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 观后感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6篇)

发布时间:2022-05-04 19:24:02 查看人数:15

【导语】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6篇优秀的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第1篇】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范例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范例1

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理想,是我看这部电影得出的感悟。

“crep dim,抓住今天,因为我们都会死去。”影片的开头,基廷就对他的学生说这样的话。

我们被太多的期望和压力在约束着,因此我们从来没有好好想着怎样抓住今天,只是一直在追求未来,实现别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们很多人都在妥协着。因为梦想太沉重了。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独立思考的含义,基廷站在了讲台了。因为他要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换个思维,去想问题。

影片中,基廷让内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读他的诗。安德森由于内心的恐惧,不愿意上台。基廷便让他在台上表演怎么哭喊,还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让安德森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情景很让人抓狂,却也让人释然。

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团体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观点和信仰,他让三个学生在院子里行操,以此来揭示:每个人都在妥协中与别人趋同,虽然我们是以自己的步伐在前进。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接纳的需要,但我们必须要保持自己的信仰独立,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如何的糟糕。

电影中的尼尔,一个生性外向,有自己追求的人,却无法得到家人的认可。他无法逆父亲为他未来做得计划,于是,他选择了自杀。对自由的向往值得我们用生命的换取。他是一个在期望下悲剧的缩影。

安德森与尼尔同宿舍,可他俩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点比较像的是,他们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基廷的课上,安德森终于突破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不自信,否定自己)。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长面前,公然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及第一个站在桌子上,对基廷说:“哦,船长,我的船长。”

现在我们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杀我们的个性,让我们全服于权威和标准。独立的思考变成是一件艰难和珍贵的事情。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范例2

今晚观看电影《死亡诗社》,引发了许多我对于应该如何教育这个问题的思考。

校长先生的保守,是家长和社会利益的代表,他们从社会的最基础的思想出发,他们的思想,在代替年青一代人的思考,他们用他们固有的经验设来年青一代的未来,是为社会创造平庸者。

基顿先生的新颖的诗学课程,让我很受感触。他用很形象的行为来表达抽象的理论,比如让学生站在桌子上,来说明换一个角度,看到的世界就会不一样;用自己的步伐走出真实的自己,在真实的基础上,需要走的与别人不同,因为用平庸的大众的眼光,看到的任何的世界都是一样的。

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死亡诗社”。“死亡诗社”是一个象征,一种理想。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诗情,让情绪自由流淌。所谓“死亡”是册许的死亡,是规整,呆板的庸常人生的死亡。这种“死亡”境地是影片的灵魂所在。影片的最终,以尼尔的自杀,基廷的被革职告终。死亡诗社消解于秩序之中。这说明基廷向传统教育制度挑战的行为是秩序所不允许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这部影片的最激情一笔在于结尾:基廷先生即将离开,tod在校长面前,跃上课桌,大叫“船长,我的船长”。在恢复的平衡之后的不平衡:死亡诗社解散了,老师离开了,但是其充满人性的自由思想已经发生作用,从最胆小到敢冒大不韪,tod的变化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表面上,人可以回到常规生活中来,但接受过自由思想点化的心灵却永远闪着特别的光泽。

做你自己,换角度思维,在这些细化的内容中,我看到了真实,也看到了不论是做任何一个超越大众思想的行为,都是会受到很多的质疑。如何在质疑中坚持自己?坚持自己的想法?是我今后值得思考的问题。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范例3

“传统,荣誉,纪律,优秀”。

学校里的这些教学原则束缚了学生的言行和思想。这所因严谨的教学制度和极高的升学率而得意的名校,因为一个老师的出现,一群学生的观念变了。

这位名叫kiding的英语老师让学生学会选择。因为他的存在,学生们明白了“其实自己不是无路可走,他们有很多的选择”。他们可以选择是在生活中表演,还是去做真实的自我?可以选择是浪费光阴,苟活一世,还是“卡匹迪恩”(抓紧时间),把握青春,让生命变得不同寻常?可以选择是顺从传统,还是坚持与众不同的信仰,敢于开拓新天地?可以选择是明哲保身,还是说出真话?是生存,还是毁灭?

不得不说,这个老师给了这群学生很大的启发。使他们每个人都有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

但,仅有老师的鼓励和自己的喜欢是不够的。就像nill的死,只因他得不到父亲的支持,面对他的,永远只是冷漠的眼神和无情的话语。父亲认为这是爱他,可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言行,害了一个孩子所有的前途。可怜的是,他最终还是没有明白儿子为什么自杀,而是将罪恶的根源归结在kiding老师身上,以为是kiding老师害死了自己优秀的儿子。

如果nill的父亲能够选择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nill能够选择温和一些的方式,我像事情就不会变成如此。

其实,一切的一切,都是选择。如果学生们不选择接受这个老师的新思想,不选择自我思考,那么,死亡诗社就不会复兴,他们的思想不会因此改变。

对于选择的意义,除了现在,我从未感到如此的清晰,如此的重要。

忆起以往的自己,我顿然感到脸红。

我何时做过一回真实的自我?往往我想打破常规,卸下装备时,脑海里总有一个声音在说,伪装起来,把自己伪装起来吧!摘下面具的你,大家是不会喜欢的。大家也都在装啊,为什么就要你做自己呢?人生就是一场戏,谁演得出色,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于是,我又重新戴上无脸的面具,演绎自己的生活。

是啊,知道如今,有时做一些违背传统原则做的事情,总是会被老一辈的人指责。我们总是想去迎合别人的思想。只要可以明哲保身,出卖,背叛,什么都无所谓了。戴着面具的我们活得很匆匆,我们过于在意别人的想法,在意传统的守则,以至于我们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放弃了信仰,选择人云亦云,不再敢于逆流而上。这样的我们,何时明白过,其实,我也是一个美妙的生命,我是一个个体,“我”也很重要!

但是,现在,我觉得,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时光尚短,只有好好珍惜生命,活出真实的自我,才是最精彩的人生!

那么,我想,从现在开始:

选择自己的生活,敢于挑战命运的枷锁吧!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范例4

今天,学校的仁爱讲台给我们介绍了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影片《死亡诗社》,在一个充满了凝重风格的学院里,一群本应是朝气蓬勃的少年在传统教育的渐染下成为了一群循规蹈矩的传统学生。但是不曾有人怀疑过它的教育模式,不曾有人有过反对的声音,直至这位反传统的教师——基丁的出现。这位老师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给他的学生带来了思想上的启迪,也给众多的人们以更多的思考与反思。

剧中最具鲜明性格的两个人——尼尔和托德:一个诚如“仲夏夜之梦”中的精灵:热情洋溢、向往自由,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与活力;他那颗充满了理想而又好奇的心是那么强烈的渴望得到理解和释放。但是,“只有在梦中,人才能真正的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那么一个鲜活而又旺盛的生命只有怀着如此的信念让自己魂归天堂才能真正成为精灵的化身。看到那一幕,我们不禁潸然泪下,心肠纠结。到底是什么夺走了可爱的尼尔那年轻而又热情的生命?人们将矛头指向了基丁老师,这个冲破了目标模式“工具理性”的藩篱,尊重并鼓励学生发展自我个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人生真谛的人!

尼尔的死令所有的人心痛、甚至愤怒;基丁老师为此而被迫离开更使人心灰意冷。就在人们以为看不到希望的火花之时,“船长,我的船长!”曾经那个胆小、懦弱而又沉默寡言、只知发奋学习的托德让人们重新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那些勇敢的站在桌子上的“托德们”眼中所闪现的希望之光。“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基丁老师向他的学生介绍这些有思想的诗歌,提倡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不仅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使他们中的一些人从“死亡中醒来”,也给我们以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对传统教育的反思。

传统的教育模式也许会因为高升学率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拥护,但是一群群鲜活而又充满生气的、本应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却在无形之中被钝化了。人不是机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都应该受到尊重和肯定。所以,在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反思,应该重新定位,把学生视为积极的活动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创造性,使他们能够自主而又有能力的行动。如基丁老师一样,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行为的引导者,而非主宰者、控制者。

尼尔被基丁老师“唤醒”,却又用自己的生命使众多的“托德”从“死亡中醒来”,这种代价太沉重了。诚如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要人们以鲜血的付出为代价。我希望,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以此为戒,从“死亡中醒来”。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范例5

昨天我通宵看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我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孩子们的家长都应该来好好欣赏一下《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拍的相当不错,内容积极向上,形式活泼而多样,它另我们在欣赏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它让我更加明显地意识到:不受压抑,崇尚自由,张扬个性!才是我们真正应奉行的教育体制!

carpe diem 及时享乐

花开堪折直需折,时光易逝。

今日轻绽浅笑的花朵,

明日必将凋零!

“花开堪折直需折”,于此同义的拉丁文就是及时行乐,他们的英文老师,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基廷在开学第一次见面带领大家上第一堂课时就教大家:及时行乐,孩子们让你们的人生超越凡俗!也许有些人持异议,呵呵,那些人也都是些凡夫俗子罢啦,我觉得这样来引导学生们建立他们的人生观是有道理的,正如基廷先生说的我们都是凡人。

整个观看过程中,我都一直很喜欢和钦佩基廷先生,真的。钦佩他的敢于突破,喜欢他的浪漫主义,喜欢它轻松有趣,富于创造力而且个性十足的课堂。

记得在课上,他为引导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力而这样引导大家:

“我们读诗写诗并非为技巧,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激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而且是维生的必要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尼尔的死是个悲剧,令人心痛之余不免要深思和反省她父亲对他专制而过于苛刻的教育方式-------没有自我,残酷压制,苛刻要求,过高期望。(概括下来无外乎这四点了!我想这也是导致尼尔因无法忍受而选择来自杀的原因吧。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于父亲缺少沟通和交流,不敢于反抗父亲意志而委屈自己屈服,任意听命父亲的决定。从小,我最反对的也是这一点了,谁说得对听谁的,不能因为是长辈就不论对错,而强迫孩子一切都按自己的意志来办事。这样一点空间都不给孩子,导致的结果就是使孩子从小就缺乏主见,没有自我,没有创意,缺乏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这就是这个世界,可怕,虚假,而充满欺诈。。。在故事进行到一半时我就能很准确的预料到他(基廷老师)的命运了,人性被压抑的年代传统的课堂向他这样开放式的教学是不会被真正接受的,不过令我欣慰的是,故事的结尾很令人振奋,每个人都真正作到了,最让我钦佩的是以前最胆小的安德森,他勇敢的说出真相,为被冤枉的基廷老师辩解为大家揭开真相……

这部电影于我而言,让我又一次地看清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而且唤醒了我对诗歌的热爱。。。很久了,因为种种原因把我爱的诗歌不知抛在了哪里,终于又回归拉,哈哈!

