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 观后感

起跑线观后感小结(8篇)

发布时间:2022-08-23 14:06:05 查看人数:42

【导语】起跑线观后感小结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8篇优秀的起跑线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起跑线观后感小结,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起跑线观后感小结

【第1篇】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教育一直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对于'放养式'和'精英式'这两种教育方式的争论从来都未曾停息。这个寒假,我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更是挖掘了二者的内涵,引人深思。

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起初持有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精英式的教育才能锻炼出卓越的竞争力,方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机制中夺得先机。这种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因为他们的亲身经历。这对夫妇在生意场上小有成就,但作为贫苦出身的他们,不会英语,也缺失高等教育,顶着'暴发户'的帽子,让他们饱受上流社会的唾弃,且与上流生活格格不入。

丈夫拉吉曾质疑是否有必要挤破脑袋让女儿上名校,但妻子米图非常激动地表示,'我们不能让皮雅接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因为她觉得正是因为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们才只能待在中产阶级,接着她又表示,好的学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语教育,而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的象征。'

令人印象颇深的是拉吉第一次为女儿报名,缺乏经验,结果排在了很后面,因为很多家长都提早排队,有的甚至凌晨12点就来了,为了确保位置不被抢走,甚至就地睡觉。事实就是没有父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排队无果,拉吉则高价寻求名校咨询机构,按照咨询顾问的要求进行了各种努力仍未被名校录取。后来听说名校对贫困家庭孩子有录取名额,又咬牙假扮穷人,搬到穷人区生活,接受名校派来的调查员的审核。最终他们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名额。

但最让人心酸的莫过于拉吉的贫民邻居,他为了给孩子凑足学校收取的课外活动费用,只得冒着生命危险去碰瓷。这种情况,当然是比较极端,甚至说是过于戏剧化,但它确实反映出,在争夺教育资源的路途上,穷人已经被逼上绝路。

此情此景也让拉吉意识到了自己正剥夺了一个穷人孩子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后拉吉为纠正自己的欺骗而努力,匿名捐助公立学校,到名校主动提出放弃孩子学籍,并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孩子从名校退学,去上普通的公立学校等。影片的最后我们才从女儿皮雅的脸上看到那久违的轻松的笑容,这笑容里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是一种重获自由般的喜悦。

给我的思考是也许很多家长一心希望子女接受到最优等的教育,其实不然,并非每个孩子都适合学习,并非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所谓的精英式教育,盲目的追随学业上的'优秀'是不明智的。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权衡利弊,'放养式'教育有点顺其自然的意思,但并不意味着放纵,适当的放手是孩子成长途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教育的理念是会被社会的导向所左右的。绝大多数学校和家长心中都有种根深蒂固的想法——成绩论英雄。嘴里说的最多的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我们往往很局限地通过成绩去评判一个学生的优秀与否。其实教育全对不仅是局限在成绩上,更是在做人的品行以或是德道的培养。与其父母的全权包办,倒不如适当地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人生的路不止一条,每条路途都是荆棘满布,但每天路的终点都将会是不一样的一方天地。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第2篇】《起跑线上的较量》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个视频,是关于中国孩子到日本小学的食堂吃饭的,虽然这个短片只有四分多钟,但我还是深受感慨。

日本的孩子吃的都是米饭、青菜、古老肉,虽然很普通,但是很天然,没有瘦肉精什么的。我们坐下的时候,日本人才开始动筷子。他们会把饭菜吃得一干二净,一点不剩。这说明日本人很讲文明,也很懂得珍惜粮食。

我们吃完饭,开始喝牛奶,我们中国的孩子怎么也打不开牛奶,日本的孩子就帮着中国的孩子打开,有的孩子能打开牛奶,日本的孩子就帮他接着绑牛奶的绳子。

日本的孩子也很懂得垃圾分类。吃完后,我们站在台上问日本孩子们高不高兴,他们齐声回答:“高兴”!当日本孩子们也问我们同样的问题时,我们沉默不语了,有的还说:“不高兴”。

到最后,日本的孩子们擦桌子的擦桌子,搬碗的搬碗,洗盘子的洗盘子,不用别人说,他们就找到了自己可以干的活。

我深深的感悟到,中国的教育还是比较落后啊!

《起跑线上的较量》观后感

【第3篇】《起跑线》观后感600字

《起跑线》观后感

当生命的号角吹起,谁家的孩子会在父母精心画下的起跑线上率先开跑?

《起跑线》是一部印度电影,但电影的幕幕画面不仅反应了印度社会教育,也将犀利的镜头对焦在中国、在世界的教育问题上。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印度父母为了让自己年幼的孩子皮娅能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不择手段。他们熬夜排长队拿到报名表、花重金购买氛围良好的学区房、伪装成穷人家庭试图获取贫困生学位……

终于,皮娅以贫困生的名义得到了入学机会。但父亲却渐渐明白皮娅夺取了本该属于贫困生的权利,他发现在争夺学位的过程中,他无情、他自私、他仿佛丧失了自我。“如果我不是一个好人,又怎能成为一个好父亲?”他在学校的家长会上揭露了学校的腐败、教育的无知。尽管他的演讲慷慨激昂、振奋人心,但最后只有他的妻子为他献出掌声。妻子起立鼓掌的身影伟大而又渺小。

这对电影来说是个好结尾,但对社会来说却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父母们总想把孩子的起跑线往前推再往前推。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最好的永远不是最好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人生的起跑线从来不是掌握在父母、学校手中的。起跑线要划近划远?人生该往哪跑?要跑得快或慢?路上会领略怎样的风景?向来就该由孩子自己体会。

父母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总把青春年华的遗憾交给孩子来填补。又是何必呢?多数父母还未走过半生,为何不再给自己一次起跑的机会,再让自己像孩子那般无惧地追逐梦想?父母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领跑人,更应是陪跑人。陪着孩子一同奔跑,心中相互照应,就别再停下奋斗的步伐。

最终皮娅跳上了父母捐资的一所平凡的公立小学的校车,踏上了人生新一条绚丽的起跑线。皮娅的父母也手挽手开启了人生另一段奋斗的旅程。

《起跑线》观后感600字

【第4篇】起跑线电影中小学观后感5篇

起跑线电影中小学观后感大全(1)

今天上午,老师带我们看了一场电影印---《起跑线》。这部电影讲的是:拉吉和米塔为了让自己的女儿皮娅上一个好的幼儿园;想尽了各种方法:换房子、上提高班、找关系、扮穷人……终于把皮娅送进名校。影片最后,因为父亲良心的拷问,皮娅最终还是去上了公立学校。

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皮娅的父母为了让皮娅上一所好学校而付出的努力。我的爸爸妈妈也是这样的,为了我以后的人生更加美好,从小就给我报补习班,让我长大可以有自己的特长,花了很多钱、付出了很多辛苦。爸爸每天努力地工作,起早贪黑。

有一次,爸爸得了重感冒,但为了工作爸爸并没有去医院,结果在第二天爸爸咳嗽加重了,迫不得已在屋子里打吊水,刚打完吊水就又去工作。医生建议在家休息,但爸爸还是执意去上班了,那时我就在想:长大了,我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

记得还有一次,我下学的时候下了暴雨,我当时没有带伞,就在我以为自己要淋成一个落汤鸡时,我看见妈妈像救星般向我走来。我急忙跑过去抱住妈妈,妈妈什么也没说,拉着我的手往前走。到十字路口时,地上的水已经淹到了膝盖的位置,妈妈把伞给我,二话不说地把我背起来,蹚过去。回到家时,妈妈的裤子和鞋子都已经湿了,我赶紧去把毛巾拿过来让妈妈擦,妈妈当时还笑着夸我:“宝贝,真孝顺呀!”其实,妈妈才应该是被夸的那一个。

今天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爸爸妈妈任何举动都是为我们好,即使有时候是训斥我,也是为了不让我们再犯这个错误!我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好学习,长大了孝顺爸爸妈妈。

起跑线电影中小学观后感大全(2)

踏着夕阳,和爸爸漫步,轻松而惬意。其实之前想象过多年以后儿子长大成人,和他在一起端着酒杯,谈笑风生的场景。而现在这种场景,也是相似的感觉吧,没有传说中父子之间的那种沟,更像是一对忘年交,很期待和爸爸可以一直这样陪伴着走下去。

时间还早,就一起看了一场电影。《起跑线》是一部喜剧电影,轻松欢笑之余也深深地触动到内心深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看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学会了去触摸编剧所要表达的深意。

一开场,精明的时尚衣服店老板销售衣服,而接近成交的时候被老婆一个电话召回,让人对这个老板有了一个精明却并不视金钱和生意至上的亲近感。

主人公在面临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的择校问题上大伤脑筋,先是买“学区房”,然后报“补习班”,从孩子到父母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就连面试都提前进行了演练,可是在面试的时候还是被残酷的拒之门外,理由是“作为生意人,不能足够的重视孩子的教育”。在印度,只有有钱人才有资格上私立学校,而就算是你有钱,不会说英语,那也只能算是土豪,不能融入所谓的上流社会,被“学区房”社区的邻居嘲笑说“你是做生意的,你们的孩子不会说英语没关系,我们的孩子将来是要做大事的……”

可能是为了体现所谓的公平,学校可以给贫民孩子一些指标,而这些指标是用抽签来决定的,作为有钱人的他们不甘于让孩子在公立学校上学,就住进了贫民区,来装扮贫民,以求得可以在私立学校上学的最后希望。

一踏进贫民区,善良热情的人们热情迎接,嘘寒问暖、帮忙提包,送上自己亲手做的小吃,而作为有钱人的主人公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了和他们的距离感。导致和贫民区居民的隔阂,而后又因为和一个贫民朋友有着让孩子上私立学校的共同目标,他们熟悉了起来,因为工作人员上门调查,主人公夫妇两个才真正地融入了贫民的生活,真真正正地做了一次贫民。

终于,主人公的女儿如愿以偿,走进了私立学校,也是他们无情地剥夺了给予他们很多帮助的贫民的孩子上私立学校的权利。良心不安,主人公花巨资资助了公立学校,使公立学校焕然一新,那些可怜的孩子们有了自己的课桌,英语书等。孩子们欢呼雀跃的同时,那个可怜的贫民爸爸,怀着感激之情登门道谢的时候才知道曾经跟他一起生活过的所谓的贫民其实是一个富豪,也正是这个所谓的贫民剥夺了自己孩子上更好的学校的权利。对于他们来说翻身的唯一机会就是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将来走入上流社会,在这个残酷的真相面前,贫民爸爸的善良再一次体现,当他看到主人公的女儿的时候放弃了揭发他们的想法。

主人公惭愧至极,主动向校长说明情况,可是同样出身贫苦的校长却因为忘本,因为自己已经成为上流社会中的一员却弃真相于不顾。于是主人公通过学校里一位充满正义感的老师,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让公立学校的贫民孩子们参与了节目的表演,他们用扫帚、用桶,用盆作为道具,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现着自己。这一刻,那些天真无邪,无辜孩子尽情地展现着青春。

主人公也在台上道出了实情。可是他的坦白,他的声音,他的呐喊,在那个空旷的大礼堂里显得多么无力,就像那些贫民,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挣扎,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面对他的坦白和呐喊,在坐的家长默默地放下本应要鼓掌的手,因为这样的呐喊会触及他们的利益,硕大的礼堂,唯有主人公的妻子一个人的掌声,在鸦雀无声的大礼堂里回荡……

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存,生活却有着天壤之别,有些人似乎天生就应该享受最好的社会、教育资源,而有些人只能寄希望于命运的眷顾,他们寄希望那一点点运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就是那一丁点机会或许都有可能备无情地剥夺。在那样的国度里,除了叹息,还能做些什么呢?

