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 观后感

梵高观后感(8篇)

发布时间:2022-06-09 13:12:04 查看人数:38

【导语】梵高观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8篇优秀的梵高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梵高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梵高观后感

【第1篇】《梵高的世界》观后感300字

《梵高的世界》观后感300字

绘画老师说梵高是一个伟大的画家。他的画很棒,非常昂贵。听说要上亿才能买到。他一定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就像地球球长一样,等我长大了才知道,事实并不是这样,梵高逝前是个很穷的人,他的画都是在他死后卖出去的。今天妈妈就要带我去参观这位伟人的作品展。

在光和影的陪伴下,我和妈妈逐渐步入梵高的世界。梵高27岁时才开始绘画,在短短十年间, 绘画了800多幅油画及同等数目的素描, 却几乎从未能觅得买家,终身困苦孤寂。“想不到吧?”妈妈问我。望着墙上面容消瘦,眼睛深陷的男人,我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一个在绘画史上享有无与伦比地位的先驱,在现实中却是如此的孤独与窘迫。

从荷兰、比利时到巴黎、阿尔勒,物转星移,画布上的颜料也逐渐从暗浊、沉重到明快、鲜亮。虽然困苦就像寒冬里的黑夜紧紧缠绕着他,可梵高一如既往地“用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创造了一个鲜艳明快、意蕴深刻的色彩世界。生命之火,对,就是它!我恍然大悟,“妈妈,梵高是幸福的。”谁说他没有朋友?世间万物都是他倾诉的对象。在他眼里房子、卧室、椅子……都有感情,都是美与情感的完美融合。向日葵的.明媚色彩赶走了灰暗的宣泄,散发着太阳光芒的星星给了他独行的勇气,他找到了理解自己的对象。

星星是他,向日葵是他,麦田也是他……世间万物都是他,梵高将自己对绘画的热爱透过画布,穿越时光传达给了我们!这是一份“能吞没一切的热情”,而他是这份炙热与浪漫的造物者。

《梵高的世界》观后感300字

【第2篇】小学生梵高中国电影观后感500字范文

梵高 中国电影观后感500字1

文森特·梵高——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这位绘画天才,在年仅37岁时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后人通过《至爱梵高》这个影片,从梵高逝世一年后开始,青年阿尔芒带着一封梵高给提奥的信,询问梵高画过的人们,试图揭开梵高的“自杀”之谜的故事重新向世人展示了梵高的一生。

至爱,梵高!以油画展现文森特梵高的一生。我想,这是最好的方式了吧。梵高用黄,如火焰一般的亮黄;梵高用蓝,大海一般的深蓝。创作着绚丽又沉静的油画,如他的一生。

致爱,梵高。当他看到自己的画受到这么高的赞誉,一定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吧......终于证明了自己时,他会多激动呢?但我们和他终究是没有等到这一刻了......他走了,也再也没有回来过。影片中最让我心痛的是,当一位母亲从教女孩画鸡的梵高怀中抱出孩子时,梵高无助的说了两遍“sheis no trouble,she is no trouble.”也许他不知道众人认为他是疯子吧,又或许他只是不想一个人面对喧嚣的酒吧。他是有多么孤独啊!荒凉的一生中,只有弟弟还支持他。就连这种唯一的温情,也几乎被愧疚埋没。对弟弟的内疚,父母双亡,身在异乡又被欺凌的梵高内心的痛苦令人无法想象。所以当梵高临死前,他说“也许这对所有人都好......”他究竟对生活有多绝望,对自己有多失望,才会说这样的话?他真的不知道,他的画今后激励了多少人,感动了多少人。

至爱,梵高!有人说影片讲的是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不赞同,他的画与感情流传千古,但我也不想评价,我不想断定一个悲剧画家的逝去值不值得。无论他是自杀还是他杀,他的昙花一现极为凄凉但也是必然的。为什么?因为他的苦难和内疚,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人所能承受的。而我们怎么能残忍到在荧幕前祈求,他带着痛苦艰难地活下去,只为我们再画出一幅幅画呢?我们不应该叹息他不爱护自己的生命,而是应该仔细的想想,我们真的要等到下一个天才被冷落被埋没后,再一次叹息吗?他仰望星空,他轻触画板。世人不明白,他眼中的光芒不是癫狂。那是最美丽的星光。他望向日葵,他拂画笔杆。世人不理解,他对黄色的爱不是偏执。那是璀璨绽放的阳光。他的蓝黄,他的微笑。世人不知道,他的生命不是无为的祸害。那是永不终结的奇迹。

梵高 中国电影观后感500字2

坐在电影院里看《至爱梵高》这部电影时,我再一次看到了我挚爱的那幅画———《星空》……

我第一次看到梵·高的《星空》是在二年级,我觉得《星空》颜色绚丽,画面好看,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它能够成为世界名画。

第二次与它见面是在一本书上,我细细地端详起来:那幅画不大,整个画面的主色调是蓝绿色,细长的曲线与破碎的短线交叠运用,制造出令人眩晕的视觉体验,有种要被卷进去的感觉。画面中,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天空中,火红的星云如一团团正在燃烧的烈火,云被风吹成了一团一团浓浓的似白烟状的气体,萦绕着整个天空。我似乎感觉到自己就在这幅画里,乘着云,绕着星星不停地游荡。

弯曲抽象的松树高耸入云,轻微上斜的山坡前有一个小村落,一排排房子如一家人似的紧紧挨在一起,格外温馨、安宁。

还记得第三次看到它是在美术课上,老师让我们模仿星空。我呆呆地望着这幅画,慢慢地,我感觉到天空在不停地流动,星星忽明忽暗,流进我的眼睛,映在我的心中。自然的,手中的笔也慢慢勾勒出这幅画轮廓。

这部关于梵·高的电影,使我对梵·高又有了新的认识,对《星空》有了新的见解。有人说,《星空》完全是梵·高的想象,可在我眼里星空就是如此。梵·高的一生痛苦、绝望。我想,他在仰望天空时,眼里是盈着泪水的。他用粗线表示自己对解脱忧愁的渴望,不安的云,不安的星星体现了梵·高急躁不安的心。但是淡淡的蓝绿色又表现出一颗向往光明、渴望自由的心。那一个小小的画框里,包含了梵·高的一生。

我深深地沉迷于这幅画,梵·高那极强的表现力不仅画出了自己心中的星空,也画出了我心中的星空。在夜深人静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幅画,在我眼前呈现的天空也是如此梦幻,仿佛置身在画里。

天色暗了下来,星星要露脸了,但风把云吹得到处飘,只能从空隙中透出一点点的亮光。村落、山坡、柏树,都成了巨大天空中的剪影,映在每个人的眼里,永远定格在这一瞬间。

《星空》这幅画是我成长中的挚友,我永远不会忘记它的模样,它在我心中永存。它时刻提醒着我向往光明、渴望自由。

梵高 中国电影观后感500字3

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被称之为世界首部油画的电影《loving vincent》,整部影片是由125位世界顶级艺术家,历时7年,手绘6.5万幅油画,以每秒12幅的频次来进行播放的,这部电影采用了既费时又费力的手绘油画方式,以梵高120多幅原作和800多封信件为基础,尽可能真实的向观众们还原了这位荷兰后印象派大师梵高的一生。

影片开头以邮差的儿子阿尔芒为将梵高生前的一封书信送到收信人手中,而引发出对梵高精神世界及对其最终死亡原因的探寻。梵高是绘画上的天才,但遗憾的是他的创作生命是如此短暂,短暂到他超前的绘画意识在死后才被尊崇,这与他生前的窘迫成了鲜明的对比,梵高一生创作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这位年轻高产却又早逝的画家生前没有得到应有的赞美而被周围的人认为是个不正常的疯子,但讽刺的是,后世备受推崇的画作恰恰创作于他当时修养的精神病院。梵高生前所有的经济来源都来自于他一生的知己及坚定的崇拜者——他的弟弟提奥。死前的几天,他与加歇医生发生了争吵,怒不择言的加歇医生所说的话使得梵高知道弟弟的近况,敏感的梵高认为自己是弟弟的负累,在几天后开枪自杀,在死前他说如果他也能够融入他们该有多好。梵高大师的心里一直是孤独的,他渴望着能够融入这个世间,希望被人认同,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但遗憾的是在那个时代虽然世界之大但他终究没有找到……其实从梵高幼年的经历不难看出他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然而一次次努力失败后,父母失望无奈的眼神,使得他变得越来越敏感内向,慢慢的也不再期待,在他27岁“高龄”开始学习绘画时,他找到了与自己沟通的方式,他将心中所有的向往与期待都倾尽在画作之中。

梵高大师的生活在遇见了绘画后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所有的心情及想法全部都融入了绘画之中,他是一个自学成才者,在那个年代,从世俗的角度讲,他是一个生活上的失败者;但在后世的评价中普遍认为他对艺术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梵高的死亡一直是个谜,可以说至今无人知道他究竟是怎么样死亡的?有说自杀的,也有说是他杀的。他的艺术生命在将要大放异彩之时戛然而止确实是艺术史上的遗憾,无人知道死前的梵高大师究竟在想些什么……

很多人喜欢梵高大师的绘画,总是莫名的想要一看再看,究其原因,正如大师在某封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所述:

