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4篇)

发布时间:2023-03-16 20:06:06 查看人数:77

【导语】随想录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4篇优秀的随想录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随想录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随想录读后感

【第1篇】巴金《随想录》读后感范文(精选)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范文(精选)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写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巴金《随想录》读后感范文(精选),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1

从1979年开始,巴金已是古稀之年,却持续不断,历时8年时间完成了42万字、累计150篇的被称为“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随想录》五卷本的创作。《随想录》从艺术成就上属于一般性的日常生活感性思考和追忆性的散文随笔,但从思想深度上具有划时代灯塔的意义,它的高度超过建国以来任何一部巨作。

在《随想录》中,巴金提倡和号召人们讲真话,他说:“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巴金的《随想录》提倡人们讲真话,说实话。这是因为经历了文革梦魇,一代人丧失了讲真话的能力,再也不敢说真话了。十年的“文革”的教训,讲真话只能给一个人带来数不清的麻烦,甚至是死亡的威胁,但不讲真话,甚至讲一些违背良心的话,却反而能带给一时的利益和好处。正如鲁迅在《立论》中所讲的,“人家孩子过满月,大家都说祝福话,有坚持真理者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这个说真话的人遭来一顿痛打。”如今,我们每天都在提倡讲真话,说实话,可见我们离真话已经太远了。康德说,“世界上最使人敬畏的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可今天呢?我们再也不敢听从内心道德的呼唤——讲真话,我们察言观色,讲人家爱听和喜欢听的话。

因为不讲真话,说实话,所以我们也是健忘的。今天还有几个人知道林昭、遇罗克是谁呢?还有几个人能记得她们就因为讲了几句真话而惨遭毒手呢?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可“文革”离我们也就三十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可“文革”的悲剧呢?在一代人的记忆脑海中,文革只是历史的一瞬间,过去的永远过去了,凡事要一切要向前看。可我们忘记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可怜的,可一个健忘的民族那是可悲的。正如德国神父马丁所说,“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没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没说话;然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没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这个时候,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一个健忘的民族,一个不懂忏悔的民族,我们很难说,十年、二十年以后,类似“文革”的悲剧将不在我们身上重演。

巴金在《随想录》中说,“建立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是他的两大心愿”。他大声疾呼,“全社会都应记住这“文革”的历史悲剧,要讲真话。”他有一个梦想,“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人都有饱饭,每颗心都得到温暖。我要揩干每个人的眼泪,不让任何人落掉别人的一根头发。”这是作为“知识分子良心”老人的最美好的梦想。愿这位世纪末老人的梦想能够实现,愿“文革”的悲剧永远成为历史。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2

捧起《随想录》,发现在文学作品里真诚与真实最能让读者与作者接近,无论隔代多远或身份差异多大,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读者总能解出其中味道。

读完随想录,油然而生的代入感使我觉得我与这位老者灵魂的接近,越接近这位伟人,感觉只看到一位历经岁月、饱食困苦的老人在哭泣。

《随想录》里让我篇篇都看到的是关于说真话。这让人更深地明白,一个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颤抖的笔写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真”字。只有真,才有善,才谈得上美,才有其他。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会害人的。他的一生中,看到过无数的假,领受过各式的假把式,遭受过种种假的残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揭露假的东西,假的危害; 用真情真事真话来向读者表达真实的情感,说明真实的情况,告诉真实的道理。我感觉到,这些似乎有些 啰 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忆了故人,回忆了不堪回首的十年岁月。他说这是“还债”。我看到,他所说的“债”,一方面是说了错话的亏欠,一方面是对故人的怀念,更主要的是为读者的所表达的歉意,他为他几十年里没有好的作品,为他这样一个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没能更坚强一点作出表率,也为曾经言不由衷说过的错话身不由己做过的错事。由此我看到了一个作家的良心,他的可爱可敬,他的童真。在这里,我看到一个人民作家的责任,一个人民作家的道义在那里。

《随想录》让我久久思索的,还有巴金老人写作的艰辛。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几次住院。但他“还债”的愿望强烈,向读者说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遥有的1000 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有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生出惊叹。他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从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人民,告诉国家,自己的认识,自己随想录读后感的理解,自己的期待。

读了此书,让我能记忆一生的也许只有一个字:真。从说真话开始,办真事,做真人,有基本的责任心。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3

正所谓文如其人,巴金的《随想录》处处透着他耿直与善良的好意,即使是说理,也十分本份诚恳。

七十五岁的老人,经历了劫难,历尽沧桑。这份善良与诚恳,应是早年性格使然。

文章大都写于文革后的七九年,如今又二十八载。今天读来,言辞不免有些老套,绝不能与新生代如韩寒者来比现代感。

惟有真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这正是巴金最善于表达的。

《怀念萧珊》中“看来,我们要分别了。”是七二年巴金夫妇永别的声音。文章配了萧珊的两张照片,分别摄于1936年与1970年。前后巨大的对比是夫妇在那个特殊年代遭遇劫难的最好注脚。

