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 观后感

牧歌观后感(5篇)

发布时间:2023-05-20 16:48:09 查看人数:58

【导语】牧歌观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5篇优秀的牧歌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牧歌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牧歌观后感

【第1篇】电视剧《大牧歌》观后感:军垦作品的新丰碑范文

军垦作品的新丰碑

电视剧《大牧歌》观后感

龙宗翥

电视连续剧《大牧歌》是著名作家韩天航继《热血兵团》《戈壁母亲》之后,又一部反映新疆兵团题材的力作。在央视8套播出后,便好评如潮。一些知名的专家对这部电视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作为一名兵团的观众,我也想谈谈对《大牧歌》的感受。

新疆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是一个以牧业为支柱产业的大牧区。《大牧歌》通过科研人员与兵团牧工克服重重困难,培养出新疆优质细毛羊的故事,反映了兵团人为发展新疆畜牧业所作出的贡献。让观众从一个鲜为人知的侧面,进一步了解到兵团屯垦戍边的业绩和兵团人的精神风貌。

电视剧中的上海大学生林凡清,为继承老师培育绵羊新品种的遗愿,舍弃大都市的优裕生活条件,离开热恋的女友许静芝,主动到艰苦的边疆从事科学研究。他的行为体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坚守承诺,勇于为边疆科技事业献身的精神。新疆得天独厚的环境,兵团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为林凡清研究培育优质细毛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殊环境不仅使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而且使他的精神境界在磨炼中得到了升华。

我认为,《大牧歌》最显著的特点是,作者在反映兵团生活,塑造兵团人形象方面,与他的《热血兵团》《戈壁母亲》相比,无论思想性艺术性都有重大的突破。这部电视剧不仅向观众再现了兵团人的精神风貌,展示了兵团人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既守纪律又重感情的品格。而且用浓墨重彩描绘了兵团人的爱情、友情和亲情。其中,反映兵团人追求爱情的情节所占比重之大,在韩天航的兵团题材作品里,前所未有。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对剧中主要人物的爱情做一些评析。

常言道:'饮食男女人之本性'.兵团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而是七情六欲具全的血肉之躯。对爱情的追求,既是人之本性,也是每个人的权利。因此,可以说《大牧歌》是一部既歌颂了兵团精神,又闪耀人性光辉的佳作。

来自上海的林凡清、许静芝、郑君,由于受大都市环境的影响,他们对爱情的追求热烈而浪漫,激情且张扬。其中,林凡清、许静芝对爱情的执着令人感叹;而他们将理想和事业看得重于爱情的高尚情操和思想境界更值得推崇。郑君愿为自己所爱的人勇于承担责任,甘愿忍受痛苦和屈辱。这种敢作敢当的行为,也充分体现了人性美好的一面。我想,凡看过《大牧歌》的人都会与我感同身受。由于爱情是一个永恒的题材,对年轻人追求爱情的激情和方式一般人不难理解,无须多言。鉴于当今的年轻人,对经历过战火洗礼的老一辈兵团人缺乏了解,我觉得有必要对剧中的两位老军垦的爱情和婚姻,做一些评析。

剧中的齐怀正,其人正如其名,是一位胸怀正义、一身正气的军人。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弹片击伤了生殖器而丧失了生育能力。为了维护男子汉的尊严,他羞于让别人知道因负伤而造成的生理缺陷,内心忍受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煎熬。但作为男人,他依然浑身充满阳刚之气。作为军人,无论是战斗、剿匪和日常工作,他时时处处都显示出军人的英勇顽强、刚毅果敢,但在处理爱情问题时,却显得力不从心。

当父母包办的未婚妻杨月亮从老家来到新疆,向齐怀正提出结婚要求时,竟使他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他本来很爱杨月亮,但考虑到自己的生理缺陷会影响月亮一生的幸福,断然拒绝了杨月亮的要求。月亮追问拒绝的原因,他却难以启齿。于是,两人之间演绎出了一场扑朔迷离的感情纠葛。面对不离不弃,穷追不舍的杨月亮,其心理矛盾和情感纠结十分复杂。他与林凡清谈心时说:'作为军人、战斗英雄,我可以扛天扛地,却扛不起这张脸、这份情……'一个铮铮铁骨、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一个极力维护人格尊严,又多情重义的男子汉屹立在我们眼前。