当我画一个太阳,

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

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

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

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

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

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梵高 中国电影观后感500字4

前几天《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在中国上映,我便去看了这部关于伟大画家文森特梵高的动画电影。今年6月它在安西动画电影节展映,获观众票选奖,之后在动画界最高荣誉安妮奖拿到最佳独立动画长片、最佳编剧、最佳配乐三项提名,十二月八号它终于在国内上映。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是一部传记类动画影片,讲述了梵高去世后,邮差的儿子阿尔芒为了梵高生前的一封信送到收信人手中,而踏上了寻找画家生活轨迹的旅程,最终揭开梵高死亡之谜的故事。它是第一部真人油画电影,这部动画的每一帧,都是画。其中90%都取自梵高生前的120幅画作,即使对梵高没有很多了解的人,也可以认出来这些他的经典画作,比如星空,他的自画像,乌鸦飞过的麦田。整部电影都是以第三人称的讲述,倒叙回顾梵高死前几天的生活轨迹。有时电影是通过梵高的画作以及给弟弟写的信来讲述梵高对艺术的信仰和独到见解,他对感情的态度以及他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有时它是通过旁观的人的描述,来回忆梵高生前的言行。我印象很深的一面,是梵高抱着旅馆的一个小女孩坐在腿上给她画画,小女孩被她妈妈抱走说会打扰梵高,梵高很不舍想留下她,一直一直说着“she is no trouble”。但小女孩的妈妈却并没有搭理他,仍把小女孩抱走了,那一幕梵高手中握着画笔搭在桌上,尽显了这个伟大画家的孤单凄凉。还有在湖边画画时,一只乌鸦飞到他的身边,啄食着他的面包,他丝毫不在意午饭被吃了,只是笑了。连只乌鸦靠近都使他感到开心,从船夫的口中,到我们看到的画面,不得不说《至爱梵高》将梵高的孤独体现的淋漓尽致。

梵高很爱写信,信是他试图与世界保持联系的渠道。而我们都知道,梵高写信最多的人是他的弟弟,他唯一的亲人。在梵高写给他弟弟提奥的信中,有一封信为人所熟知,梵高写道:“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总有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但这位伟大的画家在生前,不被人了解,也不被人认同,没人能陪他一起看到他心中的那团火。在一部科幻剧《神秘博士》中,有一集,是将梵高带到了2010年的奥赛博物馆。神秘博士询问正在讲解的教授,在一百字内能讲述一下梵高在艺术史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吗?教授回答,在他的心中,梵高是最伟大的画家,梵高将他饱受折磨的人生痛苦转化为醉人的美丽,他不仅是最伟大的画家也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之一。剧中的梵高激动落泪,剧外的我也很想穿越时空去拥抱这个终身未能得到认同的伟大画家。

“至爱梵高”,就是“loving vincent”,是梵高写的信中最常用的结尾。电影的结尾放了很多封信的片段,最后一段最让我动容:

在大多数人眼中我是谁?一个无名氏,一个不招人待见的人,一个从来也没有,也不会有社会地位的人,简而言之就是比卑微更卑微的人。好吧。即便真的是这样,总有一天我会用我的作品告诉所有人这个籍籍无名的人心中燃烧的追求。

梵高 中国电影观后感500字5

上周日,我去看了电影——《至爱梵高》。说到梵高,我看过很多关于他的油画作品和他生平的故事,所以我十分期待这部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封无法投递的信件串联梵高在去世前最后六周里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之间的秘密,这三个人分别是:卖颜料的商人,加歇医生(梵高的精神病医生,也他唯一的朋友)和梵高曾经居住过的酒店老板娘(梵高曾经一次自杀后居住的地方,因为这一次的自杀梵高只能卧床)。

这部电影十分让我惊奇,它是利用了梵高的油画作品并增加动态效果完成的。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越来越敬佩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因为在他三十几岁时,一直被身边的人嘲笑和讽刺,没有家人,没有朋友,他的作品不被人欣赏和认可,梵高也开始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他还割下了自己的右耳,梵高后来进了精神病医院,但他没有因为这些而放弃画画,著名的《星空》和《夜晚露天咖啡座》都是他在精神病院里完成的。

回到家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浮现的是梵高的那副自画像,我兴奋地拿起素描本和笔,画了起来!

梵高 中国电影观后感500字6

动画电影《至爱梵高》是对梵高一生、尤其是他那充满争议的死亡的一次探索,通过重构可能导致他死亡的那些事件,谜底慢慢揭晓。不过,这部电影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影片导演dorota kobiela出于对梵高的热爱,力邀曾获奥斯卡奖的breakthru films团队,以一个惊人的计划为梵高献上热切也纯粹的“告白”———让梵高笔下在阿尔勒的卧室、罗纳河上的星夜、麦田里的乌鸦统统动起来,让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像梵高亲自画下的。

整个电影时长仅95分钟,制作周期却长达7年,制作团队在全世界找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深入调查了梵高生前的800封书信,一共画了65000张油画,然后以12幅/秒的速度叠加成这部油画电影作品。因为故事本身就是围绕着调查‘梵高之死’真相展开,情节也主要靠人物的访谈言论推动。所以熟悉、热爱梵高作品的人会更好地被感动。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不止是一封写给艺术家的情书,它也让每一位爱电影的观众,记起自己是为何爱上电影。

困在画框上的蝴蝶。

两位导演,在阿姆斯特丹动画电影节上,透露了一个关于影片的幕后细节。

如果你看的足够仔细,会发现有一帧画面中,画框上困住了一只蝴蝶。

这是多么美丽而哀愁的巧合,因为这只困在画框上的蝴蝶,恰恰像极了梵高本人。

“蝶”像是造化对执着的人开的一个痛苦的玩笑。不管爱什么爱得太深,便容易分辨不清自己是蝶是人。就像曾经有一位爱戏爱到疯狂的“戏痴”,他叫程蝶衣,他的执着无人能懂。

梵高这只名叫“画痴”的蝴蝶,用一生绘就了极致绚烂与斑斓的色彩。遗憾的是,在他生前,所有人都当他是疯子。

梵高真的疯了吗?或许吧,不然谁会动辄割掉自己的耳朵来表达爱意。又或许他没有疯,天知道那些关于他怎么“发疯”的故事,不会是某个嫉妒他的人杜撰的呢?

就像《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这部影片,它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只是说,很多事都有很多种可能性。于是我们看到,那些被梵高定格在画布上的人,一一走到你面前,向你讲述他们认识的梵高。

在旅馆的少女眼中,他是迷人的艺术家,拥有与生俱来的属于艺术家的脆弱;旁人都以为医生的女儿与他两情相悦,但她自己却说,他们只是惺惺相惜的孤独灵魂;医生的管家不喜欢他的到来,认为这个不速之客,是个会带来厄运的不祥之人;甚至连只和他有过一面之缘的船夫,谈起他的故事也会滔滔不绝,说他是被别人杀死的。

为什么所有人,都那么热衷于喋喋不休的议论他人?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坐下来听一听梵高想说什么?这世界太容易把一个天才打磨成庸人了。

当你害怕孤单,想要和别人抱团取暖,就不得不学着他们的.样子,夸夸其谈,再频频点头附和。当你变得热衷寻找标准答案,而非相信世界的一万种可能性,你就开始变成一个无聊的大人了。

梵高呢,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永远把整颗心都掏给这个世界。他的画在说,星空会跳舞,向日葵会着火,阿尔勒的夜晚,连空气都会唱歌。

是他疯了吗?我不知道,但你们这些缺乏想象力的人,只相信自己看到的,不相信梵高看到的。他是那么不善言辞的一个人啊,在生命最后留下的那封家书里,都在极力地说着:

我爱这个世界。可你不愿意相信。也没有人愿意相信。大家都愿意相信故事中血腥、暴力、一切一切可以夺人眼球的猎奇细节。说他是个心思干净,空有孩子般赤诚的穷画家,切,多无聊。

梵高 中国电影观后感500字

小学生梵高中国电影观后感500字范文

【第3篇】《至爱梵高》观后感600字

【星空永存】

坐在电影院里看《至爱梵高》这部电影时,我再一次看到了我挚爱的那幅画———《星空》……

我第一次看到梵·高的《星空》是在二年级,我觉得《星空》颜色绚丽,画面好看,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它能够成为世界名画。

第二次与它见面是在一本书上,我细细地端详起来:那幅画不大,整个画面的主色调是蓝绿色,细长的曲线与破碎的短线交叠运用,制造出令人眩晕的视觉体验,有种要被卷进去的感觉。画面中,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天空中,火红的星云如一团团正在燃烧的烈火,云被风吹成了一团一团浓浓的似白烟状的气体,萦绕着整个天空。我似乎感觉到自己就在这幅画里,乘着云,绕着星星不停地游荡。

弯曲抽象的松树高耸入云,轻微上斜的山坡前有一个小村落,一排排房子如一家人似的紧紧挨在一起,格外温馨、安宁。

还记得第三次看到它是在美术课上,老师让我们模仿星空。我呆呆地望着这幅画,慢慢地,我感觉到天空在不停地流动,星星忽明忽暗,流进我的眼睛,映在我的心中。自然的,手中的笔也慢慢勾勒出这幅画轮廓。

这部关于梵·高的电影,使我对梵·高又有了新的认识,对《星空》有了新的见解。有人说,《星空》完全是梵·高的想象,可在我眼里星空就是如此。梵·高的一生痛苦、绝望。我想,他在仰望天空时,眼里是盈着泪水的。他用粗线表示自己对解脱忧愁的渴望,不安的云,不安的星星体现了梵·高急躁不安的心。但是淡淡的蓝绿色又表现出一颗向往光明、渴望自由的心。那一个小小的画框里,包含了梵·高的一生。

我深深地沉迷于这幅画,梵·高那极强的表现力不仅画出了自己心中的星空,也画出了我心中的星空。在夜深人静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幅画,在我眼前呈现的天空也是如此梦幻,仿佛置身在画里。

天色暗了下来,星星要露脸了,但风把云吹得到处飘,只能从空隙中透出一点点的亮光。村落、山坡、柏树,都成了巨大天空中的剪影,映在每个人的眼里,永远定格在这一瞬间。

《星空》这幅画是我成长中的挚友,我永远不会忘记它的模样,它在我心中永存。它时刻提醒着我向往光明、渴望自由。

《至爱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4篇】从梵高到莫奈画展观后感范文

从梵高到莫奈画展观后感范文1

从音乐学院展馆回到宿舍,躺在床上拿起手机,想写点什么…

李颖,起初以为是个女孩子,关于画展的一点观后感。开展第一天,一个从职院过来的朋友来学校玩,在请河旁边等候时看见了海报,办完事情后,吵着去看画展,随他去了。从音乐学院西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排鲜花,朋友是个细心且好奇心很强的男生,当看到一篮鲜花上面的落笔是“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时,他顿时欣喜起来“看,快看有我们学校的呢。”呵呵,他是一个不淡定的孩子。