《沙多——吉里》描述了作者重返二十年代留学法国是住过的小镇,校舍依旧,而当年好心的看门人早已作古。旧地重游是很能带来感慨的,何况一隔就是五十年,其间法国人经历了战争,而作者由二十余岁的青年变成劫后余生的老人了。

书中不少的照片显然增添了阅读的趣味。除了萧珊的,值得一提的还有他早年与大哥的合影(1929年)。照片中的大哥袖着手,带着警觉防范的面色,看上去满心不快乐。这种情绪在书中扉页巴金在上海寓所的照片(摄于1979年)表现得尤其突出,这一点即使是善良的巴金也藏不住。

也许这“不快乐”无意中给本书的定了基调。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范文(精选)

【第2篇】巴金《随想录》读后感范文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范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写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巴金《随想录》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从1979年开始,巴金已是古稀之年,却持续不断,历时8年时间完成了42万字、累计150篇的被称为“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随想录》五卷本的创作。《随想录》从艺术成就上属于一般性的日常生活感性思考和追忆性的散文随笔,但从思想深度上具有划时代灯塔的意义,它的高度超过建国以来任何一部巨作。

在《随想录》中,巴金提倡和号召人们讲真话,他说:“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巴金的《随想录》提倡人们讲真话,说实话。这是因为经历了文革梦魇,一代人丧失了讲真话的能力,再也不敢说真话了。十年的“文革”的教训,讲真话只能给一个人带来数不清的麻烦,甚至是死亡的威胁,但不讲真话,甚至讲一些违背良心的话,却反而能带给一时的利益和好处。正如鲁迅在《立论》中所讲的,“人家孩子过满月,大家都说祝福话,有坚持真理者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这个说真话的人遭来一顿痛打。”如今,我们每天都在提倡讲真话,说实话,可见我们离真话已经太远了。康德说,“世界上最使人敬畏的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可今天呢?我们再也不敢听从内心道德的呼唤——讲真话,我们察言观色,讲人家爱听和喜欢听的话。

因为不讲真话,说实话,所以我们也是健忘的。今天还有几个人知道林昭、遇罗克是谁呢?还有几个人能记得她们就因为讲了几句真话而惨遭毒手呢?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可“文革”离我们也就三十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可“文革”的悲剧呢?在一代人的记忆脑海中,文革只是历史的一瞬间,过去的永远过去了,凡事要一切要向前看。可我们忘记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可怜的,可一个健忘的民族那是可悲的。正如德国神父马丁所说,“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没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没说话;然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没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这个时候,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一个健忘的民族,一个不懂忏悔的民族,我们很难说,十年、二十年以后,类似“文革”的悲剧将不在我们身上重演。

巴金在《随想录》中说,“建立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是他的两大心愿”。他大声疾呼,“全社会都应记住这“文革”的历史悲剧,要讲真话。”他有一个梦想,“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人都有饱饭,每颗心都得到温暖。我要揩干每个人的眼泪,不让任何人落掉别人的一根头发。”这是作为“知识分子良心”老人的最美好的梦想。愿这位世纪末老人的梦想能够实现,愿“文革”的悲剧永远成为历史。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尽在第一心得范文网。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范文

【第3篇】《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

书香幽幽,培育芸芸众生。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让阅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教师读书论坛机制,6月24日下午,东风东路小学在录播大厅开展主题为“阅读越青春”的《教育艺术随想录》教师读书论坛活动。

学期初,学校利用每周一下午校本培训时间,通过各年级组轮流领读的方式带领全体教师共读李希贵校长撰写的《教育艺术随想录》。每领读,领读教师就运用rollcall点名册随机抽取三名教师结合个人工作实际谈感受、讲收获,趣味性的阅读方式增强了教师与文本之间的思维碰撞。

学期末,在整本书共读结束之后,学校精心策划、周密部署《教育艺术随想录》教师读书论坛活动。全体教师充分准备、积极参与,享受阅读的美好氛围。全校教师共分八个组,两两对抗,每个组主讲时间为5分钟,通过演讲、表演(相声、小品、戏剧等)、辩论等多种形式诠释书籍内容,形式新颖、气氛活泼。每个组展示结束后,对抗组对诠释内容进行提问,展示组推选主讲人进行解答,个人解答不了可求助组员,提问环节时间为3分钟。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担任评委,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在愉快而充满思维含量的氛围中,最终评选出优胜组为二年级组、四年级组、五年级组和英语组。校长张红为优胜组成员颁发纪念品。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服务于教育;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才有底气带领孩子一起进入书的世界畅游;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才能让生命溢满书香,让书香滋养心灵。