每一个爱诗的人都有难以遣散的怀念和忧伤…….

真的是这样的么?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范例

【第2篇】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感5篇

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感(1)

在《死亡诗社》中,罗宾·威廉姆斯把这句梭罗的诗宣讲给他新一届的学生。

名字容易让人误解,其实这不是一部充满死亡气息的电影。在那里,没有普拉斯那样的女人故事,也没有阴冷刺骨的文字。相反,这应当归类于学校青春剧。在这个严谨的威尔顿教会学校(男校)有着这样的四个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学校里,有这样一群俊美如阿波罗的男孩。他们的眼中闪着好奇的光芒,对爱和异性的憧憬,挣扎着奋起的力量,向往一次不计代价的独立的飞翔。

这是七个男孩的故事,他们是:托德,尼尔,查理,诺克斯,米克斯,皮茨和卡梅隆。托德是个不敢表达自我的男生,他的哥哥十分优秀,所以他总是显得有那么些自惭形秽。尼尔是一群人中的首领,为人直爽性格热情。查理是一个肆无忌惮的人,没有他不敢说的话也没有他不敢做的事。诺克斯爱上了一个女孩,在三番两次的胆怯中最终鼓起勇气捧着花束去了女孩子的学校。基丁的出现,似乎改变了他们的未来,但他们眼中闪耀的光芒,又证明了他们内心的期盼。

第一堂课,基丁叫大家撕去了教科书上对诗歌评判与赏析规定那一页,并努力告诉他们青春的活力和诗句的甜蜜,让大家都叫他“船长”,大家都笑了。早慧的尼尔干脆的撕去那一页,懦弱的托德怯怯的撕去那一页,认真的卡梅隆工整的撕去那一页。学生不一样的表现并没有让基丁感到奇怪

第二堂课,基丁站在讲台桌让大家上讲台来换一个眼光看这个世界,让他们朗诵自我的诗歌,让他们用诗句唱出心底的感受。尼尔很骄傲的展示自我的杰作,卡梅隆写得规规矩规矩,胆小的托德在基丁的逼迫下也喊出了他心中的惠特曼,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第三堂课,基丁耐心的告戒大家,梦想是不能对抗现实的,他们必须在现实的天空下放飞自我的梦想,他鼓励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梦想,又着实为他们的现实担忧。尼尔爱好戏剧,可他父亲并不期望儿子和戏剧沾上边,基丁不止一次的鼓励尼尔把自我的想法说给父亲听,尼尔办不到。尼尔瞒着父亲参加了学校戏剧团的演出,父亲意外出现,冰冷的拽走了尼尔,还严肃的说要把尼尔转送军校。尼尔一声大叫,然后独自说:“我演得真好。”

最终一堂课,一个戏剧爱好者,一个诗人,一个学生,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死了。无奈的尼尔最终拿起了父亲书桌里的手qiāng,指向了自我……托德的难以置信,在白雪皑皑的雪地中,托德不断奔跑却又不断摔倒,还有他那撕心裂肺的哀嚎,他无法理解这一切,他无法原谅这一切。当七个男孩中唯一一个依然严谨依然只懂得明哲保身的卡梅伦报告了学校关于基汀教师鼓励他们组织死亡诗社之后,基汀只能选择离开。忍无可忍的查理在揍了卡梅隆一拳后也被学校开除。可在他身后一个接一个的灵魂站了起来。即使是校长也不能把这些孩子从课桌上拉下来,他们独立、骄傲、自信。

他们反复吟唱着惠特曼的诗句:“啊,船长,我的船长。”应对这个世界,他们做了第一次发自内心的选择,一个愿意承担后果的选择。基丁最终的笑容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了,他们已经长大,已经独立了,他们已经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和自我的梦想一齐生存了。

影片依然有美国电影的一贯风格——艳丽的色彩,逗人的桥段,戏剧的冲突,煽情的故事。然而,导演并没有所以而让影片止步于此。

浪漫的诗人走向了死亡,无法理解现实,仅有把自我捏碎。

勇敢的斗士离开了,他会用他的一生去战斗去向现实挑战。

理性的哲人留下了,他从生命和死亡的对话中透彻地理解了人生的智慧,他会独立地承担自身的命运。

无畏的船长被放逐了,他注定是一个流浪的游吟诗人,也注定是他船员们一辈子的老船长。

影片名为<死亡诗社>;,也许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义。仅有让不属于自我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灵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属于心灵的那部分生命。开始真实的生,清醒的生,有意义的生!

电影在一群站在课桌上的孩子深情的注视下划了句号。可生活还在继续,看电影的人还在继续。我是否有一天也能那样独立的站着?

电影是门遗憾的艺术,她界于创作与未完成之间。她象一盏灯,照亮你心灵的一条小路,启发你,引导你,让你独立的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去完成,去实现。看电影也是一件很独立的事,在那流光幻影之中,你欢乐,你悲伤,你愤怒,你感悟。在电影里,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我的,都是独立的。

我们的独立精神应当植根于生命的野性,梦想和勇气,生命是对于这个世界的狂野的爱。或许生命有时会是痛苦的,但不要忘了灵魂深处面向生的勇气和对生的渴望。

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感(2)

这是一部干净而纯粹的电影。

校园、青春、成长、人生,这些在无数电影中用滥了的主题,却在彼得•威尔的《死亡诗社》中再一次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一个传统教条的预备学院。1959年,美国威尔顿预备学院。广袤的原野,清澈的河流,茂盛的树木,古老的钟楼,金色的霞光中像暴雨一般席卷天空的鸟群,洋溢着欧陆风情的建筑,明丽而富有山野气息,而这里恰恰却是一个古老、传统以凝重严格教学风格著称的教会式学校。

一群怀揣梦想的学生。他们有着良好素质,他们有着优良血统,他们纯真、高贵、英俊。在他们文质彬彬、循规蹈矩、成熟老到的外表下,藏着的是内心的激情与骨子里的离经叛道。“传统、荣誉、纪律、优秀”的校训被他们篡改成了“嘲弄、恐怖、颓废、排泄”。隐隐的,一场反叛蓄势待发。

一位心怀自由的老师。基丁老师的到来给学院带来一丝生气。他是威尔顿的荣誉毕业生,回校接替退休的老师。他提倡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他崇尚以自由的心灵选择人生,他教学方式的大胆改革,亦是一种对传统教育理念的背叛,却让学生们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震撼。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

影片的前半部轻松欢畅,颇有喜剧味道。“船长,我的船长”,基丁老师以惠特曼的诗句开始了他的第一堂课。他带领学生在校史楼聆听“卡匹迪恩”的教诲,他让学生们在绿茵场上诉说自己的梦想,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以全新的视角去俯瞰世界,他向学生介绍那一首首有思想的诗歌,在他的启发下,学生们重建了基丁老师当年在校时曾积极参加的一个秘密团体——死亡诗社。于是我们看到,学生们点燃了自己的青春激情,自由、智慧、勇气、激情一点点注入他们的心灵,他们开始勇敢的面对自己新的人生,开始成为真正的人。

如果仅仅到这里,浪漫主义者的斗争似乎胜利了,可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的,四处碰壁撞的是头破血流,影片的后半段并没有采用好莱坞惯用的大团圆结局,而是将悲剧的内涵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死亡诗人致力于吸取生命的精华”,浪漫诗人以死亡作为了惨痛代价。尼尔的《仲夏夜之梦》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成功上演,他面对的仍旧是拒绝,来自他威严顽固的父亲的义正严词,像专制的国王,权威不容挑战,残酷而现实地拒绝。尼尔脸上的狂喜和激情僵硬黯淡,被沮丧和颓废所取代,走投无路的他面对父亲缓缓坐下,眼中闪烁着泪光和绝望。沉闷的夜里,枪声响了,尼尔用父亲的手枪让自己的灵魂飘向了遥远的天国。“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尼尔的死讯震惊了整个威尔顿。校方迫于压力,决定调查导致尼尔自杀的原因。

影片的最后五分钟里,故事达到高潮。基丁老师不得不离开威尔顿,“船长,我的船长!”托德•安德森朗诵着这熟悉的诗句,高高地站在自己的课桌上。情感与力量在压抑中完全的爆发出来,男孩子们开始一个接一个站到了课桌上庄重地注视着他们所热爱的老师。除了卡梅伦等几个胆小鬼以外,几乎每一张课桌上都站着一个挺直了的男子汉的身躯。“谢谢你们,孩子们!”基廷深情地留下了一个微笑。这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力量,浪漫主义的激情让每一个观众都深深为之动容。

故事留给我们的是浪漫主义者在精神上的胜利,可是,澎湃的青春为什么又会被现实残酷的拒绝?这又何尝不是浪漫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的双重悲哀?一面是束缚与压力,一面是激情与梦想,总想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这个支点上,是生命的真谛,是人生真正的意义,可是这样的一个平衡点又在哪里呢?

