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 观后感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3篇)

发布时间:2022-06-11 09:04:04 查看人数:91

【导语】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3篇优秀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第1篇】2021年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2021年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1

看完这部朱莉娅·罗伯茨 饰演女主角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片中的凯瑟琳·沃森这位1953年,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威斯理女子学院的新任艺术史老师,美丽成熟,特立独行,极力推崇自由改革思想。

虽然50年代的美国女性的地位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层社会封建思想依然非常严重,而这位女教师在试图让自己的女学生和世人了解,要摒弃女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嫁个好丈夫。这一举动和思想与当时的思想传统格格不入。于是,伴随而来的是对她各种不公正的议论和评价,满怀志向的凯瑟琳面对的是重重的阻力和挑战。

但是,这位女老师并没有屈服,她的青春率直,以及她丰富的艺术史知识,加上风趣热情的授课,最终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理解。

影片自始至终弥散着一种轻柔却又强烈的女性柔情,而当影片结束的时候后,我脑子里很强烈的反复着一句话“女人,爱情很重要,家庭也很重要,但是,女人决不是为取悦男人而生的。”

2021年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2

达芬奇的画《蒙娜丽莎》,画像中蒙娜丽莎的微笑给我甜蜜、温馨、宁静的感觉,我想知道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下表达的是什么,所以带着些许探索神秘气息的心理,看完了《蒙娜丽莎的微笑》。

电影的一开始给我感觉——这应该是一个很有个性的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有个性,能推陈出新,总会受到别人的关注,纵然结果会不顺人意。就像影片中凯瑟琳到卫斯理女子学院的第一课,我能感受到凯瑟琳的极度尴尬,我甚至不能说学生的不对之处,因为她们真的很优秀,能把课本上的内容了解得很透彻。随着剧情的推移,问题渐渐出现端倪,卫斯理女子学院是一所比较传统的学校,基本上学校的事务都有明文规定,从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都是学校要把你培养成的人,而不是自己想成为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教育模式已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对于社会,这是一种停滞。但凯瑟琳是一个比较前卫、有思想、有个性的教师,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她面临着许多困难,不只是校方对自己教育方式的警告,还有学生对前卫思想的不接纳,但是凯瑟琳不畏艰难,执著地影响着威斯理的这群女生们,引领她们找回自我,启迪她们大胆选择自己的道路,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那么的令人宁静沁心,但是在微笑下面呢?相信每个人都一样,微笑并不表示生活就没有烦恼,而是因为做自己愿意做的事,顺从自己的内心,所以流露出很自然的表情。在影片中,凯瑟琳也曾迷惑过,她气愤这样的教育模式,气愤用婚姻禁锢一个女性的未来,她认为并非每段感情都必须走上婚姻的殿堂,人生不是围着婚姻来计划的,结婚不应该成为女性惟一出路。在这个方面似乎贝蒂的感受要多一些,在上学期间结了婚,按照学校的传统,一边在家里做一个家庭主妇,一边在学校攻读学业。但是在影片结尾处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在经历了不幸的婚姻之后,贝蒂勇敢地选择了离婚,并开始迈向自己的新生活,她选择到纽约去求学,不再活在母亲的影响下。对于她来说这应该算是成功,敢于去挑战自己的未来,不再活在他人的阴影下,会思考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内心的自己。

本片不只是单纯地表现了一个捍卫女权主义的的教师战胜腐朽的传统教育体制,感化了无知懵懂的学生。其实她也一样,生活在欺骗当中,来这所学校是她觉得是被欺骗的,认识的新男友也欺骗了她,所以她也需要从中感悟到一些东西,慢慢成长起来。凯瑟琳给予学生的是对前卫思想的思考,引导她们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学生也给了她许多欣慰,并画了画给她,这说明这群学生已经从思想上接受了这位教师,最感人的是当凯瑟琳离开的时候,许多学生骑车为她送别,有泪水,也有微笑。

凯瑟琳是个有特色的教师,经过她的授业必定会有一批不寻常的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还要教人如何做人,要有适当的方式,也要有合适的气氛,要有自己的特色,要能推陈出新,才能育人成才,德才兼备。

看完这部电影,联想起蒙娜丽莎的微笑,难免思绪又有些漂浮起来。也许我们都在给彼此方向,我们都知道人生不完美,所以用一生的时间去弥补,努力让自己完美。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完美的,但是,只是一个微笑,不是别的。

2021年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3

不是这次的学习,我还真事陋寡闻,原来还有这一样一部精彩的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

影片中的传奇老师,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凯瑟琳·华森,以及她和学生们的情谊,让我很受触动。教育到底所为何物?教育到底应该是怎样的?这部电影告诉了我很多很多,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这部《蒙娜丽莎的微笑》应该说也是一部非常精美和有思想的影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的观念依旧很保守,女子要以结婚为神圣的使命。在威斯理女子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教她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是把这些女孩子训练成贤妻良母,以便嫁个好丈夫。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从正面描写女性追求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实现的优秀影片,通过主人公之口,温和地表达了女性完全可以家庭与事业并重的看法。由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凯瑟琳·沃森老师给女生们上的第一堂课非常失败,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大胆地开拓崭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第二节课上,凯瑟琳给学生们展示了教学大纲外的几幅艺术作品,并顺着争论不休的学生们的思路,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这门课所要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什么是艺术?是什么决定了艺术的好坏?又由谁来决定?”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难回答,它往往使人陷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凯瑟琳不畏艰难,执著地影响着威斯理的这群女生们,引领她们找回自我,启迪她们大胆选择自己的道路,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电影故事中很多情节让我想到:1、教育应当给学生足够的多元化发展空间,教师自己应当有独特的风格及,让学生们有自由独立思考的能力。2、在评判一件事物之前,先全面了解它。3、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理由,从而不害怕自己和别人不同,为了一个独特的自己而骄傲。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如此。

真正优秀的教育电影,常常是在电影艺术、人生哲理与教育行为方面都有极其丰富的蕴藏。好的电影,让人终身难忘,终身获益。

2021年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4

记得大四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对男同学说过的一句话:“你们有很多优势明白吗?首先,你们是男生。”

一句简单的话,印证了男权社会的主导地位如今依然不可动摇。自19世纪末起,妇女解放运动的浪潮就没有平息过。在电影中,虽女性运动的成果非凡,但许多现代女性主义者仍然认为尚有许多与男权社会打不完的丈,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

故事发生在1953年,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逐渐兴起。然而,以美国威斯利女子学院为代表的教育机构依然执着地履行着男权社会赋予的使命:培养“德才兼备”的家庭主妇。但当凯瑟琳,一位满怀自由改革理想的女子来此校任教之后,其前卫的女权思想便与校方及男权教育下熏陶出来的学生产生了矛盾。无论谁都想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故事就在各种思想的互相抗争与影响中展开。

