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字数 > 3000字

社会主义心得体会3000字(精选2篇)

发布时间:2022-08-30 07:08:30 查看人数:2

【导语】社会主义心得体会3000字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2篇优秀的社会主义3000字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会主义心得体会3000字,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社会主义心得体会3000字

【第1篇】社会主义心得体会3000字

xx同志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深入研究阐释,推动核心价值观通俗化、大众化;广泛传播普及,推动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注重实践养成,推动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抓好结合融入,推动核心价值观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三个倡导”正日益深入人心。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文化建设为基础。xx年以来,浙江省围绕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按照“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定位,在全省广泛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并以此为依托,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旗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充分融入农村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科学普及、继续教育、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目前,全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705家,计划通过3至5年时间实现中心村全覆盖。农村文化礼堂已逐步成为对农民群众具有较强感召力的共同精神家园,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

注重价值引领,丰富农民群众精神世界

农民群众是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也应是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受益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目前,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6万多元。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思想道德建设等层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越是急剧变化的时代,越需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浙江省通过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推动单纯文化活动场所向综合精神家园“华丽转身”,面向农民群众广泛开展理论政策宣讲、乡风文明弘扬、文明礼仪教化、文化知识传授,着力丰富和充实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强调以“理”为先。在农村思想文化这块阵地上,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必然去占领;真善美不去占领,假恶丑必然去占领。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浙江省坚持把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摆在突出位置,建“红色殿堂”,种“红色细胞”。一方面,推动教育教化进礼堂。在文化礼堂里设置讲堂,把中国梦宣传、形势政策宣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讲故事”“拉家常”,不断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融化在心灵里,体现在行为中。另一方面,推动礼节礼仪进礼堂。举办升国旗、奏国歌等活动,创设村干部集体就职礼、新兵入伍壮行礼等创新活动,潜移默化影响农民群众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切实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突出以“德”为要。当前,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大幅改善,农民群众文明素质也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在农村社会生活中仍有不同程度表现。浙江省十分注重农民群众“德”的养成,利用农村文化礼堂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的文明程度。推动“最美浙江人”巡回报告进礼堂,组织道德模范、好人好事、“文明示范户”、“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并举行经常性的道德宣讲活动,全面展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涌现出的各类先进事例和农民群众身边的“最美人物”,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坚持以“智”为基。积极推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进文化礼堂,定期对农民群众开展科学知识、实用技能、法律常识、健康生活等的教育培训。利用文化礼堂的文化宣传栏、文化长廊等各种载体,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在“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工作中,注重为农民群众提供一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这些举措,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把“文明”的种子种进农民的心田,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

提升整体效用,建设有效管用实事工程

任何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融入生产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这些年,各地建了不少文化设施,但有些设施没能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相融合,利用率不高,影响了实际作用的发挥。浙江省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坚持“建、管、用”一体化思路,突出内容为魂、服务为王,运用好各种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有标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依然是薄弱环节。之所以弱,很大程度上就弱在缺乏最基本的设施。浙江省在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把设施建设作为基础,制定“五有三型”(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的标准,推动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建一个成一个。各地在坚持“五有三型”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经济实力、人口规模、群众需求等多种因素,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禀赋,注重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在建筑风格、展示内容、活动样式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做到“一村一色”“一堂一品”,形成属于这个村子独特的集体记忆,将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承载乡愁、展现乡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村庄客厅”。

“管”有队伍。以农村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关键是落实人员保障,解决好“有人办事”问题。浙江省在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高度重视基层文化队伍的培育和使用,组建农村文化礼堂工作指导员、管理员、志愿者三支队伍,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全省各地层层建立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专家指导团和工作指导员,确保方向不偏、标准不降。每个文化礼堂基本都配备了一名懂文化、会管理、热心文化事业的专(兼)职管理员,使礼堂真正用起来、转起来、活起来。重视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动员他们投身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目前,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工作有指导员1741人、管理员1397人、志愿者4805人。

“用”有实效。近年来,浙江省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文化惠民工程,但建设高水平、可持续、更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而不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浙江省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礼堂的文化惠民作用,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惠民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强化菜单式的“送”,把群众“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匹配起来,推进“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平台建设,明确政府要提供什么、提供多少文化服务,做到全省“一张网”。另一方面,致力于自主性的“种”,广泛开展“种”文化活动,支持群众自办文化团体,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文化礼堂不但成为承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的有效载体,而且成为在农民群众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形成工作合力,实现各类资源统筹整合利用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培育和弘扬的合力。农村文化礼堂作为一项具有鲜明价值导向、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综合性文化工程,牵涉面广、工作量大、周期性长,需要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加强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