起跑线电影中小学观后感大全(3)

上周末晚上去看了电影《起跑线》,回来之后又看了朋友圈分享的西安《问政时刻》,感觉人生真是不容易。

其实电影《起跑线》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核心思想就是孩子要上学,要上好学校,上好学校才有未来。和很久以前赵薇、佟大为演的《虎妈猫爸》一个套路。电影中,中产阶级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上学问题充满焦虑,为了送孩子去名校费尽心思,花招百出,只为让孩子可以在同龄人中赢在起跑线上。在电影中,妈妈不计成本要把孩子送往名校,反复强调:女儿进不了好的学校,她自甘堕落、自暴自弃、自毁前程的几率便会呈指数级放大。因此电影中的父母们为了让孩子未来能实现阶级跨越或是至少保住现有的阶层地位劳神伤财、忍辱负重、乃至不择手段。

庆幸自己早早毕业的同时,不难发现身边已婚已育的同事朋友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与电影电视里的家长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靠着自我奋斗积累财富并成长起来的这一代父母,觉察到我们这个时代上升的通道正越来越窄,人与人之间竞争越发激烈,世界早已今非昔比,每个人都在拼命奔跑。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同时,教育竞争的愈发低龄化,某种程度上正是人们对于后代发展危机意识的本能反应。这种恐落人后的心态在群体发酵后,形成了所谓“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怪圈,你今天不好好学习就上不了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就进不了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人们深陷在这种焦虑中无法自拔的同时,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赤裸裸的现实。同样的上学,名校以及普通院校的师资投入相距甚远,在资源倾斜的环境下成长的小孩成才的概率注定要比放任自流的教育模式下高。父母们为了多一点点的资源争得焦头烂额,只为能尽力推孩子一把,让孩子有更高的起点。

小时候看电视,电视里的财主,富翁总是又蠢又坏,他们的孩子都是纨绔子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穷人们身上总是散发着善良,机智,真诚的光芒,而他们的孩子也继承了这样的优点。长大后才发现,世界其实不是这样的,愚昧与贫穷往往相伴相生,所以才会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相反,大部分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比起普通孩子他们甚至更优秀,条条大路通罗马,他们就出生在罗马。上了大学之后也发现,家境优渥的同学更多才多艺,待人接物也更自信从容。原来这早就不是大家以为的有钱人不重视学业只需要继承家业的时代了。有钱人更重视教育,在个体发展上进行更高比例的投入,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孩子,个体的发展层次会逐步与穷人之间的发展水平拉开差距,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这将成为一个发展循环。社会在进步,大家常爱开玩笑说,那些比你好看的,比你有钱的,比你还努力,并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正在成为大范围的共识。

所以,电影里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用尽浑身解数也可以理解。现实生活中,为了孩子的上学就业父母们也始终绷紧一根弦,害怕出现哪怕一点点的差错。课外补习班,培训班样样都不能拉下,生怕孩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艺术源于生活。看完电影中为上学苦心孤诣而不得法的父母最终卸下包袱坦然面对未来,现实中,《问政时刻》的教育局领导们让学龄儿童的父母们更加焦灼。有关教育问题已是老生常谈,问题就算得以纠正也不是一朝一夕。我们只能期盼事物都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现阶段的父母们还是要咬紧牙关为了孩子做出最大的努力,未来是什么样,谁都说不清楚,但是只要还活着,没有什么比放弃更难。毕竟,像电影里的中产阶级潇洒的离开名校后也能改变一所普通学校的财力物力就已经让绝大多数人望尘莫及了。

起跑线电影中小学观后感大全(4)

小长假第一天有雨的日子,选择“躲”到影院看一场印度电影《起跑线》,上午的场次偌大的影院只有连我在内的4个人,基本上我可以把双脚搁在前排的座位上,把包包放在身边的座位上,这种貌似包场的感觉特别不错,简直是vip贵宾级待遇,这就是错峰观影的好处。

从小就对印度电影有好感,印度出美女,印度片载歌载舞美轮美奂,印度片内容往往有许多反转情节,剧情一波三折,直指人性最深处。

此番观摩的印度电影《起跑线》也不例外,说是喜剧,但是从头看到尾我没觉得有啥让我可乐的,倒是反映的都是些社会现实的问题,贫富差距、教育平等、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的尖锐矛盾。

故事《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中产夫妇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千方百计为其择好的受人追捧的私立学校,在择校过程中屡屡受挫却逼得夫妇两屡屡出招,甚至不惜假扮穷人到贫民窟生活以期获得贫困生的审批通过名额,把本应属于真正的贫困生的名额给侵占了,直至中产夫妇搬回高级住所,曾无私帮过他们的贫民窟的兄弟找上门来,谎言揭穿时,男主人意识到了自身的错误,却又被道貌岸然却很卑鄙的校长而驳回,让男主人出了下下策,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揭露校长的真面目,最后把自己的孩子转学到了自己资助的公立学校读书了。

印度电影依旧走反映社会现实、人性善恶的路线,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钱人的思想不一定都高贵,穷人的境界不见得低俗。在印度这样一个贫富差距悬殊,人口稠密的国度里,有很多人情人性的文章可做,一如同样人口稠密的中国。

记得去年看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即便是励志电影,依然揭露出了印度官员的很多阴暗面,此番的《起跑线》也不例外,这大抵也成了阻碍印度发展的最大的绊脚石。

看电影,一方面看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领略印度风情,对印度贫民窟印象深刻,对印度最底层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但是环境不好人却不一定不好,许多的善良真诚在人贫困的时候最看得到感受得到,反倒是富有了却有点麻木了似的。

看了电影,我陷入了沉思,若是年轻些,我一定觉得现实会像电影里一样美好,但是现在年纪也不轻了,也经历过一些挫折打击,反过来再想想若是此事放到现实里,碰到同样的情况,有几个人能做到像男主人公一样大公无私,我心里打了大大的问号谁还不是想尽办法挤破了头不让自家孩纸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啊!其实以我的个人成长经历来看,人本质好的到哪里都好,不管是私立学校还是公办学校,不管是到上层做事还是留守基层干活,自身过得硬才是根本,外因或许会干扰一时,但是内因则决定一世,所谓的起跑线都是目光短浅的人定义的,人生漫漫长路,是场马拉松跑,起跑线的作用微乎其微,要有终身学习不断进步的理念才能笑到最后。

起跑线电影中小学观后感大全(5)

《起跑线》这部片子在电脑里存了好久,终于在一个不忙的下午看掉了。

电影里的父母主人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德里top5的幼儿园(都是私立),绞尽脑汁,拼尽全力,又心酸又搞笑。这部电影大部分是写实的,我相信大部分90后的中国人都会很有共鸣,比如我。我看到了许多小时候的影子:我的父母为了让我在小升初的大军浪潮中有竞争力,从4岁起,我的每个周末、假期,就在各种课外班和去各种课外班的路上度过。

从小到大,我上过14个课外机构的奥数班,上过手风琴、舞蹈、唱歌、游泳、乒乓球、篮球、写作、画画、英语。。。能学的基本上都学了,很遗憾我妈并没有送我去学相声。我爸开玩笑说我小小年纪,就已经在大北京城的各个角落留下了我自己的足迹。现在回想,不只是我的足迹,跟随在后面的,还有我父母的身影。

这个世间是不公的,我的良知仍在,只是我选择顺从。

男主在结尾的演讲里说:“如果一个法国人或者德国人英语说错了,我们不会认为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一个印度人说错了,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是废物,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废物。”

至此,我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熔炉里讲的:“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能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是多么难能可贵。

起跑线电影中小学观后感5篇

【第5篇】高中生看起跑线观后感1500字范文

看起跑线观后感1500字1

《起跑线》这部电影聚焦的是教育问题,比起我们大家都看过的《三傻大闹宝莱坞》说的是大学教育,这部电影的点可能更多的是放在我们的义务教育这一方向。

男主角服装店老板拉吉,算是一个小有成就的男人。靠着他的服装店,能开上宝马住上豪宅,可以说是在中产阶级里面混的偏上游的那一种人了。但是,他的女儿马上面临上学了。印度的教育资源是极度不平均的,私立的幼儿园和学校有着更好的硬件设施和师资资源,虽然很贵,但是大家都是挤破了头才能弄到一个入学名额。公立的虽然便宜,但是条件差,教室里面连课桌都没有,是只有穷人才会去的地方。为了能让女儿上好学校,夫妻俩不辞辛苦的弄到了学校旁边的学区房,希望能够在富人区生活,来让女儿接近他们想要达到的那个阶层。可是在诸多尝试之后,他们发现原来上个幼儿园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困难,这时候采取常规手段,已经不太可能让自己的女儿进好学校了。最后他们就瞄准了每个学校专门向穷学生开放的贫困生指标...