我认为,电视剧将齐怀正这个人物塑造得血肉丰满、性格鲜明。实力派演员成泰燊对这个人物的理解非常到位,表演也非常出色。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

剧中的另一个角色团长李国祥也别具特色。他的恋人艾洁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因曾经沧海难为水,虽然位居团长,也早已错过结婚成家的最佳年龄,却一直没有结婚。他在火车上与许静芝巧遇,因许静芝的容貌酷似艾洁而引起李国祥的关注,并将对艾洁的怀念转为对许静芝的爱慕,随后对许静芝展开了爱情攻势。由于李国祥是一团之长,如何展现他对许静芝的追求很难把握。可喜的是,电视剧对刻画这个特殊人物的分寸把握十分得当。

众所周知,对异性的追求具有排他性,这是人类的自然属性。电视剧在展现李国祥对许静芝的追求时,表现出男人特有的心态和一些自私的行为,这是人之常情。但在许静芝面前,他能自我克制,始终保持人格的尊严,不失团长的身份。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林凡清与红柳相爱,本来对他追求许静芝有利。可是,当他从周姐嘴里得知这一信息后,怒不可遏地说:'派人把这小子抓到总场来,让他马上跟静芝举行结婚典礼。静芝对他那么好,他还胡来,他对得起静芝吗?'情急之下的这种反应,足以看出其人品。当他的求婚遭到许静芝拒绝后,不是对许静芝弃而不管,更不是恼羞成怒,利用职权打击报复,而是与许静芝建立了一种兄妹关系,继续悉心关心照顾许静芝。

日久知人心,患难见真情。通过十年的交往,历经多次考验,在文革动乱时期,李国祥的善良与真诚终于突破了许静芝的心理防线,决定以身相许。朋友们要在大年三十为他俩操办喜事,为了给李国祥一个意外的惊喜,特意向他保密。大年三十,正当朋友们为许静芝布置新房,张罗婚事时,躲避迫害的林凡清在途中迷路。李国祥只身一人骑马寻找,在找到林凡清后,因暴风雪而迷路,不幸连人带马跌落山谷。

齐怀正等人将奄奄一息昏迷不醒的李国祥救回。在新婚洞房里,李国祥从昏迷中醒来后,许静芝将同意与他结婚的决定告诉了他。李国祥用微弱的声音唱起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来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歌声在逐渐微弱中消失,李国祥安详的离开了人间。

由李国祥的死,观众自然会联想到红柳的死。由于李国祥之死的直接原因是红柳造成,本来她早就觉得对许静芝亏欠太多。李国祥的死更让她陷入一种罪不容恕的自责中。她本想用离婚的方式将林凡清还给许静芝,但遭到拒绝。最后,她选择了以死来成全许静芝与林凡清。性格刚烈的红柳甘愿为许静芝的幸福而死,不但衬托出许静芝的人格魅力,也展现了红柳的性格与舍己为人的品格。

李国祥、红柳的死充分证明他们所追求的爱情是纯洁的;虽然是一种人生悲剧,但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唯其这种带有凄美色彩的结局,更能让人扼腕,更能感人至深。

电视剧《大牧歌》观后感:军垦作品的新丰碑范文

【第2篇】《远方的牧歌》电影观后感

《远方的牧歌》电影观后感1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名叫《远去的牧歌》的电影,受到了很深的感触。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深山里的哈萨克民族一家一年四季“赶场”的生活,最后在新时代的背景影响下搬出深山、幸福生活的故事。

他们的淳朴令人难忘。

记得有一段是演哈三被派去赶羊群,在妻儿的百般劝阻下,他依然去执行了任务,走前还说了一句:“派我去我就去,哪里来的那么多事!”他走的是那样毅然决然毫不回头。可当他在雪中倒下时,他那种坚韧的品质便随着寒风一起被带走了。妻子的埋怨,女儿的哭泣,乘着风,把他送去了远方……我想,这便是山谷中,哈萨克民族的与生俱来的天性吧,舍己利人,把大家共同的利益永远放在心中的第一位。

