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三国演义读书学习心得怎么写750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每次听到这首歌,我就心潮澎湃。《三国演义》是我百看不厌的一部名著,它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惊险曲折的故事,还让我认识了不少个性鲜明的英雄。
说起赵云,也就是常山赵子龙,大家肯定很耳熟。从“单骑救主”、“截江救阿斗”足可以看出他对刘备的忠心耿耿。再加上他具有武艺高强、正义凛然的英雄本色,难怪刘备说他“浑身是胆”“乃真丈夫也”。他实在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硬汉子!
再说关羽,此人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典型的忠勇人物。因为他髯发长二尺,一副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样子,所以被人们誉为“美髯公”。他不仅是个美男子,还是刘备集团的得力干将。不管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是“千里走单骑”,都能反映出他对刘备的赤胆忠心。他真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提到刘备,在作者眼里,他是个“乱世枭雄”,但在我眼里,他只不过是个“胆小怕事”的人。虽说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中体现了他的遇事老练,工于心计,但他为了一个“义”字,不听众将的忠告,竟大动干戈,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草率伐吴,最后被陆逊用火攻破,最终蜀军全军覆没。读到这里,我真为他的这种行为感到惋惜!
谈起诸葛亮,他可谓是书中最具光彩的英雄人物。他凭借自己的绝顶聪明,成功运用了“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空城计、七星灯”等一系列妙计。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他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虽说他灭魏吞吴统一天下的雄心没有成功,但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经流芳百世。他永远是后人敬仰并崇拜的伟丈夫!
反复品读《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不但丰富了我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提高了我的个人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从书中的众多英雄身上,我懂得了“英雄”的真正含义———为人诚信、机智勇敢、胸怀天下、无私奉献。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68人觉得有帮助
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很多人想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其实是个不错的习惯。写读书心得不是照搬书里的内容,也不是单纯复述情节,而是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表达想法。比如,你可以从人物的角度出发,想想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拜的情节为什么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他们的兄弟情谊打动了你,还是觉得这种义气在现代社会很难见到?
写的时候可以先挑几个印象最深的地方,比如赤壁之战,当时周瑜和诸葛亮联手对付曹操,场面特别宏大。你可以试着分析下为什么这场战斗这么关键,是不是因为曹操兵力太多,所以双方都得动脑筋想办法。要是写到这里,就随便说说,不用太正式。
还有就是关于诸葛亮,他聪明过人,常常能料事如神。不过有时候也会有意外情况,比如街亭失守那次,明明派出去的马谡应该很靠谱的,结果还是出了岔子。这里就可以写写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是马谡太自负了,还是诸葛亮用人不当?
写心得的时候,最好能把书里的内容和现实联系起来。比如现在的企业管理,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任务。要是没写到这一步,就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写东西的时候别太拘泥于形式,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样反而可能写出有意思的东西。有时候写着写着,会发现自己对某些细节有了新的认识,这就挺好的。不过,写完后最好自己多读几遍,看看有没有不通顺的地方,比如句子太长了,一口气读不完,或者某个地方逻辑有点乱,这样读起来就费劲了。
写心得最重要的是真诚,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写出来就好。要是写得太过刻意,反而会显得不自然。比如有些人为了显得深刻,故意堆砌一些大词儿,结果反倒弄巧成拙。
【第2篇】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作文怎么写1050字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77人觉得有帮助