凯瑟琳和吉赛尔这些反抗传统父权制的女子总是受到批评和排斥。对她们进行批评的人,不仅仅是父权制的统治者——男人,更是一些把父权制的规则、想法内化了的女人。

贝蒂是威斯利学院传统的捍卫者,任何对学院传统的怀疑和动摇都将受到她尖苛的批判。较之凯瑟琳和贝蒂,琼则显得更加理性、成熟。她放下耶鲁大学的深造机会并不是没有思考过凯瑟琳的一番苦心,也非向好友贝蒂妥协,而是忠于自己内心的选取。

在电影中,女性通常被视为性客体,唯其美貌和性吸引力才有价值。有时充当蛇蝎美人,以诱惑或阻碍男主人公,如《本能》;有时又成为性感佳丽,以协助英雄式男主人公完成其“伟大的使命”,最终往往成为战利品为男主人公所有,如《007》、《谍影重重》、《夺宝奇兵》等。后者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

尽管如此,女性电影依然在增多。《末路狂花》探讨了两个好友的亲密友情,两人周末的偷闲却因遭受男性的侵犯而演变成横越美国的大冒险。

末路狂花

这部电影探讨了婚姻、工作、独立、女性情谊、大男人主义等主题。搞笑的是,电影的结构却受惠于两个传统男性的类型——哥们儿电影(buddyfilm)以及公路电影(roadpicture)。

较之传统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追求在差异中寻求平等,努力建立与男性的和谐共存。穷在应对凯瑟琳极力反对自己放下耶鲁大学的深造机会时说:“我明白自己在干什么,这并不是愚蠢的行为。......对你来说,做家庭主妇和把自己沦为殖民地是一样的。主妇们没有,没有才智,缺乏情趣。你说过我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而这正是我想做的。”

琼的一番回答使凯瑟琳认识到,唯有独立思考、理性选取自我人生才是女性幸福的归宿。真正的女性主义不应囿于形式,而应依照具体状况和自身的意愿而选取。

如果《蒙》单纯地表现高举女性独立大旗的教师战胜腐朽的教育体制,感化了无知懵懂的学生,那么影片就流于俗套了。它的与众不同之处,便在于它不是任何一种女权主义的宣讲,而是借由影片的几个女主人公的成长之路,向观众传达一种态度:

“女性真正的独立解放,不在于拥有怎样的社会地位,更不在于特立独行的处世态度和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而在于是否拥有不受外界眼光驱使而独立选取人生的潜力。”

2021年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5

这部电影不比好莱坞大片,不紧张,不刺激,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没有眼花缭乱的特技,朋友很好奇这么“无聊”的电影我竟然看过不下6遍。但是,它有思考,有感动。我个人觉得每个女孩子都该看一次,涵养一下气质。

电影的情节我就不赘述了,google一下就明白了。很多人看这部片子充满疑惑,我想是因为对历史大背景和卫斯里传统的陌生。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50年代的美国,那时候二战刚结束,经济大萧条。因为二战中,男人都上前线了,所以政府就号召女人要自力更生,出来工作。但是二战结束,男人归国了,却发现以前的工作机会都被女人抢占了,于是,政府又号召女人要回归家庭,照顾老公和小孩,这才是她们生来的职责和使命。这就导致以前的liberal(自由解放)话语重新回归到conversative(保守)话语。这种话语的转变首先就渗透到学校教育体系中,catherine期望改变这样一种教育,让女生学会为自己而生活学习。

卫斯里女子学院,美国最有名的女子学院,贵族女校,校友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宋氏三姐妹,还有克林顿夫人。我有个朋友表示,如果她女儿申请到这所学校,她砸锅卖铁都要让她念。50年代美国的大学逐渐开放女生名额,让她们有高等教育的权利。卫斯里的女生都是来自富裕保守的中产阶级家庭,她们期望女儿在那里被培养成为得体的淑女,找到理想的丈夫(常青藤名校之一的哈佛就在附近),组成体面的家庭。所以那里的女生要修艺术,文学和欧洲语言,还有家政课,但是她们学习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有所成就,她们最大的成就是成为高贵端庄的妻子,辅佐丈夫的事业。因此,卫斯里每年都有个滚铁环的传统,据说第一个滚到终点的就能第一个步入礼堂。她们大学四年就是赶快找到优秀的男人,把自己嫁出去。

电影中的四个卫斯里女生对这种话语和学校教育有的维护,有的认同,有的怀疑,有的不屑。最终,她们因为各自的遭遇都改变了自己原先的想法,都学着从表面看本质,不要为外象迷惑,要独立思考和做人。

电影里面最大的争议就是女人是否生来就是要履行妻子和母亲的主角,她们是否只能成为领导者的夫人而不是领导者,这个讨论在当时历史背景和卫斯里语境中,答案就是肯定的。

这天女人有了更多选取,但是也挣脱不了性别的宿命。一旦结婚,就面临生育的压力,事业和家庭难以两全的顾虑。当全职太太不简单,蜡烛两头烧更辛苦。虽然没有人规定女人生来务必当妻子,当妈妈,此刻很多女人选取不婚不孕,但是没人否认生理上只有女人能够担负这项社会生产的职责。如果你放下了社会生产,就会制造很多社会问题,老龄化,少子化。

这个社会对性别还是无法绝对公平的。女生从小要和男生一样,千军万马挤破头,受高等教育,研究所毕业,发现自己到了尴尬的年龄,要事业还是要生育?怎样都有遗憾。有了孩子,要付出全部的心力还要力图持续自我,担心对孩子的付出不够也担心对老公的照顾忽略,还担心自己的事业陷入瓶颈。社会的话语也是一样,一会儿要独立自主新女性,一会儿要新全职太太,但是社会保障体系还是停滞不前,无论扮演什么主角,都没有十足的安全感。大众舆论就更可怕了。不管怎样,我们得明白,任何时候都会有矛盾出现,船到桥头自然直。

2021年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第2篇】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观后感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观后感1

不是这次的学习,我还真是孤陋寡闻,原来还有这一样一部精彩的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

