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英语翻译心得体会怎么写650字
获悉全球俄语笔译文学翻译大赛的相关讯息后,我就决定要参加这次比赛,对于广大的俄语学子来说,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展现自己的机会。
____年三月份我满怀激动地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文学翻译之旅,首先通读全文,排查生词,再根据文章上下文从我的脑子里搜刮合适的词句来表达原作者的意思。在这期间要考虑到中俄文化差异,熟语谚语中俄采用的不同形象等问题。原来我一直不喜欢读翻译文学,因为总是觉得怪异,文字,表达通过翻译后变得不那么行云流水。自己翻译了之后才知道翻译的苦!
大概四月份我完成了我的初稿,我恬不知耻地以为自己翻译得还不错,于是甚至都没有校对重读就发给了敬爱的华老师,当时华老师正在西伯利亚学习进修,百忙之中抽空帮我修改了译文,委婉地质疑了我的中文水平并要求我仔细斟酌后修改译文,我经过两个星期的修改后,又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我再一次把译文发给了华老师,华老师再一次对我的中文水平表示担忧。于是至今我也没敢把译文发给华老师,而是向我在俄罗斯的阅读老师伊琳娜寻求帮助,老师非常认真热心地帮助了我,她用俄语给我解释了文章的风格和主旨,大晚上的还在帮我操心我的翻译,如果不是这两个老师,我觉得我不会在这一次翻译中了解到翻译的艰辛,不论何种翻译都需要大量的准备,不能浮躁,要静下心去体会,尝试和作者建立起思想的桥梁。
不论最后结果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很开心能有这两位负责、博学、专业能力强的老师的帮助,我觉得我收获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并且开始享受翻译的过程,这些比拿奖还要让我满心欢喜!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25人觉得有帮助
写英语翻译的心得体会其实挺有感触的,特别是当你开始接触一些专业性强的材料时。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只要单词记得牢,语法不出错就万事大吉了。后来才发现,这远远不够。翻译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原文的意思,还得琢磨怎么把它说得地道。比如,有时候直译出来的东西很别扭,这时候就需要调整一下表达方式,让它听起来像是母语者说出来的。
有一次我接了个合同文件的活儿,那些条款写得特别拗口,有些词甚至没见过。我当时就有点慌,怕翻不好。后来我就上网查资料,找类似例子,慢慢拼凑出一个比较满意的版本。虽然最后交稿的时候觉得还可以更好,但至少没出什么大岔子。从那以后,我明白了积累的重要性,遇到不懂的术语,就得赶紧记下来,下次说不定就用上了。
翻译的时候,有时会遇到文化差异的问题。比如某个词在中文里有特定含义,但在英文里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这就需要根据上下文灵活处理了。有时候为了保持原意,可能会牺牲一点流畅性;有时候为了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又得稍微改变一下措辞。这两种情况都得权衡好,不能一味追求完美,毕竟翻译是个妥协的艺术。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多读多练。平时没事的时候可以看看双语文本,对照着研究一下别人是怎么处理难点的。比如电影字幕,小说,新闻报道之类的都可以拿来当练习素材。不过有时候看多了也会有点困惑,因为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风格,有时候会觉得这个译得好,那个也不赖,到底该学谁?这确实挺纠结的。
有时候灵感来了,就会想尝试一些新方法。比如最近我在试着用思维导图整理翻译思路,把每个段落的关键点都列出来,这样看起来条理清晰些。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就忘了初衷,偏离主题了,回头一看才发现好多地方绕远路。这种情况发生得多了,也就知道该怎么控制自己的思路了。
【第2篇】英语翻译实习心得怎么写1500字
此次翻译实习中,我主要负责翻译的是小说ifonlytonight里面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四页内容。通过这次的翻译实习,我领会到了两点,一是融会贯通的重要性,二是合作的重要性。首先,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有是该活动的结果,它是融理论、技能、艺术于一体的语言实践活动。然而翻译是一项非常艰苦和细致的工作,要做好翻译要求个人的素质非常高,作好专业资料的翻译,需要有外语、母语和专业方面的雄厚的功底,还要有缜密的思维习惯,当然,这是我们这些接触翻译不久的同学来说难度挺大的,但是我们仍能从中收获颇丰。翻译质量有两个基本标准:第一个标准是符合原文的本来意思,就是要忠实原文,既不能随意增加原文中没有的意思,不能添枝加叶,也不能缺斤短两,随意删减,既要透过字面意思揭示出作者的本意,又要避免东拉西扯,脱离正题。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第二个标准是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也就是所谓的“达”,句子要通顺流畅,不能生造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所谓的文笔。应保证任何业内人士都能够看懂,不能象有的人翻出来后连自己都看不懂。在此次翻译实习中我们也是领悟到了这点的重要性,大家翻译完后集中在一起,大家互相阅读,找出翻译不通顺或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再一起研究、讨论,最终完成整片文章的翻译。
一、翻译中遇见的错误
1、脱离上下文,理解错误
在汉译英的时候,由于对篇章内容的整体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脱离上下文,把这些句子孤立成单个部分来看,导致所翻译的句子与原文所表达的意思有很大的差别。
2、逐字翻译
翻译时,通过谷歌或者百度在线查阅一些不懂的字词翻译,把汉语对应的英语词汇搬出来,而没有用英语将原文的真意确实、生动地表达出来。
3、受制于原文词序及原文词量,译句呆板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句子成分以及词序的排列经常是不同的,如果要翻译成比较流畅合乎汉语表达规范的句子,需要把句子在前后次序上加以调整,有些句子则需要增词或减词以符合文章的原意。
4、文化背景知识缺乏