我喜欢基丁老师。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一个自由主义者。或许我们曾经都这样幻想过,能遇见一个如挚友般的老师,他跟你笑谈文学,鼓励你发挥个性,给你以人生的启蒙。基丁老师便是这样,有着一种独特的睿智、风趣和诗意。罗宾•威廉姆斯的表演很出色,甚至刚出场时哼着小曲一露面,便已得到大多数观众的喜爱。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但他更是引导学生青春航程的船长。如果拜伦和莎士比亚被僵化的理论所遮蔽,那么就把这些理论从教科书里毫不犹豫地撕掉,他教会了学生敢于向传统权威和世俗规范挑战,独立思考,充满热情自由不羁地追求梦想。基丁老师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学生,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可是我依旧疑惑,纵使风筝渴望飞的更高,更远,它终是被一根线系住,秩序、强制性的规则和体制下,基丁老师是否太过于理想化了些?学生们需要的仅仅是浪漫主义吗?面对现实,理性何在?基丁老师的失误在于并没有教会学生们如何珍惜自己可贵的生命,冷静、理性、谨慎地做自己。影片的结尾,基丁老师离去时,他那深情的微笑里是不是还带着几分怅然?是不是还怀着几丝自责?

我喜欢尼尔。在基丁老师的课上尼尔寻觅生命意义的激情被点燃,他重组了死亡诗社,瞒着父母参与他梦寐于求的话剧的演出,《仲夏夜之梦》,他光芒万丈。然而当帷幕落下,面对父亲严厉冰冷的目光,在现实和梦想之间,他无路可逃。他的自杀让人措手不及。飞雪的寒夜,他带上精灵的荆冠,踏着冰凉如水的夜色,了结了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寻梦者的浪漫和激越,我们看到背负现实生活压力的被束缚者无奈和呻吟。可是,我依旧疑惑,尼尔在现实中碰壁后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来祭奠自己梦想中的青春是否明智?死亡使他解脱,那么他是否想过他的逃避首当其冲的会殃及他最最热爱的基丁老师?如果他知道基廷用心良苦的启发被曲解为教唆、怂恿、迷惑和误导,他还会选择自杀吗?

我喜欢托德。他活在他那优秀的哥哥的光环下,沉默寡言,内向的外表下激情却在默默流淌。在课堂上,忐忑的托德无所适从,“我不懂咆哮,我不会表达,站在这让我觉得难堪,但老师为什么让我做这些”,基丁老师用独特的办法让他释放了自己潜在的激情。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话语脱口而出,一种坚定已经从托德的心底油然而生,自信的惊喜笼罩在他的脸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影片的结尾,他站在桌子上高呼“船长,我的船长”,身躯依旧柔弱,目光却是格外坚定。可是我依旧疑惑,校长又怎会善罢甘休,父母又怎能不失望气恼?退学的威胁,父母的逼迫依旧需要面对,是承认“错误”,还是坚持己见?基丁老师终究是离开了,还会有人像基丁那样鼓励他,挖掘他的潜力并给予他力量吗?托德那刚刚燃起的梦想与激情是不是会被残酷的现实扼杀?

尼尔死了,托德以及其他的学生并没有放弃对梦想的追求,基丁老师走了,那些学生们的脸上,写满了不甘,写满了惜别,可也许,一曲新的梦想诗篇即将奏响。纵使现实的残酷会磨平许多锋芒的棱角,可深藏于内心的心灵之光将永远不会被禁锢。一部《死亡诗社》,让我们从死亡中醒来,我们的眼里噙满热泪,我们感到无奈的悲哀,因为我们热爱这个故事,当我们的生命里有了梦想,有了自己,一切便开始不同起来。

让我们记住这位基丁老师的扮演者:罗宾•威廉姆斯。

让我们记住这部电影的导演:彼得•威尔。

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感(3)

《死亡诗社》是一部好电影,非常非常合我的胃口。

keating老师的教育方法我很赞同,而且也是我从我的中学学到的东西。

但是如果结局是20__年后keating老师的学生一个一个都成了才,那这部片子就降低了一个档次。

是的,最后的结局是悲伤的,大家都很同情keating老师。

当看到todd站上桌子,大喊:“oh, captain, my captain(噢,船长,我的船长)”的时候,我也感动的几乎要哭出来。

但是我必须要问一句:neil的死到底是谁造成的?如果keating老师不来,neil是不会死的,为什么keating老师来了以后,他会自杀?

keating一点也没有错么?

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独立思考。

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挑战书本权威。

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seize the day(carpe diem)。

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用__生活。

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be extraordinary。

在我看来,再正确不过了!我想鼓掌!

但是,keating有教过如何去做么?

有教过neil如何说服父母么?

有教过如果父母不同意如何维持情绪么?

有教过如果遇到困难,如何重新出发直到达到愿望么?

有教过如果一切顺利,如何保持谦逊不自满?

在我看来,只要秉承be extraordinary的思想,neil一定有一天能达成所愿,但是在那之前他却因为一时失意而选择自尽,这是keating教学方法中的缺陷造成的,他只强调结果和目标,没有强调方法。

但是就是这样的不完美,把keating塑造成了凡人,他也只是一个普通教师,他也会有过错,他也要learning by doing,也使这部电影摆脱了俗气的结尾,更加有深度。

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感(4)

元旦期间看了《死亡诗社》,觉得这个影片拍的很不错,值得一看。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部影片被当作教育影片被广泛推荐给一线教师看,是为了向基丁老师学习吗?基丁老师的教学方法的确很新颖并且值得借鉴,但他却把好的教学方法用来教了不合适的学科和不合适的对象。坦率地说,影片的悲剧结局基丁老师应该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基丁老师如果去教授一些表演艺术类,或者是如何写作的课程,应该会是一位成功的老师,可是他的学生偏偏是要上耶鲁,哈佛,将来成为牙医或律师的未来社会精英,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外显的激情是危险的。

这里又要提鲁迅的“黑屋子”命题,把关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后却没有能力打开黑屋子,这岂不是更残酷的事情?对此鲁迅没有给出答案,也许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难题。同样,鲁迅也是非常反对青年学生上街游行的,以免被某些势力利用,充当了炮灰。对此我是同意的,有时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却是正确的。

而基丁老师就是充当了“叫醒者”这样一个角色,而当他的学生被开除,自杀,甚至到后来自己也被辞退时,他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而最后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长!”的同学们,结局也会是被开除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这样的。

我想,基丁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激情,却没有告诉孩子们如何去掌控激情。对于这些青年学生来说,如何掌控激情,让激情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也许更重要。

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感(5)

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梦想,是我看这部电影得出的感悟。

“crep dim,抓住今日,因为我们都会死去。”影片的开头,基廷就对他的学生说这样的话。

我们被太多的期望和压力在约束着,所以我们从来没有好好想着怎样抓住今日,只是一向在追求未来,实现别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们很多人都在妥协着。因为梦想太沉重了。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独立思考的含义,基廷站在了讲台了。因为他要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换个思维,去想问题。

影片中,基廷让内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读他的诗。安德森由于内心的恐惧,不愿意上台。基廷便让他在台上表演怎样哭喊,还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让安德森表达自我内心的想法。情景很让人抓狂,却也让人释然。

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团体中坚持自我的独立观点和信仰,他让三个学生在院子里行操,以此来揭示:每个人都在妥协中与别人趋同,虽然我们是以自我的步伐在前进。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接纳的需要,但我们必须要坚持自我的信仰独立,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如何的糟糕。

电影中的尼尔,一个生性外向,有自我追求的人,却无法得到家人的认可。他无法逆父亲为他未来做得计划,于是,他选择了自杀。对自由的向往值得我们用生命的换取。他是一个在期望下杯具的缩影。

安德森与尼尔同宿舍,可他俩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点比较像的是,他们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无法做自我喜欢的事情。在基廷的课上,安德森最终突破了自我内心的恐惧(不自信,否定自我)。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长面前,公然表达自我的感情以及第一个站在桌子上,对基廷说:“哦,船长,我的船长。”

此刻我们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杀我们的个性,让我们全服于权威和标准。独立的思考变成是一件艰难和珍贵的事情。

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感5篇

【第3篇】教育题材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5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篇1

谁压抑了我们,谁让我们的青春默默的死往?

最初以为《死亡诗社》是一部关于诗·诗人的电影,看完后才发觉与诗无关。

这是一部关于青春、自由、生命的三维命题。一群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为了追求他们的独立思想,为此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个自杀,一个被开除,其余的放弃自己坚守的阵地。

《死亡诗社》反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传统,荣誉,纪律,优越”被作为校训长期钳制着学生的思想,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学生私下的反叛“承诺,恐怖,颓废,排泄”,一个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世界,那么,作为这两个世界联系点的基丁老师,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翱翔的勇气和向往翱翔。但对传统与纪律的颠覆并不是这部影片所要宣扬的主旨,影片以尼尔自杀,基廷被革职,死亡诗社消解于秩序之中而告终.这说明基廷向传统教育制度挑战的行为是秩序所不答应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基丁最后被开除的命运似乎也折射出那些对于敢于挑战传统教育模式的人,面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无奈。 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只能永远背负着恶名,默默舔犊着自己的伤口。他被传统打败,却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与爱戴。

该片固然拍摄于1989年,但在今天看来仍然对于教育工作者们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它揭示了各国教育的一个共同弊端:过分注重应试结果,和对既成刻板的教育体制的固守。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什么?学校在一个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里需不需要重新呼唤教育的人文关怀?教师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是做一个体制内的灌输者,还是做一个导引青春航程的船长?这些题目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答案。

相信所有观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都很喜欢这个基丁老师,由于他的教育聪明;由于他对学生的理解和欣赏;由于他的敢于反传统勇于创新。我想这一切都源于他对教育的热爱。一名优秀教师并非意味着一定伟大。伟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赋,这是无法传授的。然而伟大的教师一定是优秀的教师。教学是个人行为,是与教育工作者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相一致的现实行为。我们经常把热爱孩子、热爱教育事业挂在嘴边,但真正像基丁老师那样全身心地甚至是全灵魂地投进又有几个?对待孩子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责任感,有没有静下心来往发现他们的美好和可爱?世事的繁琐似乎已经让我们忘了体验美好,开释美好。孩子体会不到我们的热情,自己体会不到其中的成就和快慰。

生命是什么?也许我们每个人曾经在心底问过自己的题目。有人说:生命是绚丽的诗,生命是跳动的音符,生命是跌宕起伏的戏剧,生命是对于这个世界的狂野的爱。生命的美在于对自由的向往与自身价值的体现。 固然我们都在过着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般完美的生活,固然在传统的精致的教育体制下我们正逐渐麻痹,逐渐被生活的压力腐蚀,我们也要避免让自己成为不是自己,永远不要让自己变成一个冷漠的骗子,一个自欺欺人的叛徒!