老组长的两只动物,也让我印象很深。在影片的中后部分,在老人抉择是否要离开熟悉的家园时,给出了答案。当他把老鹰放飞后,它啄完食又回到了老人的家里,之后,又回归天空,在蓝天的怀抱里翱翔。而他的马,陪伴了他一辈子,在快死时见到主人又立刻站了起来,向远处奔去。我记得老人当时说过一句话:“去吧,去寻找你的归宿吧!”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老人与马的深情,还有万物都是自由的,都应该回归本性。就像这马儿,它终是要奔去远方的,像这鹰,它终是要去飞翔天空的。一切都会回归本质的。

而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实行了“乡村振兴”的政策,鼓励牧人搬出深山。本就支持保护环境的老人,即使心怀不舍,依旧搬了出去。他明白,草原是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他爱这土地爱的深沉,但就是这样,就更应该尊重和保护这片土地,让它也回归原来的样子。

牧歌虽然远去,但那情怀与精神永远在深山中荡漾;牧人虽然离开,但这片山这片草,永远不会忘记。

《远方的牧歌》电影观后感2

天空中雄鹰一声长啸,草地上一群群的羊,还有马背上的哈萨克族牧民,这一幕幕画面让人看着多么亲切。作为一个新疆人,特别是又在阿希工作了这么久,对这些画面看着还是很熟悉的,随着电影中情节的深入,又让人觉得很震撼。羊群转场过程中的艰辛、恶劣多变的天气,道路的险峻等等,这些都是我无法想象的。

《远去的牧歌》为我们展现了哈萨克族牧民,世代四季转场游牧,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牧民的生活、思想等随着世代的变迁,产生了崭新的变化的故事。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哈萨克族牧民选择定居生活方式的越来越多,而沿用传统方式的家庭在逐渐减少。该片直观地展现了哈萨克族游牧文化、生活风俗习惯,让我们对新疆的少数民族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哈萨克族的勇敢、勤劳、善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到哈萨克族游牧生活的辛苦,让我想起我家发生的变化,记得小时候的篱笆门、住的是土房子,衣服和玩具都是哥哥穿完用完给弟弟,然后再往下传。有时为了看动画片把天线转来转去。虽然我们和哈萨克族的生活习惯不同,但是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们的生活和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谢新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新变化,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精彩,感谢改革开放,带领我们与时俱进,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远方的牧歌》电影观后感3

近日,公司组织观看了《远去的牧歌》,这是一部反映我国哈萨克民族真实生活的纪录片,演绎了改革开放以来该民族不同时期的迁转之景,影片以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因在一次转场中遭遇特大暴风雪引起的意外事故而产生怨恨与矛盾为线索,全面展现了北疆牧场春秋两季转场的宏大场面。

观看后,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我为广大牧民们的艰辛劳作、不畏艰辛与困难而震撼。阿勒泰、塔城是新疆北部的主要牧业区,我在那里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每年到转场的时间,牧民们便会赶着牛羊经过,很多时候他们还会停下了买卖、看病、走亲访友,然后继续赶路。我亲身感受着牧区的生活,也亲眼目睹着牧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与发展。从人走马驼头顶日月长途跋涉到今日摩托车放牧、汽车转场和牧民新生活定居点建设的实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哈萨克民族世世代代四季游牧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美丽富裕的新牧区建起来了,哈萨克民族正与全国、新疆各族人民一道跨步向前,走在建设美丽中国、富裕乡村,实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大道上,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远方的牧歌》电影观后感4

在《远去的牧歌》这部电影里,女人是以群像的方式出现的,因为她们所表现出的无一例外都是坚韧。

哈迪夏、沙乌列西都失去了丈夫,但她们并没有消沉下去,而是继续带领家族和羊群发展壮大下去。

哈迪夏是固执的,也是坚韧的。从丈夫为了阿吾勒的驼群死去之后,她始终不能原谅胡玛尔,甚至为此反对孙子和博然古丽的婚事。但当胡玛尔受伤时,她作为阿吾勒的接骨大夫,还是毫不犹豫、尽心尽力地出手救治了胡玛尔。