翻译家王佐良说过“翻译的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翻译作为语际交流,不仅仅是表层语言的转换过程,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背景有高度的敏感性,应认识到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相辅相成的固有关系,留心积累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否则译出来的句子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二、基本解决方法:
1、理解
理解是翻译的第一步,如果没有理解原文,那么翻译出来的句子再漂亮也是徒劳的。理解大致可分为对语言现象、逻辑关系、原文所涉及的事物等几个方面的理解。可以通过对上下文句子的理解,把句子中的一些生词、词组、惯用法具体含义的选择缩小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不同境地的转折连词或者是语序的位置都要考虑怎样放置才是适当的位置。
2、进行句法结构分析
先对句子的语法成分和句子结构进行分析,进行这种分析尤其是对那些比较长的句子是非常适合的,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边看译文边翻译,译到一半译不下去的现象。英语句子受严谨的主谓框架结构和严谨的时态、语态等曲折变化,以及复杂的从属结构和丰富的非谓语及介词短语等表达手段的影响,可以变得非常繁复,盘根错节,句中有句,形成多层次的“葡萄式结构”,而汉语多散句、紧缩句、流水句或并列的复句,形成层次不多的“竹节式结构”。因此,汉译英时常常要打破汉语的“竹节式结构”,化为英语繁复的“葡萄式结构”,这在句子内部的顺序上就需要做一些调整,否则会造成译文的不通顺或晦涩难懂。
这次翻译实习的另一重大收获是我们培养的团队意识。在不懂如何翻译某句话或者段落时,或者与自己的队友互相讨论,或者通过翻译相关书籍,或者借助网络使翻译变得通顺。总之,这次实习受益匪浅。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21人觉得有帮助
做英语翻译实习的时候,刚开始真有点摸不着头脑。那些专业术语看着挺唬人的,什么“verbatim translation”,“contextual adaptation”之类的,没点基础真是头大。我那时候就靠多看例句,慢慢琢磨,这方法还行,至少能应付日常的活儿了。
记得刚开始接任务的时候,手忙脚乱的,一个单词翻了半天,还老是担心译得不对劲。后来才发现,其实不用那么紧张,翻译不是一锤子买卖,反复改几次就能找到感觉。有一次接到个合同文件,里面一堆法律术语,当时急得不行,后来静下心来,先把简单的部分搞定,再去啃那些难啃的骨头,结果效率高了不少。
翻译,有时候还真得靠直觉。比如说某个词该用主动还是被动,有时候凭感觉选就对了。当然,这不是说完全不讲究方法,得结合上下文。我有次翻译一段关于环保的文章,有个地方纠结了很久,最后还是回过头去看了整段的意思,才决定怎么处理那个动词。
跟同事交流也很重要。他们经验丰富,有时候指点一下就能少走好多弯路。有一次遇到个特别拗口的句子,自己折腾了半天也没理顺,问了同事一句,人家三言两语就点明白了,顿时觉得豁然开朗。
不过,翻译的时候偶尔也会遇到卡壳的情况,尤其是碰到文化差异大的内容。比如有些俚语什么的,翻译出来可能就不通顺了。这种时候就得想办法变通,不能死板地照搬原文。记得有一次翻译一段美国口语对话,里面的俏皮话很难把握,最后改成比较贴合我们这边表达习惯的说法,效果居然还不错。
时间管理也很关键。实习期间任务量大,有时候好几个项目压在一起,就得合理分配时间,不然容易顾此失彼。我记得有一次因为拖拉,好几个项目都赶在截止日期前才完成,搞得特别狼狈。从那以后我就学会提前规划,先把紧急的任务处理好,剩下的再慢慢消化。
翻译这份工作还挺锻炼人的,不仅提升语言能力,还能学到不少专业知识。而且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认可,那种成就感是无法替代的。
【第3篇】英语翻译学习心得体会精选怎么写6000字
英语翻译学习心得体会一:
英语翻译学习应该重在平时积累,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以下《英语翻译学习心得体会》由心得体会栏目为您精心提供,欢迎大家浏览。
我很荣幸的进入了一家外企,成了一名翻译,虽然我是学的英语专业,但是翻译却给我带了不少的困难,所以我还要不停的学习新的知识不断的充实自己。
说到技能,翻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笔译是锻炼一个人语言功底很好的方法,同时也是做好口译的重要基础。从口译的角度说,如果语言文字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接下来我认为表达和思维就至关重要。
练表达,一个好的方法就是视译。同事给了我一些材料,这些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材料,因此可以使得练习变得很有效率。在拿到材料以后应该调整好状态,想象自己就在翻译的现场,给自己造成一定的压力。看到材料中的中文后,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有哪些词或句说得不通顺或者结构不好,就可以记在笔记本上,之后可以向他人请教或者自己进行查找。通过反复的训练,在表达方面便有可能取得较为明显的进步。
练思维,在英译中时,听力是基础,首先作为译员,自己必须明白对方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了这个前提,接下来便是思考如何用精练的句子传达出来,这对思维有着很高的要求。单单只是听懂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口译译员是一座沟通的桥梁,所以译员的表达应该是工整的,让受众能够非常顺畅地理解对方的意思甚至是精髓。所以中文的功底在这时就显得至关重要。语言是不同的,但又是相通的。因此,两种语言不应该有所偏颇。
但是不论是表达抑或是思维,翻译最需要的勤学苦练,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地提高。在我看来,这是成为一名好翻译,一名不会落伍的翻译的最重要的前提。在翻译处这几个月以来,我的另一个很深的体会便是处里的同事时时刻刻都在学习新的知识,新的说法,新的词汇,我觉得正是这种精神让他们成为优秀的翻译,我想作为新入部的公务员,更应该时刻谨记学习的重要性,不断地向前看。
还有,作为翻译,语言只是一个重要地前提,而博学则可以为翻译工作提供坚实的知识理论的保证。在进行翻译工作的过程中,一定会接触到各个领域,如果不去进行查找学习,那么在翻译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只翻出了表面,而没有把其中真正的内涵传达到。有时更有甚者,会闹出一些不应该有的笑话。所以在平时多涉猎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是对翻译工作的一种知识储备。因此可以说,一个好的译员应该是一个博学的人。
英语翻译的学习需要广泛的知识储备,所以平时的积累的也是很重要的,这就是我个人学习英语翻译的一些体会,当然我还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就是这份翻译的工作,所以我一定会努力完成我的工作。
英语翻译学习心得体会二:
我从正式开始学习翻译到现在,不过两年时间。作为一个年轻的翻译爱好者,我对翻译这门让人时而绝望时而又充满希望的艺术,有着自己最真实的经历与感悟。在此想借本文与所有翻译新手共勉。
