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 观后感

午夜巴黎观后感(2篇)

发布时间:2022-06-27 11:10:01 查看人数:53

【导语】午夜巴黎观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2篇优秀的午夜巴黎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午夜巴黎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午夜巴黎观后感

【第1篇】一个文艺中年的巴黎情结《午夜巴黎》优秀观后感

《午夜巴黎》是伍迪艾伦的新片,“一封写给巴黎的情书”。

《午夜巴黎》讲述的是一个美国编剧和未婚妻去巴黎买家具发生的趣事。因为对巴黎的神往,伍迪艾伦虚构了这位美国剧作家一个人在巴黎的午夜穿越回上世纪2、30年代的巴黎,遇到心驰神往的一些著名艺术家,包括曾在巴黎呆过的海明威、毕加索、达利等等,而且和这些人还都有交集。也许在伍迪艾伦心目中,上世纪2、30年代是巴黎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云集巴黎,巴黎成为艺术之都,也拥有了浪漫之都的美名。

有趣的是伍迪艾伦将这些名艺术家的个性特征在和这位美国剧作家的交往中诙谐地展示出来,比如海明威的好斗,毕加索的好色,达利的怪异等等,当然也包括一些伍迪艾伦自己想当然的演绎,让人忍俊不禁。

从故事情节来说,不如他的《午夜巴塞罗那》,而且剧中出现的艺术家们如果对一个不喜欢艺术的人来说,可能感觉会大打折扣,一个喜欢艺术的人,才会对这些大名鼎鼎的艺术家津津乐道。

爱情的不确定性同样在该片有所体现,这位剧作家不仅在穿越中喜欢上了某艺术家的情人,而且回到现实也和一位巴黎的图书营业员玩起了雨中漫步,而他的未婚妻居然也和一位巴黎的朋友之夫有私情。怪不得伍迪艾伦离了三次婚。

虽然整个剧情有浓重的虚构色彩,但这次伍迪艾伦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他对巴黎的情感,正所谓“一封写给巴黎的情书”。在艺术日益市场化的今天,表达出一种对当年艺术盛行的怀念,有趣的是,在男主角穿越回去的时候,那个时代的人也正在高谈“文艺复兴”时代。

《午夜巴黎》是拍给文艺中青看的轻喜剧,保持诙谐幽默的一贯风格,我给80分。

一个文艺中年的巴黎情结《午夜巴黎》优秀观后感

【第2篇】午夜巴黎观后感

午夜巴黎观后感

《午夜巴黎》表现的主题是怀旧情绪、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对巴黎的热爱,同时也阐释了一种夸张,别人的生活总是好过和自己的生活的幻觉,因为这种幻觉而产生了生活上的矛盾与不安。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章怎么描述吧。

午夜巴黎观后感

一、穿越滚蛋!现世万岁!

《午夜巴黎》的主旨是“反穿越”。旧时光真的好的么?有好多人把“活在当下”作为座右铭,大部分读书人更乐于活在旧时光里黄瓜、皮肤、豆腐、花朵和模特是嫩的好,名牌、玉器、爱人、医生和时光是老的好。天真一些的,爱恋古代的衣装钗钿、情趣、食物,觉得它们意韵无穷,比如今的牛仔裤、t恤、“周大福”、爱疯要美妙得多,沉痛一些的想望英雄辈出、主贤将猛的乱世……

那么久那么久之前的孔丘已经开始叹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他想穿越回周朝去,做梦都在想。每个书生心里都有个幽香四溢的旧时代,他们在失掉实质的时空中寻找美。被重重帘幕掩蔽的、出诸前人之口的、渺渺茫茫的景致总是好的,生命的甘泉,仿佛今日就不及过去那么醉人。

无法挽回与复刻的怅惋之情,恰成为另一种美丽。“现今总是令人悲哀,那逝去的则变为可爱”。为什么旧时代才可爱?因为它像陈列在博物馆里的雪豹、非洲狮标本一样,被剥皮抽筋,血肉销尽,只余下斑斓皮色和勃勃英姿,再也不能伤人。每个年代都有的饿殍的尸气、政治斗争的血腥、民众悲观的灰雾,时光负责把它们漂洗一净。相纸上凝固的美人,你嗅不到她的口气、腋下的体臭,只剩倩影依稀。

我国武侠小说里,“上古”武器和拳法总是最犀利高妙《浣花洗剑录》里紫衣侯击败白衣人后说:“我连换了九十七种剑法,最后方以上古大禹治水时所创,武林失传数百年之‘伏魔剑法’中一着,侥幸胜了他半招……”就算一件东西本身毫无价值,它捱过的长长年头也让人肃然起敬。