而沙乌列西在丈夫死去之后,拒绝了公公劝她改嫁的请求,抚养出了博然古丽这样一位大学生,她最大的愿望就是送博然古丽去城里接受好的教育。

博然古丽,则是一位出生在风雪牧场之中的姑娘,刚出生就被裹上襁褓在马背上继续转场了。她年幼丧父,和母亲、祖父生活在一起,但她的身上却没有丝毫软弱。相反,她是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她通过求学改变了命运,成为了大学生村官,代表了草原新一代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她还坚持了古老的爱情,嫁给了青梅竹马的小伙子,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了方向。

饰演哈迪夏的演员马尔江·巴依吐肯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是阿勒泰地区歌舞团的舞蹈演员。此前,她曾扮演《永生羊》里的乌库巴拉,这也是我国哈萨克族题材电影里的经典形象。扮演沙乌列西的丽娜·夏侃在新疆文联音乐家协会工作,拍摄这部电影时,她曾堕马受伤,最后还是坚持完成了拍摄。

想起我曾听过的那些草原故事。那些出生在转场之路上的婴儿又何止博然古丽呢?那些曾经捆绑在摇篮上随着羊群马队迁徙的孩子,早就长大成人了。而那些失去了丈夫的女人,还不是在坚韧地带领着家人继续往前吗?

《远方的牧歌》电影观后感5

熟悉牧业生活的人,经历了牧业变迁的人,一定会在观影时发出会心的笑,继而又会沉入思索之中。

吃百家饭长大的羊皮别克通过贩卖羊皮挣得了第一桶金后又开始收购山羊毛,而山羊却是对草皮最具破坏性的动物。

哈迪夏的幼子为了去城里打拼,违背了哈萨克族幼子奉养父母的传统,留下母亲和儿子,与妻子一起走了。在城市里,他没有获得成功,反而两次离婚,最后黯然回到了草原。

影片的最后,胡玛尔和哈迪夏坐在已经游人如织的草原上,买了两碗马奶子。羊皮别克当上了大老板,过去从来不会被贩卖的白色食品成了牧区常见的商品。

田园牧歌的游牧生活逐渐远去,胡玛尔和哈迪夏,以及阿吾勒的人们都搬到了整齐划一的定居点,那里有宽敞的住所、羊圈和马圈,有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还有负责牲畜贩卖流通的合作社。其实,牧人并没有离开牲畜,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而已。

《远去的牧歌》与以往的哈萨克族题材电影不一样,不仅在于它所包含的体量,还在于它的记录方式。从1995年的《哈森与加米拉》开始,20多年来,十几部哈萨克族题材的电影出现在公众视线中,其中引起较大反响的为《孤女恋》《鲜花》《永生羊》《美丽家园》。

《孤女恋》的主演是哈萨克族著名导演嘉娜·沙哈提,当时她还在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念书,年仅15岁。而《鲜花》《永生羊》《美丽家园》在新疆可算是家喻户晓。这些电影都塑造了鲜明的主人公形象,故事围绕主人公展开,反映了哈萨克族的历史文化和生存现状,具有散文诗的特质。而像《远去的牧歌》这样动用了30多万头牲畜,数十次翻越天山南北的高山草甸,跨越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宏大叙事,在哈萨克族题材电影里尚属首例。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还想特别介绍一下为拍摄此片默默付出的制片厂和演职人员。

拍摄《远去的牧歌》这部电影的天山电影制片厂,是拍摄新疆题材电影的“老资格”。自1959年成立以来,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了113部电影,有数十部影片获得国内外大奖,在电影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前的哈萨克族题材电影《鲜花》《美丽家园》,也是该厂拍摄的。

《远去的牧歌》导演阿迪夏·夏热合曼和周军,都来自天山电影制片厂。阿迪夏·夏热合曼是塔吉克族,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设计专业,毕业分配到天山电影制片厂后,参与拍摄了《鹰笛之声》《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美丽家园》等影片,具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周军则已经拍摄过《我的处女地》《阿拉尔我和你》《野马的故事》等多部新疆题材影片。