关于英汉互译的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各种派别观点层出不穷,让后来者眼花缭乱,却又无从选择。其实从英译汉的角度来说,究其本质,过程无非就两个步骤:1、准确理解英文原文;2、用地道的中文表达原文的含义。
如何准确理解英文原文
我们先来谈谈第一个步骤,如何准确理解英文原文——这一点说白了就是考验译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说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或词组,译者尚且能够通过查阅字典的方式解决的话,那么英语中繁复多样的句式往往就不是一本字典可以打发的了。尤其在阅读文学性较强的英语作品时,作者行云流水般的笔触通常都是借助丰富多变的句型来表现的。这些英语作品与我们日常教科书本中选取的文章相比,往往来得更为艰深难懂。怎么办?惟一的办法就是从头做起:
1、确保自己在学校中或是培训班上接触到的一切阅读材料都能够完全透彻地理解。
千万不要小瞧学校老师为你选择的阅读教材,或许它们所触及的话题不是非常新鲜前卫,或许它们涵盖的内容与你的兴趣爱好相悖。但是,它们却能在不经意间为你打下阅读基础的坚实栋梁。
2、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一些英语课外读物来扩充自己的阅读量。
对具体英语读物的选择其实还是有些讲究的。比如,有些学生对文学类作品很感兴趣,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一开始就该选择那些厚得像砖块一样的原版名著来阅读,因为这样做无异于“自杀”。究其原因,仅其中的生词就足以使阅读者信心全无。那么,那些有中英文对照的版本是否能称为上佳之选呢?答案依然为否。因为这极易激发读者的惰性,尤其对阅读量有限的读者来说更是如此。
对此我的建议是,选择那些名著的缩写本,并且是配有详细注释的版本。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往往很难定位陌生的词组或表达。比如说有这样一句话:Hes__dthatIwaswayoutofthatgirl’sleague.初次见到这个表达的人可能以为只要查到league的中文意思问题就解决了,他们无法立刻意识到,AbeoutofB’sleague是一个完整的词组表达式,其含义是:A君配不上B君;而句中的way一词,也不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道路”或者“方式、方法”的意思,而应解释为“远远地”或是“过于”。所以,全句的正确理解应为:他说我压根儿就配不上那个女孩子。如果读者选择读物的时候能够找到有类似这样配以注释的版本,阅读起来就既不会因为生词过多而灰心,同时又能够逐渐培养定位词组的语感了。
3、将新鲜或新学的词组记录在笔记本上,并连同该词组出现的句子一起写下,以供随时重温。
有时候,仅写下词组对我们的记忆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挑战,因为我们可能很快就会忘记其含义。即使当初在一旁写下了中文意思,时间一长就会忘记应如何使用它了。这时如果为该词组提供背景环境,不但能够加深我们对它的记忆,也可以为日后模仿成句提供现成例子。
对英语原文的准确理解是英译汉的第一步。形象说来,这一步就像是“踩点”,一定要踩得准、踩得到位,只有这样才能为下一步转换成中文打好基础。
如何使行文变得“地道”
英译汉的第二步是用地道的中文表达原文的含义。这对译者的中文功底是一个十足的考验。这里的“地道”指的是,译文不会让人感觉到有英语原文的痕迹,就好像它原来就是一篇中文作品一样。
很多时候,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没有问题,但是要将这粗糙、原始、零碎的理解升华为通顺、精致、具整体性的另一种语言,并用符合该语言习惯用法的表达转述出来,往往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尤其当原文是以精确简约著称的英语,而目标语言是惯于华美繁复的汉语时,我们往往就得花费更多的工夫去打磨译文,才能弥合两种语言之间的沟壑。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出这种“地道”的翻译呢?
再拿前文提到过的一个句子为例:Hes__dthatIwaswayoutofthatgirl’sleague.句中way一词若单独解释,则可以理解为“过于”或“远远地”等含义,但是如果直接放置到句中,其译文则成为:他说我过于配不上那个女孩子;他说我远远配不上那个女孩子;与我们给出的译文“他说我压根儿就配不上那个女孩子”相比,“过于”和“远远”显然都不如“压根儿”来得地道,虽然从本质上讲,这三个词的含义都很相近。你一定想问:我怎么就想不到“压根儿”这个词呢?那是因为你没有成功进行角色的变换。
什么叫做角色的变换?
当我们做到上文所讲的第一步“准确理解英文原文的含义”后,我们的思维会在不经意间嵌入英文语言的模式。这时,只有成功脱离该模式,进入换位思考的状态,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激活自身的汉语表达能力。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将原文的含义提取出来,暂存在大脑中,想想作为一个中国人,他会怎样来表达这层意思;或者回想自己有没有亲历过类似的情况,自己当时又是如何表达的呢?如此这般,较为地道的用语就能信手拈来了。
又如这么一个句子:Butthesameadvantagewouldapplytoallspecies,andyetwealonecomposesymphoniesandcrosswordpuzzles,carvestoneintostatues,maptimeandspace.原文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若跳不出英语的思维模式、不考虑中文惯用表达、逐字翻译,其结果就是:但是同样的优势将会出现在所有的物种身上,然而惟独我们谱写出交响曲和字谜游戏,将石头刻成雕像,划分时间和空间。
这样的翻译不能说有错,但是中文的美感全无。翻译界前辈总结的“信达雅”是以信达为基础,以雅为目标的三步翻译标准,其中最难把握的也就是这第三步“雅”的境界。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个句子的各个部分。
首先要注意的词是第一个分句中的would,这个词可不是随便用的,它除了在过去将来时中会出现以外,还会出现在虚拟语气里。在此我们可大致判断,第一个分句其实是一个省略虚拟句式,即省略的非真实条件句,而被省略的部分就是该非真实条件复合句中的条件部分,而我们看到的只是结果部分。所以有必要将条件部分还原为:如果自然界中所有的物种都拥有发现美的能力,那么它们都将在进化过程中称霸一方。
第二个小分句andyetwealonecomposesymphoniesandcrosswordpuzzles,carvestoneintostatues,maptimeandspace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可不少:
(1)整个句子的结构:andyetwealone如同一个统领的标志,后面的compose,carve,map分别是其下的三个并列动宾词组。如何翻译此类句子?