这部电影有别于最近几部阿米尔汗的印度电影。聚焦的方面在男女平权这样的话题上更多一些。电影主要的方向是教育,男女主的家庭设置就不太像我们之前所看到的常规印度家庭的刻板印象。男主是一个有点怕老婆的耙耳朵形象,其实这样的家庭,就比原来的那种传统印度家庭更接近中国的家庭形象。所以这部电影在讨论教育问题的时候,带入感就会更强一些,它的语境和我们还是挺接近的。我们和印度一样,都是人口大国。

如何让我们的教育资源平等,本身就是一个我们一直在探讨的话题。我们当下的实际情况其实是“寒门再难出贵子”,社会的阶层固化将会越来越严重。这一点,在电影里面通过一些方面的展现是揭露的挺明显的。例如平民窟的穷人,会说我家里就是三代穷人,从我爷爷那一辈子就开始穷,所以我早就知道穷人怎么生活了。穷人的孩子从小就没有办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即便是能通过某种政策得到入学的资格。但也最终会被高额的“户外拓展”费用吓得不敢入学。而富人呢,大家现在都不是傻大款了。从怀孕的时候就会开始操心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还没进学校就已经掌握了几门外语。自然而然的就会更强的竞争力。

印度的社会阶级固化的可怕,你在看电影的时候是能鲜明感受到的。而我们呢,我不好说跟他们一样,但是很明显,我们也是有这种趋势的。不信,你们自己去查一下这些年来的高考状元。原来可能还有几个寒门子弟,但是现在基本上都是中产以上家庭出来的孩子,成绩优异而且课外活动也同样出色。最让我记忆犹新最近的一个新闻,好像说的是两个漂亮女生学霸什么的。我就觉得挺蠢的,都什么时代了,好看和学习早就不再是对立面了,还拿出来做新闻。更加让我关注到的是,说这两个女生其实原来成绩并不好,但是后来出国去深造什么的,终于成功。这意味着什么,家里肯定有钱。当你处于一个较高的社会阶层之后,成绩不好也不是太大的问题,你是有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给钱,让你去最好的学校,认识最厉害的人,只要你不是一个真的废物,肯努力,成功就是理所当然的。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社会中很普遍的现象了,富二代早就不是我们早期的刻板印象中的二世祖(当然这种人还是会存在,而且也不少)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了我们这个社会的精英,中流砥柱。

而我们山区里的孩子呢。虽然我们是九年义务教育,但是这九年的质量,其实是天与地的差距的。很现实的就是越来越少的人能够上到名牌大学,且不说在大学学到的知识一不一样,你能接触到的人,层次就会差别很大。这是直戳人心的。

电影很荒诞的安排了一段让男女主这样的富人,去平民窟那里住一个月的荒诞戏份。就有点像《变形计》)虽然很戏谑,但是那种贫富差距带来的巨大鸿沟被展露无遗。我们不说富人一定冷漠,穷人一定热心。但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我们的带来巨大反差,在电影里观众是能很容易的感受到的。例如富人开party吃着鱼子酱,但是穷人喝水都要靠抢。电影里面有一段很触动我的戏。就是在贫民窟的孩子被筛选出学校之后,看着爸爸在哭。他上去拉了一下爸爸问“对不起爸爸”“没事,孩子”“爸爸我们只是不幸运吗?”这个时候,我忽然感觉到很无力,因为我们已经看清了社会的发展方向,这种方向太不可逆了,我们似乎只能努力延缓它却无法去改变它。

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电影的主角作为一个中产阶级。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焦虑,电影拿教育资源作为一个标杆。富人有权有势,进学校能给学校带来更多的好处,穷人有着某种形式化的指标。唯独中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里里外外不是人,这不也是不公平吗。富人因为富有所以更富,穷人因为穷所以更穷。这是我们明显的社会大趋势。教育就是很大的一方面。所谓鲤鱼跳龙门,我们为什么诞生科举制。就是让寒门有才之人,得以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得以有机会获得教育。而现在这条路,似乎开始越来越难走了,下面的孩子无法通过教育来与上面的孩子竞争,教育已经不太能改编他们的原生阶级。

《起跑线》这部电影,以宝莱坞习惯性风趣幽默的方式给我们扯开了印度社会的遮羞布。话题沉重,但是却又不会让人压抑。我觉得挺厉害的。当然,这部电影,时刻不忘输出那种“真善美”的价值观。让你觉得,这世界纵使有千般不堪,也有这些光,能让你继续去相信美好。我觉得电影的优点就是它的缺点,因为这些商业化的元素影响了它的批判性。但是我依旧推荐。因为即便是讽刺,也是能让我们深思的,这就够了。

看起跑线观后感1500字2

印度 大片《起跑线》很早就在国内上映了,诶,看看影片封面,精美细腻中带着一股独特的印度风情,看看影片简介,跌宕起伏的剧情中透着一丝丝神秘感,再看看豆瓣评分,高分啊!最后看到影片封面左上方印度的三个小字vip,我瞬间明白了这可是一印度部大投入、大制作的电影!

早在影片上映的时候,小编我就心痒难耐,想一睹印度的神秘风情了,可惜有看电影的心没看电影的命啊!小编我偏偏就没有腾讯会员!!最后可能还是上帝看我可怜巴巴的怜悯了我。在某一个天朗气清的早晨,小编寻思着看部影片解解闷,点开一看,诶,惊奇的发现《起跑线》限免啦!不带丝毫犹豫的小编我欢欢喜喜的点了进去美滋滋的看了起了!下面就让小编我带大家一起品品印度的神秘风情吧!

影片一开始呈现的便是曼妙华丽的印度风情,配上神秘带感的印度乐曲,简直引人入胜!开篇就讲述了男女主人公相见相知相爱的浪漫场景,还是小裁缝的男主对美丽诱人的女主一见倾心,一颗真心从此付出,目光紧紧的跟随着心爱的女子,紧接着是雨中浪漫的邂逅,后来两个人两颗心呢自然而然的走到了一起,当然这不是重点啦!紧接着场景转换小裁缝已经成为了一家服装店的大老板,在与顾客谈笑声中接到了老婆(女主人公)的一通电话,是的,他们在一起了哦~马上抛下了是上帝的顾客,去见自己的爱妻了,影片从这一场景开始也算正式切入主题啦!小主人公提娜出现啦,一个可爱聪慧的女孩子!女主人公也向自己的老公表明了这一通电话的目的,为给提娜找一个上层学校,不想让提娜重蹈她父亲的老路哦!于是他们开始辗转于各大名校,在得知其中一所学校只招收附近三公里的学生后,这是影片里的一个小细节哦,女主转磨硬泡,终于动摇了身为父亲的男主心,男主不舍的离开了居住已久的旧市街,两人开始了与上层人士的周旋~为了让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他们可谓是煞费苦心了!把孩子的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来学习,自己也穿上了一身的名牌服装,给孩子增加脸面,还专门咨询了一个从事教育机构的女士来帮助孩子进入名校!明明该做的都做了,可是几大名校的面试纷纷落马了,这是则么回事呢?最后女士给了一个合理现实的真相-学校不想招收一个服装店老板的孩子!再然后,在偶然得知自己员工的女儿进入名校后,压力山大的男主动了歪念头,抢占贫困生名额!他从一个买茶贩子那里用金钱买了自己女儿的入学名额,想要暗箱操作了!本来是水到渠成的操作,然而大片之所以为大片必然有它的道理,影片也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小反转~一个正义凛然的学校老师曝光了学校贫困生招生的黑暗行为,男主偷鸡不成蚀把米,陷入了对犯法的恐慌与焦虑之中,最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男主横下心,带着一家人搬到了贫民窟以便应付学校的考察。在这里,这个最贫困,最脏乱,社会地位最底下的贫民窟里,他们收获了善意,帮助与友情!在因自大而被贫民窟的穷人们孤立时,希亚姆,他们热心又可爱的邻居挺身相助了,不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还教会了他们向真正的穷人一样生存!影片中还有一个情谊满满的小细节呢!希亚姆为了给装作穷人的男主人公凑齐学费,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往车上撞,最后把得到的赔偿费给了男主人公交学费,为了自己的邻居,他也是蛮拼的,小编我当时都被他感动到了,人生得此一知己,还有何求呢?因此,最后的他们也是如愿以偿的通过了考核,并且幸运的抽中了入学的名额,本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了,可是男女主人公并不为此感到确幸,这一路,他们付出了太多,良心难安呐!为了安心,也为了帮助更多贫穷的孩子,他们选择了赞助公立学校的方式…

他们出资赞助每一个可爱有天赋的孩子,在孩子们的齐心协力下学校焕然一新,他们也因此获得了孩子的父亲-希亚姆意外的上门感谢,真相也揭开了最后一层遮蔽的面纱,曲曲折折,希亚姆终是发现了他们是富人的事实,并且明白了他们所谓的‘煞费苦心’,气愤异常却因为聪明乖巧的提娜选择了放弃揭露他们恶行的机会…这个伟大的选择也改变了男女主人公,他们最终选择坦白一切!但是影片结尾又有一个小波折…

学校的校长表面上正义凛然但是暗地里却是贪财虚伪的人…

,她直言提娜不需要离校,学校很需要向他们这样的父母。影片最后的结尾,提娜父母曝光了丑恶的校长,并将非法渠道取得的入学名额还给了贫困生,影片也因此完美结尾!

故事情节中有许多加分满满的小细节哦 ,也是这些小细节,让小编我印象深刻!比如男主人公为了自己的孩子而搬离居住已久的旧市街,努力融入上流社会的付出…男主人公挥泪与自己的老邻居们依相拥告别、依依不舍的场景可至今盘旋在小编我的脑海里,印象深刻,挥之不去啊!可怜天下父母心!从中小编我也是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子女的那一份深切而厚重的关爱~为了孩子的将来,父母们也是蛮拼的!当然这个细节是不是也侧面反映了教育资源的稀缺呢?还有当男女主人公假扮穷人进入贫民窟时的那个细节…一大堆的人围上来,热情的帮他们提行李,请他们吃糕点,小编我瞬间就被他们满满的爱意感动到了,果然还是贫穷中见真爱啊!有些人虽然物质上匮乏,但是他们精神上还是相当富有的~细节三,希亚姆为了新邻居的学费问题,居然以身犯险,用生命为代价换取的赔偿费居然是来给邻居女儿交学费的,这时的小编我不仅仅是感慨几句了,而是感动到痛哭流涕啊~人间有大爱!穷人与富人之间隔着难以跨越的物质鸿沟,但是关爱,善意永永远远没有屏障,它就存在于你我呼吸的空气中~细节四也是最后一个要讲的细节哦,贪财受贿的校长在父母的良心发现下最终被曝光于社会大众中,校长也终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小编我只能感慨一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人间有正义!我们相信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

教育,关爱,善意,正义~小编我想这也许是《起跑线》要传达给我们的正能量!

看起跑线观后感1500字3

看完整片下来,感叹虽然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的上学问题,但全片这位小女生的戏份并不多。真好,电影没有消费小女孩的“惨”,没有借小孩的难受来讲故事。 如果是中国导演拍,情况可能有很大不同。例如,父母要搬家时,可以借搬离家乡这事,渲染小女孩与伙伴分离的悲伤。

作为一个从乡下来的女孩,可以借此渲染和富家子弟之间的差距,营造个人落寞气氛。 跟着父母装穷人,可以渲染她作为一份子,那种不解、无奈、怨恨父母或者难受情绪……然而最后在《起跑线》里我们都没有看到导演要消费小孩的伤感,大部分的小孩镜头都是乐观、积极的,无论主角还是配角。

在拉吉和米塔给公共学校捐钱后,所有学生齐心齐力,给校园焕发新装,画面留给了观众一群孩子阳光积极的一面。用小朋友的惨来增强画面氛围,是最容易打动观众,因为他们属于无辜和天真的一类人,电影没有拿这种设计来消费,我认为这是尊重和保护。另外,虽然该片有很强的现实批判主义,针对上学难、资源分配、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包括拉吉和米塔本身那种倾慕于上流社会的作风作出了讽刺。

但,从拉吉和米塔这对父母的初心来讲,更多还是正能量。只有穷过的人,才知道穷有多难受,才有更强欲望去跳出贫困圈。即便没有达到多贫穷的状态,有一颗想出去看看世界的心也是一样的,因而才会对下一代提出更严厉要求。这是人的求生本能。如果拉吉和米塔没有这种向上层攀登的欲望,可能他们只会甘愿一辈子留在小城镇里,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或者再俗点说,就是当个本地土豪好了。 还有3个细节想分享一下。 1、拉吉和米塔刚搬到新屋时,举办了一场party,拉吉和女儿一起开心地跳了支舞,但也因此出尽洋相。米塔受不住,拉下了电闸,镜头随之发生米塔骂拉吉的一幕。其实这部分可以结束的了,就告诉观众,这是一幕出洋相的镜头,完事了。不过,接着拉吉回去楼上,捡起刚刚跳舞时丢下的西装,满脸尴尬。