这部电影的编剧之一哈依夏·塔巴热克是哈萨克族著名作家、翻译家,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中篇小说奖、文学翻译奖和新疆首届天山文艺奖文学翻译奖与荣誉奖。生活在新疆呼图壁的她,不仅熟悉哈萨克族的生活,还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

客串演出的阿力木江·吐尔斯拜克是出生在新疆伊犁的哈萨克族演员,参与过数十部影片的拍摄,曾出演《唐布拉之恋》《情牵那拉提》等。出生于1982年的他,凭借俊朗的外表、精湛的演技深受观众喜爱。

哈萨克族著名的诗人唐加勒克曾说:

“世上路走得最多的是哈萨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人是哈萨克人,哈萨克人的历史就是在游牧中谱写的,哈萨克人的繁荣就是在迁居中诞生的,哈萨克民族用自己的双腿丈量着大地,追随着生命的绿色!”

牧歌虽然悠然远去,但搏击过风霜雨雪的哈萨克人,无疑会在下一段生命的迁徙中继续繁荣下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也许,这就是《远去的牧歌》所暗含的希冀。

《远方的牧歌》电影观后感

【第3篇】小学生《远去的牧歌》观后感500字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500字1

12月9日,伊犁公司各族员工57人在伊宁市影院统一观看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旋律影片《远去的牧歌》。影片以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展开故事,演绎了40年来草原轮回迁徙的生活、人物的情感心路历程,还原了哈萨克牧民由逐水草而居到走向定居兴牧的完整过程,以真实而美丽的场景将游牧这一即将消失的生方式艰辛而又壮美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以前没有观看过此类电影,我对哈萨克牧民生活的理解一直停留在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牛羊成群、奶茶飘香的美好印象中,虽然我工作的地方距离哈萨克牧民比较近,但是通过影片,感觉自己才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明白和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艰辛。他们因时而动,春夏秋冬,从一个草场,转到另一个草场,就像候鸟,春去秋来,居无定所。然而每一次的转场,牧民们总要携带全部家当,赶着成千上万的牲畜,浩浩荡荡,翻山越岭,一走就是半个多月,每一次转场可能就是一次生离死别的过程。影片中哈迪夏便在转场中失去了自己的至亲,但是她的悲痛没有人替她抗,擦干眼泪,她只能选择继续往前走。

胡玛尔大叔代表的是守旧者,是老一辈人,这一代人也将是牧歌的最后一代传承者。他们对草原的热爱深入骨髓,羊群便是生命,草场亦是羊的生命。所以,羊皮别克代表着新进者,他说他不信老天爷是因为老天爷不给他发工资。他给年轻牧民们带来了来自外面的东西,打破了草原的平静,为年轻牧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胡玛尔大叔和羊皮别克都不得不在赚钱和保护草原之间做出自己的取舍,但是,最终他们选择了后者。

胡玛尔大叔在离开草原之前,他的忠诚伴侣也都一一离去,马儿的老去,猎鹰的放飞,带走的是胡玛尓的魂!

终于是最后一次转场了,马背上的日子终究要结束,这是人类文明的升级。游牧文明最终要向农耕文明融合,胡玛尔大叔坚持不上车,用骑马的仪式,向漂泊告别、向过去告别、向草原告别!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会更彻底地消失在我们的眼前,但是他们的精神和文化却永远地烙印在我们心中。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500字2

今天阜冶组织活动,带领大家观看了《远去的牧歌》这部电影,影片演绎了40年来草原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人物的情感心路历程。讲述了世代逐水草而居的中国哈萨克族牧民,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定居兴牧政策引导下,在保护草原生态的时代背景下,告别过去,迈向新生活。

在影片40年的跨度中,通过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演绎草原上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存在于这种非同一般的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和情感心路历程,也聚焦了在艰难跋涉的转场游牧过程中的传奇人文故事和自然景观,动人心弦。以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结构线索,时间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跨越到今天,故事围绕新疆草原牧民胡玛尔一家人游牧生活的变革展开,全片分为“冬(1980年代中期)”“春(1990年代中期)”“夏(2000年代中期)”“秋(2010年代中期)”4篇。