在这里我们可以采用类似数学中合并同类项的做法——将andyetwealone先提取出来总述,然后将后面的三个动宾词组作为分述,译文为:然而,惟独人类在演变中独占鳌头:我们谱写交响曲
(2)动词compose后面跟的两个宾语symphonies和crosswordpuzzles该如何处理?虽然原文里只用了一个动词,但是在中文里面却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动词能够同时搭配交响曲和字谜游戏,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应将一个compose拆分为两个中文动词,与两个宾语分别搭配,译文为:我们谱写交响曲,创造字谜游戏;
(3)那么carvestoneintostatues,maptimeandspace这两个动宾结构又该如何处理呢?在这里可以延续前面的主语“我们”:我们谱写交响曲,创造字谜游戏,刻石头成雕像,划分时间空间,但是,这样的译本就看似平淡,没有层次感。如果我们根据意群对该分句进行二度划分,就能把划分符放在carve之前,将后两个动宾词组合为一组,与前文分开。同时,采用主宾对换的方式使得句式结构富于变换,即不再使用“我们”作为动宾结构的主语,而是让原本处于宾语地位的stone和timeandspace翻身作主人,这一切变换措施只需要借助一个小小的地点状语即可实现:在我们的手中,顽石诞生为雕像,时空归依为坐标。全句翻译如下:如果自然界中所有的物种都拥有发现美的能力,那么它们都将在进化过程中称霸一方。然而,惟独人类在演变中独占鳌头:我们谱写交响曲,创造字谜游戏;在我们的手中,顽石诞生为雕像,时空归依为坐标。这样一来,整句中的小结构里又透出工整对仗之意,大结构上又十分富有层次感,也不失变化;读来全无英文的痕迹,而又忠于原文,这才是令人颇为满意的好译文。
综上所述,翻译两部曲中的第二步是“成品”的关键所在。译者在此既要有跳出原文束缚的能力,又不能一蹦三丈远——完全脱离原文内容实质、凭空创造;也就是说,译者还得有将译文“靠”回原文的本领。翻译之路如此漫漫,大家还需不断“上下而求索”,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够在此给大家“抛砖引玉”。
英语翻译学习心得体会三: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即将结束《英汉翻译教程》的学习。通过学习,我又掌握了一门新的英语学习技能,也初步了解了英汉翻译的基本要求与要领。简而言之,就是获益匪浅。
英汉翻译是一门建立在综合能力基础之上的学科,囊括了全方位的知识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不管是对个人能力以及日常积累都有较高的要求。前我一直有一种误区:认为只要掌握大量的词汇,翻译起来就会很容易,认为翻译只不过是把大量的词汇拼接连接在一起。可是当我真正接触到这门课程时惊觉自己原来的思维是有多么的狭隘。当翻译一句话时,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组合。勉强组合在一块时不是错误百出,就是很Chinglish.
首先,英汉翻译应遵循“忠实,通顺”的标准。所谓忠实,就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由于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一句英文在欧美人看起来顺理成章,而在我们中国人看起来就会极其别扭。我们就会在翻译过程中不自觉的用上自己的思维,因而改变了原文的意思破坏了原文的风格。通顺就是指原文语言必须通俗易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通顺,避免死译,硬译,符合规范。把原文的内容适当的表达出来,既不能改变扭曲,也不能增加或删减。如“Heisseriouslyill”.就译为:“他病得很厉害”。有人为了追求汉语的“漂亮”译为“他苟延残喘”,这就得不偿失了。
其次,翻译分为三个阶段:理解,表达,和校核。准确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注意上下文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在翻译时采取直译或者意译两种方式。有时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使用。主要取决与具体的情景。校核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不可忽视。即在翻译时要经过反复的推敲,已到达最好效果的翻译。
翻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做好的事。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必须注重积累有关英译汉方面的知识以及基本方法。了解基本英汉语言对比(词法和句法)。通过对比,掌握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以及所对应的意思,在翻译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的运用。避免造成错用,误用,闹出笑话。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很多英语单词已经不再紧紧局限于其原有的意思,更有了扩展。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扩充自己的积累。同时,我还学习掌握了英译汉时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如: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以及词义的转义等等。还有关于各种不同句型的不同翻译方式。如定语从句,被动语态,状语从句等等,这些在书本上都有系统的介绍。我们在日常练习的时候也要避免为了做题而做题,要在过程中学会理解,应用这些方法。
我还体会到理解和翻译并不是一回事,几个人的理解相同,翻译成的文字风格可以是不同的。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可以直译的就直译,只要把词序调整一下,保证通顺,不致引起误解就好。如果不能直译,可凭借各种翻译技巧,在不偏离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对句子的结构作一些变动。方法也好,技巧也好,都是为忠实、通顺地再现原作这个目的服务的,其功效自不待言,但并非万应灵药。任何方法在应用中都有其限度,过犹不及。如果一味死搬教条,盲目遵照翻译的规则,过分依赖这些翻译的技巧,最终只会落得个邯郸学步的结果。优秀的翻译者会在在实践中经常数法并用,因人因文而异,并无一定之规,主要靠自己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才能最终达到得心应手、曲尽其妙的境界。
经过学习,我确实获得了不少的进步以及在本学期的翻译学习中,我们获得了翻译专业应具备的一项技能,也对下学期的汉英翻译学习有了初步的计划和想法,以后学起来的时候亦不会无从下手。我相信我在今后的翻译道路更加宽阔平坦,我会再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技巧,是这些宝贵经验成为翻译学习的宝贵财富,力争做一名合格的英语人。
我也知道只是经过这学期的学习,我还有很多缺失以及不足的对地方。像中西文化这方面我就做的不是很好,经常在翻译时会弄不清具体的背景知识而做出错误的译文。翻译的时候也会出现措辞不当的现象。我还需要继续的加深关于这方面的知识。翻译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但是也不是高不可攀。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颗积极学习进取的心,无论何时何地不能失去对翻译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有勇气克服它。翻译本就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积累,应运的过程。我有信心在未来的学习中会越走越远,越做越好!!!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35人觉得有帮助