影片中的传奇老师,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凯瑟琳·华森,以及她和学生们的情谊,让我很受触动。教育到底所为何物?教育到底应该是怎样的?这部电影告诉了我很多很多,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这部《蒙娜丽莎的微笑》应该说也是一部非常精美和有思想的影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的观念依旧很保守,女子要以结婚为神圣的使命。在威斯理女子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教她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是把这些女孩子训练成贤妻良母,以便嫁个好丈夫。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从正面描写女性追求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实现的优秀影片,通过主人公之口,温和地表达了女性完全可以家庭与事业并重的看法。由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凯瑟琳·沃森老师给女生们上的第一堂课非常失败,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大胆地开拓崭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第二节课上,凯瑟琳给学生们展示了教学大纲外的几幅艺术作品,并顺着争论不休的学生们的思路,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这门课所要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什么是艺术?是什么决定了艺术的好坏?又由谁来决定?”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难回答,它往往使人陷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凯瑟琳不畏艰难,执著地影响着威斯理的这群女生们,引领她们找回自我,启迪她们大胆选择自己的道路,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电影故事中很多情节让我想到:1、教育应当给学生足够的多元化发展空间,教师自己应当有独特的风格及内涵,让学生们有自由独立思考的能力。2、在评判一件事物之前,先全面了解它。3、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理由,从而不害怕自己和别人不同,为了一个独特的自己而骄傲。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如此。

真正优秀的教育电影,常常是在电影艺术、人生哲理与教育行为方面都有极其丰富的蕴藏。好的电影,让人终身难忘,终身获益。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观后感2

影片题材很讨巧,艺术史教师在貌似高端新锐实则固步自封而僵化的卫斯理女校中执教,遭遇鬼怪精灵一众女生放肆取笑,后凭借自己真性情、真见地赢得女生爱戴。为捍卫自己的教学与人生理念离开女校,得全班女生热泪相送。

1、不够新鲜的立意,缺乏深度的挖掘

女权啊,自我啊,反正还是这类老生常谈。本片时代背景系二战之后关于女性家庭社会地位的反思,编者努力给出女性在相夫教子、夫唱妇随的另一条高度自我实现的人生道路,不过那条道路该咋走,编者也没明明白白指出来。反正如果婚姻不幸福就离婚寻找自我,如果陷入甜蜜爱情就勇敢私奔,如果外在环境不容得做你自己就要勇敢的舍弃一切跳出来,如果爱情中遭遇谎言绝不妥协,如果误会爱人就要勇闯男生宿舍去承认错误。如果以上都不成,要么就忍气吞声在别人屋檐下吃糖果看垃圾节目、守着乏味日子等退休好了。从立意上没啥新的。

影片开篇很吸引人,后面却慢慢趋于程式化、脸谱化。在这样一个老套题材里,凭借群像演绎是很难挖掘出深度的。所以,本片侧重于故事的展开,而不是背后原因的深度挖掘。这让我原本被抬高的期待迅速跌落到地面。每个人的人生之所以不同,取决于个体与环境的共同作用。片中几个聪明绝顶的女生各自过上不同的生活,源于家庭、性格等多种不同影响的共同作用。当然,华森老师在此间发挥了重要的正面作用。鉴于篇幅,也鉴于本片的深度,无法对这些原因背后更为深层的元素进行剖析。

2、贝蒂的角色不陌生

贝蒂的母亲希望自己女儿变成一个上流社会的精致洋娃娃,那是源于她自己也是这样被长辈一板一眼捏出来的。这个角色一点都不陌生,最唾手可得的例子就是《绝望的主妇》中的bree.这样的女性真是让人望而生畏。出身豪门的白富美,聪明、博学、多金,伶牙俐齿,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只是上帝总是很公平,所有的都给你了,就是不肯给你一颗凡人的心。这样的白富美太追求完美,于是水至清则无鱼,她的丈夫八成是享受不了这般太空艳遇的,与其守着一颗太阳被灼烧致死,不如回到地面找只听话小鸟厮混终身。

真会有这样的人么?实际上我从没遇到过。可能是我活得不够高端,我还真没见过身边有一个活得那么精致的人,如果换做是我去享受豪门恩怨,被窝里偷笑还来不及呢。

3、朱丽叶罗伯茨的演绎很出色

如果不是冲着她,这部片子真没啥看头了。真情与矫情只是一步之差。就冲她的一颦一笑我也要咬牙把这早就猜到结尾的电影看完。

4、关于美术史的看法隔靴搔

开篇华森上第一课的编剧很出彩,真是所有老师最不愿意遭遇的一幕吧,正是从这一刻开始我才正襟危坐提神醒脑打算认真看完这部电影的。可惜,之后的课堂段落再无特别新鲜之感,对于当代艺术的看法也是隔靴搔痒,

本来很期待看到华森对当代艺术有啥诡异高调灵异的新说法,结果全是平铺直叙,压根没啥醍醐灌顶的妙语。看来编剧也不敢贸然表现什么先锋观点,于是影视剧创作中当代艺术大多都是被拿来做一个先锋的幌子罢了,有名无实,缺少实际精神内涵与真知灼见。本来就是难以言传的微妙瞬间。可惜又被拽来当载体。

还算是不不错的电影吧。至少服装很漂亮。贝蒂在舞会上的天蓝色纱裙太美了。那个吸烟高个女生也很美。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观后感3

曾经是最保守的女子学院,帮助宋美龄奠定修养基础的韦斯利女子学院来了个有新头脑的艺术史教师凯瑟琳,她梦想到一个贵族学校教书,因为这些学生会成为未来的领导,如果她能改变这些学生,她的理想就有可能得到贯彻。五十年代的美国,战争时期的职业女性崛起并没能改变女性的全面解放,女人依然回到家里,忙着相夫教子,这种情况反映在韦斯利学院,依然保持了一切维持建校宗旨的教学方式——为上流社会的男人培养模范太太。而从加州来到麻省的凯瑟琳,已经目睹了好莱坞的女性主义革命,她认同那些尚得不到认可的新艺术和新思维,希望把这一切都教给自己的学生。但这些学生却是什么样的都有,有极端保守,维护传统的失败妻子,有专门勾搭有妇之夫的问题少女,有忙着谈恋爱的,还有为自己的未来困惑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认同凯瑟琳,她的麻烦不断,而保守的校方也很不赞同她的女权主义教育,认为是在把学生教坏。就这样,一个夹杂了爱情泡沫的极端女权主义说教片完全展开,凯瑟琳被学生认可固然算是电影的大团圆,但韦斯利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

