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个人阅读格林童话心得怎么写600字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格林童话》,它一共有五十一个故事,二百三十四页,是德国的格林兄弟所写,他们的代表作还有《德国英雄传》、《德国神话》等。
其中比较有趣的《六好汉走遍天下》,讲了从前有一个兵,他勇敢善战,立下了很多大功,但他退伍时,国王只给他三个银豪子当伙食费,退伍兵满腔怒火地走进森林,随后他分别遇到了大力士、神枪手、狂风鼻、飞毛腿和寒冷帽,他们有各自的本领。然后他们来到了一座城市,那里的国王说“谁跑赢我国的公主,我就给他荣华富贵。”飞毛腿应战了,并且赢得了比赛。从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它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只有诚实和善良才是美的体现,外在的美并不是真实的,而内在的美才是最真实的、最实际的,这才是美的体现。在生活中也的确如此:一个人的外表非常漂亮,但他的内心是肮脏的、是丑陋的,明明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打造自己的劳动成果,但他却靠别人去帮他完成,这就是不真实的体现。一个人,外表很丑陋,但他的内心是纯洁的、是美丽的。做一件事,不管多艰难,他都愿意靠自己来完成,这就是实际的体现。我们也应该向他们一样,不弄虚作假,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下去。
格林童话是我们必读的经典故事,它里面有许多精彩的语句和优美的词语,我们看了以后又会增长许多知识,还充满了美丽的,幻想,我相信,格林童话将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93人觉得有帮助
写个人阅读《格林童话》的心得其实挺有感触的,特别是如果你真喜欢那些故事的话。《格林童话》里的很多故事小时候都听过,长大后再看就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比如《灰姑娘》,小时候觉得就是个美好的结局,现在读就能注意到里面的一些细节,像那些魔法的变化,还有继母和姐姐们的嫉妒心,这些都是人性的表现。
写心得的时候,可以从自己的感受入手,比如某个故事让你想起了什么经历,或者是它教会了你什么道理。比如说《青蛙王子》,最初可能觉得只是个单纯的故事,但仔细想想,它讲的是承诺的重要性。不过有时候会忍不住把“承诺”写成“承若”,这样就不太好了。再比如《白雪公主》,除了恶毒的皇后,也可以关注一下七个小矮人的善良,这都能成为心得的一部分。
有时候写心得容易陷入记流水账的状态,就是把每个故事复述一遍,然后随便说点感想,这样就没什么深度了。比如写到《小红帽》时,只说大灰狼很坏,小红帽很勇敢,这就太表面了。其实可以多想想为什么妈妈要叮嘱小红帽别离开路,这其实是在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当然,写到这里可能会突然忘记前面提到的故事名字,这样就有点尴尬了。
写心得的时候最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这样会更有说服力。像《睡美人》这样的故事,表面上是个王子救公主的浪漫故事,但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成长的过程,就像我们自己也会遇到困难一样。不过这里有个小问题,有时候写着写着会把“成长”写成“成才”,虽然意思差不多,但总觉得不太对劲。
书写注意事项:
不要忘了《汉塞尔与格莱特》这个故事,它讲的是智慧和勇气。写心得时可以把重点放在他们如何克服困境上,这样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启发。不过有时候会不小心把“困境”写成“困竟”,虽然不影响理解,但总感觉不够严谨。
小编友情提醒:
写心得时可以适当引用原文,这样不仅显得有依据,也能增加文章的可信度。比如《渔夫和他的妻子》里那句“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就可以用来作为心得的总结部分。不过要注意引用的时候别把标点符号搞错了,不然就会影响整体的感觉。
【第2篇】狼图腾经典书评个人阅读心得怎么写850字
《狼图腾》这部作品是从多个维度来讨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性格关系的。我谈一谈在“人与自然”这个维度上的读后感受。
从“人与自然”方面看,《狼图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内蒙古靠近中蒙边境的一个旗,蒙古人民过着几千年来不变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_期间,大量知青到此,后又有农耕民族(汉族和东北务农蒙族)涌入,他们破坏草原规矩,大肆杀狼,杀黄羊,杀旱獭,狼灭则野兔与老鼠繁生,草原被毁。多年后,大量草地沙化,游牧民族的生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北京的沙尘暴也威胁着人们的生活……