写作文其实挺讲究技巧的,尤其是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名著读后感。开头最好能带点自己的感受,比如读完书后心里有什么想法,是被里面的人物吸引,还是觉得故事特别精彩。写的时候得把自己当成书里的一个角色,想想如果我是诸葛亮,会怎么处理事情,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就活了。
说到写读后感,内容得有点深度,不能光写表面的东西。像《三国演义》里关羽过五关斩六将那段,不能只说他厉害,得分析下他为什么这么做,是不是有别的原因。还有就是引用原文时,别太啰嗦,挑关键部分就行。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就容易跑题,写到其他地方去了,这是需要注意的。
写的时候最好能联系现实,把书里的东西跟生活结合起来。比如说曹操的用人之道,放到现代企业里也是适用的。不过这里有个小问题,有些同学可能不太清楚怎么联系实际,这就需要多观察生活,多积累经验。不然写出来的读后感就显得空洞。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字迹工整。这虽然是个小细节,但老师看文章时,字迹好的话会给个好印象。要是字写得乱七八糟,即使内容不错,也可能影响分数。另外,写的时候别忘了检查一下有没有错别字,这个很重要,毕竟错别字多了会影响阅读体验。
有时候灵感来了,写得快了,就容易忽略一些小地方。比如标点符号,该用逗号的地方用了句号,或者句子中间突然断掉,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还有就是段落划分,每个段落最好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写,这样文章看起来才条理清晰。
【第3篇】三国演义名著个人读书心得怎么写550字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领悟。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述资料。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这天,我成功地读完了《三国演义》这一篇名着,正因自从买上了《三国演义》这一本书后,一向还没有来得及读,幸好有了这个很长的暑假,才让我读到了这麽好的书。
本篇小说主要从黄巾起义,最后到了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书中用超多篇幅描述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每次战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71人觉得有帮助
读《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名著,想写出自己的心得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有自己的理解,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想法。有些人觉得写心得得先确定一个中心思想,但我觉得不一定非要这样。可以随便翻到某一页,看看哪个情节让自己印象最深。比如我第一次读到诸葛亮草船借箭那段,就特别佩服他的聪明才智。当时就想,如果换成是我,可能早就被曹操发现了。
写的时候不用太拘泥于形式,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我有一次写到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也跟着他在战场上拼杀一样。所以我就写了些当时脑海里的画面感,还提到关羽的性格如何影响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这比单纯分析人物性格更有意思吧。
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就会跑题。记得上次写刘备三顾茅庐那段,本来想聊聊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结果不知不觉讲到了古代的礼仪文化,最后差点变成一篇历史论文了。后来想想,既然写的是心得,就该围绕自己的感受展开,没必要面面俱到。
还有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引用原文。不是说越多越好,而是要用得恰到好处。比如说描写赤壁之战的时候,如果能挑几句精彩的原文穿插其中,会让文章显得更有深度。不过有时候也会遇到记不清具体出处的情况,这时候可以大致描述一下内容,但千万别为了凑字数胡乱套用。
其实写心得最重要的是真实。如果你对某个角色特别反感,完全可以坦率地表达出来。比如我就不喜欢孙权这个人,总觉得他优柔寡断又爱耍小聪明。当然,写完后最好多检查几遍,毕竟谁也不想因为一些小错误让人笑话。像什么错别字,标点符号乱用之类的,都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4篇】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500字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体会
闲来无事,捧起一卷《三国演义》,阅读之余被描写的已经很熟悉的情节再次吸引,决定重温那一段脍炙人口的风云故事。数天之后感慨颇深,记录下来,也算是收获。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下面我最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尽在。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79人觉得有帮助
