心底荡漾开来。虽然我们对文化的了解可能只是一点点的表面,但我分明听到了中国文化坚实的脚步声在跋涉、在旅行……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59人觉得有帮助
《文化苦旅》这本书很多人看过,它让我感触很深。余秋雨的文字有种独特的魅力,他把历史、地理和个人感受结合在一起,写得特别有味道。刚开始读的时候,我有点吃力,因为书里的内容比较深奥,但越往后看就越觉得有意思。
书中讲了很多地方的历史故事,像都江堰、道士塔之类的,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我觉得写心得体会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游客,跟着作者的脚步去感受那些地方的氛围。比如写到敦煌的时候,作者提到壁画被破坏的经历,我当时就在想,要是能亲眼去看看就好了。所以写心得体会时,不妨把自己代入进去,想想如果是你会有什么想法。
写心得的时候,不要急于求成,慢慢来。我第一次写的时候,写得很乱,后来才慢慢理清思路。记得当时写了好几遍才满意,其实写东西就是这样,一开始可能不太顺利,多改几次就好多了。还有,有时候写得太多反而不好,挑几个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就行,不然会显得杂乱无章。
有时候我在写的时候会忘记一些细节,这很正常。比如有一次写到某个景点,突然想不起具体的名字了,就查了一下资料补上去。写心得体会不是为了炫耀文采,而是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不用太担心遗漏什么。不过要注意的是,写的时候别光顾着抄书上的内容,要加上自己的理解,这样才更有意义。
写心得体会还有一个窍门,就是多用些形容词,这样能让文章生动一些。比如说某个地方的风景很美,就可以用一些具体的词来形容,像“色彩斑斓”、“气势恢宏”之类的。当然,形容词也不能滥用,太多了会显得啰嗦。还有,写的时候别老盯着电脑屏幕,偶尔站起来走走,说不定灵感就来了。
我有时候写心得会陷入一种误区,总觉得必须写得很深刻,结果反而把自己绕进去了。后来我发现,其实只要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就行了,没必要追求多么高大上的表达。写心得的目的就是分享自己的感悟,而不是给别人看自己有多厉害。所以写的时候放松点,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写心得体会的时候,还可以参考一下别人是怎么写的,但千万别照搬。我之前看到过一篇写《文化苦旅》的心得,感觉写得挺好,但我没直接用他的观点,而是用自己的话说了一遍。这样做既借鉴了别人的优点,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不过有时候也会不小心把别人的话当成自己的了,后来才发现,这种情况最好改正一下,不然会闹笑话的。
最后说个注意事项,写心得的时候别光顾着抒情,也要稍微提一下书里的具体内容。比如写到某个章节时,可以简单概括一下主要内容,然后再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既能体现你认真读了书,也能让文章更有层次感。
【第2篇】关于文化苦旅读书心得范文怎么写700字
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62人觉得有帮助
文化苦旅这本书很多人都读过,里面有很多值得深思的东西。一开始读的时候可能觉得挺枯燥的,因为书里的很多地方都比较含蓄,不像其他书那么直白。但要是静下心来慢慢看,就会发现它其实很有味道。
书里讲了很多地方的文化故事,有些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有些是听来的。不管是哪种,都能让人感受到那种历史沉淀下来的厚重感。我觉得写这样的心得,得先把书里的内容梳理一下,哪些地方最打动你,哪些细节让你印象深刻。比如有个地方写到某个古镇,作者描述得很细致,从建筑到人的生活习惯都有提到。如果想写这个部分的心得,就得想想自己有没有去过类似的地方,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
还有就是要注意结合自己的感受。有时候书里的一些观点可能和我们的想法不太一样,这时候就可以把自己的看法写进去。比如说书中提到某个人物的行为方式,我就会想,如果是我会怎么做。这样写出来的心得会更有个性,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会跑题,这可能是注意力没集中。比如本来想写某个章节的感受,结果写到后来全变成了对某个角色的猜测。这种情况最好及时调整回来,不然写出来的内容就散了。还有,写的时候别光顾着抄书里的句子,那样就没什么新意了。试着用自己的话去表达,哪怕说得不够专业也没关系。
书写注意事项:
有些人喜欢在心得里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这也是个不错的办法。不过引用的时候要注意场合,不是什么情况都适合。比如在写到某个具体的场景时,引用一句跟这个场景无关的话,就会显得很突兀。还有,引用太多的话,容易让人觉得是在凑字数,反而不好。
【第3篇】2025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怎么写800字