我认为,关键在于二者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游牧民族是敬天的。他们把天看作自然的化身。他们敬酒时,要首先用手指将酒向上洒几滴,以表示对天的尊敬。甚至他们死后,也要采取天葬的方法来达到“魂归腾格里(蒙语:天)”的至高境界。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总是将头高高仰起,以求长生天赐与力量。
游牧民族敬天的深层理解是,他们把自然的位置放在人之上,以仰望的姿势来面对自然。如果人向上看自然,便会觉得自己在自然的下面。这正是游牧民族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原因。正是因为这样,游牧民族才曾不惜用外族的鲜血来保护草原。短视地看,这是人的自相残杀,是不人道的;而长远的看,这保住了人的生存环境,使全人类不会走向灭绝,这是顺应了自然规律的正确之举。
而用农耕民族自己的话讲,他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们只盯着脚下的几寸土地,他们是俯看自然的。他们向下看自然,便会觉得自己在自然的上面,于是就有了“人定胜天”的妄想。他们以能“改造自然”为荣,鄙视“落后”的游牧民族。觉得自己的文明才真叫文明。但自然的一再被破坏,人类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危机证明,他们错了。
真正的文明,不是你史上出了很多名著,建了不少“世界奇迹”;而是一种气度,一种尊敬自然的气度。
以此来看,游牧民族的“仰望”文明才是真文明,大文明!
人把自然放在什么位置,决定了人是否能常存于自然之中。
为了人类的常存,让我们学着去仰望长生天!
____狼图腾阅读心得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93人觉得有帮助
写书评不是一件难事,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写出好的东西。就拿《狼图腾》来说,它里面有很多值得琢磨的地方,比如草原生态,蒙古族的文化习俗,还有那些狼的性格特点什么的。要是想写好这篇书评,得先自己好好读一遍书,不然的话,连故事梗概都讲不清楚,这书评就别提多尴尬了。
刚开始读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这本书有点奇怪,因为它不像其他小说那样从头到尾都有个明确的主角。书里的陈阵是个线索人物,但很多时候他更像是一个旁观者,看着草原上的各种事情发生。这样的设定挺有意思的,但如果你没注意到这一点,可能就会觉得情节有些散乱。而且书里涉及的背景知识特别多,像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狼群的习性,这些都需要慢慢消化。要是没搞明白这些,写书评的时候很可能就会东拉西扯,最后自己都不知道写了些什么。
其实写书评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比如我第一次读到狼群捕猎那段时,真的被震撼到了。那些狼配合得那么默契,简直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一样。我当时就在想,要是人类也能这么团结该多好啊。当然,也有地方让我觉得不太舒服,比如书里对汉人的态度似乎有点偏颇,总觉得他们总是破坏草原环境。不过这个观点,我觉得也可以拿出来讨论讨论。
不过说到底,写书评还是要有点自己的想法。如果只是照搬别人的观点,那还不如不写。比如说有人就觉得《狼图腾》是一部宣扬种族主义的作品,但我个人并不完全认同这种看法。毕竟书里也写了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友谊,虽然这部分确实不多。再说了,书里很多关于狼的描写其实挺有趣的,它们那种独立又顽强的精神真的很值得学习。
写书评的时候最好能结合一下现实情况。现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如果我们能从这本书里学到一些保护自然的理念,那就更有意义了。比如书里提到过,草原退化跟过度放牧有很大关系,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所以写书评的时候不妨多想想这些问题,这样不仅能加深理解,还能让书评显得更有深度。
【第3篇】阅读朝花夕拾个人心得范文怎么写500字
之前在语文课本上,陆陆续续读过一些《朝花夕拾》里的一些文章,这些文章读起来特别有味道,往往读过之后就很难忘记。这次,我翻开《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细细地读着,里面的每篇文章都特别精彩,读后令我有感而发。