说到韦斯利,其实可以以五十年代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宋美龄就学的时代,美国有大量暴发户的女儿想得到老欧洲的爵位,于是韦斯利就担负起教化暴发户女儿的任务,把她们教育成文雅的贵族夫人,学会如何操持一个大家庭,管理众多家仆,举办社交活动,相夫教子。五十年代以后,韦斯利摇身一变,逐渐成了极端女权主义的大本营,臭名昭著。我曾经见识过那个时代的一位毕业生,那是一个宣扬“做爱也不需要男人”的极端女权主义者,恨不得都视男人为浊物,唯女人至上,难怪现在韦斯利每年招一百个学生,却要给两百个申请者发录取函,白人女孩不乐意去上,于是招了大量韩国女孩。《蒙娜丽莎的微笑》想必是反映了那个转型时期,当夫人的市场日益萎缩,这些精英女人无法靠丈夫获得她们想要的地位,便自己走上了追逐地位的道路,咄咄逼人的奋斗下是永远不变的韦斯利女人自以为是的“精英情愫”。现在女权主义运动已经转而承认两性的差异,谋求两性的理解和符合自身天生优势的互补,共同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蒙娜丽莎的微笑》却依然祭起韦斯利那种自恋式的女权主义,真不知道这帮电影人是真不知道,还是装作不知道女权主义都唱到了哪一出了。美国曾经为极端女权主义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为“自由”而被烟草商蛊惑着吸烟的女人毁坏了自己的身体,高离婚率造就了大量的单亲儿童,这些性格被伤害的儿童同时也扼杀了一个健康的未来。我除了说这帮电影人无知和落后以外,真的是无话可说,纽维尔导演好歹也算是个轻松派掌门,何必去趟韦斯利女权这趟浑水?

世人都晓蒙娜丽莎的微笑最美,却不知道她揪心的丧子之痛,作为旁观者看凯瑟琳教育学生女人要做未来的领导,而不是领导太太,这点当然是很开心的事情,看着脸谱化的反派贝蒂捍卫着太太传统,为这个传统付出了被丈夫抛弃的代价,最后离婚,接受了凯瑟琳的观念。但问题就在这里,娜拉出走以后依然不会找到幸福,从电影的角度上,主角的理想实现自然是值得欢呼的事情,但离婚后的贝蒂未必就能过得爽。倒还是凯瑟琳一心支持上法学院的琼看开了,女权主义说白了就是女人有权利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回家当个太太也是自由了,不一定非要和男人一争高下,这倒是颇有点现代女权主义的意思了。整个电影,玩弄了众多小聪明的笑料和口号式的台词,就一句是真心话,凯瑟琳的恋人对她说,“你以为自己来韦斯利是帮助这些姑娘发现她们的道路,我却认为是你帮助这些姑娘发现你的道路”。言下之意,这条女权主义的道路是否走通,且看效果再说。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观后感4

电脑里积攒了许多乱七八糟的电影,有些已经存了多年却还没有看。今天终于把《蒙娜丽莎的微笑》看完了。

很喜欢“大嘴”美女朱莉亚罗伯茨,总记得在《我最好朋友的婚礼》中,最后她在婚礼上的泪与笑,从来没有见过张那么大嘴哈哈大笑的姑娘还能这么美!那时候我觉得她的光芒完全闪耀过了新娘。恩,跑远了,回到《蒙娜丽莎的微笑》。刚看到标题时,以为主题是讲某个类似蒙娜丽莎的女人,美丽而神秘。看到后来才发现是讲女性寻求独立人格的主题,而且背景是二战结束后。我很难想象那时候的女性有多保守,但是根据看的一些影视剧,大概那时候大多女人寻求的就是相夫教子。其实即使在今天,很多女子也将这个作为人生一大追求。在越来越多时代新女性的今天,这个话题仍然很有意义。

我自认为没有资格去评论女性究竟是否应该将日后组建的家庭作为第一位,这是社会对女性的期望,但也在很多时候成为阻碍女性发展自己独立人格的绊脚石。很多人说可以二者兼顾,就像katherine告诉joan的一样。的确这种情况是可行的,但也有一些时刻你必须做出选择。可是怎么选择并没有好坏之分。就像joan对上门来找她的katherine说,也许有一天她会醒来为自己没有成为律师感到遗憾,但绝不会比她没有在她的家庭陪伴这丈夫和孩子的遗憾要大。她知道自己放弃了什么,选择了什么,而这时候她的选择就不再让人觉得她好像牺牲了自己的发展,因为她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家庭主妇只是别人给她的标签,这并不会让她变得更愚昧、或者降低自己的人格。这也是为什么joan是这里面最可爱的学生,她明白老师告诉她的,但并不因此改变自己所想。

而与她看起来同样优秀的betty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她和spencer没有joan和tom之间的亲密,她看起来特立独行,似乎一切都有自己的想法,敢发社论赶走老师,却一直活在母亲给她灌输的价值观的阴影中。就拿朗诵诗来说,她知道spencer不想读,但她因为母亲告诉她,好妻子会让丈夫觉得他做的选择是出于自己,而不是被妻子逼,她就想办法让spencer读诗。在表面上看,她似乎得到了一切想要的,可是结婚之后却发现是一场噩梦。而最让她伤心的是母亲并不接纳她,并且母亲最在意的仍然是外部的东西。其实我不是很确定她是在什么时候改变对katherine的印象,是那次家庭主妇的幻灯片,还是在和母亲对话的绝望后?不过我这才明白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来源。“noteverythingisasitseems.”蒙娜丽莎在微笑,她是否真的幸福?她看起来是开心的,所以幸不幸福似乎没那么重要了?这就是她母亲在意的,“theappearance”。看电影的时候总会觉得betty是碍眼的,太自以为是了,让人忍不住想说“suchabitch”。但是她的面貌很大程度是由她母亲造成的,也令人同情。她一直活在期望中,以组建人人称羡的家庭为目标,却发现得到的只是一具华丽的空壳,不管她怎么证明,是拍照发社论或是其他,她都没有办法改变她自己是不幸福的事实。最后她和giselle一起离开,虽然她也不知道从何开始,但至少她迈出了逃离她母亲控制的第一步。

再说说connie和giselle。connie让我有点琢磨不清,总觉得她跟《其实他没那么喜欢你》中的gigi有点像。她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却又特别容易受人影响。当然优点就是她也相信。所以一旦发现真相,她又会重新勇敢地追求心之所向。而giselle可能是唯一最与当时女性形象不符的了。她可以追求任何她想要的男子,不管是她的老师还是已婚男人,不管她在别人眼里看来是不是没有尊严的追求。她随心而动,不顾外界,却还是并不开心。可能是因为她内心的痛,就是她真正想要的却得不到。这大概和她父母离异有关,不过电影中并没有过多着墨。但是她的优点就是理解痛苦,因为痛苦过,所以懂得,所以在betty歇斯底里冲她破口大骂时,她还可以忍住愤怒,并看透betty心中的痛,给她拥抱,让她感受爱。