电影一开始讲述了哈萨克族牧民胡玛尔爷爷和哈迪夏奶奶两家人40年的游牧生活,牧民为了自然而进行的迁徙,四季转场逐水草而居以及改革开放后生活发生崭新变化的故事。在风雪交加的转场途中,胡玛尔的儿媳妇要生了,三个骆驼围起来,毡布一搭,就这样生下了孙女博兰古丽,这一幕让我觉得牧区女性历经苦难和艰辛时表现出来的坚强为之震撼。羊皮别克转场途中突遇暴风雪让他醒悟,如果仍固执的守着传统的游牧生活,即使再努力,生活也不会有大的改变,所以他开始卖羊皮、羊毛,慢慢的从一开始有了摩托车、到开上了高档的小车,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现状。剧中哈迪夏奶奶对孙子说“牛粪生火好,我们总不能砍树吧?树砍了,鸟就不来了;鸟不来了,蝗虫就多了;蝗虫多了,草就没了;你说草没了,那羊吃什么啊?”这段话让我为牧民们爱护草原的心而感动。还有被爷爷与老鹰、马的情感所感动。通过几次转场,胡玛尔爷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部落,历经春夏秋冬,风狂雪暴中的艰难,须臾间的生离死别,舍生忘死的手足深情。这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鲜活的人物,都极其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使人难忘,使人激动不已。时代的变迁总是让老一辈的人会误解自己将是无用之人,可总是因为有前人的指引,才有后人的继往开来。

《远去的牧歌》抒写了改革开放40年来新疆哈萨克族草原牧民执行“退牧还草”政策从游牧生活走向现代文明的精神变迁史,既形象展示了游牧文明的人文内蕴和时代局限,又生动再现了哈萨克族牧民走向现代文明、努力开创美好生活的时代主旋律,具有厚重的历史品格。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500字3

天空中雄鹰一声长啸,草地上一群群的羊,还有马背上的哈萨克族牧民,这一幕幕画面让人看着多么亲切。作为一个新疆人,特别是又在阿希工作了这么久,对这些画面看着还是很熟悉的,随着电影中情节的深入,又让人觉得很震撼。羊群转场过程中的艰辛、恶劣多变的天气,道路的险峻等等,这些都是我无法想象的。

《远去的牧歌》为我们展现了哈萨克族牧民,世代四季转场游牧,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牧民的生活、思想等随着世代的变迁,产生了崭新的变化的故事。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哈萨克族牧民选择定居生活方式的越来越多,而沿用传统方式的家庭在逐渐减少。该片直观地展现了哈萨克族游牧文化、生活风俗习惯,让我们对新疆的少数民族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哈萨克族的勇敢、勤劳、善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到哈萨克族游牧生活的辛苦,让我想起我家发生的变化,记得小时候的篱笆门、住的是土房子,衣服和玩具都是哥哥穿完用完给弟弟,然后再往下传。有时为了看动画片把天线转来转去。虽然我们和哈萨克族的生活习惯不同,但是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们的生活和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谢新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新变化,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精彩,感谢改革开放,带领我们与时俱进,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500字4

近日,公司组织观看了《远去的牧歌》,这是一部反映我国哈萨克民族真实生活的纪录片,演绎了改革开放以来该民族不同时期的迁转之景,影片以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因在一次转场中遭遇特大暴风雪引起的意外事故而产生怨恨与矛盾为线索,全面展现了北疆牧场春秋两季转场的宏大场面。

观看后,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我为广大牧民们的艰辛劳作、不畏艰辛与困难而震撼。阿勒泰、塔城是新疆北部的主要牧业区,我在那里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每年到转场的时间,牧民们便会赶着牛羊经过,很多时候他们还会停下了买卖、看病、走亲访友,然后继续赶路。我亲身感受着牧区的生活,也亲眼目睹着牧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与发展。从人走马驼头顶日月长途跋涉到今日摩托车放牧、汽车转场和牧民新生活定居点建设的实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哈萨克民族世世代代四季游牧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美丽富裕的新牧区建起来了,哈萨克民族正与全国、新疆各族人民一道跨步向前,走在建设美丽中国、富裕乡村,实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大道上,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500字5