读完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我很想抓住些什么,却又难以言状,只觉得淡淡的哀愁与寂寞萦绕在心中不去,又难复平静。从滚滚黄沙的大漠边塞到温婉宜人的江南小镇,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足迹,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夹杂着喜悦、激动、哀伤、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终只汇合成一个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国史上叙说羁旅之苦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然而负担上“文化”二字,却更令人觉得这苦涩的味道浓得要化不开了。
说说那个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砖黄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余秋雨老师之苦,皆因有着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式的文化自觉,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赫然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却无能为力,也就难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也许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秋雨老师要幸福,没有亲眼目睹种种擦肩而过的辛酸与血泪,因而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苦味萦绕心头,然而余秋雨老师笔下一幕幕清晰可见的中国式文化悲剧,已经令我的心也不自觉得随之惆怅,陷入了淡淡的寂寞,历久不散。也许余秋雨老师得知我们肆意欣赏着他的“苦”,却不能与之同苦,而只是仅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会更甚了吧。也许许多历史界的专家学者曾经不留情面地指出过余秋雨老师作品中与史实不符的种种纰漏,但是依然无妨,文学不同于历史学,毕竟余秋雨老师酿制的文化苦酒传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仅仅是向读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广大的中国人民。这样就已经足够了,不是吗?
作为一名高中生的我就这样追随着余秋雨老师的足迹,在寂寞间行走着,徘徊着,最后旅途也到了终点站,只剩下了“这里真安静”的孤独与余韵。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101人觉得有帮助
写心得,说起来挺容易,真要动手就不一样了。有些人喜欢开头就摆个大道理,好像这样显得自己特别有学问似的。其实,写心得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不是照搬书里的内容。
先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手里拿支笔,面前放本书,慢慢翻到那本让你印象最深的章节。比如《文化苦旅》,它里面讲了好多地方的历史故事,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味道。先把那些让你印象深刻的片段圈出来,然后想想为什么它能打动你。可能是因为文字特别生动,也可能是因为某个场景让你想起了自己的经历。
写的时候别急着下笔,脑子里先过一遍。比如说你看到余秋雨写的关于敦煌那段,他提到那些壁画历经千年依然存在,这背后有多少人的努力和牺牲。这时候你就得想想,自己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有没有坚持到底的勇气。要是没有的话,就试着从这段文字里找到力量。
有时候写着写着就会跑题,这是常有的事。比如本来想写余秋雨怎么描述山水风光,结果一不小心写到了小时候跟爸妈去爬山的经历。这种情况不用太担心,只要心里想着主题就好。还有,写的时候最好用一些专业点的词儿,像“意境深远”、“人文情怀”这样的,听起来就比较靠谱。
不过,写心得也不是非要多么正式不可。有时候随意一点反而更有感觉。比如说你看到某句话特别有意思,就在旁边随手记下来,然后再想想这句话为什么吸引你。如果觉得合适,就把它放进正文里。不过千万要注意,千万别乱改原文的意思,哪怕只是一两个字,不然很容易闹笑话。
书写注意事项:
写心得的时候别老盯着电脑屏幕看。偶尔站起来走动一下,活动活动筋骨,说不定还能冒出新的想法。还有就是,写完后别急着发出去给别人看,给自己留点时间回味一下,说不定过几天再看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第4篇】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心得范文怎么写1000字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我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向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此刻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齐。”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今日,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杯具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供给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读过《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后的回味;那么度过漫长人生后,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呢?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71人觉得有帮助