《死亡诗社》观后感篇2

《死亡诗社》的背景是美国五、六十年代的一所优质教会学校——威尔顿预备学院。这是一所以“传统、荣誉、纪律、卓越”为信念的优质学校。

开始场景:“再复习一次,你的蜡烛点燃后……”这个每年都会在开学典礼上重复的程序,那位老教师还是被再一次的提醒,显示了这个学校办事非常严谨、传统、细致的特点。管风琴的配音:知识之光……点燃蜡烛……让人对开学典礼心怀敬畏。学校创始时只有5名学生,今年毕业51人中有75%的学生升入常春藤名校”,校长自豪地说“这是积极力行本校所教授的信念的结果。是全国最好的大学预备学校。”

特写镜头:一对夫妇同时转脸微笑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是满脸的自豪感。然而,在华丽高贵的外表下,这个优质学校的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它就跟咱中国的应试教育下的学校一样,统一课程,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以升学率为目标,繁重的作业、重复单调的拉丁文课、严格的作业要求,压抑着学生的本性、欲望和自由的思想。

新学期开学了 ,学校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老生之间亲热地聊起了暑假话题,新生,插班生以及他们的父母既兴奋又期待地与老师们进行交流。这一年,应该延续以往的传统,每位毕业生心无旁骛地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令人艳羡的名校名专业,继续演绎名校辉煌。但是本学期新来了一位教师——约翰·基丁,却使得这个学校差点走向崩溃的边缘。这是怎么回事呢?

基丁是一位教学方法很特殊的老师,他一反传统的教学方式,用独特的做法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力,让其释放压抑的心灵,渴望神秘的事物、自由的思想、浪漫的爱情,开始认识自己。但他的这种教学理念与方法却与学校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方式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并不被认可,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让人唏嘘不已,又陷入沉思。

整部影片中可供挖掘的元素非常之多: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冲突,亲子沟通问题,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学校育人理念的坚守与突破,小组合作学习、暑期实践活动、贵族精神本质探讨、戏剧课程开发……甚至是山洞、时钟、飞鸟、大雪的隐喻,人物性格分析等等,都值得分析与玩味。限于篇幅,本文只探讨我的同行——约翰·基丁老师的教育方法走向失败的必然性以及带给我的启示。

基丁老师有着超越常人的素养与眼界,但他的个性特征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格格不入”!

首先是长相的格格不入。罗宾·威廉姆斯天生的喜剧演员的长相让他与严肃、严谨、宁静、优雅的校园氛围、学究气息浓郁的年老同事形成鲜明对比。无论是在开学典礼的庄严时刻,还是他对学生教学时的夸张表情,或是他在启发学生时的微小动作(竖大姆指、挑眉毛、挤眼睛),都富有喜剧、闹剧色彩。

基丁的教学方式也是与传统格格不入。出场令人咋舌:吹着口哨(老柴的1812 序曲,我想应该是代表自由和解放),教室里慢慢荡了一圈,在学生惊异的眼光中,又晃出了教室。接着主角又发挥了喜剧演员的天分,在门口一探头,甩了一句:“well,come on!”搞得学生们一头晕菜,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几个胆大一点的犹豫不安地站起身,其余的人也只有亦步亦趋地跟着走到了校史陈列室。他第一句是“哦,船长,我的船长!。以后可以这样叫我。”于是通过幽默的讲解和夸张的动作让学生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并且牢牢记住了这个单词“carpe diem”抓紧时间(采撷你的花蕾)。

如果说出场还算引人注目的话,撕书就显得离经叛道了。我联想到了《红楼梦》中的晴雯撕扇的情结,代表了晴雯性格中的某种桀骜不驯和反抗的意思。这里的场景同样也反映出基丁的教育哲学是对权威敢于挑战。“这是一次战斗!战役!学会自己思考,学会语言和文字。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为了好玩,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基丁兴奋地咆哮着,周围的孩子们跟着一起疯狂。之后他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的诗句,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周围的一切;鼓励并默认他们成立死亡诗社,违反门禁,在山洞里聚会念诗、表达隐秘想法 …… 上述的种种做法必然会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的追棒:孩子们终于兴奋地发现,他们有一位与他们一样有点叛逆、有点颓废、充满激情,不乏幻想的理想主义老师。他自由地散发着对于独立、浪漫生活的渴求。于是开始崇拜他,亲近他。“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基丁随口拈来的诗句又是多么令人兴奋与神往。浪漫总是吸引人的。这也正是导致他自己与学生们的悲剧所在。谷歌公司的企业文化中有一句名言:不要相信河马的话!鼓励员工独立思考,发挥创造性。之所以被各大企业模仿与推崇,那是因为它是在当代这个自由宽松的崇尚自由的环境当中。但放在影片中的那个时代却是万万不应该,然而基丁这样做了。让人为他担心。

影片中尼尔的成长与抗争的发展主线恰似基丁的自由哲学与传统教育理念的抗争。尼尔,一个聪明、富有活力、领导力、学习优秀的学生。出于对基丁老师的好奇,从校友纪念册中查找到基丁曾是死亡诗社的成员,于是兴奋地鼓励同学加入死亡诗社并恢复它的秘密活动。顺便说下,我认为《死亡诗社》的题目,就预示着诗社被打压、出卖与解体的结局。惩罚的板子不仅仅是打在了纽旺达身上,更是开始打向了死亡诗社及其每一个成员。尼尔的戏剧表演,受到父亲的强势打压:不好好读书,去演什么戏?苦情记:我付出了很大的牺牲才让你到这儿来读书。于是基丁鼓励尼尔回家跟父亲再谈一次,尼尔照做了,但这次的谈话显然是没有成功,所以尼尔惶惑不安地向基丁表示已经跟.父.亲.谈.了.,.想.来.父.亲.会.同.意.的.,.只.不.过.是.要.出.差.四.天.。.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来,他是明显在撒谎。他们肯定大吵了一架,父亲是不同意的。所以在儿子演出之后,即使是那么成功,父亲也提出必须让儿子转学。没有对话,没有沟通与交流,也没有欣赏。只有强权与服从。上军校——再考上哈佛——当医生……生命容不得出一点差错……遗憾的是,基丁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看不出尼尔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所以在演出结束后他抢到尼尔面前说的话被他父亲抢白,搞得很失落。最终尼尔的自杀让人陷入沉思,这本来是个可以圆满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因为基丁的理念没有错,尼尔的兴趣值得保护和鼓励,但恰恰与事实格格不入,所以必须有人为此付出代价。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人学会走自己的路,有独立的思想,批判的精神,不断成长。影片有两次表达了对教育目的的思辨:场景一:好心同事的友情提醒:“你鼓励他们成为艺术家是很冒险的。他们不再满脑子胡思乱想,我也就放心了”。基丁反驳:“不是成为艺术家,而是成为自由思想者。只有在梦想中,人类才是自由的”,这次的思想交锋,基丁打了个小小的胜仗;场景二:校长批评基丁的做法,他仅回了一句:“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就被不耐烦地打断“是教给他们传统、纪律。送他们上大学,其余的就不用管了!”这次是基丁的力量过于渺小,反衬出传统势力的顽固。所以悲剧就发生了。如同《蒙娜丽莎的微笑》,《生命因你而动听》,《放牛班的春天》中的结局一样,这些优秀的富有教育眼光的老师还是被学校开除了。但正是他们存在过,所以导致了教育的不断进步。

分析完基丁的失败的必然性后,我们需要思考为师之道。我们需要向基丁的教育中吸取什么教训?基丁显然不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比如他过于激进,他的观点“及时行乐”有一定的负面性,他单方面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却没有告诉他们如何“正确理解生命中的各种冲突,并理性地作出抉择”。他自身也没有意识到尼尔父母及校方的“合理性”并在复杂的情境中寻找更好的发展可能,这也许就是基丁浪漫情结、激进思想导致了他的教育最终受挫。他必然没有考虑到与传统教育单打独斗之后,他自身难保,他劝尼尔跟父亲再交谈一次之前没有了解清楚尼尔的家庭情况以及尼尔的个性特征就盲目地加以鼓励……

基丁所持的对教育的目的认识目前看来还是正确的,甚至他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一些做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这个过程中有矛盾冲突是必然的。但尼尔的死却不是必然。所以基丁的思维方式有其局限性,亟需改进。生活并不只是充满激情与感性的,不能过于诗化。

除此之外,生活还是数学的、科学的、理性的。虽然诗意生活不可缺少,但在教育中教师一定不能有单科独大的观念,必须尽可能地对其他学科减少影响。对生活充满激情没有错,但激情需要引导,需要感性与理性结合。 “尽可能地避免引导学生到一种过度疯狂的激情中——这种过度的激情只有在偶尔的联欢、诗会上才可能,但人生不能长久处于那种状态,否则……就会陷入纳粹式的狂热中。这样,生命中的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处于了一种激烈的对抗状态中”(干国祥)。电影《浪潮》就是涉及此种持续不断的激情最终导致了狂热和混乱。