写心得体会,就拿《三国演义》来说,很多人读完就想写点东西,可真提笔就犯了难。其实这书读得多了,心里总有想法,只是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罢了。我以前写的时候,总觉得开头得引经据典,后来才明白,这种套路反而让自己束手束脚。
刚开始,我是照着别人的样子写的,什么“从人物性格到历史背景”之类的,写着写着就觉得自己像个复读机。后来慢慢摸索出一点门道,就是别管那么多规矩。比如我写的时候,会先想想哪个情节最让我印象深刻。像赤壁之战那段,我就特别佩服诸葛亮的谋略。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就跑偏了,比如本来想写周瑜,结果一不小心写成了黄盖,回头一看才发现不对劲。
写心得体会,专业术语用得太多反而显得生硬。像《三国演义》这种书,里面的人物关系复杂得很,写的时候得学会抓重点。我习惯先列个提纲,但有时候写着写着就把提纲给忘了,只能顺着感觉往下写。写的时候,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这样文章就不会太枯燥。比如看到关羽忠义无双,就会想到身边那些讲诚信的朋友,自然而然就能写出点感触来。
写东西的时候,情绪很重要。如果自己都不感动,读者怎么会喜欢?记得有一次写到刘备三顾茅庐,我自己都快哭出来了,那股子真诚劲儿,一下子就感染到了文字里。当然,写得太投入也有风险,有时候会忘记检查错别字。有一次我写“张飞”写成了“张飞”,还好朋友提醒了一下。
写心得体会不是为了炫耀文采,而是为了让别人看到你的理解。所以,多用些朴实的话,少用些华丽的辞藻。不过话说回来,写东西的时候,难免会有疏漏。有时候一段话写得特别顺,回头看看却发现逻辑有点乱,这时候就得忍痛删改。要是舍不得删,文章就会显得松散,读起来就没那么舒服了。
写心得体会,其实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刚开始写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没什么头绪,但写得多了,自然就有感觉了。就像练书法一样,刚开始临摹别人的字帖,后来慢慢找到自己的风格。写心得体会也是这样,别刚开始就想着完美,慢慢来,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第5篇】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800字左右怎么写4150字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800字左右1
世界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确,看书能带给我们许多好处。它能让我们开拓视野,让我们丰富感情,让我们增长知识等等。在我看过的书中,《三国演义》印象最深,它里面的故事《火烧连营》更是让我深有感触,得到人生的启示。
《火烧连营》主要讲了在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刘备因为东吴杀死了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心生悲愤,于是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进攻东吴。但由于扎营不当和气候问题,被东吴的军师陆逊用火攻,导致蜀国的军队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
读了《火烧连营》,我深有感触,不禁为刘备感到惋惜。七十五万大军,为了一口没争到的气而命丧黄泉,多悲惨啊!本来,蜀国粮食充足、兵多将广、实力强大,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猛将,完全有能力统一天下。但由于刘皇叔的冲动,让怒气冲昏了头,不听手下的劝告,气冲冲地去攻打东吴,结果把更多兄弟的性命都赔了上去。征战沙场多年的.刘皇叔居然被一介书生打败,而且输得那么惨,这对刘皇叔来说是多大的耻辱啊!自从那一仗后,蜀国便因小失大,不但没能报到仇,而且开始走向下坡路,成了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多可惜啊!刘皇叔的冲动导致了他的蜀国败北!
读了《火烧连营》,我又不禁想到了自己,自己不也有过因小失大的事情吗?
记得小时候,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李力。有一天,下课后,我和李力各自拿出了自己制作的小木船来玩。在玩的时候,李力不小心撞了我一下,我手中的小木船立刻飞了出去,裂开两半。我顿时火冒三丈,不听李力的解释,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摔在地上,变成两半。李力看后,愤怒地对我说:“我以后没你这个朋友!”说完便跑出了教室。我也怒气冲冲地走了。打那以后,我们便没有再说过话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十分后悔,后悔自己当初冲动用事,因小失大;后悔自己因为一个小木船而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后悔自己因为一次吵闹而失去了一段珍贵的友谊。
读了《火烧连营》,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不要因小失大,冲动用事,要能屈能伸,否则,你将失去更多更多。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800字左右2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800字左右3
三分天下,天下由来久分必合,久合必分,这是茫茫宇宙间的定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不如计算,这谁占有这些优势,谁胜算的几率就高。曹魏占天时,孙吴占地利和人和,刘蜀占人和和计算,也许是各自割据争斗的最大资本了。