随朋友看了一圈,有些画拍案叫绝,有些吃惊欣喜,有些震撼,有些感动,有些共鸣…很棒,真的很不错!尾了,看了一下作者简介,李颖,1992年生,大二,作品多为大一所著…呀!一种集吃惊惭愧与一体的感觉涌了上来,我大一、大二都在干嘛?反思中…

其实我知道努力的背后付出了什么,临走时,李颖的妈妈走了出来,跟阿姨聊了一会,阿姨很好相处,很有修养,谈吐中简单的了解了一点点李颖,呵,原来是男生啊~阿姨见我很喜欢艺术,以为也是艺术系的,我说我是外语系的,很喜欢艺术,观后感《关于画展的一点观后感》。阿姨给了张名片,告诉我如果喜欢可以去李颖个人网页,上面有很多画,谢别了阿姨,陪了一会朋友就去加李颖的qq,备注:今天看了你画展。这备注…嘿嘿,感觉我当时挺傻里傻气的。发送信息后就一直期待回复中,第二天收到同意的消息。进入了空间,简单的浏览了一下,毕竟不是专业学生也不晓得怎么评析,就是一直这样欣赏着,像一个小鸟叫不出心中的咿呀…与李颖一个祝福:come on, fighting boy !与自己一个期许:见贤思齐!

得知今天下午闭馆,寝室聚餐回来拉着室友再次去看画展,偷偷的拿着手机,想拍一张,担心不给拍照,后来还是拍了几张,室友有点心急,我只想沉浸一次…被室友喊回去睡觉,临走时我把那张画作为了手机屏保,只想说:man , you are great !

这是我今天下午收到的一封邮件,谢谢你这么喜欢我的作品,借你吉言,未来尚无可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道路由你我自己掌握。与君共勉。

从梵高到莫奈画展观后感范文2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月14日,岐山关中大厦门前彩门夺目,鞭炮齐鸣,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曹宇先生从艺五十年暨师生书画展隆重开幕。来自社会各界的书画名家、曹宇先生弟子及省市领导约千余人汇聚西岐,于关中大厦八楼展厅内观赏作品,畅谈艺术,座谈交流。此次展览嘉宾之盛,规模之大,氛围之浓,让我深受感染,不由生出感慨和敬佩之情。

因为自己是书画圈外的人,也不懂书法艺术,却无意中认识了一些圈子内的老师和朋友,和书画结了缘。这次,承蒙赵老师邀请,我这个即不会写毛笔和硬笔书法,又不会画画的人,也充当了嘉宾中的一员。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和深深的敬意,参加了曹宇老师从艺五十年暨师生书画展座谈会,参观了这次不平凡的展览。虽然对曹宇老师的篆刻、书法、绘画、剪纸已早有耳闻,却迟迟未能谋面。通过这次展览和座谈交流,让我对曹宇老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艺术的力量和执着的追求,让我这个不是艺术圈的人也深受感染,顿生钦佩和敬仰之情。

当日展厅内,热烈的氛围,激情的场面,涌动的人群,这无疑是对曹宇老师从艺五十年艺术生涯的总结和定位。尤其是,艺术界老前辈们专业的评论和点评,让我感受出了有一种自然的原始光芒在曹宇老师身上闪闪发光。正如大家所说,曹宇老师他即是一位思想家、艺术家,同时,又是一位学者、一位奇人。他献身艺术生涯五十载,追求真实、自然、平淡、永恒,这是他的一种境界、一种作为、一个文化人的心态。

此次展览取材丰富,风格迥异,作品大多都是出自曹宇老师和他的学生之手,而且参展的作品都是经过统一装裱,皆为新作。因为自己不懂书法,对专业的评论术语更是陌生。因此,只能欣赏各位老师的佳作,却不敢妄加评论。以上所述,也就个人的观后感,用外行话做以总结,不到之处,还请曹老师多见谅!

从梵高到莫奈画展观后感范文3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大师,传奇样的大师,神人般的大师,我沾了不少仙气,。大师是毕加索,只是看场他的画展,我就已经是云里雾里,飘飘欲仙,一时间觉得自己也文艺了不少。管它是我自作多情也好,娇柔做作也好,自命不凡也好,大师毕竟是大师。不解,曲高和寡,争议,才华横溢,经典,“堕落的艺术”,毕加索就是毕加索。

我在观看之时,我逐渐发现比起写实的风格来,我与抽象风格更有默契。之所以抽象,是因为一眼看不出名堂。那坨歪歪扭扭的怎么会是个肖像?人体的线条怎么那么扭曲?五官为什么要画得那么丑??简直是诡异!!可以用诡异,奇怪,难看来形容的作品不少,关键是这些怎么就成了大作??世间漂亮,悦人眼球的作品那么多,怎么偏偏就毕加索成了气候?说到艺术,毕加索的作品就像是人的灵魂,你可以否认它的价值,但是它就是在那里,举足轻重,不可磨灭,是永生的。

正因为抽象画看上去就是四不像。神话中的怪物张什么样子,抽象画看上去就是什么样子。但是,我这次却惊奇地发现:抽象画是活的!你从任何角度看都可以,而且体验都不一样。那看起来仿佛是胳膊的两个长条你看把它看成是交叉的腿也可以!一张极度扭曲的肖像画,当我遮住一边眼睛只看画的左半边的时候,我发现它里面是有写实的画法运用其中的,而且那是个写实的,很美的人侧脸轮廓。还有,在头上鼓出一个大包,并且两只眼睛都长在一边,还一只高一只低,在我看来,除了我前一句描写的样子之外,那还是两个要接吻的人侧脸。

一时间,我被如此富有想象力,如此为所欲为的画作吸引了。除了仰慕大师深厚的绘作功力之外,我更倾心于大师的创造力。毕加索把他眼睛看到的场景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意愿呈现出来,不刻意归属于某一特定派别,不拘泥于学院教条,不局限于当时的流行风潮,不在乎别人看了是否能接受。 毕加索,只是画他的画。他,只画他想画得画!

看展览之前,我猜我是要茫然,要困惑,因为我不是学美术的,因为我是头一次来看,因为我之前从来不了解一丁点毕加索。连我自己都惊讶的是,在没有任何解说的情况下,我用自己的方式体会出大师的用心。我看出来大师画的不是画,画的是自由。我看的也不是画,看的是永远追寻自由,激发创造的雄心。

插句题外话,我庆幸在进门之前没有先跑去找个解说带我参观。我本来的打算是先自己揣摩下,自己先看看我对如此旷世之作有什么看法,我自己如何理解。然后,如果我实在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的话再找解说也可以。然而实际情况是:我进了门,从毕加索的年表看起,对大师的各个创作阶段的手法变化,从一种风格向另外一种风格的变化有了粗浅的认知,接下来丢下”画画一定要让人看清楚画的是什么”的固定思维就足够了。毕加索想怎么画他就怎么画,并且大胆尝试当时一切的新技术,新材料,除了绘画本身,他也结合作家,诗人,剧场演出,雕塑家和其他的画家的对艺术不同的见解,并且把这些全部都运用于他自己的创作中。与其说毕加索是画画,还不如说他是一次又一次的创造!

我这么理解毕加索的作品,我理解对了吗?到位了吗?有眼光吗?艺术修养够吗?我不知道。我需要知道么?又有谁知道呢?恐怕除了毕大师本人之外,没有任何人能100%地明白大师作画的用意吧!

我们这些后来人纵然想想大师学习,即使把大师的画临摹千遍万遍,但如果只是模仿作品本身,而忽略了大师的无拘无束,自由,勇敢,创新,那也只是学个皮毛而已。本质上就已经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我参观画展后自己的语录:

“写实画是死的,看起来是啥就是啥。没什么多余可解释的了;抽象画师活的,看啥是啥全由你自己想,你说它是啥就是啥!”

看抽象画时,我是自由,因为做外一个美术外行人,我也可以说出我自己的见解,毫不担心是与非,对与错。

从梵高到莫奈画展观后感范文4

进入展馆,一幅幅大型艺术力作给人带来“不可替代”的启发性东西。把墨当色,把色当墨,相互重叠、渗透,画面倍感当代,蕴含着多媒体的艺术元素。表现了思想俱进、意识超前、追问生活、气质聚盛、气韵生动,其主题是画家情感的宣泄、心灵空旷,这种境界来自儒家、道家思想的融合。

值得称道的是,他创作系列花鸟静物,笔墨浓淡、干湿、线条的连续性、意延构图、虚实相兼、自然留白都体现着中和之美。画形“有中出无”“无中生有”如此转换,不为人刻意雕琢,让人振奋感慨,享受到善意和微笑。

从众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画家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根基。要求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实际的是画万里画作过程。一个画家的突破,不敢想的他想了,不敢画的他画了。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犟劲,运用大气度、大智慧的手法,气场沉潜于笔墨,笔墨挥毫于气韵。心性、神性、灵性融于画道。

这次画展作品将会成为收藏界的新宠,因为他把中国水墨精神用鲜活的生命力向外散发和冲击。苦思苦练形成自己“写彩”的艺术风格。你看他画的山川,用色大胆粗犷,好比古代的漆器着色渲染而厚重。作品在色彩上有鸡血石的感染和秀雅,有天黄石的高贵和稳重,有玉一般清澈和柔润,他笔下的山石纹路自然、造型巧妙、气象又有肌肤丰腴之美,他追求个性,而不为个性所困,不刻意造作,而是顺其自然,大智若愚,返璞归真,用纯真感觉的手法去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用他的话说:就是把画变成一首无声的诗、一曲优美的音乐、一道可口的养生大餐。让众人领悟、感受、品尝。因此他在绘画时心神专一,好像与世隔绝、清除杂念、心渊气聚,从而看到作品有自己生活的阅历,思维的表现,精神的抒发,最终达到“得意忘象”的境界,他无所顾及,敢于挑战自我,自然而然地成为当代画家中的一位优秀的开拓者。

从梵高到莫奈画展观后感范文5

近年来看过两次印象派油画展;一次是在2005年4月香港艺术中心展出的《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一次是2007年3月于东京上野公园东京都美术馆展出的《19世纪艺术家们的乐园》。两者相加也算看了不少,其中印象较深刻的有:梵高的《画家的卧室》,德加的《舞蹈课》,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塞尚的《蓬图瓦兹的加莱山坡》,莫奈的《鲁昂大教堂-阳光的效果-傍晚时分》,比利时点彩画家提奥-范-里斯伯格的《掌舵的男人》,高更的《金黄色的收获》,《嬉戏》,莫奈的《七面鸟》,雷诺阿的《抱猫的女孩》等等;这些佳作均与此前看到的印刷品有极大的出入,无论颜色的偏差,层次感,笔触痕迹以及色调效果均有很大的区别。

且看塞尚的《蓬图瓦兹的加莱山坡》就可知此公的画果真名不虚传了;一笔笔点染的绿色树叶,是那样的有条理,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狂野的成分,斯斯文文的,把那巴黎郊外阳光底下的蓬图瓦兹小景写得那样的温婉,那样的幽悄和绚,其笔触有条不紊,没有一点混乱的感觉,整齐有序,雅致大方,色调浓重而和谐,给人予一种很舒坦的感觉.