著名的教育家顾泠沅先生提出过:寻找教育的中间地带,就是很好的观点。教育改革需要中间地带。过于激进,走得太快,来不及思考。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平衡。找到两个极端的例子,比如杜郎口教学模式和“以教为本”的单调授课模式。然后,通过自身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调整,走向自己的平衡。“教育永远是平衡的艺术,在不确定的河流上寻找最佳航线。前面有平衡,尽头有平衡,中间不断地来回摆渡。”(魏智渊)。

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基丁的义无反顾的教育实验,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伟大之处,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影片最后有最动人的一幕:学生们站到桌子上,呼唤他:“船长,我的船长”。为什么不是所有学生都站到桌子上?因为这样的结局才是完美。尽管你有激情和勇气去做,去实验与探索,但还是会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妥协(或者是暂时的妥协)。这就是基丁教育理念的成功之处——每个人都具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与想法,哪怕现在是不成熟的。

《死亡诗社》观后感篇3

一次伟大的壮举,一次传奇的革新,一位颠覆传统的老师,一群为传统教育所毒害的学生,在一所地狱般的学校,有一个主旨为“汲取生命力量,只为证明自己存在过”的死亡诗社。

在里面我最喜欢的人是多尔顿,因为他相当幽默,而且在片中扮演着一个革新者的角色,虽然我不太赞赏他的冲动,但是那打在诗社叛徒卡梅伦脸上的那一拳叫人相当爽快。

本片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名叫基廷的老师带领一群学生认识到人生真实意义的故事,片头叫人认为这是一部喜剧片,而片尾则相对悲剧,基廷老师离开了课堂,诗社成员尼尔死了,而死亡诗社也被校方发现,面临解散的危机,但我认为,在最后一刻,这一切的悲伤都烟消云散了,因为在基廷老师的一堂课上,他叫学生站上讲台,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叫他们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而在片尾,基廷老师离开时,学生们站上了讲台,学会担负起自己应付的责任,基廷老师的目的也达到了。

总之,剧透不做多,不然看片没意思。

《死亡诗社》观后感篇4

这是一部干净而纯粹的电影。

校园、青春、成长、人生,这些在无数电影中用滥了的主题,却在彼得•威尔的《死亡诗社》中再一次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一个传统教条的预备学院。1959年,美国威尔顿预备学院。广袤的原野,清澈的河流,茂盛的树木,古老的钟楼,金色的霞光中像暴雨一般席卷天空的鸟群,洋溢着欧陆风情的建筑,明丽而富有山野气息,而这里恰恰却是一个古老、传统以凝重严格教学风格著称的教会式学校。

一群怀揣梦想的学生。他们有着良好素质,他们有着优良血统,他们纯真、高贵、英俊。在他们文质彬彬、循规蹈矩、成熟老到的外表下,藏着的是内心的激情与骨子里的离经叛道。“传统、荣誉、纪律、优秀”的校训被他们篡改成了“嘲弄、恐怖、颓废、排泄”。隐隐的,一场反叛蓄势待发。

一位心怀自由的老师。基丁老师的到来给学院带来一丝生气。他是威尔顿的荣誉毕业生,回校接替退休的老师。他提倡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他崇尚以自由的心灵选择人生,他教学方式的大胆改革,亦是一种对传统教育理念的背叛,却让学生们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震撼。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

影片的前半部轻松欢畅,颇有喜剧味道。“船长,我的船长”,基丁老师以惠特曼的诗句开始了他的第一堂课。他带领学生在校史楼聆听“卡匹迪恩”的教诲,他让学生们在绿茵场上诉说自己的梦想,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以全新的视角去俯瞰世界,他向学生介绍那一首首有思想的诗歌,在他的启发下,学生们重建了基丁老师当年在校时曾积极参加的一个秘密团体——死亡诗社。于是我们看到,学生们点燃了自己的青春激情,自由、智慧、勇气、激情一点点注入他们的心灵,他们开始勇敢的面对自己新的人生,开始成为真正的人。

如果仅仅到这里,浪漫主义者的斗争似乎胜利了,可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的,四处碰壁撞的是头破血流,影片的后半段并没有采用好莱坞惯用的大团圆结局,而是将悲剧的内涵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死亡诗人致力于吸取生命的精华”,浪漫诗人以死亡作为了惨痛代价。尼尔的《仲夏夜之梦》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成功上演,他面对的仍旧是拒绝,来自他威严顽固的父亲的义正严词,像专制的国王,权威不容挑战,残酷而现实地拒绝。尼尔脸上的狂喜和激情僵硬黯淡,被沮丧和颓废所取代,走投无路的他面对父亲缓缓坐下,眼中闪烁着泪光和绝望。沉闷的夜里,枪声响了,尼尔用父亲的手枪让自己的灵魂飘向了遥远的天国。“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尼尔的死讯震惊了整个威尔顿。校方迫于压力,决定调查导致尼尔自杀的原因。

影片的最后五分钟里,故事达到高潮。基丁老师不得不离开威尔顿,“船长,我的船长!”托德•安德森朗诵着这熟悉的诗句,高高地站在自己的课桌上。情感与力量在压抑中完全的爆发出来,男孩子们开始一个接一个站到了课桌上庄重地注视着他们所热爱的老师。除了卡梅伦等几个胆小鬼以外,几乎每一张课桌上都站着一个挺直了的男子汉的身躯。“谢谢你们,孩子们!”基廷深情地留下了一个微笑。这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力量,浪漫主义的激情让每一个观众都深深为之动容。

故事留给我们的是浪漫主义者在精神上的胜利,可是,澎湃的青春为什么又会被现实残酷的拒绝?这又何尝不是浪漫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的双重悲哀?一面是束缚与压力,一面是激情与梦想,总想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这个支点上,是生命的真谛,是人生真正的意义,可是这样的一个平衡点又在哪里呢?

我喜欢基丁老师。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一个自由主义者。或许我们曾经都这样幻想过,能遇见一个如挚友般的老师,他跟你笑谈文学,鼓励你发挥个性,给你以人生的启蒙。基丁老师便是这样,有着一种独特的睿智、风趣和诗意。罗宾•威廉姆斯的表演很出色,甚至刚出场时哼着小曲一露面,便已得到大多数观众的喜爱。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但他更是引导学生青春航程的船长。如果拜伦和莎士比亚被僵化的理论所遮蔽,那么就把这些理论从教科书里毫不犹豫地撕掉,他教会了学生敢于向传统权威和世俗规范挑战,独立思考,充满热情自由不羁地追求梦想。基丁老师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学生,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可是我依旧疑惑,纵使风筝渴望飞的更高,更远,它终是被一根线系住,秩序、强制性的规则和体制下,基丁老师是否太过于理想化了些?学生们需要的仅仅是浪漫主义吗?面对现实,理性何在?基丁老师的失误在于并没有教会学生们如何珍惜自己可贵的生命,冷静、理性、谨慎地做自己。影片的结尾,基丁老师离去时,他那深情的微笑里是不是还带着几分怅然?是不是还怀着几丝自责?

我喜欢尼尔。在基丁老师的课上尼尔寻觅生命意义的激情被点燃,他重组了死亡诗社,瞒着父母参与他梦寐于求的话剧的演出,《仲夏夜之梦》,他光芒万丈。然而当帷幕落下,面对父亲严厉冰冷的目光,在现实和梦想之间,他无路可逃。他的自杀让人措手不及。飞雪的寒夜,他带上精灵的荆冠,踏着冰凉如水的夜色,了结了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寻梦者的浪漫和激越,我们看到背负现实生活压力的被束缚者无奈和呻吟。可是,我依旧疑惑,尼尔在现实中碰壁后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来祭奠自己梦想中的青春是否明智?死亡使他解脱,那么他是否想过他的逃避首当其冲的会殃及他最最热爱的基丁老师?如果他知道基廷用心良苦的启发被曲解为教唆、怂恿、迷惑和误导,他还会选择自杀吗?

我喜欢托德。他活在他那优秀的哥哥的光环下,沉默寡言,内向的外表下激情却在默默流淌。在课堂上,忐忑的托德无所适从,“我不懂咆哮,我不会表达,站在这让我觉得难堪,但老师为什么让我做这些”,基丁老师用独特的办法让他释放了自己潜在的激情。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话语脱口而出,一种坚定已经从托德的心底油然而生,自信的惊喜笼罩在他的脸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影片的结尾,他站在桌子上高呼“船长,我的船长”,身躯依旧柔弱,目光却是格外坚定。可是我依旧疑惑,校长又怎会善罢甘休,父母又怎能不失望气恼?退学的威胁,父母的逼迫依旧需要面对,是承认“错误”,还是坚持己见?基丁老师终究是离开了,还会有人像基丁那样鼓励他,挖掘他的潜力并给予他力量吗?托德那刚刚燃起的梦想与激情是不是会被残酷的现实扼杀?

尼尔死了,托德以及其他的学生并没有放弃对梦想的追求,基丁老师走了,那些学生们的脸上,写满了不甘,写满了惜别,可也许,一曲新的梦想诗篇即将奏响。纵使现实的残酷会磨平许多锋芒的棱角,可深藏于内心的心灵之光将永远不会被禁锢。一部《死亡诗社》,让我们从死亡中醒来,我们的眼里噙满热泪,我们感到无奈的悲哀,因为我们热爱这个故事,当我们的生命里有了梦想,有了自己,一切便开始不同起来。

让我们记住这位基丁老师的扮演者:罗宾•威廉姆斯。

让我们记住这部电影的导演:彼得•威尔。

《死亡诗社》观后感篇5

在《教育科研方法》的课上,我们欣赏了一部美国的片子《死亡诗社》,它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在校庆典礼上,学生们穿着一样的校服,一口同声的说着校训:传统、纪律、荣誉、卓越。学校礼堂里庄严和死气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还是从他们的眼睛里泄露了出来。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

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基丁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一群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很纯净的故事。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自以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传统。然而这传统,是来自于我们的成人社会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作为当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的浪漫主义的传统。在成人社会中,出于他们的本能,把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性格灌输于学校教育的诸种体制之中,并且,作为师长,作为父辈,他们自以为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他们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

于是,我们学习经济,学习法律,学习各种生存规则。同时,也学会屈服。在他们的现实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我们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我们变得现实,我们变得急功近利。我们也许会成为一名合乎他们设计的会计、医生、律师、政客……但是,与此同时,我们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在没有遇见基汀老师之前,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宿命;在遇见基汀老师之后,我们的自由欲望被不可遏制地扩张了。也因此,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人生所面临的,竟然是怎样的一出悲剧!