英语翻译的学习其实挺复杂的,刚开始我总觉得自己看懂了原文的意思,结果一动手翻译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特别是碰到一些专业术语的时候,真的让人头疼。有一次接到一个关于医学领域的稿件,里面提到“hypertension”,我第一反应就是“高血压”,可后来仔细查了一下资料才发现,它更准确的说法是“原发性高血压”。当时就觉得特别尴尬,心想要是客户懂行的话,估计会以为我什么都不懂。
后来慢慢摸索出来一点门道,翻译这事不能光靠直觉,得下功夫研究才行。比如,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我记得有次翻译一篇法律文件,“compl__nt”这个词,如果放在民事案件里,可能是“起诉书”,但如果是日常交流里,又可能只是“抱怨”的意思。所以每次接任务前,我都得先搞清楚背景,不然很容易翻错。
有时候看别人的文章会觉得挺简单的,自己动手的时候却怎么也写不好。像是那个“on the other hand”这个短语,看上去很常见,但我发现直接照搬过来有时候会显得特别别扭。有一次翻译一篇商务信函,本来想用“另一方面”,但总觉得语气太生硬,最后改成“相比之下”才觉得合适。现在想想,翻译讲究的就是灵活变通,不能死板地套用词典上的释义。
翻译过程中最难熬的就是遇到那些拗口的长句了。有时候一句话能拖好几行,主谓宾补全都搅和在一起,看得人眼花缭乱。记得有一次翻译一篇科技报告,里面有一句话简直像绕口令一样:“the technology that is use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should be compatible with the existing infrastructure and ensure the security of data transmission at the same time.”我当时琢磨了好半天才理清思路,先把“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拎出来,再把后面的两个并列状语拆开,总算勉强译出来了。
不过翻译这份工作最大的乐趣就在于不断学习新东西。每次完成一个任务,都会学到不少新鲜的知识点。比如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我发现很多经典名著里的表达方式都很有意思。像《傲慢与偏见》里有一句“i cannot fix on the hour, for i have been in some agitation ever since i heard the news”,这句话翻译成中文就得好好斟酌一下,既要传达出人物的情绪波动,又要保持语言的优美流畅。这种挑战让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其实翻译这件事说到底还是个实践活儿,理论学再多也不如多动手练练。我有个朋友专门建了个文档,把平时遇到的难点都记录下来,隔段时间拿出来复习一遍,效果挺不错的。我也试着这么干过,但有时候写着写着就忘了初衷,最后也没坚持多久。不过我觉得这种方法值得借鉴,毕竟翻译这行,贵在积累。
说起来,翻译也是个需要耐心的工作。有时候为了一个词,能翻半天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词。有一次翻译一份合同,里面的“indemnity clause”让我纠结了好几天,查了好多资料才找到比较贴合的译法——“赔偿条款”。后来才发现,原来这个概念在国内的法律条文中也有类似表述,只不过平时没太留意罢了。这也提醒我,翻译的时候不仅要依赖工具书,还得结合实际情况去理解。
【第4篇】英语翻译实践工作心得怎么写4750字
专业英语文献终于翻译完了,总共花费了我若干了午休时间和一下午的时间,总的来说收获还是很大的。作为英语弱势群体的我来说,能坚持翻译完这将近3000字的英文已经不错了,下面我将具体来讲讲翻译过程中的感受。
首先对于英语有了一个不一样的认识,以前觉得学英语特别难,看到大段大段的英语更是头痛,而专业英语就更不用说了因为不仅有复杂句式、语法,还有大量的专业词汇。对于这次专业英语文献翻译也是硬着头皮上的,刚开始时翻译特别艰难,句式看不太懂,然后专业词汇很多,于是只好一个一个去查,所以刚开始时翻译的特别慢,这样坚持下来到了第二段以后时,发现还是那几个专业词汇,偶尔出现一个新的,虽然语法、复杂句式还是有,可还是能发现其中的规律,于是慢慢的坚持下来,速度也上来了,也没那么抗拒了,把那种长难句翻译出来也发现,哦,其实也就那样,并不是说难,而是没掌握其中的规律。
接下来我想谈谈自己翻译过程中用到的一些方法、技巧以及遇到的一些问题。说到方法,首先要谢谢这门课程还有我们的老师,所有的翻译方法课堂上都讲到了,包括直译法、意译法、增译法、减译法、重组法等。或许在翻译中你没意识到用了什么方法,就翻译过去了,其实就是说虽然英语很菜,但还是有一些基础的。等回去标注翻译方法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用了这种翻译方法。虽然说方法都会了,专业词汇也能查到,但是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即使每个单词都认识,句式也做了调整,可是翻译出来就能感觉跟原文还是有很大差异,你不能很准确的表达出原文作者的意思。还有就是翻译过程中对于一些专业名词翻译还不是很到位,比如“劫金”,这是矿物加工的专业词汇,在词典中无法找到英文对应的单词,因此很多学者写论文时直接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来表示,但翻译过程中我们就应该翻译成“劫金”,如果也翻译成一句话或短语就失去了论文原有的味道。
再来说说我们翻译应达到的一个要求,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翻译要达到“信、达、雅”,“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而对于初学翻译的我们来说我觉得就是先做到了“信、达”,简单说尊重原文作者的意思,不歪曲,然后翻译过来不生涩,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最后等自己有翻译经验后再去追求“雅”。
最后感谢专业英语科技翻译这门课程和我们的老师,让自己对于专业英语的阅读、翻译有了一个开始!
英语翻译实践工作心得2
翻译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必考课程。英汉翻译包括英译汉和汉译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该熟悉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能将中等难度的英语文章译成汉语,内容准确,文字流畅;能将比较简易的汉语文章译成英语,用词得当,语法平稳。本课程与英语专业其他课程相辅相成。它作为一门实践课,有赖于英语专业其他课程为应考者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应考者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初步达到阅读英文原著的水平,并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因而具备从事英汉翻译的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翻译实践和语言对比研究,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但在翻译时,往往因受原文的影响,而容易忽略在译文中体现原有的特点。这也就是本课程的难学之处。但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各自特点,并能在翻译实践中恰当地加以运用,定会提高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和翻译水平。
课程实践目的及过程
为了将课堂上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10级翻译3班在王静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德胜工业园区的百瑞源枸杞养生馆和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学习。
在参观之前,王老师要求同学们查找关于枸杞的相关资料,基本上了解了枸杞的种植技术、生产流程、营养价值等知识。
宁夏枸杞产业在宁夏省外也有不少公司,而且,百瑞源是宁夏唯一一个进驻____年上海世博会的企业,这不仅提升了宁夏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让更多国内外朋友了解了宁夏枸杞的与众不同,同时也为百瑞源走出中国,迈向国际舞台提供了良机。