个人觉得,这是刻意设计出来的有始有终。代入当时拉吉的角色,他已经知道大家笑的原因,就是在笑他出丑,但他还是得要把自己丢下的衣服捡起来。这件衣服,代表的可是他丢下的脸哦,会是什么感受? 2、拉吉工作室的员工前来送喜饼,告知他们夫妻俩他的儿子被抽中入读名校了。这时候作为女神的米塔,无奈得一直在抖腿……焦虑得要放下女神架子了。生气,除了瞪眼神,还得多点有意义的小动作。 3、拉吉和米塔面试失败后,对着一直辅导他们如何面试的老师那幕谈话。我留意到桌上放着一盒费列罗,虽然被虚化了。这是富人的代指物?因为,当他们装穷去到穷乡僻壤的村落时,当地邻里给他们递上了糖,但米塔极力阻止女儿去拿糖吃 这大概就是暗示着不同阶层的隔阂吧。

看起跑线观后感1500字4

《起跑线》再度发扬了印度电影触及社会痛点,批判社会现实的优点。与本片沉重的主题不同,《起跑线》用缤纷的色调和诙谐的调侃连接了教育不公、贫富差距、数典忘祖、社会歧视链、子女培养目标和人性异化等主题,结尾的处理让人惊喜连连,讽刺意味十足。 看完此片,才知中印两个完全不同的大国,在国民教育领域居然又如此相似,比如连夜排队入学、高价购买学区房、盲目追求全英文授课等高强度超龄教学、贵族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天壤之别、教师和校长的势利庸俗、教育腐败等。

印度的教育体系与中国一样,从老师到学校,从孩子到家长,弥漫着一种强烈的焦虑和浮躁气息。可为什么中国人的故事,总被我们的邻居滴水不漏的讲出来呢? 《起跑线》在叙事手法、镜头运用、人物塑造等方面中规中矩,故事也简单的很:一对“暴发户”夫妻拼尽全力让子女入学。然而小人物的命运却牵动着整个社会,给观众强烈的带入感。 美国和西欧国家的教育施行双轨制,在曾经的西方殖民地,这种制度的影响尤其深远。资本家(上层社会、富豪)的孩子自出生开始可以享受豪华教育资源,最终升入名校,但工人阶级的孩子只能在普通学校就读,最后上职业高中。也就是说,资本家的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领导者,而中产阶级和底层群众的孩子只能被培养成工人,为资本家服务。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富人的孩子,尽管资历平平,但也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资源,打造一个完美的未来,而穷人的孩子就算无比聪明,也只能子承父业。

但是现在很多家长,无论贫穷富有,都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一前提,反而指责其他孩子不够努力。须知,学校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庭教育,教育资源的好坏取决于家庭经济实力。而家庭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由父母双方的教育背景所决定。当美女学霸获得国外20多所知名学府的录取通知书时,这种新闻把拼命活下去的普通家庭当成了傻瓜:她们的经验完全没有推广价值,因为就算培养出完美的人才,也是教育畸形的产物。 资本家为利润而生,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马克思说: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也就是说,富人在一定程度上靠掠夺穷人的本就不多的资源才变得更加富有,而正因为穷人无力反抗,加之利润惊人,富人才明目张胆,大肆为之。这一点在《起跑线》中也有鲜明的展现:“富人挣走我们的钱,地产开发商掠夺我们的土地,就连我们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也要被你们无情的剥夺!可你却说,你做了你认为正确的事情。”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最高、消费力最强的社会形态为纺锤形:少数穷人阶级和富人阶级和多数中产阶级。然而20%的富人拥有80%的社会财富,而出于种种原因,阶级跨越越来越难。需要说明的是,阶级的固化不见得是坏事,因为阶级流动越剧烈,说明社会越动荡,而一个社会进入稳定和繁荣的发展期,必须要经历阶级稳定的过程。但阶级不流动,容易导致贫富差距增加,并导致社会动荡。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反对阶级固化,而是创造阶级之间相互流动的合理渠道。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受教育是实现阶级跨越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阶级跨越都越来越难。在中国,有人希望通过婚姻一步登天,所以在婚恋市场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亲鄙视链。 这种歧视,在子女的教育方面也展露无遗。《起跑线》中,富人的孩子申请好学校非常容易,走后门托关系轻轻松松。即便不行,正式审查中家庭背景占很大比重。而普通家庭就要连夜排队领取申请表。这一切与中国何其相似! 《起跑线》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在印度,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而是阶级的象征。”

又说:“你的女儿是服装店老板的孩子,以后肯定子承父业;而我们家孩子就不一样,出来以后一定要开拓一番事业,所以我们只说英语。”听听吧,这段言语多么的轻巧,好像穷人就活该穷一辈子,自己就应该永远富足一样。我还觉得印度这个国家真的很可悲,印度人连自己的母语都不要,反而却把侵略者的语言当成至高无上的荣耀。可后来我才发现今天的中国也是如此,至少在一线城市,不会说英语的孩子就找不到玩伴的事实就与《起跑线》中完全相同。 《起跑线》最滑稽的一段是主角一家为了装富人,去照相馆拍假照片,显摆自己出国旅游。

而笑点的担当则是男主角,每到关键时刻,男主身上的市井痞气就戳穿了“富人”的谎言。人们总是说,培养一个真正的贵族,需要三代人的时间。《起跑线》则真实的告诉我们,原生家庭和经济背景给一个人留下的烙印,是一辈子无法摆脱的,也是任何谎言所不能掩盖的。这就好比从没学过英语的男主角,就算无比努力地翻烂了字典,写的推荐信也是乱七八糟;从未体验过富人生活的男女主角,就算浑身名牌也丝毫不像贵族。 《起跑线》第一次让我惊讶的地方在于,影片不仅满足于装富很难,反而进一步展示了装穷更难。正如台词所说:“贫穷这门课程,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学会的。”看看印度社会吧,富人的社区干净整洁,豪车豪宅;穷人社区,一下脚就能踩着牛粪,到处是蚊子,冲厕所的水都没有,吃水靠抢,吃米要靠分配。但无论贫富,都把英语当成了阶级的象征,只不过富人欢迎英语,而穷人则对英语表示强烈排斥。

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歧视?原因无非是,人们急切的想与自己曾经的阶级划清界限,这样才能更好的融入上层阶级,获得更丰富的社会资源。还记得我刚上初中的时候,只要一提及小学就说:“哎呀,一群小屁孩儿”。我急切的标榜着自己已经长大了,正如刚刚脱贫的中产阶级标榜自己不再贫穷一样。中产和穷人都是无产阶级,却把自己当成资本家,为富人代言。须知中产阶级只是刚刚摆脱枷锁的穷人,一场大病、一次失业,甚至一次经济危机就能重新打回原形。 长久以来,富人阶级和多数的中产阶级忽略了一个道理:穷人之所以穷,并不是因为他们懒惰,而是因为他们为活着拼尽全力。

“批判之前,请想想对方有没有你所拥有的资源。”中产和富人把懒惰、贪婪、道德绑架、不知羞耻、恩将仇报、我弱我有理等当做贫穷的“特色”,把起早贪黑、风餐露宿的底层人民打入了“活该灭亡,孩子都别生”的冰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英国人也曾经认为贫穷一种源于懒惰的罪恶,为激励穷人自食其力,《贫困法》要求接受救济的穷人必须在贫民工厂干活,工作条件极为恶劣,薪酬也很低。可是经济危机一到,很多“体面”家庭破产,过上了流离失所的“罪恶”生活。他们终于意识到,贫穷是一种需要救助的不幸。杨绛在《老王》中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起跑线》用鲜明的对比有力地回击了这些毫无根据的鄙视。男女主角虽然富有,但在孩子入学的问题上却不择手段,以伪造贫困证明,欺骗学校,牺牲穷人入学资格为代价,获得了德里文法学校贫困生入学名额。这在中国也不鲜见--汶川地震时期,富豪子女假扮地震遗孤转学至沿海发达城市;大学奖助学金往往不能发给真正需要的人。 然而与中产阶级的臆断不同,《起跑线》展示了底层群众拥有的闪光品质。富人对孩子的培养偏向能力和知识,而下层群众以身作则,让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更有意思的是,片中有几个镜头,让我还真的以为穷人要哄抢行李、恩将仇报,却往往在最后时刻画风一转,凸显群众的朴实善良。尤其是隔壁的大叔一家,不仅在男女主角需要帮助时多次施以援手,分钱分粮,还为男主女儿的学杂费“碰瓷”讹钱,浑身擦伤在所不辞。

“我们虽然穷,但银行的钱,绝对不能偷!”即便识破骗局,大哥的善良还是征服了怒火:“你的女儿就像我的孩子,我的儿子名额被占,我不能再让另一个孩子上不了学。”说着放弃了举报。卑鄙与高尚,和财富多寡没有关系。正是在不断折腾和深刻对比下,男主最终幡然醒悟,选择向校长自首,准备放弃女儿的入学资格。 实际上,本片笑料的来源,从本质上讲是夫妻二人对孩子教育理念的不同,这正是安吉丽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之间离婚的主要原因。男主坚持认为无论在哪所学校,关键要让孩子快乐,对新鲜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屑一顾。女主则更加实际,与其有一个快乐童年,她认为更重要的是一个美好的未来,进行高强度超龄学习。

总之,一方让孩子遵从个性发展,另一方则注重孩子的服从与认同。我认为这两点完全可以兼顾。我们总说先做人再做学问,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连知识都讲不好,怎么去教做人呢?老师把责任推给家长,家长则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两头都落空,把孩子耽误了。好在夫妇二人最终达成了一致,在学习知识与阶级教育面前,还是选择了让孩子做一个健康而阳光的人。 第二个惊讶之处在于:《起跑线》杜绝了同类型电影的大团圆结局,反而一浪高过一浪,结尾布满惊喜,主题不断深入。在探讨教育不公,底层差距和贫富悬殊在探讨教育不公和贫富悬殊之后,电影并没有在夫妇两人捐助学校之后立刻结尾,反而让老大哥去寻找自己的恩人,男主与老大哥在豪宅中的冲突进一步揭露了所谓贫穷原罪论的可笑之处,构造了为富不仁,穷善其身的鲜明对比。

看起跑线观后感1500字5

看到了电影《起跑线》的介绍,知道这是一部教育片,就对这部电影产生了兴趣。这是一部印度片,说的是一个有钱人的家庭想让自己的孩子读最好的学校,不惜一切的故事。电影我是提早订好的,平时看电影我都不买零食。这次还买了一个套餐,里面有两杯可乐和爆米花。这是孩子强烈要求的,为了满足孩子,就订下了。