莫奈的《七面鸟》,极尽树荫以外的阳光感,其光与暗的对比,更显外面阳光的明媚,不是通过画家当时现场的观察是难以刻画得如此唯妙唯俏的。

高更的《金黄色的收获》,粗中见细,动中显静,小小的变形而不显怪,仍觉厚重稚拙可爱,色彩调配和谐悦目,不失为其早期的杰作。

德加的《舞蹈课》,写的是芭蕾舞教师于勤-佩罗的课徒情景;佩罗的神态,女演员的动作都充分显示了德加写实工夫的独到之处,此幅画无论用色,用笔,构图及人物的神态都堪称一绝。

还有比利时点彩画家提奥-范-里斯伯格的《掌舵的男人》值得一提,此画以点彩形式写海浪可谓一绝,给人一种从印刷品中所不能感受到的视觉冲击感觉,每笔都浓浓重重,整整齐齐的,绿与蓝的搭配,把那海水写得很透亮,很有动感。(此前我最不喜欢点彩派绘画)

最后还要提一下的是梵高的《画家的卧室》,色彩在喧闹中见自然,用笔显闲熟老练,与中国的写意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体而言,以上所述之印象派名作,看不出有什么狂怪与哗众取宠的成分,没有凌乱,肮脏的感觉,不俗气,一样是和谐雅致,斯文大方;可见中西画理趋同,一样要讲境界与格调,不能乱来.

从梵高到莫奈画展观后感范文

【第5篇】最新《至爱梵高》电影观后感

《至爱梵高》的观后感1

文森特·梵高——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这位绘画天才,在年仅37岁时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后人通过《至爱梵高》这个影片,从梵高逝世一年后开始,青年阿尔芒带着一封梵高给提奥的信,询问梵高画过的人们,试图揭开梵高的“自杀”之谜的故事重新向世人展示了梵高的一生。

至爱,梵高!以油画展现文森特梵高的一生。我想,这是最好的方式了吧。梵高用黄,如火焰一般的亮黄;梵高用蓝,大海一般的深蓝。创作着绚丽又沉静的油画,如他的一生。

致爱,梵高。当他看到自己的画受到这么高的赞誉,一定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吧......终于证明了自己时,他会多激动呢?但我们和他终究是没有等到这一刻了......他走了,也再也没有回来过。影片中最让我心痛的是,当一位母亲从教女孩画鸡的梵高怀中抱出孩子时,梵高无助的说了两遍“sheis no trouble,she is no trouble.”也许他不知道众人认为他是疯子吧,又或许他只是不想一个人面对喧嚣的酒吧。他是有多么孤独啊!荒凉的一生中,只有弟弟还支持他。就连这种唯一的温情,也几乎被愧疚埋没。对弟弟的内疚,父母双亡,身在异乡又被欺凌的梵高内心的痛苦令人无法想象。所以当梵高临死前,他说“也许这对所有人都好......”他究竟对生活有多绝望,对自己有多失望,才会说这样的话?他真的不知道,他的画今后激励了多少人,感动了多少人。

至爱,梵高!有人说影片讲的是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不赞同,他的画与感情流传千古,但我也不想评价,我不想断定一个悲剧画家的逝去值不值得。无论他是自杀还是他杀,他的昙花一现极为凄凉但也是必然的。为什么?因为他的苦难和内疚,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人所能承受的。而我们怎么能残忍到在荧幕前祈求,他带着痛苦艰难地活下去,只为我们再画出一幅幅画呢?我们不应该叹息他不爱护自己的生命,而是应该仔细的想想,我们真的要等到下一个天才被冷落被埋没后,再一次叹息吗?他仰望星空,他轻触画板。世人不明白,他眼中的光芒不是癫狂。那是最美丽的星光。他望向日葵,他拂画笔杆。世人不理解,他对黄色的爱不是偏执。那是璀璨绽放的阳光。他的蓝黄,他的微笑。世人不知道,他的生命不是无为的祸害。那是永不终结的奇迹。

《至爱梵高》的观后感2

坐在电影院里看《至爱梵高》这部电影时,我再一次看到了我挚爱的那幅画———《星空》……

我第一次看到梵·高的《星空》是在二年级,我觉得《星空》颜色绚丽,画面好看,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它能够成为世界名画。

第二次与它见面是在一本书上,我细细地端详起来:那幅画不大,整个画面的主色调是蓝绿色,细长的曲线与破碎的短线交叠运用,制造出令人眩晕的视觉体验,有种要被卷进去的感觉。画面中,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天空中,火红的星云如一团团正在燃烧的烈火,云被风吹成了一团一团浓浓的似白烟状的气体,萦绕着整个天空。我似乎感觉到自己就在这幅画里,乘着云,绕着星星不停地游荡。

弯曲抽象的松树高耸入云,轻微上斜的山坡前有一个小村落,一排排房子如一家人似的紧紧挨在一起,格外温馨、安宁。

还记得第三次看到它是在美术课上,老师让我们模仿星空。我呆呆地望着这幅画,慢慢地,我感觉到天空在不停地流动,星星忽明忽暗,流进我的眼睛,映在我的心中。自然的,手中的笔也慢慢勾勒出这幅画轮廓。

这部关于梵·高的电影,使我对梵·高又有了新的认识,对《星空》有了新的见解。有人说,《星空》完全是梵·高的想象,可在我眼里星空就是如此。梵·高的一生痛苦、绝望。我想,他在仰望天空时,眼里是盈着泪水的。他用粗线表示自己对解脱忧愁的渴望,不安的云,不安的星星体现了梵·高急躁不安的心。但是淡淡的蓝绿色又表现出一颗向往光明、渴望自由的心。那一个小小的画框里,包含了梵·高的一生。

我深深地沉迷于这幅画,梵·高那极强的表现力不仅画出了自己心中的星空,也画出了我心中的星空。在夜深人静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幅画,在我眼前呈现的天空也是如此梦幻,仿佛置身在画里。

天色暗了下来,星星要露脸了,但风把云吹得到处飘,只能从空隙中透出一点点的亮光。村落、山坡、柏树,都成了巨大天空中的剪影,映在每个人的眼里,永远定格在这一瞬间。

《星空》这幅画是我成长中的挚友,我永远不会忘记它的模样,它在我心中永存。它时刻提醒着我向往光明、渴望自由。

《至爱梵高》的观后感3

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被称之为世界首部油画的电影《loving vincent》,整部影片是由125位世界顶级艺术家,历时7年,手绘6.5万幅油画,以每秒12幅的频次来进行播放的,这部电影采用了既费时又费力的手绘油画方式,以梵高120多幅原作和800多封信件为基础,尽可能真实的向观众们还原了这位荷兰后印象派大师梵高的一生。

影片开头以邮差的儿子阿尔芒为将梵高生前的一封书信送到收信人手中,而引发出对梵高精神世界及对其最终死亡原因的探寻。梵高是绘画上的天才,但遗憾的是他的创作生命是如此短暂,短暂到他超前的绘画意识在死后才被尊崇,这与他生前的窘迫成了鲜明的对比,梵高一生创作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这位年轻高产却又早逝的画家生前没有得到应有的赞美而被周围的人认为是个不正常的疯子,但讽刺的是,后世备受推崇的画作恰恰创作于他当时修养的精神病院。梵高生前所有的经济来源都来自于他一生的知己及坚定的崇拜者——他的弟弟提奥。死前的几天,他与加歇医生发生了争吵,怒不择言的加歇医生所说的话使得梵高知道弟弟的近况,敏感的梵高认为自己是弟弟的负累,在几天后开枪自杀,在死前他说如果他也能够融入他们该有多好。梵高大师的心里一直是孤独的,他渴望着能够融入这个世间,希望被人认同,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但遗憾的是在那个时代虽然世界之大但他终究没有找到……其实从梵高幼年的经历不难看出他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然而一次次努力失败后,父母失望无奈的眼神,使得他变得越来越敏感内向,慢慢的也不再期待,在他27岁“高龄”开始学习绘画时,他找到了与自己沟通的方式,他将心中所有的向往与期待都倾尽在画作之中。

梵高大师的生活在遇见了绘画后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所有的心情及想法全部都融入了绘画之中,他是一个自学成才者,在那个年代,从世俗的角度讲,他是一个生活上的失败者;但在后世的评价中普遍认为他对艺术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梵高的死亡一直是个谜,可以说至今无人知道他究竟是怎么样死亡的?有说自杀的,也有说是他杀的。他的艺术生命在将要大放异彩之时戛然而止确实是艺术史上的遗憾,无人知道死前的梵高大师究竟在想些什么……