童年是美好的,鲁迅的童年却特别精彩,每读里面的一片文章,就读出了真实的感情,犹如亲身经历着鲁迅童年里发生的每一件事。而且,我将鲁迅的同年和我的童年相对比,发现我们的童年有一些相似之处。
鲁迅童年的时候,家道已经衰落,大人们必须为生活奔波。鲁迅由于做错事情,经常被长辈责备,这些都让他感到难过。
我出生在平凡的家庭,爸爸妈妈必须为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而辛勤工作,根本没时间陪我,在我做错事后,他们会大声责备我。鲁迅,在文中流露出渴望得到家长的理解,我也希望家长理解我。
这坌书中,最吸引我的一篇是《狗、猫、鼠》,鲁迅没有朋友,只有小狗、小猫、小老鼠陪他玩。文中写道,鲁迅和一只猫结仇,其实,和鲁迅忧愁的不是猫,而是他生活的那个家庭环境。
读了这本书,我读懂了鲁迅的童年生活,也思考着自己的童年生活。
这是一本值得一度的好书。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70人觉得有帮助
写心得体会其实跟写其他文章一样,都是得有点基础才行。要是想写出关于《朝花夕拾》的心得体会,就得先好好读这本书,不然空谈感悟也没多大意义。这本书挺有意思的,鲁迅先生用回忆的方式写了十篇文章,有些事看起来很普通,可背后藏着不少深意。
读的时候得注意那些细节,像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还有他遇到的人和事。有些人可能觉得书里的内容跟现在差别太大了,但实际上很多地方还是能引起共鸣的。比如鲁迅提到的一些教育问题,放到今天也挺有参考价值的。不过要是只顾着看热闹,没去深入思考的话,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显得浅薄,像是表面功夫一样。
写心得体会的时候,不能光是复述书里的内容,得有自己的想法。可以想想鲁迅为什么要写这些文章,他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这书里的文章顺序好像有点讲究,从《狗·猫·鼠》开始到《范爱农》结束,每个故事都像是拼图的一部分。如果能顺着这个思路去理解,写出来的体会就更有层次感。
写的时候别太拘泥于形式,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就好。要是觉得某个情节特别打动你,就把它写下来,再谈谈为什么会被打动。有时候灵感来了,写得快一点也没关系,但要注意不要漏掉重要的点。比如《五猖会》里那种期待被破坏的感觉,就很值得写一写。
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可能会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而卡壳,这种情况很正常。遇到这种情况,不妨换个角度想想,或者暂时放下笔休息一下,等脑子清醒了再继续写。记得写完后多检查几遍,看看有没有明显的错误,虽然有时候难免会有疏忽,但只要不影响整体的意思就行。
【第4篇】于丹论语阅读个人心得体会怎么写1150字
易中天给于丹论语心得做的序开篇就谈到了于丹所说的孔子的颜色,并说孔子应该是灰色的,因为理论是灰色的,具有普适性。按照他的说法,灰色对应于其他“色彩”,可以看作是“不是色彩”,又因为它的这种特性而“高贵和纯粹”。
说孔子是灰色的我赞同,说孔子具有普适性我也赞同,但他后面对于色彩和这种色彩的种性我却颇有异议。
首先就色彩学的角度上来讲,通常被称作“无色彩”的除灰色外还有黑色和白色,而“无色彩”色彩只能用其明暗来为其定位。灰色是黑白之间的过渡,连接了两个极致,是由黑白融合而成的。如果吹毛求疵的话,能把这样的一种过渡色称为纯粹么?还是仅仅为了抬高这种色彩的价值和重要性所进行的有意识定义?如果按照世俗的说法,唯有纯粹的才是高贵的。皇室血统讲究纯粹,宠物的族系也讲究纯粹。人类血统的过于纯粹会造就近亲婚姻的恶果众所周知,纯种的宠物往往也有先天缺陷,成活困难。也就是说,高贵和纯粹的代价是放弃普适性。那么,一种理论的纯粹呢?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普适性”与“高贵和纯粹”的定义就自相矛盾起来。
再者,经光学证明红黄蓝三色光相混就可以得到白色光,而印刷上也是靠着青蓝(cyan)、洋红(magenta red)、黄(yellow)三色相混得出黑色。也就是说,哪怕这两种最纯粹的“无色彩”也不是能够独立于其他色彩而存在的。它们只是各种颜色过渡极致的表现,而灰色只不过是这种种变化中的一种。