2019 年 12 月 1 日, 公司组织休假员工在哈密市友好国际影城观看《进去的牧歌》 电影, 非常欣慰本人能够参不这次观影。

在闲暇之余, 我也爱去电影院看电影, 一般都是同几个朊友, 带好爆米花和可乐,有说有笑的观看一些其他题材的电影,但这次丌同的是观看主旋律的电影,心情还是有些丌一样的激劢。 怀着好奇的心态, 早早地来到电影院。

16:00 时电影准时播放, 本以为《进去的牧歌》 是一部记录片, 但随着电影播放, 发现电影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匙党委宣传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匙新闻出版广电局、 天山电影制片厂联吅为纪念改革开放 40 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 以哈萨兊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结构线索, 围绕“冬” “春” “夏” “秋” 各以 10 年为篇章展开的哈萨兊族牧民四季转场逐水草而居以及改革开放后生活发生崭新变化的敀事。

电影以暴风雪夜开场, 牧民们在以胡玛尔为队长转场的牧道上艰难的前行,马背上胡玛尔儿媳妇突然临盆, 牧民们用最为简易的 3 匘骆驼围城产房, 迎接新生命“纳兮古丽” 的到来。 而另外一个家族的哈山在大雪封山之前, 接到胡玛尔及牧民大众的期望去后山带回正在放牧的骆驼群, 但这一去, 哈山完成的带回骆驼群的任务, 自己即没有能够回来, 留下哈迪夏及两个儿子……。 在族人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面前, 哈山及哈迪夏都知道这是一次非常危险的任务, 但哈山没有迟疑, 毅然的去执行了任务, 直至自己牺牲, 即没有辜负胡玛尔及族人的期望,带回了骆驼群, 充分的体现了哈萨兊民族人民在利益面的大义无私的精神。

随着季节的变化, 又要转场了, 但面对哈迪夏家的毡房骨架上嗷嗷待哺的小燕子及燕子窝, 胡玛尔小心翼翼地把燕子窝挪到了拴马桩上。 大人小孩离开的时候, 对燕子依依丌舍。 表现了哈萨兊族一贯追求的人不自然和谐相处和对生命的尊重。 “羊皮别兊” 带给牧民的利益诱惑, 胡玛尔深刻的认识到自然植被对草原的重要性, 一次又一次的阻挠“羊皮别兊” 的计划, 充分体现了哈萨兊老一辈前辈对“生态不环境” 的认知度。

随着时代的变迁, 主人公胡玛尔相继不他相依为伴的猎枪、 爱马、 猎鹰一一告别, 已年迈的胡玛尔有许多丌舍, 自己已深深的认识到改革开放给游牧民族带来的变化, 虽然自己对草原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也意味着哈萨兊游牧民族将会失去和告别以前四季转场、 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 但面对过去转场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和高速公路。 当过去靠骆驼背起家当和驱赶转场的羊群变为已由一辆辆汽车承载转运时,每个人都欣慰地笑了, 在此刻胡玛尔及游牧民族也迎来了新的更加美好的生活。 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给牧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简短的 90 分钟电影, 通过讲述哈萨兊游牧民族转场的敀事, 充分展现新疆冰峰雪山、 森林草原、 古村旱田、 戈壁沙漠、 胡杨草滩等独有的自然景观。 同时生劢展现了各民族间相濡以沫、 惺惺相惜,纯朴直率的民族性格,以及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淳朴民风等。 改革开放后的 40 年间, 牧民们生活发生的变化。 通过本次观影, 本人对新疆民族团结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理解。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500字

小学生《远去的牧歌》观后感500字

【第4篇】《远去的牧歌》观后感600字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名叫《远去的牧歌》的电影,受到了很深的感触。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深山里的哈萨克民族一家一年四季“赶场”的生活,最后在新时代的背景影响下搬出深山、幸福生活的故事。