工作推进形成一盘棋。浙江省在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把加强组织领导作为关键,确保工作可持续推进。省委、省政府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十分重视,省政府连续两年将其列为十件民生实事项目,专门成立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市、县各级都形成了由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财政、农办、党史、国土资源、建设、体育、文联、科协、档案、文物、方志办等部门不仅做好“加法”,不加牌子加内容,在志愿服务、乡村旅游、科学知识普及、村落文化挖掘等方面给予支持;还做好“乘法”,相互之间协作联动,形成品牌活动,产生“叠加”效应。

文化资源拧成一股绳。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建设形成了一套以部门分割和行政层级为主要导向的文化资源供给体系。这一传统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农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也不符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势。浙江省按照农村文化综合体的要求,整合了原有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未成年人“春泥计划”、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宣传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类设施场所的综合利用率。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为把资源配置倾斜到基层、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基层、把活动载体落实到基层的有效抓手,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做到全覆盖、保基本。

考核评价绘成一张表。浙江省把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队伍的重要依据,纳入文明县(市、区)、文明村镇、文化先进县(市、区)、文化强镇、文化示范村创建等相关评价体系。同时,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统筹整合考核评价资源,促使相关部门和单位最大限度地为农民群众带去更多、更丰盛的精神食粮,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2篇】社会主义心得体会3000字

“民主”这个词,在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下,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专指一种现代化的社会制度:“民主”的国家,就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度,以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用广大民众意见削减政府中央集权。

其实,“民主”如果仅仅被理解为是属于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的,那就大大削减了这个词里包涵的哲学思考和济世情怀。因为制度和手段都存有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局限性,制度,从来不是凝固成型一成不变的,手段,也只是众多治理方法中的一种。然而曾经站在中国历史文化高峰上进行顶层设计的那些学者们,他们所谈的“民主”,是一种超越了一时一地限制、超越了技术层面视角的历史大观念,“民主”被他们传达出的哲学意味与济世关怀,具有着永恒意义和普世价值,因不受时代制度变迁所限而经典。

(一)以民为主

“民主”在中国文化中,首先有“以民为主”的含义。《尚书》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才是邦国的根本,人民是国家的首要。《尚书》作为上古文献,早早就提出了治国要“以民为主”的思想。甚至,这部被历代治国者奉为“政治课本”的古书,它十分严厉地训诫统治者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以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民的想法就是上天的想法,人民的眼睛就是上天的眼睛,人民的耳朵就是上天的耳朵,这其实是在表明:民意就是天意。如果说“民”就是“天”,那么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将自己称为“天子”,从文化本意上讲,那应该是人民之子的意思,他要替天行道、要奉天行事,就是要奉从人民的意志、满足人民的需求。天子,不仅不能为所欲为,反而应当比人民更辛苦。

以民为主、民比天大,这样的思想使得最高统治者是要想人民之所想的:人民的想法就是他的想法、人民的愿望就是他的愿望,他只是带往民众驶向美好生活的掌舵者而不是做主者,他甚至要无限地弱化自己的意志、淡化自己的色彩,才能彰显和顺从人民的意愿。所以《周易》里论述君王之道的乾卦就说“群龙无首,吉”,当社会领袖已经化入寻常道之中,不再看见它高高在上的身影时,便是吉利之相。再联系前面《尚书》中所讲的,那就是天子之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民众眼耳鼻舌身意的一部分,而不是自己突显个人权威的独立存在。而《老子》也说“太上,不知有之”,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的意思是,最好的世代,是人民只模糊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而已,也就是,他虽超乎于民却顺乎于民,不与人民产生明显的距离;老子又称,这样的统治者,他为百姓谋福利成功了,人民却感觉这本就是他们自己顺其自然的状态,本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这难道不是一种最大程度的“以民为主”?统治者作为效劳于民的一个掌舵者,却早已无限虚化了自己的声音与功绩,在这大地上,只有人民作为主人自然而然的身影。

《尚书》《周易》《老子》出现稍早,《孟子》晚出,孟子目睹了当时社会变得尘嚣甚上,却更加明确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连国家社稷的朝代更迭都不如人民重要,朝代更迭中的君王就更不重要了,天下所有的贵重,全都在民众身上。由此可见,无论统治上层如何兴衰往来、无论社会制度如何更改变幻,那贵重不变的,始终是人民大众。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所有的朝代更迭、制度变迁都是岁月洗礼中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过客,唯有人民百姓才是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中都永世不变的主人。

所以,中国文化里的圣贤,是为这亘古不变的人民而思考命运的。他们与政客不同,政客的服务对象是当权者,圣贤的关怀对象是为民者。他们的思考结果,不是仅为时政出谋划策,而是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因此,才体现着最本质的人文关怀,才沉淀为岁月洪流中永不淘汰的金玉良言。