写书的人,往往是在特定的时期写下历史的,这本三国传也不例外,也就是最初的三国志,国人都能朗朗上口情节内容,四大名作之一的历史故事妇孺皆知,也是很有历史参考价值,休闲娱乐价值,而其中的故事内容有移花接木之嫌,偏刘憎曹更是作者所在时期的局限,现今社会也可以给三国人物一个公正的评论,不能跟着作者的故事情节起起伏伏谁是谁非,而歪曲了真正历史的真相。 天下三分,写书的人是跟着当时的东汉后期动荡不安社会渐趋混乱,而基于刘室最高的皇帝无能为力之天下将打乱,恰好有位皇帝的叔叔刘皇叔收拾残局,先有黄巢的黄巾军起义四起,北方袁术袁绍势力强大,后曹操率军收服北方,。再南方长江下游的东吴孙坚孙权也是有军事实力的, 这是曹操统一中原的绊脚石,欲扫平之而后快,然西蜀国刘皇叔军事势力较小,地盘也小,所幸有诸葛先生辅助,摇扇抚琴神机妙算人人皆知。联盟东吴同抗曹魏,引出了很多的故事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其实这就是移花接木的张冠李戴随时可见,区区50多年间的三国纷争孰是孰非,是非颠倒不计其数。其中缘由各位从各途径探索方知结果。
本人观点是,曹操是英雄。历来在人们的台戏,说书,鼔词中他是奸雄即英雄,手下大将最多,军事实力最强,而刘备只会吃败仗的无能领导者,哭是他的强项,是他的专利,但也能哭出个悲情来,现实中人们可以理解他,诸葛我不想说多,想必大家都知道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老是用计谋就是狡诈的表现,难过现实中有很多人奉他为偶像,何况草船借箭的人是孙权,这是写书的给他贴金。关羽是忠心耿耿的一员大将,张飞桃园三结义是排名最后,有勇无谋的。孙权大有武功,周瑜才智可比诸葛,但写书说他气量狭小,给气死的,这也是偏见。
武功最好的是认贼作父的吕布,他是整个人物里人品最差的大将,最见利忘义。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800字左右4
《三国演义》,那淋漓尽致的情节、拍案叫绝地计谋,还是余音绕梁,丰富的句子、富有表达性的好词佳句,都深深在我脑子里扎了根。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但是在这些人物中最喜欢的还是诸葛亮. 被称为是儒家伦理型的理想人物,他的“才“.“学“.“识“都注入了“仁政“的道德内容,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关羽,他也是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啊。
还有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的精品小说。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而且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它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它留给我们青少年,乃至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学习三国演义,我们就应该学习古代人的长处,借鉴他们的做法,更好的完善自己,做一个对现代社会有用的人。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800字左右5
相信大家都认识诸葛亮吧,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人,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他是为刘备出谋划策的军师。他料事如神,在每回故事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相信大家都迫不及待了吧。现在,我们便可以怀着神圣而崇高的心情翻开这本历史悠远的书了。
刚翻开书,便看见开头那神圣的'名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也肯定了我看这本书的心态。《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以自己机智的思想,把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容许更多夸张、虚构、无中生有,化不可能为可能,几乎可以说是使作者得到解放,从必然王国走到自由王国。
大家肯定还记得《草船借箭》的故事吧。对,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秘计黄盖受刑”。
周瑜欲害诸葛亮,故意让诸葛亮在三日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算定三日后有大雾,乘草船带鲁肃前去曹营水寨,曹操下令放箭,十万支箭全部射在了草船上。黄盖为了周瑜火攻之计成功,决定用苦肉计骗过曹营细作,然后前去诈降。
这一回我看了有好多次,可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觉,每次看都记忆犹新,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使我感受深刻:周瑜是那样的小心眼,是那样嫉妒诸葛亮;而诸葛亮却那样的镇定自若,神机妙算,面对周瑜的刁难,他只是机智的面对,连鲁肃也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才干和正直。这也正是我喜欢诸葛亮的原因,这也正是我以诸葛亮为榜样的原因,了解了诸葛亮,也使我真正体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深刻的含义。