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品尝了味美色鲜的枸杞、其他枸杞制品和,可谓是大饱了口福。但同学们并未忘记此行的目的,大家一边参观,一边了解相关的知识,对于枸杞的营养价值和种类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不少汉英翻译的错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想进入全球市场,对外宣传和对外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企业品牌的跨文化交流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这让同学们不禁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担忧。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对此比较敏感,于是,大家纷纷把有错误的地方拍下来,准备参观结束后再进行更正。
回校后,王老师把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负责一部分企业的宣传资料,然后让同学们查找翻译的错误并改正。我们组分到的任务比较少,但是,在我们仔
细读过之后发现了不少错误,而且有些还是由于英汉表达习惯的不同导致的比较明显的错误。虽然字数不多,却涉及不少商贸以及新闻语体。我们小组成员认真思考,经过讨论后把我们最后的翻译结果交给了王老师。
课程实践的收获
通过这次的翻译实践,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英语相关方面的知识还远远不足,也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及语境英语句型的重要性。我对翻译充满了热爱,怀着这份热爱,我要跟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今后,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到翻译知识中去,争取在翻译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翻译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要做到精益求精,专业性非常强,而且要与时俱进,这让我知道了仅有翻译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平时大量的艰苦练习,不断积累,才能在翻译中获得巨大收获。而且,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只凭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人员,就要抓好每一个机会,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不断强化自己的翻译技能,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因此,非常感谢王老师给我们这次实践的机会,也希望今后学校能多提供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得到锻炼,早日成为合格的翻译人员。
英语翻译实践工作心得3
作为一位毕业生,我在政府部门从事翻译工作已有三个月了。通过这段时间的思考,我对翻译工作有了一些体会。
最初时,翻译只是我在学校中的一门课程,而现如今它已经是我的职业了。因此首先我应该一如既往地,甚至应该更加热爱这份工作。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它,才有可能在专业上不断进步。
说到技能,翻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笔译是锻炼一个人语言功底很好的方法,同时也是做好口译的重要基础。从口译的角度说,如果语言文字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接下来我认为表达和思维就至关重要。
练表达,一个好的方法就是视译。同事给了我一些材料,这些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材料,因此可以使得练习变得很有效率。在拿到材料以后应该调整好状态,想象自己就在翻译的现场,给自己造成一定的压力。看到材料中的中文后,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有哪些词或句说得不通顺或者结构不好,就可以记在笔记本上,之后可以向他人请教或者自己进行查找。通过反复的训练,在表达方面便有可能取得较为明显的进步。
练思维,在英译中时,听力是基础,首先作为译员,自己必须明白对方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了这个前提,接下来便是思考如何用精练的句子传达出来,这对思维有着很高的要求。单单只是听懂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口译译员是一座沟通的桥梁,所以译员的表达应该是工整的,让受众能够非常顺畅地理解对方的意思甚至是精髓。所以中文的功底在这时就显得至关重要。语言是不同的,但又是相通的。因此,两种语言不应该有所偏颇。
但是不论是表达抑或是思维,翻译最需要的勤学苦练,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地提高。在我看来,这是成为一名好翻译,一名不会落伍的翻译的最重要的前提。这几个月以来,我的另一个很深的体会便是我的同事时时刻刻都在学习新的知识,新的说法,新的词汇,我觉得正是这种精神让他们成为优秀的翻译,我更应该时刻谨记学习的重要性,不断地向前看。
还有,作为翻译,语言只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而博学则可以为翻译工作提供坚实的知识理论的保证。在进行翻译工作的过程中,一定会接触到各个领域,如果不去进行查找学习,那么在翻译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只翻出了表面,而没有把其中真正的内涵传达到。有时更有甚者,会闹出一些不应该有的笑话。所以在平时多涉猎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是对翻译工作的一种知识储备。因此可以说,一个好的译员应该是一个博学的人。
英语翻译实践工作心得4
获悉全球俄语笔译文学翻译大赛的相关讯息后,我就决定要参加这次比赛,对于广大的俄语学子来说,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展现自己的机会。
____年三月份我满怀激动地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文学翻译之旅,首先通读全文,排查生词,再根据文章上下文从我的脑子里搜刮合适的词句来表达原作者的意思。在这期间要考虑到中俄文化差异,熟语谚语中俄采用的不同形象等问题。原来我一直不喜欢读翻译文学,因为总是觉得怪异,文字,表达通过翻译后变得不那么行云流水。自己翻译了之后才知道翻译的苦!
大概四月份我完成了我的初稿,我恬不知耻地以为自己翻译得还不错,于是甚至都没有校对重读就发给了敬爱的华老师,当时华老师正在西伯利亚学习进修,百忙之中抽空帮我修改了译文,委婉地质疑了我的中文水平并要求我仔细斟酌后修改译文,我经过两个星期的修改后,又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我再一次把译文发给了华老师,华老师再一次对我的中文水平表示担忧。于是至今我也没敢把译文发给华老师,而是向我在俄罗斯的阅读老师伊琳娜寻求帮助,老师非常认真热心地帮助了我,她用俄语给我解释了文章的风格和主旨,大晚上的还在帮我操心我的翻译,如果不是这两个老师,我觉得我不会在这一次翻译中了解到翻译的艰辛,不论何种翻译都需要大量的准备,不能浮躁,要静下心去体会,尝试和作者建立起思想的桥梁。
不论最后结果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很开心能有这两位负责、博学、专业能力强的老师的帮助,我觉得我收获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并且开始享受翻译的过程,这些比拿奖还要让我满心欢喜!