他们的淳朴令人难忘。

记得有一段是演哈三被派去赶羊群,在妻儿的百般劝阻下,他依然去执行了任务,走前还说了一句:“派我去我就去,哪里来的那么多事!”他走的是那样毅然决然毫不回头。可当他在雪中倒下时,他那种坚韧的品质便随着寒风一起被带走了。妻子的埋怨,女儿的哭泣,乘着风,把他送去了远方……我想,这便是山谷中,哈萨克民族的与生俱来的天性吧,舍己利人,把大家共同的利益永远放在心中的第一位。

老组长的两只动物,也让我印象很深。在影片的中后部分,在老人抉择是否要离开熟悉的家园时,给出了答案。当他把老鹰放飞后,它啄完食又回到了老人的家里,之后,又回归天空,在蓝天的怀抱里翱翔。而他的马,陪伴了他一辈子,在快死时见到主人又立刻站了起来,向远处奔去。我记得老人当时说过一句话:“去吧,去寻找你的归宿吧!”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老人与马的深情,还有万物都是自由的,都应该回归本性。就像这马儿,它终是要奔去远方的,像这鹰,它终是要去飞翔天空的。一切都会回归本质的。

而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实行了“乡村振兴”的政策,鼓励牧人搬出深山。本就支持保护环境的老人,即使心怀不舍,依旧搬了出去。他明白,草原是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他爱这土地爱的深沉,但就是这样,就更应该尊重和保护这片土地,让它也回归原来的样子。

牧歌虽然远去,但那情怀与精神永远在深山中荡漾;牧人虽然离开,但这片山这片草,永远不会忘记。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600字

【第5篇】远去的牧歌观后感

12月9日,公司各族员工57人在伊宁市影院统一观看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旋律影片《远去的牧歌》。影片以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展开故事,演绎了40年来草原轮回迁徙的生活、人物的情感心路历程,还原了哈萨克牧民由逐水草而居到走向定居兴牧的完整过程,以真实而美丽的场景将游牧这一即将消失的`生方式艰辛而又壮美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以前没有观看过此类电影,我对哈萨克牧民生活的理解一直停留在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牛羊成群、奶茶飘香的美好印象中,虽然我工作的地方距离哈萨克牧民比较近,但是通过影片,感觉自己才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明白和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艰辛。他们因时而动,春夏秋冬,从一个草场,转到另一个草场,就像候鸟,春去秋来,居无定所。然而每一次的转场,牧民们总要携带全部家当,赶着成千上万的牲畜,浩浩荡荡,翻山越岭,一走就是半个多月,每一次转场可能就是一次生离死别的过程。影片中哈迪夏便在转场中失去了自己的至亲,但是她的悲痛没有人替她抗,擦干眼泪,她只能选择继续往前走。

胡玛尔大叔代表的是守旧者,是老一辈人,这一代人也将是牧歌的最后一代传承者。他们对草原的热爱深入骨髓,羊群便是生命,草场亦是羊的生命。所以,羊皮别克代表着新进者,他说他不信老天爷是因为老天爷不给他发工资。他给年轻牧民们带来了来自外面的东西,打破了草原的平静,为年轻牧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胡玛尔大叔和羊皮别克都不得不在赚钱和保护草原之间做出自己的取舍,但是,最终他们选择了后者。

胡玛尔大叔在离开草原之前,他的忠诚伴侣也都一一离去,马儿的老去,猎鹰的放飞,带走的是胡玛尓的魂!

终于是最后一次转场了,马背上的日子终究要结束,这是人类文明的升级。游牧文明最终要向农耕文明融合,胡玛尔大叔坚持不上车,用骑马的仪式,向漂泊告别、向过去告别、向草原告别!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会更彻底地消失在我们的眼前,但是他们的精神和文化却永远地烙印在我们心中。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

牧歌观后感(5篇)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500字112月9日,伊犁公司各族员工57人在伊宁市影院统一观看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旋律影片《远去的牧歌》。影片以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牧歌范文

  •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3篇)
  •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3篇)84人关注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500字112月9日,伊犁公司各族员工57人在伊宁市影院统一观看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旋律影片《远去的牧歌》。影片以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 ...[更多]

  • 牧歌观后感(5篇)
  • 牧歌观后感(5篇)58人关注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500字112月9日,伊犁公司各族员工57人在伊宁市影院统一观看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旋律影片《远去的牧歌》。影片以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