《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

《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

【第4篇】巴金《随想录》读后感1000字

由读巴金《随想录》而来的随想——这是一个需要反省的社会

第一次拜读到巴金先生的文章,是一篇在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里的《鸟的天堂》。第一次读到就觉得十分有趣,仿佛立刻身临其境,探寻大自然里无穷无尽的乐趣。那各种各样的鸟的模样,五彩斑斓的羽毛的颜色,耳边不断地响起那棵大树上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出的在世界上最为神奇的交响乐,跟这画面,交相辉映成趣。那时巴金先生的文章,那意趣盎然的文字所构造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时隔五六年,到现在那篇文章仍然带着旺盛的活力镌刻在我的记忆里。

那阵阵韵味无穷的自然之音,也在脑海里谱成一首动人的曲子,将巴金先生享受自然、享受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形象定格在了那曲欢快的音乐中。

然而,几年之后,这篇在高一语文课本上出现的《小狗包弟》的文章,使我对巴金先生有了比在此之前更为深刻的了解。《随想录》就是带我走进巴金先生生活的一把钥匙,我拿着它打开了这扇六七十年代神秘的大门,也悄然进入了巴金先生悲惨的现实生活里。

对于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我并非一无所知,然而除了知道这是一段荒唐的历史外,像老舍、巴金先生等著名人物的遭遇,我并不了解。读了《随想录》我才发现,这段历史是那么的沉重,它随着巴金先生年迈的叹息声传入我的耳中,使我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羁绊着,久久喘不过气来。

《随想录》是巴金先生的暮年之作,是他一生的心血。这部书写的真实、深刻、令人深省,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自责与悲伤。作者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下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这部《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随想录》堪称一部伟大的书,作者倾尽毕生心血,在痛苦回忆、深刻反思中,坚强地完成了最真实人格的塑造。巴金也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在我看来,巴金之所以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敢于还历史一个真相,另一方面是对他自身而言。

在那段让人不忍心回忆的时光中,他经历了抄家、批斗、亡妻,晃晃而不可终日,究竟是怎样的信念支撑着他活过了那地狱般的十年,我不得而知。然而这部著作证明,他经历了浴火焚烧般的十年,凤凰涅槃终究是生存下来,并且在写作中不断探究,在探索中不断深入认识自我,敢于反省自我,对自我进行解剖,让读者能够看到他赤裸裸的良心——这是一个在当时社会最无罪的人做出的最深刻最彻底的反省。他发觉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理想,一味只想自保,一味地忍气吞声,只求能够苟活。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而在心灵上倍受煎熬;他曾为了自保以及保证家人的安危,将爱犬送到了医院的解剖台上……他把这些真实地写出来,赤裸裸地展现在大众眼前,也让我们看见了他在真诚地呼唤着自己的良心,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视笔如刀,一刀一刀割着自己的心,他感受着剧痛但却不放弃,最终耗尽心血写出了这本震撼世纪的《随想录》。书的每页纸上,都有斑斑血迹。

我不禁惊叹,这样的一位老人,是怎样在腥风血雨中坚强地站立起来的?他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失,耐心地听取世人的评价,如此从容不迫,令人心生敬意。因此,对他自身而言,他是对得起读者,对得起良心的。

说他对得起读者,是我在读这本书时最强烈的感受。

这本书里,几乎没有一篇是不提“读者”二字的,巴金在每一篇文章中都表示对读者的歉意。《随想录》的后记里这样写道:“我觉得我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虽然在这里的都是‘随想’,它们都是自己‘想过’之后写出来的。我愿意为它们负责。”这样的作者,这样真诚的话,怎能不让人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呢?

十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文化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摧残。面对这样的历史,我们不能逃避,不能否认它们的存在,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像勇敢的巴金先生一样,把这史无前例的浩劫抖出来,永远不该忘记,应该永久牢记这惨痛的教训!希望国人有法国人正视过去的坦然,因为这是一个需要反省的社会,只有人人都敢于反省,善于反省,反省自身,反省社会,反省国家,整个社会才能进步。正如巴金先生所说:“只有经历了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后,只有在被剥削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自己应当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1000字

随想录读后感(4篇)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范文(精选)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写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巴金《随想录》读后感范文(精选),欢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随想录范文

  • 随想录读后感(4篇)
  • 随想录读后感(4篇)77人关注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范文(精选)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写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巴金《随想录》读后感范 ...[更多]

读后感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