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很多人都想写点心得,但要是真动笔,可能就会有点迷茫。毕竟这书里的内容太丰富了,从历史到人文,从风景到哲学,都掺杂在一起,想理清楚头绪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开始,我觉得得抓住一点写,不然就容易乱套。比如,你可以挑个地方,像书中提到的那些古迹,像都江堰,莫高窟,就拿莫高窟来说,它那壁画多美,可又藏着多少无奈和遗憾。你要是写这个,就得先想想自己的感受,是被那些艺术震撼到了,还是对保护它的艰难感到叹息?这样想着想着,就能慢慢找到切入点。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就容易跑题,比如本来想说壁画的精美,结果突然扯到敦煌的历史背景去了,这就好像是没控制好方向。
写心得的时候,千万别只顾着抄书上的句子,虽然书里的话确实很精彩,但你得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才行。就像莫高窟那段,你可以说说那些壁画给你怎样的感觉,是庄重还是神秘,而不是直接把书里的描述搬过来。有时候自己表达起来反而会更贴合自己的心情,当然,这样做的话,可能偶尔会有几个词用得不太恰当,但这没关系,只要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就行。
书写注意事项:
写心得的时候,最好能联系下现实。余秋雨的书里讲了很多过去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其实也跟现在有联系。比如他提到的一些文化冲突,放到今天来看,依然值得深思。不过有时候写到这里,可能就会有点啰嗦,比如本来想简简单单谈个对比,结果越写越复杂,最后变成了两个大段落,这就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5篇】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范文怎么写1000字
打开书的扉页,看到的是这么一句话:“文化的旅程是苦、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诉苦旅。”这句话使我对这本书产生了一种迫切的好奇,恨不得一股脑的把它全部塞进脑袋里。但是我做不到也不能这么做,一本好书值得我去细细地品读,而不是囫囵吞枣。
我是一个没有真正旅行过的人,什么名胜古迹、文化风景、生态花园等等我都没有真正的体会过,熟悉这些美丽风景也只是影视屏幕上的一刹那。模糊、虚幻、没有方向感。这些华丽的华丽都显得那么没有真实感。从《文化苦旅》这本书的扉页到尾页就像是在作者的带领下旅游了一番。西湖、天一阁、道士塔的莫高窟等等景象一幕幕在我脑海中划过,是那么的清晰、真实。有质感。就像作者初游西湖时的感受,如临故地,我也像是曾经去过这些地方看过、玩过、感受过。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而这其中所受的波折也跟其历史长度成正比,几经波折,不断改变。文化遗产的几经磨难后有的还屹立于世,有的销声匿迹,有的破烂不堪,有的失去原来的本色,没有了以前的原貌,有的保存稍好。文化,不只是只有物质文化这一种,还有一种非物质文化的精神文化。各国各民族,各地的风俗人情,传统习俗都可以被称为非物质文化。
第一次看《文化苦旅》,是在一个炎热的午后,无所适从地在书架上翻着书,这本书就来到了我的眼前。从风沙缭绕的莽莽大漠到小家碧玉的江南小巷,作者用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走遍大江南北,也带着一个个读者,去感受那华夏五千年历史的兴衰与悲凉。他的语言就如同她所说的莫高窟壁画一般细腻,每一笔都蕴藏着丰富的内涵。
在三峡畔,绿意唤醒了倦意,湖上飞卷着曼舞的白云,湖明如镜,山青如洗,残阳喷射出的金光从浮云的指缝中溜走却难逃水的千手、山的族群,它融化在水里,隐匿在山里。湖底有许多小鱼追逐着,倏的,雾悄然地弥漫了,过了一会,风也轻快地来了,吹皱了一湖春水,雾便也顺从地退开了。她泛舟湖上,似乎想抚平那湖面,想抚平他悸动的心。此风此景,为停伫在荣华上的世人,招魂。
檐角如悬崖,风铃似沧海,/他无言地扭身看了看柳侯祠中的树,花被夕阳燃烧,而那一片片输液早已泛黄,看着那一片片泛黄的树叶如他的心一般直坠向地面。在造虹的小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雨下一整夜,他的愁溢出就像雨水,他的思念如园中的落叶厚厚一叠。天空中惨白的日儿勾住了哀伤,夜似乎太长被你的心凝成了冰霜。晨曦的光风干了最后的一丝哀愁,雨洗净了挂满思念的高墙。
这本书,很苦。写书的人,更苦。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23人觉得有帮助
写心得,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子。要是想写好关于《文化苦旅》这类书的心得,得先好好琢磨书里的东西。这本书讲的是中国文化里的那些让人感慨的地方,作者余秋雨走遍大江南北,看古迹,写感想。这可不是随便看看就能写出好东西来的。
一开始,得自己先把书仔仔细细地读一遍,别着急,慢慢读,遇到特别打动你的地方就划下来,哪怕是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比如我看到那句“时间带走了很多东西,却留下了一些让人无法忽视的痕迹”,当时就感觉挺深的。不过后来想想,这话说得有点太绝对了,时间不是什么都能带走吗?