古城含蕴威皇、隐而不发的力量,气息平和又性感,他们自成庞大广袤星系,每颗星球都具有强劲引力,游客如同远道而来的飞船,被引力扯得晕头涨脑,很容易迷失。科尔姆托宾这样描述威尼斯:“无论是旅游业还是时光,都没有损伤这个城市悲愁与灿烂交织的特质……即使是日光变暗和逗留的样子,也是历史悠久了。”

在所有古城中,巴黎是格外辉煌的一座星系。《午夜巴黎》开篇展现出的当代巴黎,已经足够让人迷醉,但洋书生吉尔彭德意淫的,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艾略特、达利们坐在左岸咖啡馆抽烟闲聊的“黄金时代”。

依靠一辆午夜老爷车,吉尔逃进他幻想已久的明亮旧世界,得以跻身让考克托之夜宴,成为葛楚德斯泰因之座上宾,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和达利对晤,甚至得到毕加索情妇之垂青。他的幸福在于他对自己的幸运心知肚明。如果他不晓得这坐在酒馆里夸夸其谈的、好斗的胡髭男、这满头金黄发卷的娘娘腔青年、这骄纵浮夸的少妇、这魁梧农妇似的同性恋胖大女人,就是海姆、菲兹、姗尔达、斯泰因,他还会觉得他们可爱么?时光磨就魅力与光芒,怨偶也变成传奇。要回拨命运的轮盘、忽略这些时光去看,不可能、也不公平,因此这故事也只能在电影和穿越小说中发生了。

当然,讽刺的是,身处“最伟大、最美好的时代”的高更们正在谈论“这个时代的人很贫乏,缺乏想象力,要是能生活在文艺复兴的时代就好了”,而为他们怀念的“文艺复兴”,也是一场复兴古典时代思想和创新思考方式的活动。

好在吉尔终于领悟。他对阿德里安娜说:“他们这个时代没有抗生素。牙医也没有麻醉剂。”

对啦!打败旧时代之美的是科技和进步。说实话,我坚定地不想穿越回任何时代。不说别的,没有卫生巾、抽水马桶、热水淋浴、安全套、空调、网络购物的时代,就算毕加索和海明威爱我爱得到斗牛场上决斗(我真没意淫过这个……),我也绝不待下去。虽然我没有爱疯爱拍爱踏吃,也没资格坐着飞船遨游太空,但从科技进步的角度来说,世界肯定是今天比昨天好一些,而明天又比今天好一些。新科技让人舍不得变老,更舍不得死。

吉尔(也就是伍迪老头儿)还说:自以为活在过去会更幸福,是幻觉之一。帕特里克徐四金这段描写也可作为佐证,也许夸张,但我觉得叶公好龙一样怀念旧时光、意淫穿越之时不妨加入这类想象:

“十八世纪,城市里始终弥漫着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臭气。街道散发出粪便的臭气,屋子后院散发着尿臭,楼梯间散发出腐朽的木材和老鼠的臭气,厨房弥漫着烂菜和羊油的臭味;不通风的房间散发着霉臭的尘土气味,卧室发出沾满油脂的床单、潮湿的羽绒被的臭味和夜壶的刺鼻的甜滋滋的似香非臭的气味。壁炉里散发出硫磺的臭气,制革厂里散发出苛性碱的气味,屠宰场里飘出血腥臭味。人散发出汗酸臭气和未洗的衣服的臭味,他们的嘴里呵出腐臭的牙齿的气味,他们的胃里嗝出洋葱汁的臭味;倘若这些人已不年轻,那么他们的身上就散发出陈年干酪、酸牛奶和肿瘤病的臭味。河水、广场和教堂臭气熏天,桥下和宫殿里臭不可闻。国王也散发出臭气,他臭得像猛兽,而王后愁得像一只老母山羊,夏天和冬天都是如此。因为在十八世纪,细菌的破坏性活动尚未受到限制,人的任何活动,无论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生命的萌生和衰亡的表现,没有哪一样是不同臭味联系在一起的。而巴黎最臭,因为巴黎是法国最大的城市。”(《香水》)

许多年后,后来的人们会不会这样憧憬二十一世纪的北京?“n00年前,北京城是个古怪、杂乱无比的所在,那种不顾一切、厚颜无耻地造楼是种独特的有趣风格,比如他们到处标举的标志是一个状如内裤、又像半蹲要撒尿的人的建筑,以及烟灰缸似的体育馆;他们在餐馆里吃的盖饭、烤鱼、火锅均用一种“地沟油”烹制,因此具有现今再也无法复制的奇特香味;那时生活在北京的人尚未达到每户一架私人直升机的水平,城中到处跑着“出租车”,亦可呼为“的”(发“嘀”的音),开出租车的.人呼为“的哥”,他们热衷于与乘客谈论天下大事,语多机锋……