那么孔子呢?把孔子定义为灰色是否合适?我倒是觉得,这样定义其实未尝不可。只不过所谓高贵于纯粹的定义就大可不必了。我们都知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说法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孔子只不过是提炼了生活,《论语》本身不就是一部关于一位哲人日常生活中点滴言语浓缩提纯后的集合么。孔子以及众多伟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在他们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最大限度的为这种浓缩和提纯提供了足够的素材。普通人在观察少数伟人的言行中得到启发;伟人在观察和思考大多数的普通人(包括伟人们自己)的言行中得到启发。这是一个观察与反馈的过程,在历史中不断往复着。
也就是说,孔子及《论语》都是极致中的过渡,这种特性和灰色的确有共通之处。
前两天恰巧看到新京报上一篇关于现在是否有人能够在影视作品中演绎出能够令人信服的孔子的文章,里面也谈到了类似于孔子的“普适性”这样的问题。大意好像是说每个人心中自有一个孔子,但那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孔子已经不再重要。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个人性化的孔子,也就是说,对于所谓“纯粹”与“高贵”的追求还是本着需求的原则而变化的。孔子就是孔子,即便追求有所变化,它还是可以幻化出一个适应需求者的面貌来服务于你。这不是媚俗,至少,不是孔子在媚俗。这只是孔子的“普适性”现代版的具体体现,就如同中国古代把孔子奉为“至圣先师”并以他为名约束言行一般。
好吧,言归正传,我还是先看看这部风靡南北的于丹论语心得再说吧。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61人觉得有帮助
写心得体会其实挺讲究的,尤其是像《论语》这样的经典,它不像现代小说那么好下手。我刚开始看的时候就觉得,跟我们现在的说话方式差太远了,光是翻译都得琢磨半天。所以第一步,就是别急着下笔,先多读几遍原文,最好找几个靠谱的注释版本一起看,这样能明白孔子到底想说什么。
记得有一次,我看了一个版本,里面提到“学而时习之”,当时我就在想,这个“时”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后来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来是指经常、按时的意思。这一下就让我明白了,孔子讲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反复练习,活学活用。这种理解要是不提前搞清楚,写心得的时候就会跑偏。
写的时候,我觉得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入手。比如,你觉得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是不是每次跟朋友聊天都能学到点东西?我就有过这样的体验,有一次跟同事吃饭,他无意间提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小技巧,我当时就觉得特别实用。把这些具体的事情写进去,比空谈理论有意思多了。
不过有时候写心得也会遇到瓶颈,特别是当你觉得自己没什么新想法的时候。这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别人是怎么理解的。比如网上看到有人写到孔子提倡的“仁”,他觉得仁就是一种内心的修养,而不是给别人看的。这种解读给了我很大启发,于是我在写心得的时候也试着从内心修养的角度去阐述。
还有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千万别照搬别人的感悟。有些人写心得喜欢堆砌那些高大上的词汇,但其实写心得最重要的是真实。如果你硬要装作懂很多的样子,反而会显得很假。我记得有一次写心得,为了显得自己有深度,故意用了几个拗口的成语,结果回头一看,自己都看不懂写了什么。
书写注意事项:
写心得的时候,字迹也要认真对待。有时候写着写着就放松了,字迹变得潦草,这会影响阅读体验。我有一次写心得,写着写着就开始飘了,结果最后几页简直没法看,后悔了好一阵子。
【第5篇】城南旧事阅读心得个人感悟怎么写650字
《城南旧事》朴素的文字,缓缓的叙述像摇着铃铛的骆驼将我们带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城,小说中中满含着怀旧的基调,笼罩着一种淡淡的愁思。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副朴素淡雅的水墨画。
“骆驼戴铃铛,是因为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长途寂寞的旅程,才会给骆驼戴上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全书一开始,英子新颖而又不失天真烂漫的想法便一下子吸引了我的视线,也令我闻到了一丝童年的怀念气息。