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是,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

《死亡诗社》从头到尾都让我被一层一层的激情侵袭着,但这里不是天堂,它从未离开过现实世界。我想这部电影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也许正好像一个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里重新呼唤学校教育的人文关怀。

教育题材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5篇

【第4篇】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1

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理想,是我看这部电影得出的感悟。

“crep dim,抓住今天,因为我们都会死去。”影片的开头,基廷就对他的学生说这样的话。

我们被太多的期望和压力在约束着,因此我们从来没有好好想着怎样抓住今天,只是一直在追求未来,实现别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们很多人都在妥协着。因为梦想太沉重了。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独立思考的含义,基廷站在了讲台了。因为他要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换个思维,去想问题。

影片中,基廷让内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读他的诗。安德森由于内心的恐惧,不愿意上台。基廷便让他在台上表演怎么哭喊,还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让安德森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情景很让人抓狂,却也让人释然。

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团体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观点和信仰,他让三个学生在院子里行操,以此来揭示:每个人都在妥协中与别人趋同,虽然我们是以自己的步伐在前进。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接纳的需要,但我们必须要保持自己的信仰独立,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如何的糟糕。

电影中的尼尔,一个生性外向,有自己追求的人,却无法得到家人的认可。他无法逆父亲为他未来做得计划,于是,他选择了自杀。对自由的向往值得我们用生命的换取。他是一个在期望下悲剧的缩影。

安德森与尼尔同宿舍,可他俩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点比较像的是,他们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基廷的课上,安德森终于突破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不自信,否定自己)。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长面前,公然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及第一个站在桌子上,对基廷说:“哦,船长,我的船长。”

现在我们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杀我们的个性,让我们全服于权威和标准。独立的思考变成是一件艰难和珍贵的事情。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2

今晚观看电影《死亡诗社》,引发了许多我对于应该如何教育这个问题的思考。

校长先生的保守,是家长和社会利益的代表,他们从社会的最基础的思想出发,他们的思想,在代替年青一代人的思考,他们用他们固有的经验设来年青一代的未来,是为社会创造平庸者。

基顿先生的新颖的诗学课程,让我很受感触。他用很形象的行为来表达抽象的理论,比如让学生站在桌子上,来说明换一个角度,看到的世界就会不一样;用自己的步伐走出真实的自己,在真实的基础上,需要走的与别人不同,因为用平庸的大众的眼光,看到的任何的世界都是一样的。

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死亡诗社”。“死亡诗社”是一个象征,一种理想。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诗情,让情绪自由流淌。所谓“死亡”是册许的死亡,是规整,呆板的庸常人生的死亡。这种“死亡”境地是影片的灵魂所在。影片的最终,以尼尔的自杀,基廷的被革职告终。死亡诗社消解于秩序之中。这说明基廷向传统教育制度挑战的行为是秩序所不允许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这部影片的最激情一笔在于结尾:基廷先生即将离开,tod在校长面前,跃上课桌,大叫“船长,我的船长”。在恢复的平衡之后的不平衡:死亡诗社解散了,老师离开了,但是其充满人性的自由思想已经发生作用,从最胆小到敢冒大不韪,tod的变化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表面上,人可以回到常规生活中来,但接受过自由思想点化的心灵却永远闪着特别的光泽。

做你自己,换角度思维,在这些细化的内容中,我看到了真实,也看到了不论是做任何一个超越大众思想的行为,都是会受到很多的质疑。如何在质疑中坚持自己?坚持自己的想法?是我今后值得思考的问题。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3

“传统,荣誉,纪律,优秀”。

学校里的这些教学原则束缚了学生的言行和思想。这所因严谨的教学制度和极高的升学率而得意的名校,因为一个老师的出现,一群学生的观念变了。

这位名叫kiding的英语老师让学生学会选择。因为他的存在,学生们明白了“其实自己不是无路可走,他们有很多的选择”。他们可以选择是在生活中表演,还是去做真实的自我?可以选择是浪费光阴,苟活一世,还是“卡匹迪恩”(抓紧时间),把握青春,让生命变得不同寻常?可以选择是顺从传统,还是坚持与众不同的信仰,敢于开拓新天地?可以选择是明哲保身,还是说出真话?是生存,还是毁灭?

不得不说,这个老师给了这群学生很大的启发。使他们每个人都有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

但,仅有老师的鼓励和自己的喜欢是不够的。就像nill的死,只因他得不到父亲的支持,面对他的,永远只是冷漠的眼神和无情的话语。父亲认为这是爱他,可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言行,害了一个孩子所有的前途。可怜的是,他最终还是没有明白儿子为什么自杀,而是将罪恶的根源归结在kiding老师身上,以为是kiding老师害死了自己优秀的儿子。

如果nill的父亲能够选择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nill能够选择温和一些的方式,我像事情就不会变成如此。

其实,一切的一切,都是选择。如果学生们不选择接受这个老师的新思想,不选择自我思考,那么,死亡诗社就不会复兴,他们的思想不会因此改变。

对于选择的意义,除了现在,我从未感到如此的清晰,如此的重要。

忆起以往的自己,我顿然感到脸红。

我何时做过一回真实的自我?往往我想打破常规,卸下装备时,脑海里总有一个声音在说,伪装起来,把自己伪装起来吧!摘下面具的你,大家是不会喜欢的。大家也都在装啊,为什么就要你做自己呢?人生就是一场戏,谁演得出色,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于是,我又重新戴上无脸的面具,演绎自己的生活。

是啊,知道如今,有时做一些违背传统原则做的事情,总是会被老一辈的人指责。我们总是想去迎合别人的思想。只要可以明哲保身,出卖,背叛,什么都无所谓了。戴着面具的我们活得很匆匆,我们过于在意别人的想法,在意传统的守则,以至于我们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放弃了信仰,选择人云亦云,不再敢于逆流而上。这样的我们,何时明白过,其实,我也是一个美妙的生命,我是一个个体,“我”也很重要!

但是,现在,我觉得,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时光尚短,只有好好珍惜生命,活出真实的自我,才是最精彩的人生!

那么,我想,从现在开始:

选择自己的生活,敢于挑战命运的枷锁吧!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4

今天,学校的仁爱讲台给我们介绍了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影片《死亡诗社》,在一个充满了凝重风格的学院里,一群本应是朝气蓬勃的少年在传统教育的渐染下成为了一群循规蹈矩的传统学生。但是不曾有人怀疑过它的教育模式,不曾有人有过反对的声音,直至这位反传统的教师——基丁的出现。这位老师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给他的学生带来了思想上的启迪,也给众多的人们以更多的思考与反思。

剧中最具鲜明性格的两个人——尼尔和托德:一个诚如“仲夏夜之梦”中的精灵:热情洋溢、向往自由,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与活力;他那颗充满了理想而又好奇的心是那么强烈的渴望得到理解和释放。但是,“只有在梦中,人才能真正的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那么一个鲜活而又旺盛的生命只有怀着如此的信念让自己魂归天堂才能真正成为精灵的化身。看到那一幕,我们不禁潸然泪下,心肠纠结。到底是什么夺走了可爱的尼尔那年轻而又热情的生命?人们将矛头指向了基丁老师,这个冲破了目标模式“工具理性”的藩篱,尊重并鼓励学生发展自我个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人生真谛的人!

尼尔的死令所有的人心痛、甚至愤怒;基丁老师为此而被迫离开更使人心灰意冷。就在人们以为看不到希望的火花之时,“船长,我的船长!”曾经那个胆小、懦弱而又沉默寡言、只知发奋学习的托德让人们重新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那些勇敢的站在桌子上的“托德们”眼中所闪现的希望之光。“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基丁老师向他的学生介绍这些有思想的诗歌,提倡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不仅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使他们中的一些人从“死亡中醒来”,也给我们以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对传统教育的反思。

传统的教育模式也许会因为高升学率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拥护,但是一群群鲜活而又充满生气的、本应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却在无形之中被钝化了。人不是机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都应该受到尊重和肯定。所以,在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反思,应该重新定位,把学生视为积极的活动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创造性,使他们能够自主而又有能力的行动。如基丁老师一样,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行为的引导者,而非主宰者、控制者。

尼尔被基丁老师“唤醒”,却又用自己的生命使众多的“托德”从“死亡中醒来”,这种代价太沉重了。诚如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要人们以鲜血的付出为代价。我希望,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以此为戒,从“死亡中醒来”。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5

昨天我通宵看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我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孩子们的家长都应该来好好欣赏一下《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拍的相当不错,内容积极向上,形式活泼而多样,它另我们在欣赏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它让我更加明显地意识到:不受压抑,崇尚自由,张扬个性!才是我们真正应奉行的教育体制!

carpe diem 及时享乐

花开堪折直需折,时光易逝。

今日轻绽浅笑的花朵,

明日必将凋零!