每对父母,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部《起跑线》说的是印度的家庭,实际上中国的家庭也是这样的。电影里的父母,为了报名喜欢的学校,一晚上都要排除拿表格。而且还要把孩子送去提高班,让孩子接受更专业的辅导。虽然这对父母是有钱人,可是最好的学校竟然不录取他们的孩子。最后想到了假扮穷人,要此来拿到指标。

因为这所最好的学校,有给穷人孩子读书的名额。有钱人去最低层里面生活,可是为了孩子都坚持忍下去了。可见这父母是多么的伟大呀!虽然最后得到了想要的学校,却因为良心不安,也明白到不是好学校才能给孩子最好的,包括孩子的品德,最终又去了普通的学校。这种题材的电影,很适合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看一看。看完之后,肯定会有收获的。

高中生看起跑线观后感1500字范文

【第6篇】电影《起跑线》观后感400字

昨天,我就把所有作业都完成了,妈妈说今天要带我去莫沟踏青,可出门一看,风太大了,于是我们就改变计划,决定去看电影。

我们看了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影片讲述了一对父母为了让女儿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想尽了各种办法,他们在学校周围买房子,和孩子一起去培训机构学习,甚至还去求别人,但都没有成功。在无意中,他们得知这所学校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名额是给贫困生的,于是他们假扮成穷人,搬到了贫民区,在这里,他们结实了许多心地善良的穷人,有一位朋友甚至为了给他的女儿筹到学费,竟然跑到马路中间被车撞,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动了,这位朋友虽然很穷,但他为了朋友,冒那么大的风险。

最终,他们的女儿终于被录取了,但他朋友的儿子却没有被录取,他最终觉得,是他自己窃取了朋友儿子上最好学校的资格,他让女儿离开了那所贵族学校,去了他所资助的公立学校和朋友的儿子一起上学。

看了这部电影,我做为一名学生,体会到了父母为了孩子可以做任何事情。我想起了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也为我做了那么多事情,虽然有时候我也觉得他们是错误的,但我现在明白了,不管他们做什么,都是为了我。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400字

【第7篇】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1

最近几年的印度电影总能给我带来不小的惊喜,印度电影《起跑线》也是如此哦。看过这部电影后,我觉得特别的感动,特别的欣慰。

在印度这样的社会中,孩子们的教育成为了家长们的头等大事,他们认为只有好的教育,才能有好的出路,才能结识更多上层社会的精英,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能让自己的孩子上上好学校比什么都重要,家长们都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对孩子们公平么,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呢,他们的童年还会快乐么,有没有留下阴影呢。

在影片的结尾处,剧情终于反转喽,充满着无限的正能量哦,让人看了不由得觉得很感人,很满足,给予了人们很大的希望,让做家长的人们终于找到了教育孩子的出路。不要太重视教育的硬件了,好的教育可以在各种环境中出现。做教育前,先做人,唯有人品过关了,交出的学生才会在社会上有很好发展,才可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哦。

希望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们都能从中学到些东西,拓宽自己的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哦。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2

《起跑线》又一部印度电影,最近两年印度电影质量直线上升,连我这种只喜欢看赵丽颖主演电视剧的小女生,也爱看起了印度电影,从今年的《摔跌吧!爸爸》,《神秘巨星》年初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都让人很感动!印度电影对故事和情节的把控越来越炉火纯青。《起跑线》这是一个中国电影不敢轻易尝试的教育题材,全世界的家长都为之焦虑的话题,本片以一种轻松诙谐的现代宝莱坞独有的风格展现出来,让人眼睛一亮,不得不佩服印度电影的发展速度。

本片的男主人吉拉,为了女儿皮娅能进名校,先是买了一栋豪宅,努力打扮成一个上流人士.

然而却出尽各种笑话。最后这里的名校并没有录取皮娅,原因竟然是,学校不想录取一个只知道卖衣服不懂教育商人的女儿。吉拉很沮丧,他想不明白。米图妈妈是一个受过英语教育的人,她太清楚一个好的学校是皮娅的重要性,于是她给吉拉压力。吉拉振作精神,打算用钱去贿赂,他提一袋子钱来到了校长办公室,没想到在等候的时候,恰好看到跟他一样想法被赶出来的人。这条路行不通又被一个好朋友指点,去抢占贫困生25%的名额。冒充贫民填报资料,原以为能蒙混过关,没想到被人举报,要求实地去考察报名者家庭住址。就这样,一家人不得不搬到贫民窟,假扮贫民生活。

来到这里认识了本片的男二正义哥一家,虽然贫困却努力生活的一家人,他帮助吉拉找工作,教会如何贫穷的生活。两家人相处地很愉快,最后吉拉通过了学校的考察,女儿皮娅幸运的拿到了这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很遗憾的是正义哥家的小孩没有被录取。吉拉很愧疚,怀着无法言语的心情离开了贫民窟。

每位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而做出一些顺应社会,违背良心甚至趋炎附势都无可厚非。也许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可是吉拉他选择了,不,他来到了校长办公室,把一切都告诉了校长。可是校长却表明即便如此,也不会再去录取一个贫民窟的孩子。原来即便出身贫民的校长也同样看不起贫民百姓。他找到当时考察他家的老师,在学校的晚会上,一群可爱的学生表演了多才多艺的演出,全场热血沸腾。大家都为之喝彩。这时,吉拉上前,告诉家长们,这些都是公立学校,也就是贫困学校的学生。家长们都停止了鼓掌。只有女主勇敢站起来支持她的丈夫!

来到了影片的结尾,纵使这对父母费尽心思去坚持自己并试图感染其他人,纵使台下也有人企图表示认同,最终走出这所学校的也只有这一对父母而已,没有掌声没有后续,教育的不正当竞争依旧坦荡也存在,社会丝毫不受影响地运转。因为残酷的竞争永远存在。因为谁也不想输在自认为的起跑线。

一个人纵然改变不了教育的问题,但是改变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学会问心无愧的道理。这是一个值得让每个人深思和沉默的电影,孩子的教育需要从小抓起,但是不管你是富人还是穷人,一定要先教会孩子做人,每一个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在这样,教育孩子,未来孩子才能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3

看到了电影《起跑线》的介绍,知道这是一部教育片,就对这部电影产生了兴趣。这是一部印度片,说的是一个有钱人的家庭想让自己的孩子读最好的学校,不惜一切的故事。电影我是提早订好的,平时看电影我都不买零食。这次还买了一个套餐,里面有两杯可乐和爆米花。这是孩子强烈要求的,为了满足孩子,就订下了。

每对父母,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部《起跑线》说的是印度的家庭,实际上中国的家庭也是这样的。电影里的父母,为了报名喜欢的学校,一晚上都要排除拿表格。而且还要把孩子送去提高班,让孩子接受更专业的辅导。虽然这对父母是有钱人,可是最好的学校竟然不录取他们的孩子。最后想到了假扮穷人,要此来拿到指标。

因为这所最好的学校,有给穷人孩子读书的名额。有钱人去最低层里面生活,可是为了孩子都坚持忍下去了。可见这父母是多么的伟大呀!虽然最后得到了想要的学校,却因为良心不安,也明白到不是好学校才能给孩子最好的,包括孩子的品德,最终又去了普通的学校。这种题材的电影,很适合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看一看。看完之后,肯定会有收获的。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4

《起跑线》再度发扬了印度电影触及社会痛点,批判社会现实的优点。与本片沉重的主题不同,《起跑线》用缤纷的色调和诙谐的调侃连接了教育不公、贫富差距、数典忘祖、社会歧视链、子女培养目标和人性异化等主题,结尾的处理让人惊喜连连,讽刺意味十足。

《起跑线》在叙事手法、镜头运用、人物塑造等方面中规中矩,故事也简单的很:一对“暴发户”夫妻拼尽全力让子女入学。然而小人物的命运却牵动着整个社会,给观众强烈的带入感。

《起跑线》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在印度,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而是阶级的象征。”又说:“你的女儿是服装店老板的孩子,以后肯定子承父业;而我们家孩子就不一样,出来以后一定要开拓一番事业,所以我们只说英语。”听听吧,这段言语多么的轻巧,好像穷人就活该穷一辈子,自己就应该永远富足一样。

《起跑线》最滑稽的一段是主角一家为了装富人,去照相馆拍假照片,显摆自己出国旅游。而笑点的担当则是男主角,每到关键时刻,男主身上的市井痞气就戳穿了“富人”的谎言。人们总是说,培养一个真正的贵族,需要三代人的时间。《起跑线》则真实的告诉我们,原生家庭和经济背景给一个人留下的烙印,是一辈子无法摆脱的,也是任何谎言所不能掩盖的。这就好比从没学过英语的男主角,就算无比努力地翻烂了字典,写的推荐信也是乱七八糟;从未体验过富人生活的男女主角,就算浑身名牌也丝毫不像贵族。

《起跑线》第一次让我惊讶的地方在于,影片不仅满足于装富很难,反而进一步展示了装穷更难。正如台词所说:“贫穷这门课程,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学会的。”看看印度社会吧,富人的社区干净整洁,豪车豪宅;穷人社区,一下脚就能踩着牛粪,到处是蚊子,冲厕所的水都没有,吃水靠抢,吃米要靠分配。但无论贫富,都把英语当成了阶级的象征,只不过富人欢迎英语,而穷人则对英语表示强烈排斥。

《起跑线》用鲜明的对比有力地回击了这些毫无根据的鄙视。男女主角虽然富有,但在孩子入学的问题上却不择手段,以伪造贫困证明,欺骗学校,牺牲穷人入学资格为代价,获得了德里文法学校贫困生入学名额。

实际上,本片笑料的来源,从本质上讲是夫妻二人对孩子教育理念的不同,这正是安吉丽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之间离婚的主要原因。男主坚持认为无论在哪所学校,关键要让孩子快乐,对新鲜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屑一顾。女主则更加实际,与其有一个快乐童年,她认为更重要的是一个美好的未来,进行高强度超龄学习。总之,一方让孩子遵从个性发展,另一方则注重孩子的服从与认同。我认为这两点完全可以兼顾。我们总说先做人再做学问,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连知识都讲不好,怎么去教做人呢?老师把责任推给家长,家长则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两头都落空,把孩子耽误了。好在夫妇二人最终达成了一致,在学习知识与阶级教育面前,还是选择了让孩子做一个健康而阳光的人。

影片的最后,阳光明媚,男女主角牵着女儿走出校园。曾经他们为了走进这所学校而费尽努力,吃尽了穷人的苦,富人的累,而今天他们走出来却无比的轻松。校园里坐着一批仰仗权势的富豪,校园外则是巨大的贫富差距。一对父母能做什么呢,一个人又能做什么呢?只能让自己的孩子更加幸福罢了。车厢里满是孩子的笑脸,可能他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人生本可能是另外一种样子,而这种寒意,在暖暖的阳光之下,变得更加刺骨。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5