很多人喜欢梵高大师的绘画,总是莫名的想要一看再看,究其原因,正如大师在某封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所述:

当我画一个太阳,

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

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

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

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

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

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至爱梵高》的观后感4

前几天《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在中国上映,我便去看了这部关于伟大画家文森特梵高的动画电影。今年6月它在安西动画电影节展映,获观众票选奖,之后在动画界最高荣誉安妮奖拿到最佳独立动画长片、最佳编剧、最佳配乐三项提名,十二月八号它终于在国内上映。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是一部传记类动画影片,讲述了梵高去世后,邮差的儿子阿尔芒为了梵高生前的一封信送到收信人手中,而踏上了寻找画家生活轨迹的旅程,最终揭开梵高死亡之谜的故事。它是第一部真人油画电影,这部动画的每一帧,都是画。其中90%都取自梵高生前的120幅画作,即使对梵高没有很多了解的人,也可以认出来这些他的经典画作,比如星空,他的自画像,乌鸦飞过的麦田。整部电影都是以第三人称的讲述,倒叙回顾梵高死前几天的生活轨迹。有时电影是通过梵高的画作以及给弟弟写的信来讲述梵高对艺术的信仰和独到见解,他对感情的态度以及他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有时它是通过旁观的人的描述,来回忆梵高生前的言行。我印象很深的一面,是梵高抱着旅馆的一个小女孩坐在腿上给她画画,小女孩被她妈妈抱走说会打扰梵高,梵高很不舍想留下她,一直一直说着“she is no trouble”。但小女孩的妈妈却并没有搭理他,仍把小女孩抱走了,那一幕梵高手中握着画笔搭在桌上,尽显了这个伟大画家的孤单凄凉。还有在湖边画画时,一只乌鸦飞到他的身边,啄食着他的面包,他丝毫不在意午饭被吃了,只是笑了。连只乌鸦靠近都使他感到开心,从船夫的口中,到我们看到的画面,不得不说《至爱梵高》将梵高的孤独体现的淋漓尽致。

梵高很爱写信,信是他试图与世界保持联系的渠道。而我们都知道,梵高写信最多的人是他的弟弟,他唯一的亲人。在梵高写给他弟弟提奥的信中,有一封信为人所熟知,梵高写道:“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总有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但这位伟大的画家在生前,不被人了解,也不被人认同,没人能陪他一起看到他心中的那团火。在一部科幻剧《神秘博士》中,有一集,是将梵高带到了2010年的奥赛博物馆。神秘博士询问正在讲解的教授,在一百字内能讲述一下梵高在艺术史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吗?教授回答,在他的心中,梵高是最伟大的画家,梵高将他饱受折磨的人生痛苦转化为醉人的美丽,他不仅是最伟大的画家也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之一。剧中的梵高激动落泪,剧外的我也很想穿越时空去拥抱这个终身未能得到认同的伟大画家。

“至爱梵高”,就是“loving vincent”,是梵高写的信中最常用的结尾。电影的结尾放了很多封信的片段,最后一段最让我动容:

在大多数人眼中我是谁?一个无名氏,一个不招人待见的人,一个从来也没有,也不会有社会地位的人,简而言之就是比卑微更卑微的人。好吧。即便真的是这样,总有一天我会用我的作品告诉所有人这个籍籍无名的人心中燃烧的追求。

《至爱梵高》的观后感5

上周日,我去看了电影——《至爱梵高》。说到梵高,我看过很多关于他的油画作品和他生平的故事,所以我十分期待这部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封无法投递的信件串联梵高在去世前最后六周里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之间的秘密,这三个人分别是:卖颜料的商人,加歇医生(梵高的精神病医生,也他唯一的朋友)和梵高曾经居住过的酒店老板娘(梵高曾经一次自杀后居住的地方,因为这一次的自杀梵高只能卧床)。

这部电影十分让我惊奇,它是利用了梵高的油画作品并增加动态效果完成的。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越来越敬佩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因为在他三十几岁时,一直被身边的人嘲笑和讽刺,没有家人,没有朋友,他的作品不被人欣赏和认可,梵高也开始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他还割下了自己的右耳,梵高后来进了精神病医院,但他没有因为这些而放弃画画,著名的《星空》和《夜晚露天咖啡座》都是他在精神病院里完成的。

回到家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浮现的是梵高的那副自画像,我兴奋地拿起素描本和笔,画了起来!

《至爱梵高》的观后感6

动画电影《至爱梵高》是对梵高一生、尤其是他那充满争议的死亡的一次探索,通过重构可能导致他死亡的那些事件,谜底慢慢揭晓。不过,这部电影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影片导演dorota kobiela出于对梵高的热爱,力邀曾获奥斯卡奖的breakthru films团队,以一个惊人的计划为梵高献上热切也纯粹的“告白”———让梵高笔下在阿尔勒的卧室、罗纳河上的星夜、麦田里的乌鸦统统动起来,让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像梵高亲自画下的。

整个电影时长仅95分钟,制作周期却长达7年,制作团队在全世界找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深入调查了梵高生前的800封书信,一共画了65000张油画,然后以12幅/秒的速度叠加成这部油画电影作品。因为故事本身就是围绕着调查‘梵高之死’真相展开,情节也主要靠人物的访谈言论推动。所以熟悉、热爱梵高作品的人会更好地被感动。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不止是一封写给艺术家的情书,它也让每一位爱电影的观众,记起自己是为何爱上电影。

困在画框上的蝴蝶。

两位导演,在阿姆斯特丹动画电影节上,透露了一个关于影片的幕后细节。

如果你看的足够仔细,会发现有一帧画面中,画框上困住了一只蝴蝶。

这是多么美丽而哀愁的巧合,因为这只困在画框上的蝴蝶,恰恰像极了梵高本人。

“蝶”像是造化对执着的人开的一个痛苦的玩笑。不管爱什么爱得太深,便容易分辨不清自己是蝶是人。就像曾经有一位爱戏爱到疯狂的“戏痴”,他叫程蝶衣,他的执着无人能懂。

梵高这只名叫“画痴”的蝴蝶,用一生绘就了极致绚烂与斑斓的色彩。遗憾的是,在他生前,所有人都当他是疯子。

梵高真的疯了吗?或许吧,不然谁会动辄割掉自己的耳朵来表达爱意。又或许他没有疯,天知道那些关于他怎么“发疯”的故事,不会是某个嫉妒他的人杜撰的呢?

就像《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这部影片,它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只是说,很多事都有很多种可能性。于是我们看到,那些被梵高定格在画布上的人,一一走到你面前,向你讲述他们认识的梵高。

在旅馆的少女眼中,他是迷人的艺术家,拥有与生俱来的属于艺术家的脆弱;旁人都以为医生的女儿与他两情相悦,但她自己却说,他们只是惺惺相惜的孤独灵魂;医生的管家不喜欢他的到来,认为这个不速之客,是个会带来厄运的不祥之人;甚至连只和他有过一面之缘的船夫,谈起他的故事也会滔滔不绝,说他是被别人杀死的。

为什么所有人,都那么热衷于喋喋不休的议论他人?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坐下来听一听梵高想说什么?这世界太容易把一个天才打磨成庸人了。

当你害怕孤单,想要和别人抱团取暖,就不得不学着他们的.样子,夸夸其谈,再频频点头附和。当你变得热衷寻找标准答案,而非相信世界的一万种可能性,你就开始变成一个无聊的大人了。

梵高呢,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永远把整颗心都掏给这个世界。他的画在说,星空会跳舞,向日葵会着火,阿尔勒的夜晚,连空气都会唱歌。

是他疯了吗?我不知道,但你们这些缺乏想象力的人,只相信自己看到的,不相信梵高看到的。他是那么不善言辞的一个人啊,在生命最后留下的那封家书里,都在极力地说着:

我爱这个世界。可你不愿意相信。也没有人愿意相信。大家都愿意相信故事中血腥、暴力、一切一切可以夺人眼球的猎奇细节。说他是个心思干净,空有孩子般赤诚的穷画家。

《至爱梵高》电影观后感

最新《至爱梵高》电影观后感

【第6篇】小学生梵高电影观后感500字

梵高电影观后感1

抱着挺高的期待去的,此前被导演的众筹和画家的手绘风震撼,自己是个曾经拿过画笔的人,了解这种一秒十二帧,也就是一秒钟看十二幅画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感。 片子开头用挺长一段时间去展现电影制作团队的姓名和资料,这些一般都是片尾才会出现的,可见对这个电影对这个制作团队的尊重。介绍之后画面突然转变为梵高的《星空》,镜头抬高,从黑色的火焰般的柏树上掠过,所有的云都灵动了起来,当时给我的震撼还是蛮大的。“星空”在我心中一直是活着的,但是想象和真实看到还是不一样的,是一种不同的心灵的契合感。

但是后面很长一段时间的叙事风格就不喜欢了。片子从邮差父子的对话开始,在邮差父子的沉默中结束,叙事线索围绕着邮差儿子送信展开,从不同的人物去铺垫起梵高的一生。前面叙事大有《罗生门》的感觉,流于大段的人物对话语言和逻辑的矛盾中,加上探险式的镜头和悬疑式的音乐,某些瞬间有种悬疑片的感觉,可是又偏偏没有悬疑片的高潮,那只是导演设置的一种碎片化叙事的方式。

所以如果你不能足够地了解梵高,可能一不留神就去关注大段的人物对话和悬疑般的叙事,而这些又恰巧不是梵高电影中表达的最重要的东西。以lust for life来谈,这部电影使我理解梵高生命力的顽强和对艺术的执着,也使我更好地体会到梵高艺术风格中那种色彩的浓烈和隐隐的不甘心从何而来。这些才是梵高之于我们价值。这些是侧面烘托的叙事无法企及的。尽管如此,我仍然推荐大家去看,内心的画在你面前灵动起来的画面真的好美。