英语翻译实践工作心得5
每当朋友知道我在广外高翻翻译专业的时候,他们一般会接着问:“你是翻译什么语言的?”可见,挺多人对广外高翻还是不太了解的。所以首先呢,要跟大家明确一些高翻学院的信息—广外高翻学院本科只有一个专业:翻译专业,但不是各种语言的翻译,是英语和中文。
对于高翻学院另一个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填报志愿。在高考后那本厚厚的报考指南的书里,广外有两项专业很让人混淆——“翻译”跟“英语(高级翻译)”。因而经常有想报高级翻译学院的同学填错了志愿。这里让我来解释一下:
“英语(高级翻译)”是英文学院的英语专业,高级翻译方向;
“翻译”才是高级翻译学院的翻译专业。
所以想报高翻学院的同学们记住了,填的是“翻译”。
那么,这两个专业有什么区别呢?这样来说吧,英文学院的英语(高级翻译方向)的学生毕业拿的是英文文学学位,高翻学院的学生毕业拿的是翻译文学学位。也就是说,前者的专业是英语,翻译是方向,而后者的专业是翻译。
正如一位学姐说的“专业选得好,天天过得像高考”,翻译专业的学生日子过得并不轻松。一方面,翻译是需要不断练习,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才能见成效的;另一方面,翻译要求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较宽的知识面,这使得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学习语言,去了解尽可能多的知识。我自身对翻译专业的感觉是:前途是光明,道路是相当艰辛的。也因高翻学院是各种学霸出没之地,学习氛围是相当不错的。当然,竞争也是存在的。
高翻学院最特殊的一点,就是研本一家亲。在高翻这样一个小学院里,本科生跟研究生交流接触的机会相当多。研究生跟本科生一起参加各类体育、学术比赛,一起办迎新晚会。很多人都说高翻学院的迎新晚会是最温馨的。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62人觉得有帮助
英语翻译实践工作心得怎么写
翻译这活儿不是光靠书本上的东西就能干好的,得真刀真枪地干过几回才行。我刚入行的时候,总觉得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翻成另一种语言,后来才发现这里面水深着呢。最开始接项目的时候,遇到个专业术语什么的就傻眼了,查半天词典才搞明白,结果交稿的时候还是被挑出不少毛病。
有时候翻译一篇文章,看起来简单,但实际动手才发现里面藏着不少坑。比如说有个单词,字典上解释得很清楚,但放到具体语境里头就变了味儿。我就记得有一次翻译一份法律文件,里面有个词,字面意思是“同意”,可是在那个句子里,它其实带有一种默认的意思,要是照字面翻,肯定不行。后来请教了老手才知道,这种词得结合上下文才能翻得准。
翻译的时候不能光盯着原文看,得琢磨读者的感受。有一次我翻译一篇科普文章,觉得自己的译文挺通顺的,可同事看了说太学术化了,读者可能看不懂。后来改了几版,才让大家都满意。这就提醒我们,翻译不是单向的,得考虑到目标读者的需求。
有时候翻译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比如有一次客户突然要求缩短译文长度,还得保持原意,这下子就麻烦了。为了压缩字数,我把一些啰嗦的表达都删掉了,结果客户又觉得某些地方信息不够完整,又让我补回来。来回折腾了好几轮才搞定。
翻译的时候心态也很重要。有时候熬夜赶工,看着一堆没翻完的稿子,心里特别烦躁,这时候就容易出错。有一次因为赶时间,一个简单的句子翻错了好几处,后来被领导发现了,虽然没说什么,但我自己心里挺愧疚的。以后再忙我也尽量让自己冷静下来,先把思路理清楚再动手。
翻译这个行业没有捷径,多练多琢磨才是正道。每次完成一个项目,我都习惯回头看看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有时候觉得自己翻得不错,回头一看却发现还有提升空间。所以我觉得,翻译心得,其实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
翻译实践工作心得其实也没什么固定套路,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写。如果只是抄别人的,那写出来的东西就没什么价值。就像我刚开始写心得的时候,总是模仿别人的样子,后来发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既不真实也不实用。现在我都是把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办法写进去,这样才更有说服力。
写心得的时候,最好能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这样能让文章更有说服力。比如上次翻译合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特别棘手的条款,花了我好几天才搞定。把这个过程详细写出来,读者就能学到一些应对复杂问题的方法。当然,写的时候也不能太啰嗦,得抓住重点,不然人家看半天也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
有时候写心得会遇到瓶颈,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时候不妨先列个提纲,把想写的内容大致排个顺序。不过千万不能像流水账一样,得有点深度。比如,可以分析一下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然后谈谈自己是怎么克服的。这样的文章才会让人觉得有干货。
翻译工作心得,最重要的是真诚。如果只是敷衍了事,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没人愿意看。所以平时就得留心观察,多积累素材。比如翻译时遇到的好用的工具、技巧,或者跟同行交流时学到的新方法,都可以写进去。这些东西虽然不起眼,但对同行来说可能是宝贵的参考。
【第5篇】英语翻译实习心得体会怎么写1600字
英语翻译实习心得体会
一.实习目的
1.通过本次实习使我能够从理论回到实践,更好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初步的知识,使我能够亲身感受到由一个学生转变到一个职业商务英语笔译工作者的过程。
二.实习内容
____年6月中下旬开始在本校内为期2个星期左右的商务英语笔译的实习,起初我对笔译还不是太了解,选择笔译是基于我对笔译工作的特别爱好。商务英语笔译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精力的工作,它是以商务方面的资料为依据,要求翻译者对其进行全面,准确,快速的翻译,语言要表达准确,意思清晰。由于商务英语笔译的翻译材料大部分都是非文学的,例如合同,客户资料,商业等专业性文件,所以它的要求就更为严格,苛刻,同时又必须符合“信,达,雅”的原则,难度相当的大,其中要用到大量的专业术语,范围不仅仅包括我们平时上课时所认识的,更多的需要我们通过各种可行的渠道去查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时要严谨,不能给读者以错觉。
这次实习主要针对商务合同的翻译进行重点突破,花了整整几天的时间才磕磕绊绊的翻译一个合同,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突出了自己眼高手低的缺点,平时课堂上老师讲的用的寥寥无几,更多的是靠自己查资料来获取准确的信息。其中有些既晦涩又在网上很难查的一般都给不了,这些都给刚开始翻译的我造成了各种各样的阻碍,往往会遇到原文看不懂或者觉得语法别扭不对的情况,这时候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毅力,需要坚持,对商务合同中的一些专业术语进行重点突破,查阅各种资料,在网上搜索各种专业术语,一点一滴的翻译,练得多了,慢慢就变的更加熟悉了,速度和质量慢慢的'有所改善,当然和真正意义的笔译质量还是有相当的差距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商务英语笔译也同样如此,它需要通过大量的网上资料和翻译软件来进行协助翻译,因此在掌握商务英语基础的同时,电脑成为了我们读取翻译资料的利器。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很多相当一部分的专业需要我们通过电脑来进行翻译,来完成,基于此我们也有必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电脑知识和电脑软件,例如word文档等等,看来要作为一名合格的笔译工作者,电脑知识也是其必要的一个方面。
在实习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翻译质量不合格的问题,这些对我们初步介入笔译领域的初学者是司空见惯的,没必要害怕,但同时是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的,所谓熟能生巧,这个工作就更要求我们不断的进行练习,不断的进行知识积累。这次实习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辅导老师给我们的作用也是希望我们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并练习商务英语笔译,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提高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众所周知,商务英语笔译是很枯燥无味的工作,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是花在了凳子上,但是这同时也是对我们的一种挑战,能锻炼人的毅力。短短的两周实习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对我们来说是尤为重要的,要好好的利用这次机会,认真的完成辅导老师给我们的练习和作业,不断的对我们的翻译能力和思维进行锻炼,严格要求自己,正所谓”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对于合同翻译中的问题要弄个彻彻底底的明白,对于翻译的质量要精益求精,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尽最大的努力积累经验,为以后的毕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习总结
通过本次为期十五天的实习,让我真正的感觉到了商务英语笔译的难度和责任,我们作为刚刚起步的初学者距离合格的笔译者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需要学的东西和知识还有很多,尤其是专业知识的欠缺,动手能力的不足等等,我也明白这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弥补的,但是我相信只要通过我不懈的努力是可以不断缩小差距的,我坚信自己能做到这些。
人们常说:大学是个象牙塔。确实学校,学习与工作,学生与员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这次实习确实也为我们提供不少学习与了解真正笔译者的机会,让我们在脑子里对商务英语笔译有个很清晰的概念,再加上以后我们的工作经验,定能在这条道路上创出一片天地,能在这条道路上走的更远!