看完整片下来,感叹虽然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的上学问题,但全片这位小女生的戏份并不多。真好,电影没有消费小女孩的“惨”,没有借小孩的难受来讲故事。 如果是中国导演拍,情况可能有很大不同。例如,父母要搬家时,可以借搬离家乡这事,渲染小女孩与伙伴分离的悲伤。

作为一个从乡下来的女孩,可以借此渲染和富家子弟之间的差距,营造个人落寞气氛。 跟着父母装穷人,可以渲染她作为一份子,那种不解、无奈、怨恨父母或者难受情绪……然而最后在《起跑线》里我们都没有看到导演要消费小孩的伤感,大部分的小孩镜头都是乐观、积极的,无论主角还是配角。

在拉吉和米塔给公共学校捐钱后,所有学生齐心齐力,给校园焕发新装,画面留给了观众一群孩子阳光积极的一面。用小朋友的惨来增强画面氛围,是最容易打动观众,因为他们属于无辜和天真的一类人,电影没有拿这种设计来消费,我认为这是尊重和保护。另外,虽然该片有很强的现实批判主义,针对上学难、资源分配、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包括拉吉和米塔本身那种倾慕于上流社会的作风作出了讽刺。

但,从拉吉和米塔这对父母的初心来讲,更多还是正能量。只有穷过的人,才知道穷有多难受,才有更强欲望去跳出贫困圈。即便没有达到多贫穷的状态,有一颗想出去看看世界的心也是一样的,因而才会对下一代提出更严厉要求。这是人的求生本能。如果拉吉和米塔没有这种向上层攀登的欲望,可能他们只会甘愿一辈子留在小城镇里,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或者再俗点说,就是当个本地土豪好了。 还有3个细节想分享一下。 1、拉吉和米塔刚搬到新屋时,举办了一场party,拉吉和女儿一起开心地跳了支舞,但也因此出尽洋相。米塔受不住,拉下了电闸,镜头随之发生米塔骂拉吉的一幕。其实这部分可以结束的了,就告诉观众,这是一幕出洋相的镜头,完事了。不过,接着拉吉回去楼上,捡起刚刚跳舞时丢下的西装,满脸尴尬。

个人觉得,这是刻意设计出来的有始有终。代入当时拉吉的角色,他已经知道大家笑的原因,就是在笑他出丑,但他还是得要把自己丢下的衣服捡起来。这件衣服,代表的可是他丢下的脸哦,会是什么感受? 2、拉吉工作室的员工前来送喜饼,告知他们夫妻俩他的儿子被抽中入读名校了。这时候作为女神的米塔,无奈得一直在抖腿……焦虑得要放下女神架子了。生气,除了瞪眼神,还得多点有意义的小动作。 3、拉吉和米塔面试失败后,对着一直辅导他们如何面试的老师那幕谈话。我留意到桌上放着一盒费列罗,虽然被虚化了。这是富人的代指物?因为,当他们装穷去到穷乡僻壤的村落时,当地邻里给他们递上了糖,但米塔极力阻止女儿去拿糖吃 这大概就是暗示着不同阶层的隔阂吧。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6

最近上映的印度电影,每一部都非常精彩。印度电影历来故事简单,但是总能针砭时弊,笑中带泪,打动人心。昨天又去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很扎心,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对中产阶级暴发户,妻子觉得自己和丈夫之所以不能挤入上流社会,是因他们没得到好的教育,所以一心要把女儿送入最顶尖的私立学校,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为此不吝啬金钱和时间,在想尽一切办法都行不通后,他们伪装成穷人骗取底层孩子升学福利名额。故事核心是主人公夫妻乔装成穷人到贫民区后发生很多感人故事。后来主人公良心发现,放弃私立学校名额。

印度电影从来不遮遮隐隐,很多时候把印度残酷的现实,血淋淋的摆在观众面前,像阶层固化、贫富差距。主人公问男二,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没有名字,只有富人才有,我爷爷、我爸爸、我都是穷人。在穷人眼中,喝一瓶矿泉水都是奢侈,会说一句英语都不是这个阶层的表现。他们无力抗争,只能一代又一代忍受贫穷。

看完印度电影,感觉我们生活在中国还是幸运的。至少在上升的中国,虽然贫富差距巨大,阶层固化还没有完全成型,如果足够勤劳是可以脱贫的,比如万千大军的快递小哥,也许不会大富大贵,但是温饱不愁,也许将来还有更大的打拼空间。

女主人公很像每一个中国妈妈,为孩子的未来焦虑,为孩子选择学校动用一切关系。我也是这样的妈妈,我们是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当年为了孩子升入最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以及最好的班级也是绞尽脑汁,不遗余力(高中更多是凭考试成绩,也是前面选择的结果),中间也发生很多惊心动魄的插曲。

假设当年没有最好的教育资源,孩子会考入名校吗,答案是否定的。考大学容易,考名校是绝对需要拼教育资源的。高考对普通人家,是唯一改换门庭的方式,所以很好理解为什么全民族都这么重视择校,因为教育资源有限。

我和孩子做一个对比,都是省重点高中,当年我身边有一部分农村孩子考入名校,现在生活无忧。女儿读高中时,身边没有农村孩子,几乎都是城市的。最后全班同学都考入名校。孩子升入大学后,更是如此。这些年城市和农村差距、教育的不公平都越来越大。因为很多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他们没有机会学习正规的英语,没有机会学习奥赛,拓宽理科的思路,没有机会学习各种课外班,没有机会享受最好的师资,他们想跳出那个山村,只能是成年后出来打工,做最简单的体力劳动。据说京东已经开始使用机器人操作,未来如果机器人代替人工,最先遭受打击的便是这些没有文化的外来务工人员,哎,长叹一声,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7

清明时节雨纷纷,小长假第一天有雨的日子,选择“躲”到影院看一场印度电影《起跑线》,上午的场次偌大的影院只有连我在内的4个人,基本上我可以把双脚搁在前排的座位上,把包包放在身边的座位上,这种貌似包场的感觉特别不错,简直是vip贵宾级待遇,这就是错峰观影的好处。

从小就对印度电影有好感,印度出美女,印度片载歌载舞美轮美奂,印度片内容往往有许多反转情节,剧情一波三折,直指人性最深处。

此番观摩的印度电影《起跑线》也不例外,说是喜剧,但是从头看到尾我没觉得有啥让我可乐的,倒是反映的都是些社会现实的问题,贫富差距、教育平等、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的尖锐矛盾。

故事《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中产夫妇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千方百计为其择好的受人追捧的私立学校,在择校过程中屡屡受挫却逼得夫妇两屡屡出招,甚至不惜假扮穷人到贫民窟生活以期获得贫困生的审批通过名额,把本应属于真正的贫困生的名额给侵占了,直至中产夫妇搬回高级住所,曾无私帮过他们的贫民窟的兄弟找上门来,谎言揭穿时,男主人意识到了自身的错误,却又被道貌岸然却很卑鄙的校长而驳回,让男主人出了下下策,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揭露校长的真面目,最后把自己的孩子转学到了自己资助的公立学校读书了。

印度电影依旧走反映社会现实、人性善恶的路线,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钱人的思想不一定都高贵,穷人的境界不见得低俗。在印度这样一个贫富差距悬殊,人口稠密的国度里,有很多人情人性的文章可做,一如同样人口稠密的中国。

记得去年看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即便是励志电影,依然揭露出了印度官员的很多阴暗面,此番的《起跑线》也不例外,这大抵也成了阻碍印度发展的最大的绊脚石。

看电影,一方面看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领略印度风情,对印度贫民窟印象深刻,对印度最底层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但是环境不好人却不一定不好,许多的善良真诚在人贫困的时候最看得到感受得到,反倒是富有了却有点麻木了似的。

看了电影,我陷入了沉思,若是年轻些,我一定觉得现实会像电影里一样美好,但是现在年纪也不轻了,也经历过一些挫折打击,反过来再想想若是此事放到现实里,碰到同样的情况,有几个人能做到像男主人公一样大公无私,我心里打了大大的问号谁还不是想尽办法挤破了头不让自家孩纸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啊!其实以我的个人成长经历来看,人本质好的到哪里都好,不管是私立学校还是公办学校,不管是到上层做事还是留守基层干活,自身过得硬才是根本,外因或许会干扰一时,但是内因则决定一世,所谓的起跑线都是目光短浅的人定义的,人生漫漫长路,是场马拉松跑,起跑线的作用微乎其微,要有终身学习不断进步的理念才能笑到最后。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8

上周末晚上去看了电影《起跑线》,回来之后又看了朋友圈分享的西安《问政时刻》,感觉人生真是不容易。

其实电影《起跑线》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核心思想就是孩子要上学,要上好学校,上好学校才有未来。和很久以前赵薇、佟大为演的《虎妈猫爸》一个套路。电影中,中产阶级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上学问题充满焦虑,为了送孩子去名校费尽心思,花招百出,只为让孩子可以在同龄人中赢在起跑线上。在电影中,妈妈不计成本要把孩子送往名校,反复强调:女儿进不了好的学校,她自甘堕落、自暴自弃、自毁前程的几率便会呈指数级放大。因此电影中的父母们为了让孩子未来能实现阶级跨越或是至少保住现有的阶层地位劳神伤财、忍辱负重、乃至不择手段。

庆幸自己早早毕业的同时,不难发现身边已婚已育的同事朋友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与电影电视里的家长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靠着自我奋斗积累财富并成长起来的这一代父母,觉察到我们这个时代上升的通道正越来越窄,人与人之间竞争越发激烈,世界早已今非昔比,每个人都在拼命奔跑。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同时,教育竞争的愈发低龄化,某种程度上正是人们对于后代发展危机意识的本能反应。这种恐落人后的心态在群体发酵后,形成了所谓“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怪圈,你今天不好好学习就上不了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就进不了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人们深陷在这种焦虑中无法自拔的同时,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赤裸裸的现实。同样的上学,名校以及普通院校的师资投入相距甚远,在资源倾斜的环境下成长的小孩成才的概率注定要比放任自流的教育模式下高。父母们为了多一点点的资源争得焦头烂额,只为能尽力推孩子一把,让孩子有更高的起点。

小时候看电视,电视里的财主,富翁总是又蠢又坏,他们的孩子都是纨绔子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穷人们身上总是散发着善良,机智,真诚的光芒,而他们的孩子也继承了这样的优点。长大后才发现,世界其实不是这样的,愚昧与贫穷往往相伴相生,所以才会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相反,大部分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比起普通孩子他们甚至更优秀,条条大路通罗马,他们就出生在罗马。上了大学之后也发现,家境优渥的同学更多才多艺,待人接物也更自信从容。原来这早就不是大家以为的.有钱人不重视学业只需要继承家业的时代了。有钱人更重视教育,在个体发展上进行更高比例的投入,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孩子,个体的发展层次会逐步与穷人之间的发展水平拉开差距,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这将成为一个发展循环。社会在进步,大家常爱开玩笑说,那些比你好看的,比你有钱的,比你还努力,并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正在成为大范围的共识。