梵高电影观后感2

首先得承认,对于文森特.梵高,这位隐秘而伟大的艺术家和他的作品,我是一个门外汉和伪画迷。《星空》和《向日葵》,是对他的全部了解。所以,要感谢休·韦尔什曼和多洛塔·科别拉,用一部伟大的作品,让文森特.梵高的故事以一种全新而壮观的方式呈现在荧幕上,让观众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梵高和他背后的故事。

7年,15个国家,125位画师,手工绘制65000帧油画。真人演员与绘画作品相结合。在cg技术已相当成熟的今天,用这样一种出乎意料的表现方式来演绎一部电影作品,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也是一个空前的成功。

美轮美奂,精彩绝伦。

每一帧,每一幅画面,都是一件艺术品。影片从一开始就用一种不一样的色调和叙事方式,让人迅速地融入电影当中,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起伏。看似平淡无奇,却也引人入胜。油画的渐变色同速写的黑白交相呼应,剧情的发展也因为这色彩的变化而变得清晰和富有层次感。梵高的一生和他生命中最后的几个星期,被浓缩在这短短的一个半小时时间里,用一种无法形容的变幻呈现在大家面前。

当片尾《vincent》适时响起,积攒了一整部影片的复杂情绪,在这熟悉的旋律间,好似得到了释放和解脱。

当黑色的留白逐渐被色彩所取代,文森特.梵高在荧幕上缓缓回眸。那个背影,那个眼神,有太多的情绪,太多的故事,或许,这是一个结束,也是另一次的开始。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将不再眷恋人间。”

每个孤独的人,内心都有一片星空。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用一种伟大致敬另一个伟大。

梵高电影观后感3

看完这部电影,和其他观众不约而同的在影院里伴随着非常动听的结尾曲《starry starry night》坐到了终章。 这是一部手绘油画电影,画面起于星空也终于星空。

进入画作《星空》的内部探究梵高自杀原因之谜的感觉实在是太奇妙了,而伴随着剧情推进的一幅幅油画总有我曾经看过的梵高的油画作品,这是细心才会发现的彩蛋么?

如果你耐心坐到结尾会发现其实有更大的惊喜! 从剧情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本质上是我喜欢的推理悬疑类的剧情。梵高自杀原因至今莫衷一是,电影里主角追随梵高自杀之路的调查和主角对梵高死前所真实接触过的人的盘问,有着鲜明的《罗生门》的特点,最终答案如何我也不剧透,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电影主角也有自己的答案。在我心中,梵高自杀原因就是为了艺术献身。 以上都是电影打动我的地方,如果硬要找缺点的话,那么最大的优点-油画电影手绘制作-也造成了电影画幅屏占比不全留有黑边的缺点,但相比于电影主题这不算什么重要的缺点。

另外,这并不是全篇彩色油画,二刷电影前待确认电影里人物在涉及剧情回忆时,黑白油画场景是手绘还是cg制作的,如果真的也是手绘那我只有叹服了! 这是一部油画电影/推理悬疑有《罗生门》味道的电影/梵高的星空名作3d场景呈现的电影/梵高生平简介传记式电影,如果以上特点有任何一个吸引到你们,推荐你们买票去看,应该不会后悔。

ps:对于油画电影,放映亮度高的电影才有好的观影效果 看完这部电影我对梵高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了,满分10分,第一次看我打9分

梵高电影观后感4

今天刚看过loving vincent,感受有三:

1、画风很美非常美,每一个场景都是一部独立的艺术作品;

2、配乐很赞,clint mansell的音乐非常dramatic;

3、情节颇感诡异。看着看着一股推理风卷起,男主变身私家侦探,我要调查文森特的死因是什么?是自杀还是他杀?如果是自杀,那么动机是什么?如果是他杀,凶手又是谁?

其实不管影片采用叙述的方法如何,但是还是能够理解其传达的思想。艺术家原本就是孤独的,还有什么比饱经父母的轻视,事业上的失败,朋友和情人的离去,以及遭遇疾病和经济困难的重重折磨更让人绝望的?唯一的经济来源和精神倚靠只有自己的弟弟,然而弟弟也在遭受梅毒的摧残,终于在文森特去世半年后也相继而去。

梵高的死因不重要,我们只需知道他只是一个正常人,每个人都有过人之处,每个人也会因为打击和折磨的叠加而情绪失控,他不是有些人眼中的疯子,他只是太过孤独,用他自己的方式来结束这一切痛苦。

梵高的死的确是艺术界的一个巨大的损失。但他当时又怎么能知道他的众多作品流芳百世了呢?

梵高电影观后感5

vincent这首歌第二句歌词是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ey,基本概括了我对梵高式色彩的认知,直到我亲眼看见《鸢尾花》,才发现梵高也可以用明亮的色彩表现生命的澎湃。《至爱梵高》从头到尾的色调大部分也是“blue and grey”,偶尔闪现的金黄麦田就尤为震撼,总让人觉得,他并不绝望,他对生命有着太多希冀。影片故事讲述得不急不缓,结构工整,配乐克制而轻盈,与梵高的色彩形成了很有趣的对比。

故事情节我是烂熟于心的,起码还是源于现实,只是把梵高塑造的太过诗意——一个狂热孤独且纯粹的艺术家。基于那本九百多页的《梵高传》,其实梵高并不像他那些抒情的信件所表现出的那样纯粹,对于普通人,他并不招人喜爱,对于家庭,他也丝毫不负责任,然而影片进行到后半段,我经常想起,梵高是幼稚的,容不得虚与委蛇,也容不得虚假与妥协,起码他与医生那场争吵,我觉得不仅有艺术上的真实,更是梵高在现实中的写照。

影片采用的手段令人第一次体验到梵高画作中的流动感——他的画总能让人的意识体验到存在并不仅仅是存在,这种流动性成就了美学上近似永恒的美感,需要敏感的体验,与之相比,影片这种流动形式也就是形式而已了。这种动画电影并不算技术上的革新,但绝对是艺术片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只是我不确定绘画究竟遮掩了多少演员表演时的灵气。梵高的一生为什么让人着迷呢?

我想,他画《星空》时的状态,可能是我们所有人都希望经历的状态,那种在生命中的某一刻看到了世界的意义,并记录下来的满足。而他自己,其实就是我们的象征——无人理解,无人倾听,寄希望于与世界和解,但perhaps, they never will...

梵高电影观后感6

周末独自去看了《loving vincent 》,本来并不是这样打算的。也曾在朋友圈发起邀约,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百思不得其解,随后发个自拍却迅速得到反馈。这一刻才决定独自前往。买票时已售票三张:正中位置两张,第三排中间一张。很好奇内心是怎样的孤独,要特别选择前三排像仰望星空一样仰望梵高。

成功的错过了开场。作为电影来看剧情单一、对话乏味、画面晃眼。如果非要说这部电影好在哪里,我只想到音效还不错。从艺术作品来看65000幅手绘油画,用中文概括的话,是不是可以称其为“赝品”?(赝品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也有属于自己的价值)

其实这只不过是导演向偶像致敬的表达方式,就像我们收集着偶像的相关,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呈现出自己的情感。最终呈现的效果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即使这部作品有各种槽点,我还是很认真的欣赏着导演眼中的梵高。每一部用心的作品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觉得梵高的笔触是笨拙的,我却偏爱这份笨拙,偏爱他用颜料展现的执着。当音乐《vincent 》想起时,内心的孤独感升至沸点,同时间放映厅里亮起的灯、起身离去的观影者和清扫的工作人员,将我拉回到了现实的絮絮叨叨中。

梵高电影观后感500字

小学生梵高电影观后感500字

【第7篇】武汉梵高画展观后感

画展观后感(1)

进入大厅我们便可以看到陈列在墙壁上的书画作品,一个个非同凡响。走近细细一看原来那些便是各院校的作品,大多数是国画,还有的是绘画和摄影作品。每个作品带给人们的都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摄影放映了生活的点点滴滴,绘画呢?告诉人们的则是个人的人生或生活的感悟,它们都是如此的具有魅力。在绘画中品出了人生,而摄影展则带给了我们无数唯美的画面,让我们由此心生向往和憧憬之情。每一幅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各自的韵味!都值得人们去细细品味!看了这些作品之后似乎感觉到老师们在鼓励着我们,告诉我们艺术是充满魅力的、生活是美好的、学习是无止尽的。希望我们可以好好珍惜青年时光,用心去体验生活,去感受艺术带来的无穷的魅力!

时光易逝,作品展也因此变得更加的珍贵,就让我们趁现在时光未流逝之际,好好去把握它们把!让我们的激情永不灭,一直伴随着它的继续而流动吧!最后,预祝所有老师们在此次的作品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也预祝此次艺术作品展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画展观后感(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大师,传奇样的大师,神人般的大师,我沾了不少仙气,。大师是毕加索,只是看场他的画展,我就已经是云里雾里,飘飘欲仙,一时间觉得自己也文艺了不少。管它是我自作多情也好,娇柔做作也好,自命不凡也好,大师毕竟是大师。不解,曲高和寡,争议,才华横溢,经典,“堕落的艺术”,毕加索就是毕加索。

“我从小时候就能画得像大师一样,但我却花了这一生的时间学会像小孩子一样画画”-------帕布罗 毕加索

我在观看之时,我逐渐发现比起写实的风格来,我与抽象风格更有默契。之所以抽象,是因为一眼看不出名堂。那坨歪歪扭扭的怎么会是个肖像?人体的线条怎么那么扭曲?五官为什么要画得那么丑??简直是诡异!!可以用诡异,奇怪,难看来形容的作品不少,关键是这些怎么就成了大作??世间漂亮,悦人眼球的作品那么多,怎么偏偏就毕加索成了气候?说到艺术,毕加索的作品就像是人的灵魂,你可以否认它的价值,但是它就是在那里,举足轻重,不可磨灭,是永生的。

正因为抽象画看上去就是四不像。神话中的怪物张什么样子,抽象画看上去就是什么样子。但是,我这次却惊奇地发现:抽象画是活的!你从任何角度看都可以,而且体验都不一样。那看起来仿佛是胳膊的两个长条你看把它看成是交叉的腿也可以!一张极度扭曲的肖像画,当我遮住一边眼睛只看画的左半边的时候,我发现它里面是有写实的画法运用其中的,而且那是个写实的,很美的人侧脸轮廓。还有,在头上鼓出一个大包,并且两只眼睛都长在一边,还一只高一只低,在我看来,除了我前一句描写的样子之外,那还是两个要接吻的人侧脸。

一时间,我被如此富有想象力,如此为所欲为的画作吸引了。除了仰慕大师深厚的绘作功力之外,我更倾心于大师的创造力。毕加索把他眼睛看到的场景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意愿呈现出来,不刻意归属于某一特定派别,不拘泥于学院教条,不局限于当时的流行风潮,不在乎别人看了是否能接受。 毕加索,只是画他的画。他,只画他想画得画!