“花开堪折直需折”,于此同义的拉丁文就是及时行乐,他们的英文老师,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基廷在开学第一次见面带领大家上第一堂课时就教大家:及时行乐,孩子们让你们的人生超越凡俗!也许有些人持异议,呵呵,那些人也都是些凡夫俗子罢啦,我觉得这样来引导学生们建立他们的人生观是有道理的,正如基廷先生说的我们都是凡人。

整个观看过程中,我都一直很喜欢和钦佩基廷先生,真的。钦佩他的敢于突破,喜欢他的浪漫主义,喜欢它轻松有趣,富于创造力而且个性十足的课堂。

记得在课上,他为引导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力而这样引导大家:

“我们读诗写诗并非为技巧,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激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而且是维生的必要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尼尔的死是个悲剧,令人心痛之余不免要深思和反省她父亲对他专制而过于苛刻的教育方式-------没有自我,残酷压制,苛刻要求,过高期望。(概括下来无外乎这四点了!我想这也是导致尼尔因无法忍受而选择来自杀的原因吧。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于父亲缺少沟通和交流,不敢于反抗父亲意志而委屈自己屈服,任意听命父亲的决定。从小,我最反对的也是这一点了,谁说得对听谁的,不能因为是长辈就不论对错,而强迫孩子一切都按自己的意志来办事。这样一点空间都不给孩子,导致的结果就是使孩子从小就缺乏主见,没有自我,没有创意,缺乏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这就是这个世界,可怕,虚假,而充满欺诈。。。在故事进行到一半时我就能很准确的预料到他(基廷老师)的命运了,人性被压抑的年代传统的课堂向他这样开放式的教学是不会被真正接受的,不过令我欣慰的是,故事的结尾很令人振奋,每个人都真正作到了,最让我钦佩的是以前最胆小的安德森,他勇敢的说出真相,为被冤枉的基廷老师辩解为大家揭开真相……

这部电影于我而言,让我又一次地看清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而且唤醒了我对诗歌的热爱。。。很久了,因为种种原因把我爱的诗歌不知抛在了哪里,终于又回归拉,哈哈!

每一个爱诗的人都有难以遣散的怀念和忧伤…….

真的是这样的么?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

【第5篇】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优秀范文3篇1000字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1

今天,学校的仁爱讲台给我们介绍了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影片《死亡诗社》,在一个充满了凝重风格的学院里,一群本应是朝气蓬勃的少年在传统教育的渐染下成为了一群循规蹈矩的传统学生。但是不曾有人怀疑过它的教育模式,不曾有人有过反对的声音,直至这位反传统的教师——基丁的出现。这位老师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给他的学生带来了思想上的启迪,也给众多的人们以更多的思考与反思。

剧中最具鲜明性格的两个人——尼尔和托德:一个诚如“仲夏夜之梦”中的精灵:热情洋溢、向往自由,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与活力;他那颗充满了理想而又好奇的心是那么强烈的渴望得到理解和释放。但是,“只有在梦中,人才能真正的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那么一个鲜活而又旺盛的生命只有怀着如此的信念让自己魂归天堂才能真正成为精灵的化身。看到那一幕,我们不禁潸然泪下,心肠纠结。到底是什么夺走了可爱的尼尔那年轻而又热情的生命?人们将矛头指向了基丁老师,这个冲破了目标模式“工具理性”的藩篱,尊重并鼓励学生发展自我个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人生真谛的人!

尼尔的死令所有的人心痛、甚至愤怒;基丁老师为此而被迫离开更使人心灰意冷。就在人们以为看不到希望的火花之时,“船长,我的船长!”曾经那个胆小、懦弱而又沉默寡言、只知发奋学习的托德让人们重新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那些勇敢的站在桌子上的“托德们”眼中所闪现的希望之光。“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基丁老师向他的学生介绍这些有思想的诗歌,提倡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不仅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使他们中的一些人从“死亡中醒来”,也给我们以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对传统教育的反思。

传统的教育模式也许会因为高升学率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拥护,但是一群群鲜活而又充满生气的、本应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却在无形之中被钝化了。人不是机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都应该受到尊重和肯定。所以,在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反思,应该重新定位,把学生视为积极的活动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创造性,使他们能够自主而又有能力的行动。如基丁老师一样,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行为的引导者,而非主宰者、控制者。

尼尔被基丁老师“唤醒”,却又用自己的生命使众多的“托德”从“死亡中醒来”,这种代价太沉重了。诚如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要人们以鲜血的付出为代价。我希望,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以此为戒,从“死亡中醒来”。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2

昨天我通宵看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我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孩子们的家长都应该来好好欣赏一下《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拍的相当不错,内容积极向上,形式活泼而多样,它另我们在欣赏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它让我更加明显地意识到:不受压抑,崇尚自由,张扬个性!才是我们真正应奉行的教育体制!

carpe diem 及时享乐

花开堪折直需折,时光易逝。

今日轻绽浅笑的花朵,

明日必将凋零!

“花开堪折直需折”,于此同义的拉丁文就是及时行乐,他们的英文老师,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基廷在开学第一次见面带领大家上第一堂课时就教大家:及时行乐,孩子们让你们的人生超越凡俗!也许有些人持异议,呵呵,那些人也都是些凡夫俗子罢啦,我觉得这样来引导学生们建立他们的人生观是有道理的,正如基廷先生说的我们都是凡人。

整个观看过程中,我都一直很喜欢和钦佩基廷先生,真的。钦佩他的敢于突破,喜欢他的浪漫主义,喜欢它轻松有趣,富于创造力而且个性十足的课堂。

记得在课上,他为引导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力而这样引导大家:

“我们读诗写诗并非为技巧,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激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而且是维生的必要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尼尔的死是个悲剧,令人心痛之余不免要深思和反省她父亲对他专制而过于苛刻的教育方式-------没有自我,残酷压制,苛刻要求,过高期望。(概括下来无外乎这四点了!我想这也是导致尼尔因无法忍受而选择来自杀的原因吧。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于父亲缺少沟通和交流,不敢于反抗父亲意志而委屈自己屈服,任意听命父亲的决定。从小,我最反对的也是这一点了,谁说得对听谁的,不能因为是长辈就不论对错,而强迫孩子一切都按自己的意志来办事。这样一点空间都不给孩子,导致的结果就是使孩子从小就缺乏主见,没有自我,没有创意,缺乏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这就是这个世界,可怕,虚假,而充满欺诈。。。在故事进行到一半时我就能很准确的预料到他(基廷老师)的命运了,人性被压抑的年代传统的课堂向他这样开放式的教学是不会被真正接受的,不过令我欣慰的是,故事的结尾很令人振奋,每个人都真正作到了,最让我钦佩的是以前最胆小的安德森,他勇敢的说出真相,为被冤枉的基廷老师辩解为大家揭开真相……

这部电影于我而言,让我又一次地看清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而且唤醒了我对诗歌的热爱。。。很久了,因为种种原因把我爱的诗歌不知抛在了哪里,终于又回归拉,哈哈!

每一个爱诗的人都有难以遣散的怀念和忧伤…….

真的是这样的么?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3

看这部电影才知道,原来自己已经死去了好久,从某个不经意间被打破的清晨开始。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太过纯净的故事。我说的太过是因为它没有被商业化得很滥情,所以也成就了它票房毒药的性质。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孩们,一个对生命有独特理解的老师,还有他们生活其中的一所刻板严格的名牌中学。

影片主要讲了一群学生在基丁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 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着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回过头细细品味时,影片丰富的内涵甚至会让人分不清,究竟谁是该片的主角,基丁老师?学生?还是如铁屋般禁锢人的心灵的体制或者说是这个现实的世界?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船长?),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

在尼尔的世界里,展现的是一个人如何从别人生命阴影里走出来,看看阳光洒在自己身上的光辉,做在想要走的路。尼尔在基丁老师的课堂上被点燃寻觅生命意义的激情,重组了死亡诗社,瞒着父母参与他梦寐于求的话剧的演出,他飞扬的生命在“仲夏夜之梦”里的精灵身上光芒万丈。然而当帷幕落下,他还得回到现实,面对父亲严厉冰冷的目光。在父母梦想之间,尼尔无路可逃,终于,在一个飞雪的寒夜,他最后一次带上精灵的荆冠,踏着冰凉如水的夜色,了结了自己短暂的生命以一个自由而鲜活的生命的姿态发出他最后无言的愤懑。在他的身上既能看到一个寻梦者的浪漫和激越,也能看到背负着现实生活压力的被束缚者的无奈和呻吟。

而片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那就是托德。胆小,懦弱,发奋学习,沉默少语,看着他的时候,总觉得自己体内有某些部分和他共鸣着。在他无能平凡的外表下依然是隐藏着激情的,但他的激情总是默默流淌,直到影片的最后才有了一次无发抑制的爆发。基丁老师的走,他无能为力,甚至无奈地充当着指责人,在基丁离开教室的瞬间,他站在了课桌上,呼喊着:“船长,我的船长!”这是基丁教的方式,一种换种眼光看世界的方式。现在,这种方式成为公然嘲笑现实世界可悲束缚的武器,虽然对于这个麻木了太久的世界没有太大的杀伤力,但导演还是让我们看到在托德的带动下,班里的同学几乎都陆续地站了起来,场面有点煽情,也不是很真实,但这确实给了我们每个人继续前行的希望。基丁走了,但没有人会怀疑,青春张扬的烙印永远留在了这些刚刚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人心灵深处。

整部电影充满张力诗意和激情。其中有两个场景意象让我刻骨铭心。

一次是表现秋野上黑压压的鸟群惊飞的空镜头,从未见过这么多鸟在一瞬间飞起,其漫天之势宛如一股挣扎着奋起的力量,渴望一次不计代价不计后果的飞腾,它们扑翅的声响惊起秋野广袤的宁静,即使是短暂的,但也让这个世界听到了它们自己的声音。

还有就是黑夜里穿行于迷雾间的那几个向往自由的身影,寂寞的灵魂,向诗歌取暖,在诗歌的激情里颤栗。看不清他们的样子,只是觉得,不经意间,心随着他们奔向某个山洞,在那里倾泄所有的愤懑,在亢奋的目光里寻觅生活的力量。

一片关于诗歌的电影,当然是俯仰皆是的如诗般的妙句警言,如“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两条路在森林里分叉,我选择走的人少的那条。”

“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着。”