所以,电影里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用尽浑身解数也可以理解。现实生活中,为了孩子的上学就业父母们也始终绷紧一根弦,害怕出现哪怕一点点的差错。课外补习班,培训班样样都不能拉下,生怕孩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艺术源于生活。看完电影中为上学苦心孤诣而不得法的父母最终卸下包袱坦然面对未来,现实中,《问政时刻》的教育局领导们让学龄儿童的父母们更加焦灼。有关教育问题已是老生常谈,问题就算得以纠正也不是一朝一夕。我们只能期盼事物都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现阶段的父母们还是要咬紧牙关为了孩子做出最大的努力,未来是什么样,谁都说不清楚,但是只要还活着,没有什么比放弃更难。毕竟,像电影里的中产阶级潇洒的离开名校后也能改变一所普通学校的财力物力就已经让绝大多数人望尘莫及了。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9

《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父母拉吉和米塔为了不让女儿皮雅输在起跑线上,费尽心机、不择手段要把她送进名校的故事,而这所谓的名校,仅仅是一所幼儿园而已。电影的剧情可谓一波三折,一家人先扮富、再装穷,在装穷的事实被贫民窟的邻居识破后,一家人又良心发现了。

《起跑线》的题材非常大胆,批判了印度的阶层固化与教育制度的问题。印度人在这部电影里被分为三个等级:上层阶级、中层阶级、下层阶级。上等人的孩子将来也是上等人。正如富太太所说:“我们送他们到德里的顶尖学校,那样他们长大后就能有所作为,构建他们的未来”。中等人的孩子将来也是中等人。正如培训顾问所说:“如果皮雅进不了顶尖的幼儿园,那她就进不了我国任何一家好大学,如果她的履历表上填的不是好大学,那她就不可能进跨国公司上班”。下等人的孩子将来也是下等人。正如邻居所说:“如何在贫困中生存是门艺术,我会教你的,因为我经验丰富。我爸爸很穷,我爷爷很穷,我太爷爷很穷,反正就是我祖先都很穷,我来自贫困家族。”

剧中,米塔铁了心要把女儿送进排名前五的幼儿园,因为她觉得“不能让女儿接受我们接受的教育”理由是“公立学校学不到东西”,说明人们已经形成了固化的思维。但是后来他们又发现自己与上层阶级格格不入,说英语的富家子弟根本不和说印度语的皮雅玩耍。因为,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阶级的象征。好学校尽可能地只收上层阶级,不去好学校读书就很难成上层阶级,不成为上层阶级又很难被好学校录取,这完全就是一个怪圈。

为了进入好的幼儿园,皮雅每天要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连睡觉的时间都被剥夺,这难道不是我们身边孩子的现状吗?为了好学校,家长们一掷千金挤破头地购买学区房;周末的舞蹈班、奥数班哪个不是人满为患。用鸡汤大号的流行话语套路,这是一个贩卖中产阶级焦虑的电影。这样的故事让人亲切,它会发生在北上广深,也会发生在你回不去的老家。把最好的都给孩子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当不懂茫然的时候,出现各种不同声音的时候,就需要理智的去判断,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因为急于求成,而采取了各种非常规手段,最终就会导致一步错步步错,一个谎言需要无数谎言来补漏的结局。

最贵的最好的不一定就是最适合的,找准自己的定位,选择最适合的才是最正确的。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材施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10

昨天,我和爸爸去看了一场电影:《起跑线》

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父母为孩子找学校的事:拉吉夫妇有一个女儿叫:皮雅,皮雅因为语言的问题受到小伙伴的排斥,因为皮雅说印地语。被认为是贫民窟的孩子。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上好的学校,受到好的教育,拉吉夫妇二人可以说绞尽脑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力量。因为在他们的国家里也同样有下面这样的现实:好的学校都想进,但是好学校名额是有限的,而有关系的就占去了一大部分。

为了让皮雅上好学校拉吉夫妇二人进行了搬家,为此专门买了新房子。因为男主人公是服装店老板,而学校说一般不接收店铺老板的孩子,于是两个人开始身份转换,两人打扮成上流社会人士的样子。因为从消息人士那里得知,每所学校必须留一定的配额给贫困的孩子。为了能蹭上对于贫困人口家庭的名额,一家人装作贫民的样子,伪装搬进了贫民窟。

最后,拉吉一家通过了检查,皮雅进入了全市最好的学校。可是,他们剥夺了另一个孩子上学的权力,拉吉觉得良心过不去自觉的告诉了校长,想让校长把自己女儿的名字去掉,让那个穷孩子来上学。可没想到校长不但没去掉皮雅的名字而且也不想让那个穷孩子上学。这时,拉吉既无奈又气愤。因为,那个穷孩子的父亲曾帮助过拉吉一家通过学校的检查,而那位孩子的父亲却并不知道拉吉一家并不是穷人。

在一次家长会上,拉吉趁其他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把公立学校的一些穷孩子带到了家长会的舞台上,表演了一场震撼的节目。当拉吉起哄让这些家长为这些孩子喝彩时,掌声和尖叫声热烈而又持久。可当拉吉告诉那些家长这些学生其实是公立学校的孩子时,原本热闹的大厅里变得鸦雀无声。没有掌声,更没有喝彩。

拉吉想那些家长表达了内心的想法,并透露了校长的阴谋,当面告诉那学家长现在就要给皮雅转到公立学校。拉吉走下台时,拉吉的夫人米图鼓起了掌声。

影片到这里就结束了,让我懂得了人不能虚伪,做任何事都要做到诚实!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第8篇】印度电影起跑线电影观后感

印度电影起跑线电影观后感1

清明时节雨纷纷,小长假第一天有雨的日子,选择“躲”到影院看一场印度电影《起跑线》,上午的场次偌大的影院只有连我在内的4个人,基本上我可以把双脚搁在前排的座位上,把包包放在身边的座位上,这种貌似包场的感觉特别不错,简直是vip贵宾级待遇,这就是错峰观影的好处。

从小就对印度电影有好感,印度出美女,印度片载歌载舞美轮美奂,印度片内容往往有许多反转情节,剧情一波三折,直指人性最深处。

此番观摩的印度电影《起跑线》也不例外,说是喜剧,但是从头看到尾我没觉得有啥让我可乐的,倒是反映的都是些社会现实的问题,贫富差距、教育平等、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的尖锐矛盾。

故事《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中产夫妇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千方百计为其择好的受人追捧的私立学校,在择校过程中屡屡受挫却逼得夫妇两屡屡出招,甚至不惜假扮穷人到贫民窟生活以期获得贫困生的审批通过名额,把本应属于真正的贫困生的名额给侵占了,直至中产夫妇搬回高级住所,曾无私帮过他们的贫民窟的兄弟找上门来,谎言揭穿时,男主人意识到了自身的错误,却又被道貌岸然却很卑鄙的校长而驳回,让男主人出了下下策,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揭露校长的真面目,最后把自己的孩子转学到了自己资助的公立学校读书了。

印度电影依旧走反映社会现实、人性善恶的路线,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钱人的思想不一定都高贵,穷人的境界不见得低俗。在印度这样一个贫富差距悬殊,人口稠密的国度里,有很多人情人性的文章可做,一如同样人口稠密的中国。

记得去年看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即便是励志电影,依然揭露出了印度官员的很多阴暗面,此番的《起跑线》也不例外,这大抵也成了阻碍印度发展的最大的绊脚石。

看电影,一方面看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领略印度风情,对印度贫民窟印象深刻,对印度最底层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但是环境不好人却不一定不好,许多的善良真诚在人贫困的时候最看得到感受得到,反倒是富有了却有点麻木了似的。

看了电影,我陷入了沉思,若是年轻些,我一定觉得现实会像电影里一样美好,但是现在年纪也不轻了,也经历过一些挫折打击,反过来再想想若是此事放到现实里,碰到同样的情况,有几个人能做到像男主人公一样大公无私,我心里打了大大的问号谁还不是想尽办法挤破了头不让自家孩纸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啊!其实以我的个人成长经历来看,人本质好的到哪里都好,不管是私立学校还是公办学校,不管是到上层做事还是留守基层干活,自身过得硬才是根本,外因或许会干扰一时,但是内因则决定一世,所谓的起跑线都是目光短浅的人定义的,人生漫漫长路,是场马拉松跑,起跑线的作用微乎其微,要有终身学习不断进步的理念才能笑到最后。

印度电影起跑线电影观后感2

上周末晚上去看了电影《起跑线》,回来之后又看了朋友圈分享的西安《问政时刻》,感觉人生真是不容易。

其实电影《起跑线》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核心思想就是孩子要上学,要上好学校,上好学校才有未来。和很久以前赵薇、佟大为演的《虎妈猫爸》一个套路。电影中,中产阶级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上学问题充满焦虑,为了送孩子去名校费尽心思,花招百出,只为让孩子可以在同龄人中赢在起跑线上。在电影中,妈妈不计成本要把孩子送往名校,反复强调:女儿进不了好的学校,她自甘堕落、自暴自弃、自毁前程的几率便会呈指数级放大。因此电影中的父母们为了让孩子未来能实现阶级跨越或是至少保住现有的阶层地位劳神伤财、忍辱负重、乃至不择手段。

庆幸自己早早毕业的同时,不难发现身边已婚已育的同事朋友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与电影电视里的家长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靠着自我奋斗积累财富并成长起来的这一代父母,觉察到我们这个时代上升的通道正越来越窄,人与人之间竞争越发激烈,世界早已今非昔比,每个人都在拼命奔跑。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同时,教育竞争的愈发低龄化,某种程度上正是人们对于后代发展危机意识的本能反应。这种恐落人后的心态在群体发酵后,形成了所谓“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怪圈,你今天不好好学习就上不了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就进不了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人们深陷在这种焦虑中无法自拔的同时,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赤裸裸的现实。同样的上学,名校以及普通院校的师资投入相距甚远,在资源倾斜的环境下成长的小孩成才的概率注定要比放任自流的教育模式下高。父母们为了多一点点的资源争得焦头烂额,只为能尽力推孩子一把,让孩子有更高的起点。

小时候看电视,电视里的财主,富翁总是又蠢又坏,他们的孩子都是纨绔子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穷人们身上总是散发着善良,机智,真诚的光芒,而他们的孩子也继承了这样的优点。长大后才发现,世界其实不是这样的,愚昧与贫穷往往相伴相生,所以才会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相反,大部分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比起普通孩子他们甚至更优秀,条条大路通罗马,他们就出生在罗马。上了大学之后也发现,家境优渥的同学更多才多艺,待人接物也更自信从容。原来这早就不是大家以为的有钱人不重视学业只需要继承家业的时代了。有钱人更重视教育,在个体发展上进行更高比例的投入,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孩子,个体的发展层次会逐步与穷人之间的发展水平拉开差距,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这将成为一个发展循环。社会在进步,大家常爱开玩笑说,那些比你好看的,比你有钱的,比你还努力,并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正在成为大范围的共识。