(二)为民做主

“民主”在国学里的第二层含义,是“为民做主”,这个概念是对于治国者、对于国家政府而言的。除了一些极端的无政府主义,所有形态的国家都必然要形成统治部门,来代表人民实现对国家的治理,无论这个统治阶层,是由世袭担当,还是由选举产生。所以,人们就要求国家统治者为民做主。

在中国文化里“民主”一词最早的出处,是《尚书》里的“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意思是说,上天在寻求民之主,于是就出现了明君成汤。这里说的“民主”,是指人民的主人,也就是国家统治者。那么什么样的人才配为人民之主呢?《尚书》里又说“皇天无亲,惟徳是辅”,上天没有偏私亲近之人,只辅助贤德之君成事。既然要求君有德,那么君之德就在于能为民做主,所以《荀子》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上天生育了人民,并非为了君主,相反,上天设立了君主,却是为了人民。

古人说的上天,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指代,以这种冥冥天意,来指代政权兴衰的客观规律、指代民众意愿的结果导向。所以统治者的上位、在位,是这些无形力量在起作用,统治者的飘摇、下台,也是这些综合力量在发生作用。而这冥冥中的广大力量,就来自民意。所以《荀子》里讲:“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也是后来唐代名臣魏征常向唐太宗李世民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人民的信任交托,托起了统治者的权力;又是人民的信任颠覆,覆灭了统治者的权位。

这种“为民做主”的思想深入人心,直到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第五任皇帝雍正,还特地在他处理政务的养心殿西暖阁里手书一副对联,写道:“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不能用整个天下来供奉国君,要以国君之毕生来治理天下。这句话,也是《史记》中记载尧帝之言的推衍,“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不能损害天下人而只利于一个人。可见,中国古代文明社会,从尧舜时代的开启,到清王朝的收端,“为民做主”的思想作为国家政府的君德要求而贯穿了始终。

虽然在体制层面上,中国古代社会没有出现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制,但是在思想层面,它是中国文化里早已探讨过的社会话题和坚持始终的政治概念。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民主”的思想以民为主、为民做主,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从不陌生,它从哲学规律上俯瞰历史兴亡,从民本思想上制约君民关系。

(三)由民做主

“民主”的第三层含义,也是在今天和未来更显出重要性的含义,就是由人民当家做主,人民自己就是国家的主人。

一方面,从社会制度上讲,这是民主制度的体现,人民并不是被国家统治的对象,而是统治国家的主人,政府只是接受人民的委任而管理国家,要按照人民的意志行事,国家权力来源于全体人民。我们国家实行的是源于俄国、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集中制,既民主又集中,既防止政府的专权独断,又克服政策的疲软无力。

而另一方面,从公民意识和个人素养上来讲,由民做主、民为主人,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具有主人翁意识。我们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原型出自清代思想家顾炎武的话,他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匹夫,是泛指平民百姓,每个公民的言行举止,都关系着天下兴亡的走向。

当我们想要享受“由民做主”的权利时,就要尽到“民为主人”的义务,而义务,是沉重的。宋代范仲淹尽到了他的义务,于是他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果不是出于任重道远的主人公意识,他何苦要乐少而忧多、常以天下为己任?明代的于谦尽到了他的义务,他说“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如果不是出于力能扛鼎的主人公精神,他何苦要冒粉骨碎身之险、挺身而出冲在国难关头?清代的林则徐尽到了他的义务,他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果不是出于力挽狂澜的主人翁意识,他何苦要不顾祸福、生死以报家国?

所以,要成为国家的主人,就要有作为主人的担当。所谓“铁肩担道义”,每个民众肩上都担负着自己对于国家社会的一份意义,虽然在影响力上有大小之分,但是积少成多,担出了一个铁打的国家。对于我们每一个公民来讲,道义不需宏大,只要在生活和工作中,担负一份正义、传递正能量,承担一份责任、不忘社会公心,就是我们在当下的一份“铁肩担道义”,就是我们为国家兴盛而尽己之责的一份主人翁意识。

而今天我们还要注意:“由民做主”的民,是广大民众,“民为主人”的民,是人民百姓。当我们高喊“民主”的时候,是要把大众利益作为服务对象的,而不是把利己主义就认作是廉价的民主。只以自我利益为根本,而不顾家国社会的广大利益,那只是一种泛滥自由主义,是一种不尽义务、只享权利的自私自利的代名词。

所以,当中国文化里说起“民主”的时候,所指的,并非是为社会制定出一种没有温度的操作方法,而是投注给人间一种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以民为主”体现社会的责任,“为民做主”要求政府的责任,“由民做主”需要民众的责任,民主国家的构建,人人有责。

社会主义心得体会3000字(精选2篇)

xx同志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社会主义范文

  • 社会主义心得体会3000字(精选2篇)
  • 社会主义心得体会3000字(精选2篇)2人关注

    xx同志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把培育和 ...[更多]