遥远的日子里,米兰昆德拉如是说。

而在这里,在托德稚嫩的脸颊上写着,在尼尔紫荆冠上刻着,在基丁怅然的微笑里流露着的是这样的诗句: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同样的励人自励的文字。

影片名为死亡诗社,也许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义,只有让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灵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属于心灵的那部分生命。开始真实的生,清醒的生,有意义的生!而割舍和死亡都是伴随着痛苦的,所以有了月光下走向生命终结的尼尔,有了被迫离开学校的基丁,但,痛苦的背后是新生的孕育,所以,影片让我们看到了托德,看到满教室的托德们,这就是延续和未来!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优秀范文3篇1000字

【第6篇】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感800字

死亡诗社观后感1

我们被教条、被传统压迫成一种习惯,我们死心塌地变成现实主义者。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己的追求与梦想。这不单单是《死亡诗社》里存在的,作为1989年的电影它依然能够反映我们当下的社会。我听过看过很多西方文化,我也相信美国梦,因为美国的强大世界公认,而我们所处的教育就是封闭的、守旧的的事实。从1989年就能拍出这种片子,我想现在的西方社会肯定是充满开放和梦想的。因为她们很早就找到了作为个人存在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而我们国人是什么?教育、婚姻、工作,等级观念无所不在,人们盲目追求利益和物质,而且正渐渐地成为社会基本规律,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着。

幸好,有日渐开放的书籍和电影,在新青年中传播,我们才发现自己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祖宗为面子而在按部就班。

可惜,现在的我缺乏像古诗社那般热情,也过了爱做梦的年纪,所以我在沉溺在为接下来大家都在做的事而努力,浑浑噩噩过一辈子。我也清楚地知道部分先进者的反抗是无用的,他们的贡献只是给我们年轻一代埋下了一颗种子。我不敢做激进者,所以我会在当下这个时代心中保留这份希望,继承给下一代。

o!captain!my captain!he told me, size the day,do whatever you want.及时行乐,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是我的船长,我虽然已经老去,但一辈子还很长,我还在未知的海洋探索自己的命运。

死亡诗社观后感2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荐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抽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个人觉得还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较好,通片看下来,就觉得胸口涨涨的,想要发泄,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无法说出的无奈。看到最后尼尔被他的父亲逼的自杀,看到父亲一直在说他自己的想法——哈佛、医生,他终于憋不住了,向父亲怒吼出“i must tell you what i feel!”他的父亲说“tell us what you feel!”我以为矛盾可以得此缓解,结果尼尔却父亲被告知如果是演戏的话想都别想,尼尔终于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也许从那一时刻起他就有了轻生的念头,因为他觉得活着没意思,没有价值。尼尔有如此想法也不是这一件事导致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从影片开始,尼尔的父亲勒令他退出校报社,就可以看出尼尔的无奈。最后的自杀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尔的父亲,我就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父母,他们把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一厢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认为这样走下去肯定没错。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个体,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不错,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但那只能是引导,只要他们没有往坏的方面发展,何不让他自己成长,或许他会更加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思想的宣泄,生命的价值。家长也会轻松点,与其一门心思的扑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时间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

再看看基丁老师最后被当做了替罪羊,成了牺牲者,也许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没有好下场。牺牲了基丁老师,这不是皆大欢喜吗——学校的荣誉可以保住,学校的稳定可以保住,学校的制度可以保住。于是就以退学逼迫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威胁他们让他们作伪证。他们还是孩子啊!努安达坚持不说谎,最后难逃退学命运。看到托德在校长那,在父母的旁边,他那无法申诉的眼神,他绝望了,我也绝望了。最后基丁老师终于要走了,托德终于忍不住了,他觉得必须要让老师知道真相,他们不想背叛老师,但他们无力反抗。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站到课桌上,呼唤着“oh captain, my captain!”眼泪终于忍不住了,在眼眶里直转。基丁老师最后是带着笑离开的,因为他知道,有那么一群学生已经开始自己思考了。

死亡诗社观后感3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群在威尔顿预备学院上学的学生和一位名叫john keating的老师。john keating老师提倡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鼓励学生用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让学生们喊他“oh , captain , my captain ”而不是老师,甚至让学生们把课本上的前言全都撕了。john keating老师独树一帜的教育方式,给这个学校增添了一分生气。但学校却很不喜欢他,因为威尔顿预备学院是以他凝重的风格受到当时人们的尊敬,这个学院的教育模式是完全固定的,单调且束缚了学生们的思想,因此他的教育方式被评为非正统的教育方式。

他引导着孩子们重建了“死亡诗社”,他让他们用自己一瞬间的灵感来创作诗篇,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主见,而不是一味的跟着别人做事,不经过自己的思考。他让一群胆小的孩子变得胆大开朗。

todd原来是班里最胆小的一个同学,后来因为john keating老师的鼓励,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john keating还鼓励了一个叫neil孩子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演戏,演了一场很棒的戏,而不是像原来一样做一个只听父母话而不敢做自己爱的事的男孩。但neil最终自杀了,因为他的父亲想让他上哈弗然后当一个医生,而neil自己却想做一名演员,却征求不到家人的同意。校方用开除作威胁来逼其他几个neil的同学签字,并开除了john keating老师。

我认为john keating老师唯一没有做好的就是——没有教好学生们怎样处理事情、压力,而neil就没有经受住来自他爸爸的打击,开枪自杀了。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中的john keating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告诉我:做任何事都要有激情,做事要有新意,做事不仅需要勇气还要聪明……我感谢这部电影!

死亡诗社观后感4

现在回想本学期的第一堂课,悄然走进我们视野的就是这部名为“死亡诗社”的电影,安静地看完,可是看完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为基廷老师的与众不同而充满兴趣,因为老师告诉同学们撕下教科书的一页而惊奇,看到老师带着学生们在教室外以不同的方式学习而兴奋,在看到基廷老师在课堂上对安德森的奇妙指导,即让他闭上眼睛,然后一连串的追问使安德森毫不畏惧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时,我很激动。当看到学生们重新恢复了“死亡诗社”,我很向往。当看到尼尔的死亡时,我为此深深的遗憾。

当我坐在安静的教室里,三节课的时间,一直看到了影片的结尾,忽然觉得眼眶发热,有一种想要流泪却又不是悲伤地感觉,脑海中回荡的是基廷老师的话,是最后学生们站上桌子,用认真地充满思想光华的眼神看着即将离开的基廷老师所说的那句“captain!my captain!”

我从中看到了认同,看到了坚持,看到了精神的虔诚,看到了基廷老师的教育带来的结果——教出了一些有着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有个性和追求,有正直的坚持和执着,眼中充满光芒的学生。

我对教育有了一些思考,我觉得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教育是一种传达思想的过程,是充满和创新和热情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要每个学生拥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自己的追求和信仰,坚持不懈,永远保持正直,不循规蹈矩,强调自身的独立,强调灵魂的追求。我非常喜欢基廷老师,非常喜欢看基廷老师给学生们上课的情景,和学生们对话时的气氛。

在深深的敬仰基廷老师的同时,我非常渴望自己也能遇见一位这样的老师,因为当看到安德森对发言的畏惧时,我想到了自己,自己也是从前就不能大方地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来慢慢发展,觉得面对问题自己似乎已经没有了想法,大脑和心灵同时呆滞了,我觉得这样很可怕,很悲哀。找不到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千篇一律的生活中,我——一个有生命的实体,也变得千篇一律了,这样的生命真的得不够灿烂和有意义。想到,如果也有这样一位老师,引导我找到自信,找到不顾一切表达自己的思想的那种感觉,那该有多好啊,尤其记忆深刻的就是基廷老师对安德森说的“记住你现在的感觉”。

我也明白了那样的感觉,是勇敢的自信的感觉。

死亡诗社观后感5

最初,电影的名字让我误以为它会充满死亡的气息。当我一个人安静地看完了这部电影,想起梭罗说的“死亡,是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这句话时,我才终于明白,只有让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思想和灵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属于心灵的那部分生命,开始真实的生,清醒的生,有意义的生。

基廷先生让学生们停下浮躁的脚步,去面对那一张张年代久远的发黄照片,去聆听静默的忠告,去感悟时光的短暂和生命的消亡。基廷先生用他的心血让学生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诗歌,让他们不受世俗的羁绊,为自己的梦想去奋斗。

悲剧的发生是出乎我意料的。随着那一声枪响,故事里的一幕幕在我脑海里定格:

第一节课时,基廷先生让他的学生们撕去书上对诗歌评判与赏析规定那一页,让他们喊自己“船长”。年轻的心在呼唤中得到指引和鼓舞,学生们在意气风发的青春岁月里,深深地感受到生命本真的喜悦和自由的照耀。

基廷先生带领大家去一个简陋的山洞里去寻找自己精神的家园。

尼尔慢慢拉开抽屉,拿出被白布裹着的手枪,指向自己。

陶德得知尼尔的死后在雪地疯狂地奔跑。

基廷先生被学校开除后缓缓走出教室,陶德不顾校长的阻拦,毅然站到桌子上,高声呼喊:“船长,我的船长!”

那些被基廷先生感动过的学生们都站到桌子上呼喊他们的船长。

……

基廷就像一个船长,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那种不受拘束的血性与追求深深震撼了我。他的无畏与学生们的渴望自由充满活力也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当电影在一群站在课桌上的孩子深情的注视下划了句号时,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也深深地再一次定格在我的心中。

我忽然懂得,理想是不可能对抗现实的,或许生命有时会是痛苦的,但不要忘了灵魂深处面向生的勇气和对生的渴望。

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感800字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6篇)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范例1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理想,是我看这部电影得出的感悟。“CREP DIM,抓住今天,因为我们都会死去。”影片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电影死亡诗社范文

  •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6篇)
  •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6篇)15人关注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范例1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理想,是我看这部电影得出的感悟。“CREP DIM,抓住今天,因为我们都会死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