接着就是想一想,这些内容怎么跟自己的生活搭上边。比如,书里提到的那些老建筑,它们历经风雨还能存在到现在,是不是跟我们身边的一些事情也有点像?有时候觉得自己经历的事情挺复杂的,就像那些老房子一样,外表看起来普通,但里面藏着的故事却很耐人寻味。
写心得的时候,别光想着说书有多好,也要说说自己读完之后的感受。要是能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就更好了。像我读到某个章节的时候,突然想起小时候爷爷给我讲过的故事,那时候觉得没什么,现在想想还挺有意思的。当然,这里头有个小问题,我当时写的时候没太注意,结果把“小时候”写成了“小的时候”,虽然不影响理解,但回头一看还是有点不太妥当。
小编友情提醒:
写的时候语言不用太华丽,真实一点就好。有些人喜欢堆砌辞藻,觉得这样显得有深度,但其实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清楚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写心得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读了多少书,主要是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让别人也能跟着一起感受一下。
【第6篇】文化苦旅读书心得1000字怎么写1500字
【厚重】
之前听语文老师说过,我们的文笔还太过嫩,像初历尘世的无知小儿,当时不太肯承认。直到读完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那一刻才明白,什么叫沧桑,什么叫苍老,才懂得,文化的那一份厚重感。
回过头来看自己以前认为很成熟的文章,才发现竟显得如此苍白。的确,是苍白,而且是苍白得无处可躲。曾以为可以意气风发谈苏东坡,可以大恣赞扬都江堰,可以怒斥清代文字狱。但余秋雨一篇《黄州突围》,便是所有对苏东坡的言谈批判黯然失色,《山庄背影》《宁古塔》将知识分子的灾难与艰苦写的一览无遗。文化苦旅阐述的是一种平实,却将文化的那种厚重感一一还原。捧着这本书,心里还有着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一开始读,有点读不下去,因为读得不是很懂。开篇的两篇是《牌坊》《寺庙》,讲了尼姑庵与吴山庙的故事,故事我看懂了,但老觉得有一种隐含的、难懂的在里面,我可能还不懂。让我突然喜欢上这本书的开始,是读到《信客》这一篇。信客带给我一种震撼,人性的感悟。简简单单的俩字,联系着一边是没了家的男人,一边是没了男人的家。他们承担着艰辛,生命危险、怀疑、猜忌、污蔑,他们本可以不必承受这些,但,为了他人,为了远行者与远行者的家,他们义无反顾的当起了信客,接受着多少难以承受的痛苦,但,他们不会后悔。这种人性的无私付出,剧烈的撞击着我的心灵,我感受到一种厚重,做人的厚重。
慢慢改变着我的思想的是第二部分《中国之旅》。“没有两者。路,就是书。”秋雨的话一直回荡在脑海,读完《中国之旅》才品味出这句话的精辟。文化,是都江堰中拜水与问道的互相融合;是王圆箓,蒋孝琬使文化毁灭或归于他国的那种惋惜;是陈万里及时救下一些莫高窟文物的那种保卫意识;这是一种思想上的文化,让我渐渐了解。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饱含着多少对毁灭的文明的痛惜,杭州的美丽是苏东坡是钱缪对生态的一种敬重,希望这种敬重,能带给每个人。“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流放,是一种灾难,文人的灾难。顾贞观“季子平安否?”“我亦飘零久”是对不公的流放的无声诉讼,更是一种沉重的友谊,重得压人心。宁古塔,展现了远年灵魂在苦难中的高贵,但也在告诉我们“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但绝不喜欢野蛮!”