看展览之前,我猜我是要茫然,要困惑,因为我不是学美术的,因为我是头一次来看,因为我之前从来不了解一丁点毕加索。连我自己都惊讶的是,在没有任何解说的情况下,我用自己的方式体会出大师的用心。我看出来大师画的不是画,画的是自由。我看的也不是画,看的是永远追寻自由,激发创造的雄心。

插句题外话,我庆幸在进门之前没有先跑去找个解说带我参观。我本来的打算是先自己揣摩下,自己先看看我对如此旷世之作有什么看法,我自己如何理解。然后,如果我实在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的话再找解说也可以。然而实际情况是:我进了门,从毕加索的年表看起,对大师的各个创作阶段的手法变化,从一种风格向另外一种风格的变化有了粗浅的认知,接下来丢下”画画一定要让人看清楚画的是什么”的.固定思维就足够了。毕加索想怎么画他就怎么画,并且大胆尝试当时一切的新技术,新材料,除了绘画本身,他也结合作家,诗人,剧场演出,雕塑家和其他的画师的对艺术不同的见解,并且把这些全部都运用于他自己的创作中。与其说毕加索是画画,还不如说他是一次又一次的创造!

我这么理解毕加索的作品,我理解对了吗?到位了吗?有眼光吗?艺术修养够吗?我不知道。我需要知道么?又有谁知道呢?恐怕除了毕大师本人之外,没有任何人能100%地明白大师作画的用意吧!

我们这些后来人纵然想想大师学习,即使把大师的画临摹千遍万遍,但如果只是模仿作品本身,而忽略了大师的无拘无束,自由,勇敢,创新,那也只是学个皮毛而已。本质上就已经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我参观画展后自己的语录:

“写实画是死的,看起来是啥就是啥。没什么多余可解释的了;抽象画师活的,看啥是啥全由你自己想,你说它是啥就是啥!”

看抽象画时,我是自由,因为做外一个美术外行人,我也可以说出我自己的见解,毫不担心是与非,对与错。

画展观后感(3)

进入展馆,一幅幅大型艺术力作给人带来“不可替代”的启发性东西。把墨当色,把色当墨,相互重叠、渗透,画面倍感当代,蕴含着多媒体的艺术元素。表现了思想俱进、意识超前、追问生活、气质聚盛、气韵生动,其主题是画师情感的宣泄、心灵空旷,这种境界来自儒家、道家思想的融合。

值得称道的是,他创作系列花鸟静物,笔墨浓淡、干湿、线条的连续性、意延构图、虚实相兼、自然留白都体现着中和之美。画形“有中出无”“无中生有”如此转换,不为人刻意雕琢,让人振奋感慨,享受到善意和微笑。

从众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画师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根基。要求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实际的是画万里画作过程。一个画师的突破,不敢想的他想了,不敢画的他画了。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犟劲,运用大气度、大智慧的手法,气场沉潜于笔墨,笔墨挥毫于气韵。心性、神性、灵性融于画道。

这次画展作品将会成为收藏界的新宠,因为他把中国水墨精神用鲜活的生命力向外散发和冲击。苦思苦练形成自己“写彩”的艺术风格。你看他画的山川,用色大胆粗犷,好比古代的漆器着色渲染而厚重。作品在色彩上有鸡血石的感染和秀雅,有天黄石的高贵和稳重,有玉一般清澈和柔润,他笔下的山石纹路自然、造型巧妙、气象又有肌肤丰腴之美,他追求个性,而不为个性所困,不刻意造作,而是顺其自然,大智若愚,返璞归真,用纯真感觉的手法去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用他的话说:就是把画变成一首无声的诗、一曲优美的音乐、一道可口的养生大餐。让众人领悟、感受、品尝。因此他在绘画时心神专一,好像与世隔绝、清除杂念、心渊气聚,从而看到作品有自己生活的阅历,思维的表现,精神的抒发,最终达到“得意忘象”的境界,他无所顾及,敢于挑战自我,自然而然地成为当代画师中的一位优秀的开拓者。

武汉梵高画展观后感

【第8篇】观看至爱梵高电影观后感范文

观看至爱梵高电影观后感1

文森特·梵高——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这位绘画天才,在年仅37岁时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后人通过《至爱梵高》这个影片,从梵高逝世一年后开始,青年阿尔芒带着一封梵高给提奥的信,询问梵高画过的人们,试图揭开梵高的“自杀”之谜的故事重新向世人展示了梵高的一生。

至爱,梵高!以油画展现文森特梵高的一生。我想,这是最好的方式了吧。梵高用黄,如火焰一般的亮黄;梵高用蓝,大海一般的深蓝。创作着绚丽又沉静的油画,如他的一生。

致爱,梵高。当他看到自己的画受到这么高的赞誉,一定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吧......终于证明了自己时,他会多激动呢?但我们和他终究是没有等到这一刻了......他走了,也再也没有回来过。影片中最让我心痛的是,当一位母亲从教女孩画鸡的梵高怀中抱出孩子时,梵高无助的说了两遍“sheis no trouble,she is no trouble.”也许他不知道众人认为他是疯子吧,又或许他只是不想一个人面对喧嚣的酒吧。他是有多么孤独啊!荒凉的一生中,只有弟弟还支持他。就连这种唯一的温情,也几乎被愧疚埋没。对弟弟的内疚,父母双亡,身在异乡又被欺凌的梵高内心的痛苦令人无法想象。所以当梵高临死前,他说“也许这对所有人都好......”他究竟对生活有多绝望,对自己有多失望,才会说这样的话?他真的不知道,他的画今后激励了多少人,感动了多少人。

至爱,梵高!有人说影片讲的是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不赞同,他的画与感情流传千古,但我也不想评价,我不想断定一个悲剧画家的逝去值不值得。无论他是自杀还是他杀,他的昙花一现极为凄凉但也是必然的。为什么?因为他的苦难和内疚,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人所能承受的。而我们怎么能残忍到在荧幕前祈求,他带着痛苦艰难地活下去,只为我们再画出一幅幅画呢?我们不应该叹息他不爱护自己的生命,而是应该仔细的想想,我们真的要等到下一个天才被冷落被埋没后,再一次叹息吗?他仰望星空,他轻触画板。世人不明白,他眼中的光芒不是癫狂。那是最美丽的星光。他望向日葵,他拂画笔杆。世人不理解,他对黄色的爱不是偏执。那是璀璨绽放的阳光。他的蓝黄,他的微笑。世人不知道,他的生命不是无为的祸害。那是永不终结的奇迹。

观看至爱梵高电影观后感2

坐在电影院里看《至爱梵高》这部电影时,我再一次看到了我挚爱的那幅画———《星空》……

我第一次看到梵·高的《星空》是在二年级,我觉得《星空》颜色绚丽,画面好看,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它能够成为世界名画。

第二次与它见面是在一本书上,我细细地端详起来:那幅画不大,整个画面的主色调是蓝绿色,细长的曲线与破碎的短线交叠运用,制造出令人眩晕的视觉体验,有种要被卷进去的感觉。画面中,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天空中,火红的星云如一团团正在燃烧的烈火,云被风吹成了一团一团浓浓的似白烟状的气体,萦绕着整个天空。我似乎感觉到自己就在这幅画里,乘着云,绕着星星不停地游荡。

弯曲抽象的松树高耸入云,轻微上斜的山坡前有一个小村落,一排排房子如一家人似的紧紧挨在一起,格外温馨、安宁。

还记得第三次看到它是在美术课上,老师让我们模仿星空。我呆呆地望着这幅画,慢慢地,我感觉到天空在不停地流动,星星忽明忽暗,流进我的眼睛,映在我的心中。自然的,手中的笔也慢慢勾勒出这幅画轮廓。

这部关于梵·高的电影,使我对梵·高又有了新的认识,对《星空》有了新的见解。有人说,《星空》完全是梵·高的想象,可在我眼里星空就是如此。梵·高的一生痛苦、绝望。我想,他在仰望天空时,眼里是盈着泪水的。他用粗线表示自己对解脱忧愁的渴望,不安的云,不安的星星体现了梵·高急躁不安的心。但是淡淡的蓝绿色又表现出一颗向往光明、渴望自由的心。那一个小小的画框里,包含了梵·高的一生。

我深深地沉迷于这幅画,梵·高那极强的表现力不仅画出了自己心中的星空,也画出了我心中的星空。在夜深人静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幅画,在我眼前呈现的天空也是如此梦幻,仿佛置身在画里。

天色暗了下来,星星要露脸了,但风把云吹得到处飘,只能从空隙中透出一点点的亮光。村落、山坡、柏树,都成了巨大天空中的剪影,映在每个人的眼里,永远定格在这一瞬间。

《星空》这幅画是我成长中的挚友,我永远不会忘记它的模样,它在我心中永存。它时刻提醒着我向往光明、渴望自由。

观看至爱梵高电影观后感3

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被称之为世界首部油画的电影《loving vincent》,整部影片是由125位世界顶级艺术家,历时7年,手绘6.5万幅油画,以每秒12幅的频次来进行播放的,这部电影采用了既费时又费力的手绘油画方式,以梵高120多幅原作和800多封信件为基础,尽可能真实的向观众们还原了这位荷兰后印象派大师梵高的一生。