最后看看我们的女主katherine。显然她是电影的主旋律,也是寻求女性独立人格的典范。但是我禁不住在想,如果她18岁订婚的男朋友没有离开,她是不是也会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放弃去ucla读书的机会。然而并没有如果。正是变数早就了今天的她。她在片中和两个男人的关系对我来说有点突然,甚至不记得她是怎么跟bill开始的,又为什么因为bill拒绝了从千里之外赶来的男友。但是撇开她的感情生活不说,她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反对婚姻,她也说“iguessiassumethatiwillatsometime”,只不过她不把结婚作为计划。但是,有想法的人也容易犯一个错,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身上,所以她几次三番想要“指引”joan做出她认为正确的选择,而joan最后回复她的话也成为本片的一大亮点。所以,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前卫的想法并不代表要完全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而选择自己的路。当然有她这样的女性代表的好处就是,她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的窗户,我们不一定要选择跟她一样,但我们可以思考她的话的意义,那些我们一直认为对的价值是否真的适合我们。那就是交流最大的意义了。

想法有些零散,也要草草收尾了。不过我觉得一部电影能给人些思考、启示就是有意义的,至于打星,那是影评人做的。我在这部片子里面看到了不同的女性形象,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人格魅力,还顺便学习了英语(自我安慰,哈哈),那就足够了。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观后感5

影片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我没有看影片之前从来不会对中国和美国的差距有半个世纪的讨论有半点兴趣,然而在我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男性主义这种观点可能在人类社会开始时就已经形成,并随着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进行而更加根深蒂固——男性作为一个家庭中的支柱理所应当得承担家中的一切,而女性承担的更多的是相夫教子的责任。在那个时代这种观点并不稀奇,就连美国最优秀的女性都会这样想,甚至没有一丝的犹豫,努力去继承这种观点。

一个人的出现让我坚定了中国落后美国至少一个世纪,她就是影片女主人公——凯瑟琳,她可能并不是第一个萌发女权主义的人,也不一定是在女权发展中做出最大贡献的人,然而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那样,她以自己的前卫思想,独立品格,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学生们,让这个国家最出色的女性有了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追求,独立的品格,渐渐的学生们也会思考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当她们意识到自己可以扮演另一中角色的时候,难道会不兴奋,不激动?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女学生们从开始时的不解抵抗到最后的感激与感谢,以致离别时是那样依依不舍。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被多次提及:我来到这里是想让她们改变我,而不是我来改变她们。凯瑟琳说过的一句话。原本就特立独行的她,本来是想到新环境中改变自己,然而传统的观念,非但没有改变她,反而让她更加气愤,也让她更加坚持保持自己的观点,于是就这样渐渐改变了他人。

这也许就是美国领先我们的原因,当一种观念有悖传统的时候,人们也会对它不解甚至排斥,然而并不否定,让其解释让其发展,让人们来观察从而自己做出评判。我们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环境。

电影微笑的观后感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观后感

【第3篇】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1000字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1000字1

偶然的机会看完此片。油画的风格,60年代的复古着装,还有一些仿油画的调色和构图都是本人非常非常喜欢的元素。最重要的是本片新旧观念对抗的女性独立人格崛起的主题。让我有冲动想稍微写几笔。

1、新旧对抗模式(主要矛盾)emotion flaw obstacles

本片的新,也就是主人公katherine。她生长于加州大农村,享受着阳光、海滩与相对自由。毕业于ucla大学。主人公由加州来到华盛顿贵族学校后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障碍——学生不屑于她的课堂、同事质疑她的学问、与众人羡慕的男友疏远、后又与新情人出现问题。katherine面对障碍始终是用自己的坚强和努力化解着困难。学生自以为十分了解美术史,而她就用当代艺术的新兴视角,带领学生脱离对于艺术狭隘的定义;获得学生的喜爱来让那些观念传统的老师打脸;因为自己不爱了而选择放弃一段关系,而不是因为社会眼光同意男友的求婚;再次放弃大众情人、老司机意大利语老师。在这样主人公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中,足见编导对于主人公的偏心和喜爱。可是奇怪,为什么我并没有对katherine产生对于john keating那样的喜爱和怜悯呢?katherine在处处都看起来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即便是面对困难,编导也不舍让她漏出胆怯更别提将她摧毁。当得知自己不得不摈弃终于找到的教授美术史的方法才能留校时,katherine也只是摔了一跤。除了在爱情上由于忠于内心而始终无法对谁托付终身外,我没有感受到katherine的一点点柔弱。作为一个新女性内心的透不过气甚至是对自己的质疑。这个人物有些太过完美了。

本片的旧。本片的“旧”有三个不同的程度。

etty:真正传统观念的产物。她原本应该是一个传统观念的完美符号——美丽、来自一个名门望族、与自己门当户对的男人拥有了一个完美的婚礼后成为了一名幸福的家庭主妇。但是此时,新婚丈夫却出轨并拒绝与自己发生性行为。得到了自己从小渴望的一切,却突然发现自己从来就不该把人生的梦想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由于婚姻的不幸和katherine老师的影响,betty最终选择了主动打破这看似完美的婚姻,并独自前往欧洲。在这个维度上,新观念成功改变了本该选择隐忍的传统家庭妇女。但是katherine究竟起了多少决定性作用呢?betty最后成了那个最不舍老师离开的学生......但是看似katherine对于joan花的心血远远多于betty,那么接下来让我们看看joan

joan:拥有完美爱情的知识女性。一个让人羡慕的女孩。在katherine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下,尝试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却最终因为无法摆脱从小到大收到的观念制约,选择了放弃耶鲁的offer,陪伴丈夫前往宾州。joan本是katherine最喜爱的学生和最渴望改变的一个孩子。但是最终她的选择,表现了作者对于那个时代女性尚未完全崛起的无奈。you can do both! 这句话即便放在今日,也会让很多女孩望而却步。我真的能兼顾事业和家庭吗?joan真的能和未婚夫分居两地,各自追求理想,同时维护好两人的情感吗?相信大部分人心中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况且,katherine的个人经历也在方方面面暗示着观众,woman can't do both. 或者至少,如果joan选择了耶鲁,那么她也将拥有新的恋情,那她的下一个目标是否又注定了这段恋情的结尾呢?katherine最终没能改变joan,这次传统没有能被打破。

levy:个人认为是本片最大的遗憾。玛吉·吉伦哈尔的演出十分吸引人,叫我一度喜欢上这个狂放不羁、热爱自由、不相信爱情却又不断地努力追求爱情的女孩。但是她却从头至尾都是伤心着的。老司机只是把她当做玩物,有妇之夫又拒绝与她在公共场合亲热。看似她的一切选择都是错误。如果这样,编导是否是在暗示一个来自不幸家庭的女孩注定就是飘摇?做出的选择注定就是悲剧?这个人物的处理实在是有些草率...而且在这一层的师生关系中,katherine更多的是levy的情敌而非老师......这层关系也有点叫人困惑。两个人明明都是独立女性的象征,却都最终继续单身、离开?本片想要探讨的话题,在这个维度上就显得有些奇怪了。