在赤壁决战中,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这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画面,使我感受深刻,三个国家的战争,各队军马奋力抗战,排山倒海,势不可当。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惊心动魄的世界,这是一个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看完这本书,我感受深刻,并想告诉还没有看这本书的人,请你一定要一丝不苟的去看,故事中的情节连绵起伏,并用心去细细品味。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800字左右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71人觉得有帮助
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我刚开始觉得挺难进入状态的,因为书里人物太多,名字又复杂。不过慢慢看下来,就觉得特别有意思了。书里的故事讲得挺生动,尤其是那些打仗的情节,看得人热血沸腾。比如赤壁之战那段,周瑜和诸葛亮联手对付曹操,那场面简直太精彩了。我觉得写这类历史小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写清楚,这样才能让读者记得住。
说到写心得,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个是感受最深的情节,像我刚才提到的赤壁之战,就让我印象深刻。还有就是对主要人物的看法,像刘备仁德,关羽忠义,张飞直爽,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会发现自己记错了某些细节,比如把某个事件发生的时间搞混了,这种时候就得回头查查原著,别急着下结论。
书中有很多关于谋略的内容,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像司马懿那种老谋深算的角色,他的计策常常让人防不胜防。我觉得写心得时,也可以结合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这样更容易引起共鸣。比如,遇到困难时,是不是也能像诸葛亮那样冷静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写心得的时候,最好能多看看别人的见解,这样可以拓宽思路。不过有时候会发现,别人的观点和自己想的不太一样,这很正常。关键是要有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一味地跟着别人走。比如有人认为关羽太过骄傲自大,但我个人觉得他的傲气更多是因为自信,而且他对自己兄弟的忠诚值得敬佩。
读完一本书,如果能写出点东西来,也是一种收获。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可能会跑题,这是需要注意的。比如本来想写关于刘备的故事,结果越写越偏到赵云身上去了,这就不太好。所以写之前最好有个大致的框架,心里有个数,这样就不会偏离主题太远。
【第6篇】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体会300字怎么写750字
【第1篇】
今年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古代历史演义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罗贯中在吸取前代丰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和创作,写出了这部“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小说。
《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描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史。故事起自汉末黄巾起义,止于西晋统一,其间共九十六年。
读了这本书后,我的感触很深。《三国演义》问世后,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如“桃园三结义”所体现的“忠义”被后世纷纷效仿。它的文学影响也是巨大的,开创了长篇历史演义的先河。另外,它里面的许多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动人的故事也被众多文人和民间艺人用于在创作,为后世的文学和艺术提供了养料。
今天,《三国演义》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一席,也被译成多种文字畅销许多国家,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第2篇】
大家也许都听过也都看过一本名叫《三国演义》的书,这本书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知道。
说起《三国演义》,大家都很自然地想到身怀大志、仁义之至的刘皇叔刘备,还有智谋超群、神机妙算的卧龙诸葛孔明;想到英武不凡、忠心耿耿的、义重如山的关云长关羽;想起艺高勇猛、正气凛然、坚不可摧的草莽张飞;想起假仁假义、老奸巨猾、居心不良的曹操,忘恩负义的孙权……
《三国演义》一共一百二十八回,回回引人入胜。无论是“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等无不叫读者拍手叫好。
古人在没有任何先进仪器的情况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再瞧瞧我们呢?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里,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浩瀚的图书,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学习呢?