二、书和电影:

当然,好多人都看过这本书了。不过还是对照电影录下几段。

在《流动的盛宴》中,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这样的:

“看起来像个孩子,一张脸介于英俊和漂亮之间。他长着金色的波浪形卷发,高高的额角,一双兴奋而友好的眼睛,一张嘴唇很长,带着爱尔兰人风度的纤巧的嘴,如果长在姑娘脸上,会是一张美人的嘴。他的下巴造型很好,耳朵长得很好看,一只漂亮的鼻子,几乎可以说很美,没有什么疤痕。这一切加起来远不会成为一张漂亮的脸,但是那漂亮却来自色调,来自那非常悦目的金发和那张嘴。那张嘴在你熟识他以前总使你烦恼,等你熟识了就更使你烦恼了。”(我真喜欢这段外貌描写!)

片中饰演菲兹的是三十岁的英国人汤姆希德勒斯顿,扮相俊美,脸型十足是书生的线条,嘴巴的特质尤其与海姆的描述近似:他第一个镜头亮相,我第一眼就看到他的嘴,两片薄唇以十分聪慧的模样抿在一起,好像随时准备天真快活地笑出来。汤姆上一个大角色是《雷神》里的“loki”,下一个大角色是人兽恋大片(雾)《战马》的男二号。

司各特孩子气而且是女孩子气优柔寡断,忧心忡忡。他跟海姆在一起,有点像克里斯朵夫和奥利维。在两人之中,硬汉子海姆得照料、呵护另外一个。两人出去旅行,司各特非说自己发烧了、肺部充血就要死去,甚至上演托孤戏码,把刺猬一样的姗尔达和女儿交付给海姆;他躺在床上像个任性的小孩一样折磨人,冷嘲热讽,反复埋怨和娇嗔,“我要量体温”、“你是个冷酷的人”、“我快要死了,在你看来却算不了一回事”。海姆给他把脉、听心跳、抚摸他的额头,也不能让他平静下来。他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但他还觉得“是我没有好好照料他”。最后他终于弄来一支体温计,一发现自己没事,司各特立即从床上爬起来去给太太打电话了。对于此事,海姆的结论是:“我懂得了一件事情:绝不要同你并不爱的人一起出门旅行。”

我相信菲兹是拿海姆当做最好的兄弟,因为《尺寸大小的问题》,这种难以启齿的事,很难相信会对不绝对信任的人倾诉。菲兹因为这个,受到姗尔达的责难和嘲笑。海姆领他去盥洗室,甚至给他这么体贴地解释:“你从上面往下看自己,就显得缩短了”;还带他去卢浮宫看雕像的尺寸,然后说“这是一个能变成多大的问题,也是一个角度问题”,最后为他建议:“垫一只枕头和一些别的东西”……海姆真是好哥们儿!他说:“有好多年,我没有比清醒时的司各特更忠诚的朋友。”

影片中海明威跟吉尔说到死亡,他跟菲兹也谈过这个:“司各特接着问我是否害怕死去,我说有时更怕些,别的时候又不那么怕。”

而海明威形容的姗尔达是这样的:“非常美,她的头发是一种很美的深金色,她鹰般的眼睛清澈而平静”,“嘴唇薄薄的,举止和口音带着南方腹地的色彩”。 她是夹在两座高峰之间的激流。姗尔达与陆小曼实在有些相似身世、才华、美貌、脾性和对丈夫的影响。片中的的姗尔达不如真实中的美貌,显得更轻浮一些。

斯泰因小姐形象如下:“个头很大但是身材不高,像农妇般体格魁梧。她有一对美丽的眼睛和一张坚定的德国犹太人的、也可能是弗留利人的脸,而她的衣着、她的表情多变的脸以及她那好看、浓密而富有生气的移民的头发头发的式样很可能还是大学读书时的那种这些都使我想起一个意大利北部的农妇。”她对待这些年轻的客人“就像我们是非常听话、很有礼貌而且有出息的孩子似的”。后来,斯泰因小姐还教导他性的知识。海明威当然是有点窘了,“当我们谈起别的事情时,我很高兴。”