2、支线情节

本片的支线情节中,katherine本人的恋爱是一条占据较大篇幅的故事线。但是这条线在笔者看来实在是有些薄弱。

illy:好莱坞明星,与katherine相恋多时并千里迢迢的从美国东部飞到西部来和自己的爱人圣诞表白。而katherine的态度——老娘不舒服现在不想和你做爱。什么你要和我结婚?在加州的时候我们好像还没到结婚这一步啊!你好草率......这样的理智不得不让人觉得,哦?你独立,你聪明,你剩女,你活该~

aul: katherine最初对于paul十分高冷,但是却在与自己相恋多时的明星男友billy分手后,莫名其妙的就投入了paul的怀抱——只是因为一个类似vr眼镜的小礼物 wtf??????虽然可以理解为billy想要带穷女孩katherine去欧洲看一看,知道她真正想要什么......但是我们坚强、独立,拒绝过两次完美婚约的katherine就是这样被“老司机”骗到手的嘛?k和p的感情实在是除了paul的颜值和装逼以外没有让人动容的地方...只有最后老司机的谎言被一个大胖子拆穿,k选择毅然决然的结束这段错误的关系时,让人有些爽感...

在katherine的个人感情上,本片的主题就更显得有些奇异了。katherine口口声声的说着you can do both!但是在爱情上看起来并不愿意做出一点牺牲,而一直都是以自己的理想为主线。这样的态度在这所传统学校中被抨击可能也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了......

3、主题

相信本片的主题一定是本片打动大多数女性观众的原因——女人不应该扮演一个传统的家庭主妇,而应该追求自己的价值。但是笔者发现在烂番茄上面本片的评分只有4.9分,看一下影评人的评论主要原因就是批评者们都是女性主义的支持者。她们大都认为,本片建立了一个女性主义崛起的框架却最终讲了一个男权的故事令人失望。不得不说本片只是建立在当时60年代的时代背景,而且环境也是在一所封闭的贵族学校之中。katherine的结局的确是真实而无法逆转的。但为什么我每每看《死亡诗社》无论我多么不能理解青春期男孩子们的躁动和不安,但我总会在最后captain的那幕潸然泪下,而在看到betty骑着自行车追逐katherine的时候却完全没有一样的激动呢?

不妨比较一下《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死亡诗社》两部影片中的几处情节。首先,死亡诗社中大量渲染的是mr.keating和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他的幽默、随性、自由会打动每一个人。他的学生和观众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要成为他的追随者。但是《蒙娜丽莎的微笑》中虽说katherine独立、坚强、奋发图强。但是无论在课堂上还是私下(那次奇怪的派对私会)katherine的言辞都没能真正的打动我们,让我们深深地爱上她。也可能诗歌毕竟能让所有人立刻理解,而将新观念深藏于古典主义与现代艺术之后就显得有些牵强了。毕竟两者不是完全对立的,只是随着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发展。而且也很难将观众代入其中。其二,mr.keating最终离开校园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neil自杀了......这个原因足以构成学校不得不开除这样一个“先进、任性”的老师的理由。而本片中katherine是主动选择离开的。那么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就弱了很多。最后,《死亡诗社》中的经典场面在前片中是有铺垫的——mr.keating跳上讲台,让大家换一个角度去看世界。所以最后大家才跳上讲台,对老师的这种勇敢致敬。而大家骑着自行车追katherine就显得有些做作了。可能只是一种有些拙劣的仪式化的送别。

4、蒙娜丽莎的微笑

围绕蒙娜丽莎的微笑展开的讨论古往今来有过太多。看本片之前,原以为本片会牵涉到名画的人性主义——自由、平等、博爱。但本片中betty对于此画的评论是——她只是看起来很开心。在技术维度上这种质疑存在的一定意义(其实蒙娜丽莎并没有在笑,只是达芬奇使用的画法让她是关着产生了她在微笑的错觉)。这样的质疑当然透露了betty在当时处于下决心与一结婚就婚外恋的丈夫离婚的边缘的心境。透露着一种,她认为传统(由betty的资产母亲为典型的一类人)赋予女人的价值迫使她们拥有一个看起来令人羡慕的表象,实则却充满了悲伤。但是将之加于蒙娜丽莎身上,让本人觉得不免有些狭隘。

无论如何,笔者认为本片探讨的主题是极有意义的。而且演员的表演也撑起了半边天。虽然这样的剧作的确很难创作,尤其是探讨女性话题。但仍然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编剧去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包括自己吧~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1000字2

“她在微笑,她快乐吗?

最重要的是别告诉别人,

她看起来很快乐,所以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里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也是我认为的最能揭示这部电影主旨的一段话。

1953年,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新来了位艺术史老师,名叫凯瑟琳·沃森,她是个美丽成熟的女人,刚刚从ucla大学毕业,在大学里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的教授。50年代的美国虽然女性的地位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层社会封建思想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所著名的女子大学,学生们大都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从小接受过优秀的教育。但学院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教他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也不重视心理教育,而是把学生的成功与否定义为今后的婚姻,她们学习的目的无非是嫁一个好丈夫。

这部电影成功的塑造了两类女性,一类是凯瑟琳这样的具有自由革新思想、努力追求女性个人前途、自由和幸福的女性形象;一类是贝蒂这样的仍被封建思想束缚的比较保守的女性形象。电影的开头就是凯瑟琳坐在一节火车上,离开加州,离开她的男友,去往她以为具有前沿思想的卫斯理女子学院,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的教授。然而现实却令她大失所望,学院的主流教育思想跟她自己的思想大相径庭,学生们对她也不友善,但她仍坚持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教育方式告诉学生们,一个女性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嫁一个好丈夫,而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受到他人的尊敬。

印象很深刻的是,凯瑟琳得知她的学生琼喜欢法律很想报考耶鲁大学,就问她是不是真的很想去耶鲁大学,琼回答是的,于是在一次考试中凯瑟琳悄悄地给了琼一张耶鲁大学的申请表,这让琼更加大胆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了,并且这也让琼在凯瑟琳的启发下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她成为凯瑟琳学生中最早的同盟军之一。而贝蒂,她和凯瑟琳一样是一个意志坚定的女性,但她对人生的看法却和凯瑟琳完全不同。在她看来,女人最重要的事就是结婚生子,至于学习和事业都是不太需要考虑的事情。从一开始和凯瑟琳之间就矛盾重重。她为了自己的婚礼误了好几节课,遭到凯瑟琳的批评,她就写社评抨击凯瑟琳,导致凯瑟琳被停职。

她是片中保守势力的代表,也是凯瑟琳面对的一大难题。后来她遭到了丈夫的背叛,愤怒的她冷静下来之后,终于还是明白了凯瑟琳的用心,明白了一个女人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所以就有了她拿着《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画问她母亲的画面,也有了她主动提出离婚这一勇敢的举措。最终她还是明白了凯瑟琳的良苦用心,就像片尾她写给凯瑟琳的话那样:

我的老师,凯瑟琳·沃森

坚守自己的信念

不轻易与人妥协

就算卫斯理也一样

我仅将这篇社评

献给一位特别的女性

她是我们的榜样

让我们用全新的视野看世界

她曾说过轻易放弃的人,是漫无目的的流浪者

但并非所有的流浪者

都是漫无目的的流浪

尤其是那些突破传统追寻真理的……

不僵固受限

不受约束的人

我不会忘记你…………

“她在微笑,她快乐吗?