《中国之旅》写了很多古代的中国文明,但我读到的,却是痛惜,对不懂文化,嫉妒文化,摧残文化的痛惜。我感受到,一种厚重,一种该省视,该尊重文化的厚重。
带给我最大感触的是第四部分《人生之旅》,谢晋,巴金,黄佐临,余秋雨,这些支撑着文化的高贵生命,在承受着创造之苦,文化之苦,他们,使我深深折服。他们,都各自经历着折磨人的文革,又恰都是最深的受害者,却又无怨无悔的将文化创造着,为了文明,也为了文化。巴金在文革灾难中受尽屈辱,在造谣者奉迎者中孤影难支,但,他无畏折磨,不惧伤害,一人领头“斥棍子,讲真话”这精神,震动着山河大地。秋雨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着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遗址。在铺天盖地的诽谤中,那么多人连续收到伤害他二十几年,秋雨却从未回击一句,他不忍伤害石一歌年迈的成员,也不忍伤害一些无知的群众,于是,一人默默承受着痛。秋雨默默阐释着:“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诽谤”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人生之旅》写的是令人钦佩的文化名人,但我看到的,是灵魂,是文化是人性是那高贵的灵魂。这种厚重,精神的厚重,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继承与体现,是一种压人心扉的厚重。
看完这本书,文化被摧毁的心酸,文人被压迫的凄楚,让我不禁沉思:“怎样做人,怎样传承和重建这厚重的文化?”这句话,一直锁在我的心里,时时拷问着我的灵魂。这一刻起,兴许我也不会再肤浅地乱谈文化了,因为文化的厚重感,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变得厚重起来……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28人觉得有帮助
写文化苦旅读书心得其实挺有感触的,关键是要有点自己的东西。一开始得把书好好读完,别急着下笔,不然写出来的东西会空洞。这本书讲了很多地方的历史和人文,要是没看明白,写心得就只能东拼西凑。
记得要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比如某一段文字让你想起了什么,或者某个场景让你觉得特别震撼。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就被作者对历史遗迹的描述给吸引住了,那些破败的地方竟然藏着那么多故事。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可能会不小心把“吸引”写成“吸弓”,这事谁都有可能干出来。
写的时候最好能结合一点背景知识,比如作者去的地方有什么特别的历史事件。不过有些地方可能记不太清,比如具体年份什么的,这时候可以稍微模糊处理一下,别为了凑字数硬往上堆。比如说“大概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吧”,这样的表达虽然不算太严谨,但至少不会让人觉得特别突兀。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不要光抄书里的原文。有人可能会想直接摘录几句经典段落,但这不是真正的体会。最好是用自己的话重新说一遍,哪怕语言不那么华丽也没关系。比如“这段话让我想到小时候跟着爸妈去乡下玩的经历”,这样既真实又有个人特色。
书写注意事项:
写心得的时候可以带点小情绪,比如感动、感慨之类的。毕竟书里提到的事情很多都挺触动人的,写的时候不妨也把自己放进去。当然了,有时候写着写着可能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像“我感觉这本书很有趣,因为它让我了解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这里“因为”后面接的是一个句子,但前面用“它”指代有点含糊,不过大家都能明白。
小编友情提醒:
写完之后最好能多检查几遍,看看有没有明显的错别字或者不通顺的地方。不过有时候也可能漏掉一些小细节,比如把“景色优美”写成了“景色优美”,其实没什么大影响,但还是希望能尽量避免。
写心得这事没什么捷径,主要是用心去感受,再去表达。只要能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就算完成任务了。
【第7篇】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1050字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
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字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先生的文字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们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34人觉得有帮助
说到写文化苦旅的读书心得,很多人会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下手。其实这书挺有意思的,里面有很多故事,作者余秋雨走遍了大江南北,写了好多地方的历史文化。写心得的时候,得先把书里的内容捋顺一遍,自己心里得有个底儿。
一开始别急着写感受,先把书的大致内容过一遍,比如他去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说了些什么。像是他讲到莫高窟那段,就很有味道,写心得的时候可以提一提,说说自己觉得这段写得好在哪里,是不是让你也想起了什么。不过要是直接抄书上的句子太多,那就不算自己的心得了,得用自己的话说,哪怕说得不太专业也没关系。
我以前写的时候,有时候会想当然地以为自己记住了某段情节,结果一写才发现跟书上的原话差了不少。比如他说敦煌壁画多么美,我就想当然地觉得自己记得很清楚,结果写的时候发现漏掉了不少细节。这种情况就得多翻几遍书,别偷懒,不然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显得底气不足。
写心得的时候,最好能联系一下自己的生活。余秋雨写那些古迹的时候,总会带点个人的情感进去,你可以试着想想,如果自己站在那些地方,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感受。比如他写到一些被破坏的文化遗址时,那种惋惜的心情,你能不能也体会到一点。要是完全照搬他的描述,而不掺杂自己的想法,那心得就显得空洞了。