所以,电影里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用尽浑身解数也可以理解。现实生活中,为了孩子的上学就业父母们也始终绷紧一根弦,害怕出现哪怕一点点的差错。课外补习班,培训班样样都不能拉下,生怕孩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艺术源于生活。看完电影中为上学苦心孤诣而不得法的父母最终卸下包袱坦然面对未来,现实中,《问政时刻》的教育局领导们让学龄儿童的父母们更加焦灼。有关教育问题已是老生常谈,问题就算得以纠正也不是一朝一夕。我们只能期盼事物都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现阶段的父母们还是要咬紧牙关为了孩子做出最大的努力,未来是什么样,谁都说不清楚,但是只要还活着,没有什么比放弃更难。毕竟,像电影里的中产阶级潇洒的离开名校后也能改变一所普通学校的财力物力就已经让绝大多数人望尘莫及了。

印度电影起跑线电影观后感3

《起跑线》再度发扬了印度电影触及社会痛点,批判社会现实的优点。与本片沉重的主题不同,《起跑线》用缤纷的色调和诙谐的调侃连接了教育不公、贫富差距、数典忘祖、社会歧视链、子女培养目标和人性异化等主题,结尾的处理让人惊喜连连,讽刺意味十足。

《起跑线》在叙事手法、镜头运用、人物塑造等方面中规中矩,故事也简单的很:一对“暴发户”夫妻拼尽全力让子女入学。然而小人物的命运却牵动着整个社会,给观众强烈的带入感。

《起跑线》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在印度,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而是阶级的象征。”又说:“你的女儿是服装店老板的孩子,以后肯定子承父业;而我们家孩子就不一样,出来以后一定要开拓一番事业,所以我们只说英语。”听听吧,这段言语多么的轻巧,好像穷人就活该穷一辈子,自己就应该永远富足一样。

《起跑线》最滑稽的一段是主角一家为了装富人,去照相馆拍假照片,显摆自己出国旅游。而笑点的担当则是男主角,每到关键时刻,男主身上的市井痞气就戳穿了“富人”的谎言。人们总是说,培养一个真正的贵族,需要三代人的时间。《起跑线》则真实的告诉我们,原生家庭和经济背景给一个人留下的烙印,是一辈子无法摆脱的,也是任何谎言所不能掩盖的。这就好比从没学过英语的男主角,就算无比努力地翻烂了字典,写的推荐信也是乱七八糟;从未体验过富人生活的男女主角,就算浑身名牌也丝毫不像贵族。

《起跑线》第一次让我惊讶的地方在于,影片不仅满足于装富很难,反而进一步展示了装穷更难。正如台词所说:“贫穷这门课程,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学会的。”看看印度社会吧,富人的社区干净整洁,豪车豪宅;穷人社区,一下脚就能踩着牛粪,到处是蚊子,冲厕所的水都没有,吃水靠抢,吃米要靠分配。但无论贫富,都把英语当成了阶级的象征,只不过富人欢迎英语,而穷人则对英语表示强烈排斥。

《起跑线》用鲜明的对比有力地回击了这些毫无根据的鄙视。男女主角虽然富有,但在孩子入学的问题上却不择手段,以伪造贫困证明,欺骗学校,牺牲穷人入学资格为代价,获得了德里文法学校贫困生入学名额。

实际上,本片笑料的来源,从本质上讲是夫妻二人对孩子教育理念的不同,这正是安吉丽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之间离婚的主要原因。男主坚持认为无论在哪所学校,关键要让孩子快乐,对新鲜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屑一顾。女主则更加实际,与其有一个快乐童年,她认为更重要的是一个美好的未来,进行高强度超龄学习。总之,一方让孩子遵从个性发展,另一方则注重孩子的服从与认同。我认为这两点完全可以兼顾。我们总说先做人再做学问,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连知识都讲不好,怎么去教做人呢?老师把责任推给家长,家长则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两头都落空,把孩子耽误了。好在夫妇二人最终达成了一致,在学习知识与阶级教育面前,还是选择了让孩子做一个健康而阳光的人。

影片的最后,阳光明媚,男女主角牵着女儿走出校园。曾经他们为了走进这所学校而费尽努力,吃尽了穷人的苦,富人的累,而今天他们走出来却无比的轻松。校园里坐着一批仰仗权势的富豪,校园外则是巨大的贫富差距。一对父母能做什么呢,一个人又能做什么呢?只能让自己的孩子更加幸福罢了。车厢里满是孩子的笑脸,可能他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人生本可能是另外一种样子,而这种寒意,在暖暖的阳光之下,变得更加刺骨。

印度电影起跑线电影观后感4

《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父母拉吉和米塔为了不让女儿皮雅输在起跑线上,费尽心机、不择手段要把她送进名校的故事,而这所谓的名校,仅仅是一所幼儿园而已。电影的剧情可谓一波三折,一家人先扮富、再装穷,在装穷的事实被贫民窟的邻居识破后,一家人又良心发现了。

《起跑线》的题材非常大胆,批判了印度的阶层固化与教育制度的问题。印度人在这部电影里被分为三个等级:上层阶级、中层阶级、下层阶级。上等人的孩子将来也是上等人。正如富太太所说:“我们送他们到德里的顶尖学校,那样他们长大后就能有所作为,构建他们的未来”。中等人的孩子将来也是中等人。正如培训顾问所说:“如果皮雅进不了顶尖的幼儿园,那她就进不了我国任何一家好大学,如果她的履历表上填的不是好大学,那她就不可能进跨国公司上班”。下等人的孩子将来也是下等人。正如邻居所说:“如何在贫困中生存是门艺术,我会教你的,因为我经验丰富。我爸爸很穷,我爷爷很穷,我太爷爷很穷,反正就是我祖先都很穷,我来自贫困家族。”

剧中,米塔铁了心要把女儿送进排名前五的幼儿园,因为她觉得“不能让女儿接受我们接受的教育”理由是“公立学校学不到东西”,说明人们已经形成了固化的思维。但是后来他们又发现自己与上层阶级格格不入,说英语的富家子弟根本不和说印度语的皮雅玩耍。因为,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阶级的象征。好学校尽可能地只收上层阶级,不去好学校读书就很难成上层阶级,不成为上层阶级又很难被好学校录取,这完全就是一个怪圈。

为了进入好的幼儿园,皮雅每天要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连睡觉的时间都被剥夺,这难道不是我们身边孩子的现状吗?为了好学校,家长们一掷千金挤破头地购买学区房;周末的舞蹈班、奥数班哪个不是人满为患。用鸡汤大号的流行话语套路,这是一个贩卖中产阶级焦虑的电影。这样的故事让人亲切,它会发生在北上广深,也会发生在你回不去的老家。把最好的都给孩子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当不懂茫然的时候,出现各种不同声音的时候,就需要理智的去判断,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因为急于求成,而采取了各种非常规手段,最终就会导致一步错步步错,一个谎言需要无数谎言来补漏的结局。

最贵的最好的不一定就是最适合的,找准自己的定位,选择最适合的才是最正确的。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材施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印度电影起跑线电影观后感5

最近上映的印度电影,每一部都非常精彩。印度电影历来故事简单,但是总能针砭时弊,笑中带泪,打动人心。昨天又去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很扎心,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对中产阶级暴发户,妻子觉得自己和丈夫之所以不能挤入上流社会,是因他们没得到好的教育,所以一心要把女儿送入最顶尖的私立学校,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为此不吝啬金钱和时间,在想尽一切办法都行不通后,他们伪装成穷人骗取底层孩子升学福利名额。故事核心是主人公夫妻乔装成穷人到贫民区后发生很多感人故事。后来主人公良心发现,放弃私立学校名额。

印度电影从来不遮遮隐隐,很多时候把印度残酷的现实,血淋淋的摆在观众面前,像阶层固化、贫富差距。主人公问男二,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没有名字,只有富人才有,我爷爷、我爸爸、我都是穷人。在穷人眼中,喝一瓶矿泉水都是奢侈,会说一句英语都不是这个阶层的表现。他们无力抗争,只能一代又一代忍受贫穷。

看完印度电影,感觉我们生活在中国还是幸运的。至少在上升的中国,虽然贫富差距巨大,阶层固化还没有完全成型,如果足够勤劳是可以脱贫的,比如万千大军的快递小哥,也许不会大富大贵,但是温饱不愁,也许将来还有更大的打拼空间。

女主人公很像每一个中国妈妈,为孩子的未来焦虑,为孩子选择学校动用一切关系。我也是这样的妈妈,我们是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当年为了孩子升入最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以及最好的班级也是绞尽脑汁,不遗余力(高中更多是凭考试成绩,也是前面选择的结果),中间也发生很多惊心动魄的插曲。

假设当年没有最好的教育资源,孩子会考入名校吗,答案是否定的。考大学容易,考名校是绝对需要拼教育资源的。高考对普通人家,是唯一改换门庭的方式,所以很好理解为什么全民族都这么重视择校,因为教育资源有限。

我和孩子做一个对比,都是省重点高中,当年我身边有一部分农村孩子考入名校,现在生活无忧。女儿读高中时,身边没有农村孩子,几乎都是城市的。最后全班同学都考入名校。孩子升入大学后,更是如此。这些年城市和农村差距、教育的不公平都越来越大。因为很多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他们没有机会学习正规的英语,没有机会学习奥赛,拓宽理科的思路,没有机会学习各种课外班,没有机会享受最好的师资,他们想跳出那个山村,只能是成年后出来打工,做最简单的体力劳动。据说京东已经开始使用机器人操作,未来如果机器人代替人工,最先遭受打击的便是这些没有文化的外来务工人员,哎,长叹一声,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

印度电影起跑线电影观后感

起跑线观后感小结(8篇)

《起跑线》大学生观后感范文(1)最近几年的印度电影总能给我带来不小的惊喜,印度电影《起跑线》也是如此哦。看过这部电影后,我觉得特别的感动,特别的欣慰。在印度这样的社会中,…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起跑线范文

  • 《起跑线》观后感
  • 《起跑线》观后感893人关注

    教育一直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对于放养式和精英式这两种教育方式的争论从来都未曾停息。这个寒假,我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更是挖掘了二者的内涵,引人深思。中产阶 ...[更多]

  • 起跑线_《起跑线》观后感600字
  • 起跑线_《起跑线》观后感600字690人关注

    最近在家比较闲,因为不想出去,也不想整天看着手机消磨时间,便准备订一张电影票去看,本来打算看最近想看的《飞驰人生》,结果发现最近的一场只剩15分钟就开场了,虽然电影 ...[更多]

  • 起跑线电影观后感高中(3篇)
  • 起跑线电影观后感高中(3篇)75人关注

    印度电影起跑线电影观后感1清明时节雨纷纷,小长假第一天有雨的日子,选择“躲”到影院看一场印度电影《起跑线》,上午的场次偌大的影院只有连我在内的4个人,基本上我可 ...[更多]

  • 起跑线观后感小结(8篇)
  • 起跑线观后感小结(8篇)42人关注

    《起跑线》大学生观后感范文(1)最近几年的印度电影总能给我带来不小的惊喜,印度电影《起跑线》也是如此哦。看过这部电影后,我觉得特别的感动,特别的欣慰。在印度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