最重要的是别告诉别人,

她看起来很快乐,所以有什么关系呢?”

追求自己想要的吧,不要因为别人而改变自己,请露出最真实最幸福的微笑吧。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1000字3

这部电影不比好莱坞大片,不紧张,不刺激,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没有眼花缭乱的特技,朋友很好奇这么“无聊”的电影我竟然看过不下6遍。但是,它有思考,有感动。我个人觉得每个女孩子都该看一次,涵养一下气质。

电影的情节我就不赘述了,google一下就知道了。很多人看这部片子充满疑惑,我想是因为对历史大背景和卫斯里传统的陌生。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50年代的美国,那时候二战刚结束,经济大萧条。因为二战中,男人都上前线了,所以政府就号召女人要自力更生,出来工作。可是二战结束,男人归国了,却发现以前的工作机会都被女人抢占了,于是,政府又号召女人要回归家庭,照顾老公和小孩,这才是她们生来的责任和使命。这就导致曾经的liberal(自由解放)话语重新回归到conversative(保守)话语。这种话语的转变首先就渗透到学校教育体系中,catherine希望改变这样一种教育,让女生学会为自己而生活学习。

卫斯里女子学院,美国最有名的女子学院,贵族女校,校友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宋氏三姐妹,还有克林顿夫人。我有个朋友表示,如果她女儿申请到这所学校,她砸锅卖铁都要让她念。50年代美国的大学逐渐开放女生名额,让她们有高等教育的权利。卫斯里的女生都是来自富裕保守的中产阶级家庭,她们希望女儿在这里被培养成为得体的淑女,找到理想的丈夫(常青藤名校之一的哈佛就在附近),组成体面的家庭。所以这里的女生要修艺术,文学和欧洲语言,还有家政课,但是她们学习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有所成就,她们最大的成就是成为高贵端庄的妻子,辅佐丈夫的事业。因此,卫斯里每年都有个滚铁环的传统,据说第一个滚到终点的就能第一个步入礼堂。她们大学四年就是赶快找到优秀的男人,把自己嫁出去。

电影中的四个卫斯里女生对这种话语和学校教育有的维护,有的认同,有的怀疑,有的不屑。最终,她们因为各自的遭遇都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想法,都学着从表面看本质,不要为外象迷惑,要独立思考和做人。

电影里面最大的争议就是女人是否生来就是要履行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她们是否只能成为领导者的夫人而不是领导者,这个讨论在当时历史背景和卫斯里语境中,答案就是肯定的。

今天女人有了更多选择,可是也挣脱不了性别的宿命。一旦结婚,就面临生育的压力,事业和家庭难以两全的顾虑。当全职太太不轻松,蜡烛两头烧更辛苦。虽然没有人规定女人生来必须当妻子,当妈妈,现在很多女人选择不婚不孕,可是没人否认生理上只有女人可以担负这项社会生产的责任。如果你放弃了社会生产,就会制造很多社会问题,老龄化,少子化。

这个社会对性别还是无法绝对公平的。女生从小要和男生一样,千军万马挤破头,受高等教育,研究所毕业,发现自己到了尴尬的年龄,要事业还是要生育?怎么都有遗憾。有了孩子,要付出全部的心力还要力图保持自我,担心对孩子的付出不够也担心对老公的照顾忽略,还担心自己的事业陷入瓶颈。社会的话语也是一样,一会儿要独立自主新女性,一会儿要新全职太太,可是社会保障体系还是停滞不前,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没有十足的安全感。大众舆论就更可怕了。不管怎样,我们得知道,任何时候都会有矛盾出现,船到桥头自然直。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1000字4

《蒙娜丽莎的微笑》应该说也是一部非常精美和有思想的影片。

该片实地拍摄于美国著名的威斯理女子学院(wellesleycollege)。该校是目前全美排名第一的私立女校,被誉为“没有男子的长青藤”。学院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个个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美国前第一夫人、现任参议员希拉里、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都毕业于此学院;中国的'著名女作家、诗人冰心和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也是该校早期的毕业生。

《蒙娜丽莎的微笑》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的观念依旧很保守,女子要以结婚为神圣的使命。在威斯理女子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教她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是把这些女孩子训练成贤妻良母,以便嫁个好丈夫。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从正面描写女性追求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实现的优秀影片,它探讨了女性该如何定位的问题,其中包括结婚、离婚、婚外恋、女性与家庭的关系等等一系列与女性相关的话题,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塑造,回答了“女性到底应该如何生活?如何有价值地生活?”这一困扰女性多年的问题。然而,影片并没有叫嚣着让女性从厨房走出来,而是通过主人公之口,温和地表达了女性完全可以家庭与事业并重的看法。

由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凯瑟琳·沃森老师给女生们上的第一堂课非常失败,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大胆地开拓崭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第二节课上,凯瑟琳给学生们展示了教学大纲外的几幅艺术作品,并顺着争论不休的学生们的思路,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这门课所要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什么是艺术?是什么决定了艺术的好坏?又由谁来决定?”影片在此实际上是借凯瑟琳之口引出了故事的真正主题——“什么是人生?是什么决定了生活的好坏?又由谁来决定?”正如“什么是艺术?”一样,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难回答,它往往使人陷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凯瑟琳不畏艰难,执著地影响着威斯理的这群女生们,引领她们找回自我,启迪她们大胆选择自己的道路,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尽管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女子学院,但从广义上来讲,这部“肯定女性”的电影实际上对两性都非常适用。“其实它讲的是个体的挣扎和奋斗,无论男女,每个人都在寻找生命中属于他们自己的位置,在那里他们可以发挥最大的能量,成为最棒的人。”人们常常会追问自己,什么是自己需要的?自己到底在干什么?或是自己应该干什么?当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受到挑战时,很多人会无所适从。其实很简单,坚持自己的内心,以宽容之心看待他人的选择,像凯瑟琳、贝蒂和琼那样,在遭受挫折后勇敢地延续自己的生活。