让凯西贝茨来演斯泰因小姐,开始时难以想象,一看到就觉得“啊对就是这样”。其实我曾猜想朱迪丹奇来演斯泰因是不是更合适,毕竟丹奇的气质更像作家,不过她就没有海姆所说的“农妇”气质了。贝茨也更像跟海姆传授性知识的知心大妈。

(贝茨与作家搅在一起效果十分怪趣,因为她闪烁的目光会忽然让人觉得她又会幽禁一个写小说的参看《危情十日》)。

海姆说:

巴黎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们却很年轻,这里什么都不简单,甚至贫穷、意外所得的钱财、月光、是与非以及那再月光下睡在你身边的人的呼吸,都不简单。

巴黎永远没有个完,每个在巴黎住过的人的回忆与其他人的都不相同,我们总会回到那里,不管我们是什么人,她怎么变,也不管你到达那儿有多困难或者多容易,巴黎永远是值得你去的,不管你带给了她什么,你总会得到回报。

午夜巴黎观后感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有个片段谈论到舒伯特的d大调奏鸣曲,说因为曲子本身不完美,所以“优质的稠密的”不完美性强有力地刺激着人们的意识,吸引着某种人们的心。而这种不完美便是“向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挑战而又败北的音乐”,“这是浪漫主义的本质。”

用村上春树这个关于“浪漫主义的本质”的概念来看待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我觉得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故事主线并不复杂:好莱坞的剧作家盖尔(owen wilson)与未婚妻伊奈兹(rachel mcadams)来到巴黎度假。盖尔一直苦于修改自己的第一本小说,无奈却得不到伊奈兹及未来岳父母的支持。更让盖尔无法忍受的是伊奈兹夸夸其谈的半吊子知识分子朋友。某晚从聚会逃出的盖尔只身游荡在午夜的巴黎,莫名其妙就加入了一群20年代穿着打扮年轻人的聚会,发现自己竟置身于音乐家科尔波特(cole porter)、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夫妇(zelda and scott fitzgerald)、海明威、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及毕加索等艺术家的文化圈子。这意外的穿越彻底改变了盖尔对巴黎的认识,也让他结识了毕加索美丽的巴黎情人阿德瑞娜(marion cotillard)。

此后的故事发展当然是浪漫的,爱情的萌发也自然而然,毕竟这是关于巴黎的电影,要不伍迪艾伦怎么会用开篇近四分钟的胶片来一点点扑捉晨光下、雨幕中、夜色里的巴黎街头、公园、小巷、咖啡馆、塞纳河与石板路呢?整部电影的摄影几乎都是蜂蜜色的,透明甜蜜。关于巴黎的一切都流光溢彩魅力非凡,在小号与吉他的轻柔乐声中每一个画面都美得那么动人心弦。但这个巴黎毕竟不是主人公盖尔(也不是伍迪艾伦)所要寻找归属的精神家园;二十年代文萃汇集、百家争鸣,轰轰烈烈中诞生了超现实主义和立体主义的世界艺术之都才是他念念不忘的黄金时代。音乐、美酒、聚会、沙龙,与各大文豪艺术家们唇枪舌剑指点江山,这才是盖尔激动人心的文艺梦想。

电影最有趣的当然是伍迪艾伦那些睿智而尖利的讽刺挖苦。伊奈兹及其父母那副中产阶级的势利面孔就不提了,如雷贯耳的时代名人们自然更不可放过。海明威是个男性荷尔蒙过剩的好斗狂;菲茨杰拉德腼腆温柔,甚至还有点女里女气;达利油腔滑调神经兮兮,而伟大的布努艾尔则完全被整成了个呆头呆脑的投机分子,惊世骇俗的《泯灭天使》(el ángel exterminador)干脆成了盖尔的鬼主意,哈哈,真笑死人了。

不仅如此,穿越中还有穿越,巴黎中又有巴黎。从今天到历史,从黄金时代到失落的一代,在对爱情的寻求中盖尔终于看清的只有一点:完美是不存在的,幸福是不可及的。但巴黎的浪漫也并非禁锢在对往日时光的悲叹缅怀当中,巴黎是现在时的,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巴黎的现代时,正如格特鲁德斯泰因对盖尔所言,“我们都惧怕死亡,对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迷惑不解,但一个艺术家的角色并非向绝望低头,而是寻找对抗空虚存在的解药。”这副解药,在我看来,就是村上春树所言的“向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挑战”,反应在盖尔身上,便是终于走出他的古董店(nostalgia shop)选择我们的时代,今天的巴黎。当然鉴于一切未知的高风险特质和人生孤独走向的实质,败北仍将成为必然;但明知不可而为,为了追求美、追求爱、追求高于现实的悲剧性人生理想而终于选择灵魂的流亡,这便是浪漫主义的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主义的真谛就在于一次次向时代挑战而终于败北,在于远离以及那些永远触不可及的迷人,不论那是在纽约、伦敦、北京,还是午夜的巴黎。