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她和被人们认为是疯子的秀贞结下了友情,三天两头的往惠安馆里钻;她和“小偷”交朋友,认真地听着“小偷”的故事;她爱着自己的奶妈,望着她离去,英子伤心难过。她喜欢兰姨娘,更爱自己的妈妈,懵懵懂懂中却做了一次“红娘”。无论是《惠安馆》里的浓浓亲情,《我们看海去》的困顿迷惑,《兰姨娘》的暧昧彷徨,《驴打滚儿》的丧子绝望,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的瞬间成长,无一不令人过目不忘、久久沉思;每一章节都饱含深情,感人肺腑。
小说的语言是淡雅灵动的。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悲欢离合,却无半点声嘶力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弥漫书中《送别》(李叔同)的那伤感深情的曲调,令人久久回味,不忍合卷。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11人觉得有帮助
城南旧事阅读心得个人感悟怎么写?这事说起来有点复杂,但也简单。先得读这本书,没读过的话写什么都空洞。书里的故事挺多的,什么人,事,都得琢磨琢磨,不然写出来的东西就飘着,没根基。
写的时候得有自己的想法,不是照搬别人说的。比如老舍先生写的那些人物,你得想想他们为什么那样做,要是换成你,你会怎么做?这不是让你乱想,而是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去理解。比如有个地方写到小英子和她家奶妈的关系,当时就觉得特别亲切,因为小时候我也跟奶奶一起住过,那种感情很真,写的时候就容易带进去。
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会跑题,这是常有的事。就像我第一次写的时候,本来想写小英子上学的事,结果写到后来全成了对过去学校生活的回忆,整得四不像。后来才发现,这事得控制住方向,别让思绪太散漫了。
写东西的时候最好能引用一些原文,这样显得有依据。但引用多了也不行,得有点自己的话夹杂在里面,不然就成了抄书了。我记得那次写的时候,引用了一段关于离别的句子,后面没接着自己的感受,读起来就干巴巴的,后来改了改才好点。
再就是语言的选择很重要,不用太正式,但也不能太随意。比如说“感觉这本书很有意思”这种话就太普通了,得换种说法,像是“读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头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当然,也不是每次都能想出这么好的句子,有时候写出来就是平平淡淡的一句,那也没办法,慢慢练吧。
小编友情提醒:
写完之后最好放一放,过几天再看一遍。那时候你会发现不少问题,像什么词用得不对劲,句子不通顺之类的。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写完第二天再看,才发现有几个地方写得特别拗口,只好改了改。
【第6篇】学生读书笔记阅读个人心得体会怎么写600字
从远古时期到现在,我们中国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从盘古开天辟地到_____成立,中国经历了许多的艰难险阻。今天我看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深受启发。
远古时期,“湘妃竹上的斑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等故事深深感动着我们;古代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行为,朱元璋削刺的做法,一直都为人类所痛恨;岳飞精忠报国却惨死于奸臣之手的事情一直令人们所痛心······
吸引我关注的话题就是“忠臣、奸臣、明君、昏君”这四个词的话题了。一代天骄,莫属于从蒙古大草原崛起的马上皇帝——元太祖成吉思汗了。这成吉思汗就是一代明君,他懂得爱民,他懂得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非常宝贵的,所以他从不会随意错杀好人、平民。在这本书中,我最痛恨的就是奸臣秦桧了。就在岳飞即将抗金胜利、凯旋归来之际,是他,是秦桧在宋高宗面前花言巧语,致使岳飞在一天之内收到12块“金字牌“递发繁荣班师诏书。可怜岳飞,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啊!1142年1月27日,昏君赵构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这位抗金名将杀死在狱中。
不过,最吸引我的眼球的是“名相狄仁杰”这个故事。在武则天手下有许多有才干的人,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宰相狄仁杰了。狄仁杰在少年时酷爱读书,长大后为许多人办过案,在他审理的案件中,没有一个叫冤枉,而且又一次在一年里处理了17000余件,可见实力超群。到最后皇上把他升到了宰相。