[英语翻译实习心得体会]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91人觉得有帮助
在做英语翻译实习的时候,其实挺不容易的,尤其是刚接触这份工作的时候,很多东西都不太熟悉。刚开始的时候,手头拿到的文件就一大堆,全是英文的,有些专业术语根本没学过,翻了半天才勉强弄明白几个单词的意思。有时候碰到特别拗口的句子,想半天也搞不清楚到底该怎么翻才合适,生怕译错了被人笑话。
记得有一次接到一个合同文件,里面涉及不少法律词汇,像什么“indemnity”、“non-disclosure agreement”之类的,以前上课的时候老师倒是提过,但具体怎么用就没细讲。为了确保不出错,我特意查了好几个词典,还上网找了些相关的案例分析,最后总算完成了任务。虽然花了挺多时间,但心里踏实了不少。
还有就是跟同事之间的沟通也很重要。刚开始不太敢问问题,总觉得这样显得自己笨,结果反而耽误了不少事。后来慢慢习惯了,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直接去请教,他们都很耐心地给我解释,有时候还会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比如有个老员工告诉我,翻译的时候不能光盯着原文死磕,得结合上下文,有时候换个说法表达效果会更好。
不过有时候也会遇到比较棘手的情况,比如客户突然提出修改意见,而且改得还挺大。这时候就得重新调整思路,有时候甚至要把整个段落推倒重来。有一次因为客户的改动太大,我不得不熬夜加班,第二天眼睛都肿了。但好在最后出来的效果还不错,客户也挺满意的。
刚开始实习的时候挺紧张的,怕自己做不好。但随着工作的深入,慢慢也就适应了。现在回头想想,这段经历真的挺宝贵的,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还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压力。当然,翻译这行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精通的,以后还得继续努力才行。
书写注意事项:
我觉得平时积累也很关键。像一些常用的表达方式,像“in light of”、“on the other hand”之类的,最好能记下来,用的时候顺手就能找到。还有就是多看一些优秀的译作,看看人家是怎么处理那些复杂句子的,有时候能学到不少技巧。
【第6篇】英语论文翻译实践译后心得怎么写700字
每当朋友知道我在广外高翻翻译专业的时候,他们一般会接着问:“你是翻译什么语言的?”可见,挺多人对广外高翻还是不太了解的。所以首先呢,要跟大家明确一些高翻学院的信息—广外高翻学院本科只有一个专业:翻译专业,但不是各种语言的翻译,是英语和中文。
对于高翻学院另一个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填报志愿。在高考后那本厚厚的报考指南的书里,广外有两项专业很让人混淆——“翻译”跟“英语(高级翻译)”。因而经常有想报高级翻译学院的同学填错了志愿。这里让我来解释一下:
“英语(高级翻译)”是英文学院的英语专业,高级翻译方向;
“翻译”才是高级翻译学院的翻译专业。
所以想报高翻学院的同学们记住了,填的是“翻译”。
那么,这两个专业有什么区别呢?这样来说吧,英文学院的英语(高级翻译方向)的学生毕业拿的是英文文学学位,高翻学院的学生毕业拿的是翻译文学学位。也就是说,前者的专业是英语,翻译是方向,而后者的专业是翻译。
正如一位学姐说的“专业选得好,天天过得像高考”,翻译专业的学生日子过得并不轻松。一方面,翻译是需要不断练习,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才能见成效的;另一方面,翻译要求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较宽的知识面,这使得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学习语言,去了解尽可能多的知识。我自身对翻译专业的感觉是:前途是光明,道路是相当艰辛的。也因高翻学院是各种学霸出没之地,学习氛围是相当不错的。当然,竞争也是存在的。
高翻学院最特殊的一点,就是研本一家亲。在高翻这样一个小学院里,本科生跟研究生交流接触的机会相当多。研究生跟本科生一起参加各类体育、学术比赛,一起办迎新晚会。很多人都说高翻学院的迎新晚会是最温馨的。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46人觉得有帮助
翻译英语论文确实是个挑战,尤其是当你想把自己的理解准确表达出来的时候。刚开始拿到任务的时候,我也没想到会这么复杂。毕竟,看着那些单词和句子,觉得应该能翻得挺顺溜。但动手一试才发现,很多地方都不能照搬直译。
比如有一次,我在处理一个关于教育模式的段落时,就遇到了麻烦。原文用了不少专业术语,像“constructivism”这样的词,直接翻成“建构主义”总觉得差点意思。后来反复琢磨,结合上下文才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这让我明白,翻译不只是找对应词那么简单,还得考虑到文化背景和读者的习惯。
还有一次,我把“critical thinking”翻成了“关键思维”,结果导师说这样有点生硬,建议改成“批判性思维”。当时我还挺纳闷的,后来想想也是,不同的表达确实会影响理解效果。所以我觉得,翻译过程中多查资料、多请教是很必要的。
有时候为了确保准确性,我会对着原文逐句推敲,有时候又得大胆发挥,不然译文会显得死板。记得有一次为了一个比喻句,我纠结了好几天,最后决定用稍微改动过的说法,虽然不是完全忠实于原文,但感觉更贴近目标语言的习惯。
其实翻译中也会遇到一些小意外。比如,有时候会把时态搞混,明明原文是一般现在时,结果自己写成了过去式。还有一次,因为疏忽,把两个相似的意思搞反了,导致整句话的意思都变了。好在导师提醒得及时,不然真不知道该怎么改。
不过这些小问题也让我学到了不少。翻译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一种艺术。它需要耐心、细心,还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继续锻炼这项技能,毕竟每次完成一篇译文都像是完成了一次小小的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