午夜巴黎观后感

我上大学的时候,电视上有一个竞赛节目叫做《三星智力快车》,考校参赛者对各种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后来有个好朋友是这个节目某一年的全国冠军,这个事实也成为后来我们常常揶揄他的话题之一。当然,把许多人名地名历史事件熟记在心不是一件坏事,在 party 上和人闲谈的时候它多少还是一项长处。但是掌握好从因为博学而令人佩服到因为博学而令人讨厌之间的分寸有时候并不太容易,我自己也很多次因为这问题苦恼过。说真的,人们真的会因为一个人「懂得多」而喜欢他么?

在看《午夜巴黎》的时候我脑海里很多次飘过这问题。电影里有一个角色,paul,是个标准的什么都懂一点的讨人嫌的「知道分子」。他可以在罗丹雕塑园里和导游争执一个作品的创作细节,可以在毕加索的画作面前讨论画中人的原型,女主人公因而崇拜地看着他,浑然不顾身旁未婚夫恼怒的眼神。基本上,你可以看出来,这里存在着一种温和的讽刺。任何一名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观众(这是这部电影的主要放映对象)都会对这种讽刺报以会心的微笑。

但是另一方面,作为观众你很快就会发现,这部电影实际上期待它的观众是一个像 paul 一样的人,否则就很难捕捉到后面的情节的微妙涵义。如果你听到 zelda 这个名字的时候不能立即心领神会,你就失去了一个笑点。如果你不能立刻反应出 pablo 是谁,你就又错过了一个包袱。如果你听不懂法语,虽然并不影响看完这部电影,但是在大段法语对白中你只能尴尬地坐着,觉得自己仿佛受到了歧视。这种对观众的文艺知识储备的调戏很快就到达了一种令人生厌的程度,恰似在 party 上遇到一个满口 habermas 或者 derrida 的人时的感觉。当主人公第无数次用夸张的美国口音惊叹到「哦,eliot,天哪你真是 t. s. eliot 么」的时候,我终于彻底失去了耐心。导演不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做分寸感么?同一个包袱抖太多次是会让人倒胃口的。

不幸的是,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在纠结这个问题。主人公 gil 热爱这些人名,热爱和海明威或者达利推杯换盏的感觉,而他喜欢的姑娘 adriana 也是一样,只不过对象换成了高更和德加。gil 和 paul 看似互相敌对,其实只不过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的彼此嘲讽可以看做是伍迪艾伦(或者任何一个类似的文艺中年)的自我嘲讽。你可以在现世如鱼得水,也可以一心对想象中旧日的黄金时代心驰神往,甚至可以举棋不定进退两难,但是你念兹在兹的永远都是这些兜兜转转的风流人物而已。

但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观众」(有没有更短的词可以表达出同样含义的?)真的就只能以这样的目光审视巴黎么?

如果要我举出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五分钟,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最开头的那一段风光幻灯片。不仅仅是因为它美,而且因为那里没有 gertrude stein,没有 man ray,没有 luis buuel,只有买法棍的家庭妇女,在塞纳河边并肩絮语的恋人,在铁塔边嬉戏的孩子,以及路灯下寂寥的石板路。巴黎当然是流动的盛宴,但是不仅仅如此。

当 gil 和 adriana 走在午夜巴黎安静的街头时,我曾经以为他们可以多走一会儿,走慢些,聊些不包含人名的话题,或者什么也不说,只是并肩慢慢走一段路就好。还有什么地方比午夜的巴黎深巷更适合散步的么?

可是这一切都还没来得及发生,就又有一趟马车驶过,载着他们奔赴下一个名流荟萃的欢场去了。

午夜巴黎观后感

午夜巴黎观后感(2篇)

《午夜巴黎》是伍迪艾伦的新片,“一封写给巴黎的情书”。《午夜巴黎》讲述的是一个美国编剧和未婚妻去巴黎买家具发生的趣事。因为对巴黎的神往,伍迪艾伦虚构了这位美国剧作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午夜巴黎范文

  • 午夜巴黎观后感(2篇)
  • 午夜巴黎观后感(2篇)53人关注

    《午夜巴黎》是伍迪艾伦的新片,“一封写给巴黎的情书”。《午夜巴黎》讲述的是一个美国编剧和未婚妻去巴黎买家具发生的趣事。因为对巴黎的神往,伍迪艾伦虚构了这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