《蒙娜丽莎的微笑》非常善于用情节来做暗示和对比。从影片开始处,凯瑟琳因为“不能使用电熨斗”而搬出学校宿舍,暗示她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学校护士的被迫离去,暗示不遵守学校规定、给学校带来新观念的人的下场;凯瑟琳一意孤行,不顾校方的警告,让学生们感受现代艺术,暗示了新思想与传统观念的矛盾和斗争。后来,影片在更大的一个范畴内将贝蒂和琼做了对比:贝蒂原来在母亲的教导下,是“结婚生子”路线最坚决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她甚至不惜在课堂上和校刊上与凯瑟琳老师针锋相对。而琼似乎有着更高远的追求,一方面,她希望过贝蒂一样的婚姻生活,另一方面,她又想到耶鲁法学院继续深造。这二人在影片结尾处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在经历了不幸的婚姻之后,贝蒂勇敢地选择了离婚,并开始迈向自己的新生活,她选择到纽约去求学,不再活在母亲的影响下;而被凯瑟琳寄予着厚望的琼却退回到了“结婚生子”的阵营中,“心甘情愿”地放弃了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就读机会。然而,琼的这种“退回”并非是向传统观念的妥协,它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因为它标志着威斯理的女生们已经开始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

另一处强烈的对比体现在凯瑟琳和南希的身上。作为反叛者的凯瑟琳,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她对婚姻的弃绝。虽然威斯理学院的单身女教师并不少见,但是她们都像凯瑟琳的房东——在学院教《礼仪和演讲》的南希一样,是被清规戒律所异化了的修女式的人物,这些老处女用自己的贞洁和牺牲维持着既定的传统婚姻制度,她们的独身是对这种禁锢女人的制度的配合,而不是反抗。凯瑟琳与她们恰恰相反,她在影片中表达了自己的婚姻观——“并非每段感情都必须走上婚姻的殿堂,人生不是围着婚姻来计划的,结婚不应该成为女性惟一的出路”。她主动离开加州的男友,就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这种不甘于女性固有地位的自觉意识,在当时忽视女性存在的集体无意识氛围中显得尤为难得。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1000字5

在附中老师转发的春节观影单里看到这了这一部片子,于是找了一个晚上看了它。1953年大学毕业的凯瑟琳.沃森来到了韦尔斯利学院,想要在这个墨守成规的女子学院里传播自由的种子。俏皮的学生们在第一节就给了这个新来的艺术史老师来了一个下马威,她们提前把课本上预习了一遍,并且准确地说出老师想要上课的内容。说出一幅画的出土时间,作者,外界的评价,并放言说如果老师没有其他东西可以教给我们,我们宁愿自己预习。作为美国最优秀的女子学院,果然个个都是学霸呀。想起自己的大学,学期期末了,考试的时候我们才开始预习的对比,就知道我们和别人差了多少,提前做好准备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也许应该补充说明一下韦尔斯利学院,冰心和宋美龄的母校,也是希拉里的母校,这所学校致力于培养一流的女性,听起来就很厉害的样子。想起一位好友说的话,永远有比你更厉害的人,比你更优秀的人已经站在更高的平台。教育,持续不断地教育自己才有改变和突破的可能。

回到电影,在受到刺激的沃森打电话向男友倾诉,然后研究每个学生的资料和背景,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呀。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沃森准备了课外的知识,这下子这些学霸姑娘懵了,她们翻遍课本也找不到这张图片,再也不能倒背如流了。沃森开始抛出问题,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好的艺术?她开始慢慢引导这群优秀的女孩子去思考,去发现,去感受。

赫尔巴顿说,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沃森通过艺术史这么课向年轻的女孩子传递了很多新的观念,重要的是她教导女孩们如何去思考,去发现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的标准。她看到这群年轻的女孩子在大学里被教导的观念是毕业如何在家成为丈夫的贤内助,如何成为一个好妻子。她崩溃了,她一心想在这个地方做出一些改变,她带着激情和热血来散播自由的种子遇到了重重阻碍,她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大学应该有的样子。

她崩溃沮丧,她向一位男教师倾诉,因为能对比尔敞开心扉无所顾忌,所以他很快和他相恋了。虽然后来比尔欺骗了他,编制了谎言来圆她军人男友的梦想。说到爱情,片中有几对不同的爱情,因为形式婚姻结婚的贝蒂,以为自己能得到幸福,结果老公出轨了。俏皮的康尼爱上了蓝眼睛的男孩,她们很甜蜜去约会,你感受到的是真挚的爱情,当康尼不顾一切跑到男子学校找到她的最爱,带着惶恐内心不安地说我错了的时候,他的真爱低头吻她的那一刻内心真的被融化了呀。误解消除,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该是件多么幸运的小事呀。汤姆和琼斯,琼斯放弃了进入了耶鲁的机会和汤姆结婚了,沃森惋惜琼斯错过了那么好的机会,但琼斯说沃森教给了他们自由,要让他们学会选择自己想要的做的事情,琼斯说和汤姆结婚生小孩才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在她的脸上,我看到了幸福的甜蜜,她对沃森说你真的以为我会在某个早晨醒来,觉得自己会因为没有当上律师而难过吗?此时的沃森内心应该是难过的吧,以为帮助琼斯找到了内心想要做的事,然而事实相反。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其实我们是不会也存在热心过头的现象,而忘记最终的选择权在他人的身上?

总是能在看电影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的感悟。生活是一连串的事情的总和,在这些事情上,你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和感受,这些想法和感受驱使你做出了不同的行为。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你说不出来,你所拥有是自由的权利,去感受和挑战。从纳粹集中营走出来的弗兰克说,一个人什么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下选择一己的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多少人不知道这点呀,才会随波逐流。接受了思想解放,追求自由的沃森,来到韦尔斯利学院,想要告诉这些孩子们她们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在大时代下,这样的想法是格格不入的,学院想要保留传统,培养一个优秀的家庭主妇。嗯,所以接受教育吧,接受熏陶吧,只有你知道什么是好的时候,你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愚蠢。

你可以从电影的叙事方式,拍摄手法,电影构图,从演员,编辑,导演,摄像等各个方面来评价一部电影。但对于我来说,更重要的是,从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什么,我有什么收获,对我的生活的启示。思想的进步,女权崛起,教育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呀。

遇到一个好老师是多么幸运的事情!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1000字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1000字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3篇)

2021年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1看完这部朱莉娅·罗伯茨 饰演女主角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片中的凯瑟琳·沃森这位1953年,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威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蒙娜丽莎的微笑范文

  •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3篇)
  •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3篇)91人关注

    2021年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1看完这部朱莉娅·罗伯茨 饰演女主角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片中的凯瑟琳·沃森这位1953年,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