我愿为国为民尽全力,为振兴中华而学习。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21人觉得有帮助
写读书心得其实挺讲究技巧的,特别是像《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书目。有些人觉得写心得就是抄书里的内容,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心得得有自己的东西,不能光是复述故事。
刚开始,得挑几个印象深刻的情节,像什么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桥段。但不能只是描述,得加入自己的理解。比如,刘备为什么非要去请诸葛亮出山?是因为他真的需要人才,还是单纯想拉拢人心?这个可以从人物性格出发去分析。
书中的人物关系也值得琢磨。关羽、张飞和刘备的感情确实深厚,但为什么关羽最后还是被东吴给杀了?是不是他们之间也有矛盾?这些问题要是能想明白,写出来肯定有深度。
不过,写的时候别太死板,可以结合点历史背景。比如曹操为什么能在乱世崛起,这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要是只盯着小说看,可能理解不到那么透彻。
写心得的时候,字数限制也是个问题。三百字的话,就得精炼。不能啰嗦地把每个章节都讲一遍,重点突出就行。要是觉得没话说了,可以想想那些经典台词,像“既生瑜何生亮”之类的,从这些话入手也能写出点新意来。
写完之后最好自己多读几遍,看看有没有不通顺的地方。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写成“刘备知道关羽死了心里很难过”,这种句子看着就有点怪怪的。不过只要不影响理解,稍微有点小问题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第7篇】个人三国演义读书心得怎么写2800字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当我读了它之后,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也明白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要数号称“武圣”的关羽了。关羽,字云长,三国中一位比较出名的武将,五虎上将之首,曾在沙场上建立过无数的功绩:曾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少功绩。但是,最令人敬佩的却是他那种讲义气的精神,无论谁帮助过他,他一定会回报。记得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大败而归,被吴国的军队逼进了华容道,眼看就要被擒,这时候,正把守华容道的关羽因为念在曹操旧日曾有恩于自己,所以放了他走,结果差点被斩首。
由此可看出关羽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是啊,长这么大,帮助过我的人数也数不清,可我记住了吗?回报了吗?
我敬佩关羽那种讲义气的精神,更喜欢刘备那种渴贤求才为君之道。刘备,不能说是一个枭雄,只能说是一个明主,他能成为三国鼎立的一份子是因为他有一颗爱贤的心,要是他没有这一份心,恐怕就不会得到诸葛亮这个大贤人的帮助了,也不可能当皇上了,最多只能在家喝喝茶,织织帽罢了。可以说,刘备的天下几乎全都是诸葛亮打来的,而诸葛亮为什么甘心情愿为他打天下呢?那是出于对刘备的爱贤的心的感激。让我爱不释手。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2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着《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3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4
这个假期,我又把《三国演义》看了一遍,因为我太喜欢看了!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着之一,是一部历史性的长篇小说。作者是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他所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时期吴、蜀、魏三国之间的斗争和兴亡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十分精彩,其中有我最喜欢的几个故事:过五关,斩六将、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华容道、三顾茅庐、桃园结义……
书中刻画了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它描写的主要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这些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周瑜的“胸怀狭窄、忌才好胜”,诸葛亮的“料敌如神、指挥若定”、刘备为“复兴汉室,复兴天下”而战、关羽“威风凛凛,智勇双全”、赵云“赤胆忠心,骁勇善战”……但我最喜欢的两个英雄是诸葛亮和赵云。
诸葛亮是一个忠臣,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非常善于用计:“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和“空城计”……赵云对刘备也十分忠心,骁勇善战,在“单骑救阿斗”中,赵云自己一个人杀了魏国好几个猛将,为自己和小阿斗开出了一条血路,最后他们都回到刘备身边了。
读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还要刻苦学习,立志做一个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11人觉得有帮助