这就是我从这本书里学到的历史知识。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76人觉得有帮助
写读书笔记其实挺有感触的,刚开始可能觉得没什么头绪,但慢慢摸索就会找到门道。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把书里的重点记下来,不是整段抄书,而是提炼关键点。比如看到一段讲人物心理描写的,就想想作者是怎么做到的,是通过对话还是动作表现出来的,这样的记录对自己写作会有帮助。
有时候写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麻烦,比如刚看完一本书,脑子一片混乱,不知道从哪开始。这时候可以先随便记点感想,哪怕是一句话也行。比如某本书让我觉得特别真实,就可以试着分析为什么真实,是情节紧凑还是细节到位?这样慢慢就能整理出思路。
我以前写读书笔记经常会出现一些小问题,比如忘记标注页码,后来发现页码很重要,回头找资料的时候能省不少事。还有就是有时候写着写着会跑题,本来是想写人物塑造的,结果扯到背景环境去了。不过这些问题只要多写几次就会好很多。
有时候也会碰到一些专业术语不太明白的情况,这就得查资料了。比如看历史书时遇到一个我不太熟悉的朝代制度,就得去翻别的书或者上网搜搜,不然理解起来会有点吃力。不过这样反而能让读书变得更有趣,学到新东西的感觉很棒。
读书笔记最好能有自己的想法,不仅仅是复述书的内容。如果只是照搬书本,那跟摘抄有什么区别?当然,刚开始可能会觉得难,但坚持下去就会发现自己真的有所收获。记得有一次写完笔记后,再看那本书,竟然发现好多之前没注意到的小细节。
【第7篇】中国近代史个人阅读心得体会范文怎么写1050字
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终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我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理解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代替。这本书不仅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并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能够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简便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样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当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样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我带给自我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77人觉得有帮助
写心得,得先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应付差事,还是真的想有所收获。如果是后者,那得好好准备,不然随便写写就交差了,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拿中国近代史来说,这门课挺复杂的,涉及的人物、事件多得是,要是没点基础,光看书名就头大。
先得把书看透,别走马观花似的翻几页就完事。我以前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觉得书太厚,就想跳着看,结果到写的时候什么都记不清。后来改了法子,每天抽出点时间,哪怕只有半小时,也认真地读,边读边划重点,把那些让自己印象深的地方都记下来。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写心得的时候不用绞尽脑汁去想,脑子里的东西会自然冒出来。
看书的时候光记还不行,还得动脑子想想。比如看到某个事件,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发生?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样的?再比如某个人物,他做了什么,他的行为背后有什么动机?这些问题想明白了,写起来就有底气了。要是只照搬书上的内容,那写出来的体会肯定空洞无味,别人看了也提不起兴趣。
写的时候要注意语气,别太死板。有些人写心得喜欢用很正式的腔调,感觉像是在背诵报告一样,听着就累。其实可以稍微轻松点,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写进去。比如某一段文字让你特别感慨,可以直接说“这段话让我感触很深”,然后再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样既真实又有感染力。