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会发现自己思路有点乱,一会儿想起这个,一会儿又想起那个,这时候不妨停下来歇会儿,喝口水,让脑子清醒一下。要是硬撑着写,可能越写越离谱,甚至前后矛盾。我记得有一次写心得,写着写着就把时间线搞混了,结果把自己都看糊涂了。
小编友情提醒:
写完之后别急着交出去,多看看,找找有没有明显的漏洞或者不通顺的地方。要是实在不确定,可以让别人帮忙看看,听听他们的意见。毕竟写心得不是为了应付差事,而是让自己真正有所收获。
【第8篇】最新文化苦旅读书心得范文怎么写1050字
“文化苦旅”,望文生义,自然是一个“旅”字贯穿全书。但这部书又不是简单的山水游记。“原因是,我发现自我异常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深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我想,这便是文化二字的分量。而一个“苦”字应当说可是全书的主旨。作者并不在乎旅途劳累之苦。这个“苦”乃是对全民族意识的苦苦思索,对人生至高梦想的苦苦追寻,读中华民族礼貌复兴的苦苦祈盼。“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期望自我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我以为,最能体现作者一个“苦”字的文章是《道士塔》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了蝇头小利就能够把大车大车的经书、绘画运往两方的土道士。也看到了一群眼睁睁看着国宝流失却不闻不问的道台,藩台。“偌大的中国,竟存在不下几卷经文。”“我好恨”。作者恨的不是王道士,也不是哪个藩台,在中国,这样愚昧、麻木的国民又何止千万?王道士不卖,李道士照样要卖,张藩台不管,赵藩台更不会管。“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杯具。”“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应对如此国民,作者怎能不苦?百年之后,王道士早已化为灰烬,莫高窟的历史文献也在大英博物馆的玻璃窗里沉睡了多年。尽管我们再也不会让一个蒙昧的道士去看管我们祖先的遗产,可他们似乎还活在我们身边,盲日庸俗的国人似乎也还不少,也许礼貌离我们还很远哪!我们期待着中华民族真正崛起的那一天。
再谈到“文化”二字,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书中的一篇文章《柳侯祠》。柳宗元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巨匠,但他命运多劫,两次遭贬,又客死他乡。然而正是由于他官运不济,被贬永州,才使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可此时的柳宗元仍时皇宫内的青砖绿瓦一片痴情,因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我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事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而此时,命运和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柳公满心欢喜的回到京城,而等待他的却是更加荒凉,更为边远的柳州。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人的悲哀。
我又想起了批评余秋雨的文章,说它的词藻华而不实,说他的文章软弱无力。我不明白这是不是真实的,也没有必要去探个究竟。因为文学本身就有它的两面性。真正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余秋雨的书,在他的书中看到了文化,看到了历史,看到了世界,看到了人生。我想,这就够了。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27人觉得有帮助
最近有朋友问到《文化苦旅》的读书心得该怎么写,我就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说说。说实话,写这类心得真不是件轻松的事,尤其是像我这样平时不太擅长表达的人。不过,既然答应了就琢磨了一下,希望能帮到大家。
写心得这事,关键是要有感而发。不是说非得整那些高大上的词儿,反而越实在越好。就像看书的时候,哪个地方让你印象最深,就从那里入手。像余秋雨写的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关于历史文化的反思,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就被那些古老遗迹的故事吸引住了。当时就想,原来这些地方还有这么多故事呢!所以我就想着怎么把这些想法写出来,让大家也能感受到那种震撼。
写的时候,不要担心开头是不是太普通,重要的是能引起共鸣。比如可以先聊聊自己为什么选这本书看,是因为好奇还是因为别人推荐?接着讲讲读的过程,哪一部分让你特别有感触。记得我当时看到作者提到敦煌的时候,心里特别复杂,既觉得美又有点心疼。这种感觉就可以写进去,用些具体的例子,这样别人读起来会更有画面感。
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就会跑题,特别是写到后来,脑子一热,想表达的东西太多,结果反而乱了。比如我那次写的时候,本来是想谈下对传统文化保护的看法,写着写着就扯到旅游去了,最后发现离题有点远。所以提醒一下,写的时候最好有个大致的提纲,不然很容易偏离主题。
还有一个要注意的地方,就是语言不要太死板。书里本身就有很多生动的描述,咱们写心得的时候也可以学着灵活点。比如,别光说“很震撼”“很有意义”,试着用一些具体的情景去形容,像“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或者“好像听到了风沙里的低语”。这样读起来会更鲜活。
写完之后别忘了检查一遍。有时候写着写着,句子里会出现一些奇怪的小毛病,比如用词不当或者标点没打对。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句子写了半天才发现少了个逗号,看着怪别扭的。所以写完后多读几遍总是好的,虽然有时候还是会漏掉一些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