读《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小说,很多人想写点心得,这其实挺有意思的。写心得不是照搬书里的内容,而是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说。比如关羽温酒斩华雄那段,有人就写得特别热血,但也有朋友觉得这个情节有点夸张。我刚开始写的时候,就直接把书上的内容复述一遍,后来才发现这样不对。真正的心得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哪怕是对某个情节的不同看法。
还有就是细节部分,有时候会因为疏忽写得不太清楚。比如描写诸葛亮草船借箭那段,我就没太注意交代背景,结果朋友看了半天才明白我在说什么。后来我特意补充了一下,说当时曹操大军压境,东吴很紧张之类的,这样大家就更容易理解了。
写心得的时候,我觉得用词也很重要。像形容刘备的仁德,有些人会用“高尚”“伟大”这样的词,但我更喜欢用“仁爱”。毕竟刘备给人的感觉是真心关心百姓,这个词更能体现他的性格特点。不过有时候也会犯点小错误,比如有一次写到赵云救阿斗的时候,我把“枪法如神”写成了“枪法神如”,回头一看才发现,好在不是特别显眼的那种。
其实写心得最重要的是真实感受,不用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就像张飞脾气暴躁,但也有人觉得他直爽可爱。你可以试着从这个角度去写,说不定能写出新意来。记得我第一次写的时候,为了显得有深度,故意堆砌了一些复杂的句子,结果反而显得啰嗦又不好读。后来改成了大白话,反而更有味道。
小编友情提醒:
写心得时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比如诸葛亮的谋略,有时候我们处理事情也可以借鉴一下他的思路。当然,写的时候不要说得太绝对,毕竟现实和小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我有一次就差点把小说里的计谋直接套用到工作中,还好同事提醒我说这只是虚构的故事,不能全信。
【第8篇】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600字
《三国演义》是明代作者罗贯中写的。主要写东汉后期,十常侍乱政,又逢黄巾之乱,诸侯并起,逐分为三国:蜀、吴、魏。后魏丞相司马炎夺位,灭了蜀、吴国。
在《三国演义》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赤壁之战的两个人物,一个是黄盖,一个是关羽。
黄盖以国家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巧使苦肉计,被打得皮开肉绽,还深入敌境,诈降,使火烧赤壁圆满成功。
关羽在华容道布下天网,逃窜的曹操正遇着他。曹操求关羽放他们一马。关羽想起他原来在曹操军中的待遇多高,而自己却斩了曹操六员守将,曹操都没有怪罪他。虽然现在放他们有损国家的利益,但觉得自己不能忘恩负义,于是就放了他们。
我看到这儿,就不由自主地想起生活中地一些事。有一次,熊老师布置作业,我很快就马马虎虎地完成了。做完后就东看看,西玩玩,只顾自己开心,打扰别的同学。我看了黄盖的故事以后,就觉得我这样做得不对,应以大局为重,不能为了自己玩而打扰别人。我一定会改正这个毛病。
虽然关羽不以国家为重,私放敌人是不对的。但他不忘恩负义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一年级时经常找别人借笔,别人都借我,可别人找我借时,我理也不理。结果忘恩负义没有好下场,我当时没有同学和我做游戏了。我十分着急,最后还是借笔给别人,别人才和我玩的。我看了关羽的故事后,就更深刻地了解到,别人帮助了你,你一定要回报别人。
我喜欢《三国演义》,它不但拥有丰富的情节,还能从中明白众多道理。它真是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书!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61人觉得有帮助
读《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书籍,写心得体会时得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人会纠结从哪里下手,其实可以从人物入手。像曹操,他是个复杂角色,既聪明又有野心,读的时候能感受到他的多面性。写心得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他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比如说他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是不是让人觉得他也有弱点。
还有诸葛亮,他的智慧让人佩服。写心得时可以聊聊他如何运筹帷幄,又有哪些策略让人叹服。不过有时候写的时候容易把重点搞混,比如把诸葛亮的某个计谋记错了,写成另一个,这可能是因为记忆有点模糊。但没关系,只要表达出对他的敬佩就好。
写心得还可以关注情节发展。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很经典,写的时候可以分析下为什么刘备这么坚持,这对他后来建立蜀汉有多重要。不过写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思路不清,导致描述有些混乱,但这都是正常现象。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书里还有很多战争场面,写心得时可以挑一场你喜欢的战役,说说它是如何展开的,哪些细节让你觉得特别精彩。当然了,有时候写的时候会因为对历史背景了解不多,导致对某些情节的理解偏差,但这不影响整体的心得。
写心得的时候不用太拘泥于形式,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比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那段,可以谈谈关羽的性格特点,也可以聊聊这段故事背后的意义。写的时候可能会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结果写得有点啰嗦,不过只要能表达清楚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