影片开头以邮差的儿子阿尔芒为将梵高生前的一封书信送到收信人手中,而引发出对梵高精神世界及对其最终死亡原因的探寻。梵高是绘画上的天才,但遗憾的是他的创作生命是如此短暂,短暂到他超前的绘画意识在死后才被尊崇,这与他生前的窘迫成了鲜明的对比,梵高一生创作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这位年轻高产却又早逝的画家生前没有得到应有的赞美而被周围的人认为是个不正常的疯子,但讽刺的是,后世备受推崇的画作恰恰创作于他当时修养的精神病院。梵高生前所有的经济来源都来自于他一生的知己及坚定的崇拜者——他的弟弟提奥。死前的几天,他与加歇医生发生了争吵,怒不择言的加歇医生所说的话使得梵高知道弟弟的近况,敏感的梵高认为自己是弟弟的负累,在几天后开枪自杀,在死前他说如果他也能够融入他们该有多好。梵高大师的心里一直是孤独的,他渴望着能够融入这个世间,希望被人认同,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但遗憾的是在那个时代虽然世界之大但他终究没有找到……其实从梵高幼年的经历不难看出他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然而一次次努力失败后,父母失望无奈的眼神,使得他变得越来越敏感内向,慢慢的也不再期待,在他27岁“高龄”开始学习绘画时,他找到了与自己沟通的方式,他将心中所有的向往与期待都倾尽在画作之中。

梵高大师的生活在遇见了绘画后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所有的心情及想法全部都融入了绘画之中,他是一个自学成才者,在那个年代,从世俗的角度讲,他是一个生活上的失败者;但在后世的评价中普遍认为他对艺术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梵高的死亡一直是个谜,可以说至今无人知道他究竟是怎么样死亡的?有说自杀的,也有说是他杀的。他的艺术生命在将要大放异彩之时戛然而止确实是艺术史上的遗憾,无人知道死前的梵高大师究竟在想些什么……

很多人喜欢梵高大师的绘画,总是莫名的想要一看再看,究其原因,正如大师在某封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所述:

当我画一个太阳,

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

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

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

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

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

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观看至爱梵高电影观后感4

前几天《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在中国上映,我便去看了这部关于伟大画家文森特梵高的动画电影。今年6月它在安西动画电影节展映,获观众票选奖,之后在动画界最高荣誉安妮奖拿到最佳独立动画长片、最佳编剧、最佳配乐三项提名,十二月八号它终于在国内上映。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是一部传记类动画影片,讲述了梵高去世后,邮差的儿子阿尔芒为了梵高生前的一封信送到收信人手中,而踏上了寻找画家生活轨迹的旅程,最终揭开梵高死亡之谜的故事。它是第一部真人油画电影,这部动画的每一帧,都是画。其中90%都取自梵高生前的120幅画作,即使对梵高没有很多了解的人,也可以认出来这些他的经典画作,比如星空,他的自画像,乌鸦飞过的麦田。整部电影都是以第三人称的讲述,倒叙回顾梵高死前几天的生活轨迹。有时电影是通过梵高的画作以及给弟弟写的信来讲述梵高对艺术的信仰和独到见解,他对感情的态度以及他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有时它是通过旁观的人的描述,来回忆梵高生前的言行。我印象很深的一面,是梵高抱着旅馆的一个小女孩坐在腿上给她画画,小女孩被她妈妈抱走说会打扰梵高,梵高很不舍想留下她,一直一直说着“she is no trouble”。但小女孩的妈妈却并没有搭理他,仍把小女孩抱走了,那一幕梵高手中握着画笔搭在桌上,尽显了这个伟大画家的孤单凄凉。还有在湖边画画时,一只乌鸦飞到他的身边,啄食着他的面包,他丝毫不在意午饭被吃了,只是笑了。连只乌鸦靠近都使他感到开心,从船夫的口中,到我们看到的画面,不得不说《至爱梵高》将梵高的孤独体现的淋漓尽致。

梵高很爱写信,信是他试图与世界保持联系的渠道。而我们都知道,梵高写信最多的人是他的弟弟,他唯一的亲人。在梵高写给他弟弟提奥的信中,有一封信为人所熟知,梵高写道:“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总有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但这位伟大的画家在生前,不被人了解,也不被人认同,没人能陪他一起看到他心中的那团火。在一部科幻剧《神秘博士》中,有一集,是将梵高带到了2010年的奥赛博物馆。神秘博士询问正在讲解的教授,在一百字内能讲述一下梵高在艺术史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吗?教授回答,在他的心中,梵高是最伟大的画家,梵高将他饱受折磨的人生痛苦转化为醉人的美丽,他不仅是最伟大的画家也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之一。剧中的梵高激动落泪,剧外的我也很想穿越时空去拥抱这个终身未能得到认同的伟大画家。

“至爱梵高”,就是“loving vincent”,是梵高写的信中最常用的结尾。电影的结尾放了很多封信的片段,最后一段最让我动容:

在大多数人眼中我是谁?一个无名氏,一个不招人待见的人,一个从来也没有,也不会有社会地位的人,简而言之就是比卑微更卑微的人。好吧。即便真的是这样,总有一天我会用我的作品告诉所有人这个籍籍无名的人心中燃烧的追求。

观看至爱梵高电影观后感5

动画电影《至爱梵高》是对梵高一生、尤其是他那充满争议的死亡的一次探索,通过重构可能导致他死亡的那些事件,谜底慢慢揭晓。不过,这部电影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影片导演dorota kobiela出于对梵高的热爱,力邀曾获奥斯卡奖的breakthru films团队,以一个惊人的计划为梵高献上热切也纯粹的“告白”———让梵高笔下在阿尔勒的卧室、罗纳河上的星夜、麦田里的乌鸦统统动起来,让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像梵高亲自画下的。

整个电影时长仅95分钟,制作周期却长达7年,制作团队在全世界找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深入调查了梵高生前的800封书信,一共画了65000张油画,然后以12幅/秒的速度叠加成这部油画电影作品。因为故事本身就是围绕着调查‘梵高之死’真相展开,情节也主要靠人物的访谈言论推动。所以熟悉、热爱梵高作品的人会更好地被感动。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不止是一封写给艺术家的情书,它也让每一位爱电影的观众,记起自己是为何爱上电影。

困在画框上的蝴蝶。

两位导演,在阿姆斯特丹动画电影节上,透露了一个关于影片的幕后细节。

如果你看的足够仔细,会发现有一帧画面中,画框上困住了一只蝴蝶。

这是多么美丽而哀愁的巧合,因为这只困在画框上的蝴蝶,恰恰像极了梵高本人。

“蝶”像是造化对执着的人开的一个痛苦的玩笑。不管爱什么爱得太深,便容易分辨不清自己是蝶是人。就像曾经有一位爱戏爱到疯狂的“戏痴”,他叫程蝶衣,他的执着无人能懂。

梵高这只名叫“画痴”的蝴蝶,用一生绘就了极致绚烂与斑斓的色彩。遗憾的是,在他生前,所有人都当他是疯子。

梵高真的疯了吗?或许吧,不然谁会动辄割掉自己的耳朵来表达爱意。又或许他没有疯,天知道那些关于他怎么“发疯”的故事,不会是某个嫉妒他的人杜撰的呢?

就像《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这部影片,它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只是说,很多事都有很多种可能性。于是我们看到,那些被梵高定格在画布上的人,一一走到你面前,向你讲述他们认识的梵高。

在旅馆的少女眼中,他是迷人的艺术家,拥有与生俱来的属于艺术家的脆弱;旁人都以为医生的女儿与他两情相悦,但她自己却说,他们只是惺惺相惜的孤独灵魂;医生的管家不喜欢他的到来,认为这个不速之客,是个会带来厄运的不祥之人;甚至连只和他有过一面之缘的船夫,谈起他的故事也会滔滔不绝,说他是被别人杀死的。

为什么所有人,都那么热衷于喋喋不休的议论他人?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坐下来听一听梵高想说什么?这世界太容易把一个天才打磨成庸人了。

当你害怕孤单,想要和别人抱团取暖,就不得不学着他们的.样子,夸夸其谈,再频频点头附和。当你变得热衷寻找标准答案,而非相信世界的一万种可能性,你就开始变成一个无聊的大人了。

梵高呢,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永远把整颗心都掏给这个世界。他的画在说,星空会跳舞,向日葵会着火,阿尔勒的夜晚,连空气都会唱歌。

是他疯了吗?我不知道,但你们这些缺乏想象力的人,只相信自己看到的,不相信梵高看到的。他是那么不善言辞的一个人啊,在生命最后留下的那封家书里,都在极力地说着:

我爱这个世界。可你不愿意相信。也没有人愿意相信。大家都愿意相信故事中血腥、暴力、一切一切可以夺人眼球的猎奇细节。说他是个心思干净,空有孩子般赤诚的穷画家,切,多无聊。

观看至爱梵高电影观后感范文

梵高观后感(8篇)

梵高传的电影观后感1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是我来大学读的第一本文学书,大学的我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记得那时林老师教我们西方外国文学,当时考试的要求就是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梵高范文

  • 梵高电影观后感(2篇)
  • 梵高电影观后感(2篇)42人关注

    观看至爱梵高电影观后感1文森特·梵高——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这位绘画天才,在年仅37岁时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后人通过《至爱梵高》这个影片,从梵高逝世一年后 ...[更多]

  • 梵高观后感(8篇)
  • 梵高观后感(8篇)38人关注

    梵高传的电影观后感1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是我来大学读的第一本文学书,大学的我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记得那时林老师教我们西方外国文学,当时考试的 ...[更多]

  • 至爱梵高的观后感(4篇)
  • 至爱梵高的观后感(4篇)28人关注

    《至爱梵高》的观后感1文森特·梵高——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这位绘画天才,在年仅37岁时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后人通过《至爱梵高》这个影片,从梵高逝世一年后开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