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就会跑题,特别是当看到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时,忍不住想多写几句。这种情况得控制住,毕竟心得的重点还是要围绕主题来的。如果实在控制不住,可以把跑偏的部分单独列出来,回头再删减调整。不过有时候也会不小心漏掉重要部分,这时候就得反复检查,看看是不是每个关键点都有提到。
书写注意事项:
写心得的时候最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比如某个历史事件让你联想到现在的社会现象,或者某个人物的性格让你想起身边熟悉的人,把这些联想写进去会让文章更有深度。但也要注意,这些联想不能喧宾夺主,得为表达主旨服务。
小编友情提醒:
写完后别急着提交,多读几遍,看看有没有不通顺的地方。有时候写着写着,句子结构会变得复杂,读起来费劲,这种地方得修改一下。还有些词用得不太恰当,也可能影响表达效果,这些都需要仔细琢磨。虽然修改挺麻烦的,但为了写出一篇合格的心得,这点功夫还是得下。
【第8篇】关于名人传个人阅读心得怎么写800字
我闲时常看《名人传》。看得多了,就觉得那些名人也不咋的,有的小时候还不如我呢!还有的更是“孺子不可教”。可是,长大后,差别咋就那么大呢?著名画家达·芬奇小时候,专门有人逼着他画鸡蛋,而我呢?好不容易有兴趣画张画,却被老妈一把逮住,直逼着我去做作业。
结果,人家达·芬奇画啥像啥,而我呢?画匹马怎么看都像只骆驼。先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曾经,有一支中国考察队去美国考察美国初级教育的情况,回来后写了一篇考察报告,大意是这样的: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10以内的加减法还在扳手指头。上课毫无纪律,有的翘着二郎腿,有的在教室里逛来逛去。
20__年后中国的经济水平一定会超过这个经济大国。同一年里,美国也派了一支考察队来中国,也写了一篇考察报告:中国的孩子是最优秀的,最认真的。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估计20__年后,中国一定会超过美国。可是20__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却培养出了几十位著名科学家,一百多位知识型的富翁,而中国呢?却瘳若晨星。差别咋就那么大呢?贝多芬小时候,他父亲玩命似地逼着他练琴,完不成目标就不能睡觉,还要棍棒伺候。我也有琴,不过,人家玩的是钢琴,我玩的是口琴。甭管啥琴,反正都是琴。可是我一不注意,妈妈就把我的口琴拿去送给了别人家的小孩。后来,人家贝多芬闭上眼睛都会作曲,而我呢,闭上眼睛只会作梦。牛顿因为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而中国的学生就发现不了。
你想啊,中国的学生不都坐在教室里做作业,啃书本吗?苹果掉下来砸谁去?不过那牛顿也挺幸运的,被苹果一砸就砸出个万有引力来,如果他当时是坐在一棵椰子树下的话,那么砸出来的恐怕是脑振荡了。你知道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一个爱因斯坦吗?就算中国能出100个爱因斯坦,那么有50个就被一开始的初等教育给干掉了,还有50个被接下来的学校教育给一锅端了。所以,中国出不了一个爱因斯坦。家长和老师们,你们看了我的文章,先别急着摇头,先想想我说得有理不?
精选用户撰写心得85人觉得有帮助
写心得这种事其实挺讲究的,尤其是像名人传记这类东西。既然是想表达自己的感悟,那得先好好琢磨下书里的内容。名人传记,它不是单纯的流水账,里头藏着不少故事和道理,你要把那些打动你的地方找出来。
比如,看《名人传》的时候,得留意里面人物的成长历程,他们是怎么面对挫折的。像贝多芬,他耳朵聋了还能写出那么棒的音乐,这背后肯定有不少心酸事。要是写心得,你可以想想自己遇到困难时会怎么办,是不是能从他身上学到点什么。不过,有时候写心得容易跑题,比如光顾着讲名人的成就,忘了结合自身情况,这就不太好。
再就是语言这块,写心得不用太正式,但也不能太随意。你可以试着用一些专业点的词汇,像“心理抗压能力”、“社会影响力”之类的,这样显得更有深度。当然,有时候写得太严肃反而会让人觉得假,所以偶尔也可以掺杂点轻松的语气,比如“其实我觉得啊……”。
还有一点要注意,写心得别一味夸名人,适当批评也是可以的。比如你看到某个名人某些行为不太妥当,就大胆说出来呗。不过,有时候说话太直白,容易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毕竟人家可是名人,咱得有点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